银翘散(《温病条辨》)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翘散(《温病条辨》)探讨
银翘散(《温病条辨》)
主治证候分析
外感风热,邪郁肺卫。
银翘散是《温病条辨》上很重要的方。
这方虽然出自《温病条辨》,实际上里边都是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里的很多处方,吴鞠通归纳总结出来的。
很多用药特点、技巧。
它主治证候是一种外感风热,邪郁在肺卫证。
邪郁肺卫证强调外邪侵犯体表,邪正相争在体表为主。
但并不等于说不涉及肺系,不涉及到纵向的呼吸道,都涉及。
但是银翘散和桑菊饮一比,和其他方比,它侧重在于发热。
发热是邪正相争在体表皮毛,这个为特点。
从外感风热来讲,我们还是看它风热作用于体表以后产生的表现。
从性质来讲,风和热,风性疏泄,热性松散,侵犯体表,和体表的卫气相作用,初起阶段必然有一个邪郁肌表,毕竟是外邪,闭郁肌表的时候,有一个无汗的阶段。
由于风和热基本都是阳邪,邪正相争必然发热重,恶寒轻而短。
这是它的特点。
从理论上讲,恶寒发热同时并见才是表证,风热和人体体表阳气两阳相争,那发热必然重。
为什么说恶寒轻而短?初起在无汗阶段,那邪正相争于表,正气不能温煦体表,可以微有恶寒。
由于温热病邪传变快,前面说的发病急、传变快,很快就有入里之势,表热还在,里热出现很快,这个时候,随着病邪入里,恶寒就可以没有了。
所以在《温病条辨》上讲到银翘散主治的时候讲,太阴风温,太阴肺,风温初起,但热而不恶寒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光发热不恶寒了,这个时候它提到这个了。
这时候实际上是什么呢?说明表证,外感的风热或风温初起的那个温热病邪开始入里了,里热开始,早期里热也产生了,逼迫津液外泄,就会有汗了。
而这时的有汗,往往是有汗不畅,为什么?体表还有表邪了,汗出不畅。
所以完整的讲应该是无汗或有汗不畅。
脉浮数,浮脉主表,数脉主热。
外感风热
风邪犯卫
发热、恶寒、头痛、也汗或无汗、脉浮数
热蕴成毒
咽痛
邪犯肺系
咳嗽
邪热伤津
口渴
表热入里
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这前面温邪犯卫这一段,应该说是它的主症部份,特别是发热重,恶寒轻而短,脉浮数。
这是它判断在风热犯卫在表的一个基本见症。
无汗或有汗不畅,反映了动态的温热病邪,在由表开始入里的两个阶段。
热邪蕴结成毒,可以引起咽痛,严重的红肿疼痛。
所以这方也能治扁桃体炎这一类。
它兼有一定的表证。
咽痛是早期热毒的一种反应。
它以温邪犯卫为主,肺系也会涉及。
所以在这方里作为一种次要的见症。
蕴结成毒,咽痛这些是常见的主要的见症。
,咳嗽、口渴,这个在整体辨证当中是需要的,但作为病人痛苦方面来说,比起寒热,咽痛这些来说次要一些。
桑菊饮就不同,桑菊饮是咳嗽作主症,它是肺系为主的。
邪热伤津可以口渴,早期温邪犯卫的时候可以口不渴,有开始入里了,热邪有一分入里,里热就有一分产生,就有一分伤津。
至于舌像脉像,也反应出一种动态,里热出现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薄黄反映了两个阶段,里热明显不名显。
明显就开始有薄黄苔出现。
不明显,特别在外感风热初起时,恶寒还在,那当然苔薄白。
从银翘散的症来讲,应该说有汗无汗,口渴或不渴,舌像都反应出一个动态。
所以这方的运用当中应该是灵活的。
灵活动态的使用。
在学习讨论这个方的时候,动态性非常重要。
并不是一个一个药物的功效知道了,整个方背下来就行。
使用当中是灵活的。
病机是外感温热病邪,或者风热初起的时候,以邪郁肺卫这个系统为主。
治法
辛凉透表。
还是以发散为主。
散邪为主,外感病,但是它已经开始出现蕴结成毒了。
所以跟清热解毒相结合。
因为蕴结成毒以后病邪发展很快,所以提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它这是强调传变很快。
作为主要在表的阶段,还是透(解)表为主。
结合清热解毒是清里了。
方义分析
辛凉解表
清热解毒
芳香辟秽
这个方一类方,全面掌握的。
从组成、功效、主治,一直到用药的特点,配伍特点,方解各方面都是全面掌握的,有很多代表性的。
君药银花、连翘,这个又是一个疑点,历来讨论争论的很多。
我当学生的时候,当年的老师们看法也不同。
当年的二版教材里边,银花、连翘是君药,但秦伯未先生,《中医内科学》当时包括感冒,就是秦老讲的。
他认为荆芥、淡豆豉是君药。
历来对君药的讨论,也是很麻烦的。
因为银花、连翘在《中药学》里边,是清热解毒药,银花,清热解毒头一个药,对吧?很多书都这样的,它是疮家之圣药。
性味很多书直接写苦寒。
辛苦寒。
因为它针对它清热解毒的特点。
当然我们前面提到了,银花、连翘和它用量也有关,用量大是清热解毒。
一个药用量不同的阶段,体现的作用就不一样了。
应该说全面权衡,多数人认为银翘散银花、连翘是君药。
虽然它在发散方面力量不足,应该说整个辛凉药,辛凉解表药发散力量都较小。
银花、连翘因为他们是花叶类的,特别是银花,银花、连翘两个药都很轻,又有清热的特点,清热的特点又很轻呢,它轻清宣透,可以有一定的宣透表邪的作用。
只能说它有一定的宣透表邪的作用。
解表力量并不大。
但是它有多功效。
第二个它擅长清热解毒。
由于在温热病邪侵犯人体,风温初起阶段,发病急,传变快,郁结程度快,它可以兼顾到清热解毒的方面。
由于这类方里用量不大,能起到先安未受邪之地,就是前面一截,蕴
结成毒,挡住了,不会引邪深入,因为用量不大。
这个才是用在透散表邪,用量范围之内的。
所以要注意银翘散用药特点。
它整个做成粗散剂,总量一次才用六钱,18克。
虽然银花、连翘用量比例较大,从比例上各一两。
但是它总量用得不大。
所以清热解毒力量并不太大。
有清热解毒作用。
第三个银花、连翘有芳香辟秽的作用。
芳香辟秽也考虑到温热病邪,都容易兼夹秽浊。
三方面结合它能全面兼顾。
它发散力量小的短处,可以用臣药来增强它。
但毕竟它还有发散作用。
现在我们临床用一些金银花、连翘,本身来说,还是有种透邪作用。
所以应该还是做为君药。
如果以荆芥、淡豆豉做君药的话,和君药的定义就不相符合。
(君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主证这是风热表证(病机),这两味辛而微温。
毕竟是温,所以多数意见还是以银花、连翘做君药为妥。
臣药,这里有两组。
第一组,荆芥、淡豆豉,在方中地位较高,而且灵活运用,这是程度比较大的。
在辛温解表药中,可以说荆芥和淡豆豉,是辛温发散力量最平和的。
荆芥和淡豆豉虽然最平和,比起辛凉的毕竟发散力量强。
也就是最平和的辛温发散药,都比任何一个辛凉发散力量都强。
毕竟温散呀!荆芥穗疏风散邪,淡豆豉有两类,有一类是偏于辛凉,有一类是偏于辛而微温,辛而微温是用麻黄水加工的,辛凉的是用桑叶水加工的,《温病条辨》上比较明确的说,这淡豆豉是用麻黄水加工的,所以辛而微温。
在整个辛凉方里配少量辛而微温的药,来增强君药银花、连翘的发散作用。
它的温性在整个这个方的辛凉苦寒为主的方里被制约了,它的温燥之性被制约了。
但是它的发散的力量,这个功用给保持了,也留下了。
这叫去性取用。
也是用药物配伍成方,组成方剂常用的一种形式,去性取用。
这是荆芥、淡豆豉,助君药散邪,体现去性取用的用法。
薄荷、牛蒡子,这两味药,一方面清热利咽喉,增强银花、连翘的解毒作用。
薄荷也是多功效的,它有轻清宣透,发散表邪,清利头目的作用。
薄荷也能清热解毒,用量大可以清热解毒,很少量可以疏肝,疏肝清肝一般用少量,就相当于逍遥散中薄荷少许。
肝郁以后怕
它化热,既要有疏肝又有清肝,防止肝郁化热。
牛蒡子擅长于清热利咽喉,也能疏散风热。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喉。
这两味药,助君药,有能散邪,又能助它解毒清利咽喉。
佐药有三味,从不同的角度。
温病学派很强调给邪以出路,热邪多种出路,对外散,对内清,对下利。
桔梗在这里既针对咳嗽,宣肺止咳,(它本身平性,寒凉方里都能配),而且桔梗和甘草相配,后面也能够利咽喉(桔梗甘草汤)。
芦根,不是口渴吗?温热病邪容易伤津吗?这里都是动态使用。
口渴或不渴,这种不同阶段用量大小可以调整。
竹叶清心利水的,可以使开始入里的热,热毒从小便排出,而且有保护心神的作用,考虑到很容易伤到心神。
所以别看这三味佐药,考虑到多给出路,多种途径,所以对于这温热病邪侵犯人体,外散内清,清热解毒,下利,下面可以清心利水,给热邪多种出路。
甘草可以调和药性,同时可以结合桔梗,也可以解毒利咽喉,所以这个方李里考虑的方面非常全面的。
方义分析就讨论到此。
君药
臣药1
臣药2
佐药
使药
银花、
连翘
荆芥
淡豆豉
薄荷
牛蒡子
桔梗
芦根
竹叶
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