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财经大学
课程名称营养与健康
论文题目天台饮食文化
所在院校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旅游管理
学号 ******** 姓名郑乾
天台美食文化
浙菜富有江南特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著名的地方菜种。

浙菜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经越国先民的开拓积累,汉唐时期的成熟定型,宋元时期的繁荣和明清时期的发展,浙江菜的基本风格已经形成。

浙江菜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同时也受资源特产的影响。

浙江濒临东海,气候温和,水陆交通方便,其境内北半部地处我国“东南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河汉密布,盛产稻、麦、粟、豆、果蔬,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四季时鲜源源上市;西南部丘陵起伏,盛产山珍野味,农舍鸡鸭成群,牛象肥壮,无不为烹饪提供了殷实富足的原料。

特产有:富春江鲥鱼,舟山黄鱼,金华火腿,杭州油乡豆腐皮,西湖莼菜,绍兴麻鸭、越鸡和酒,西湖龙井茶,舟山的梭子蟹,安吉竹鸡,黄岩蜜桔等。

丰富的烹饪资源、众多的名优特产,与卓越的烹饪技艺相结合,使浙江菜出类拔萃地独成体系。

浙江东濒大海,有千里长的海岸线,盛产海味,如著名的舟山渔场的黄鱼、带鱼、石斑鱼、锦绣龙虾及蛎、蛤、虾、蟹,还有淡菜、三门青蟹、温州蝤蛑和近年发展的养殖虾等。

浙北是“杭、嘉、湖”大平原,河道港叉遍布,著名的太湖南临湖州,淡水鱼名贵品种,如鳜鱼、鲫鱼、青虾、湖蟹等以及四大家鱼产量极盛。

又是大米与蚕桑的主要产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

西南为丛山峻岭,山珍野味历来有名,像庆元的香菇、景宁的黑木耳。

中部为浙江盆地——金瞿盆地,即金华大粮仓,闻名中外的金华火腿就是选用全国瘦肉型名猪之一的“金华两头乌”制成的。

加上举世闻名的杭州龙井茶叶、绍兴老酒,都是烹饪中不可缺少的上乘原料。

天台菜
浙江省地名“天台”的读音:tiān tāi.
三国吴大帝黄武至黄龙三年间(222~231)始置县,名始平。

五代吴越天宝元年(908)改名天台,后改台兴。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复名天台,沿用至今。

1949年5月24日,天台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

1997年,辖9个镇,10个乡,人口53.8万人。

天台县位于浙江省东中部,以境内天台山得名,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临海,北界新昌。

天台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降水丰富、热量充足的气候特征。

又因四周山体环绕,中间低平,小区域气候特征显著,带有一定的盆地气候色彩。

地方特产
茶叶
天台山是中国最早产茶地之一,汉末高道葛玄在华顶峰施种,至今"葛玄茶圃"尚存有距今1800年的"茶祖"。

天台山云雾茶得云雾滋润,以香淳、汁浓著称,品质特佳,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被誉为"佛天雨露、帝苑仙浆"。

唐、宋时日僧最澄、荣西将天台山茶籽、茶艺传至日本,天台山成为日本茶道的源头。

天台山茶道表演团曾出访日本等国传播茶文化,并在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荣获"茶艺精深"的奖牌。

高山蔬菜
高山蔬菜基地已突破万亩,为全国最大的高山蔬菜基地之一,品种丰富,产量较大的有茄子、甜椒、黄瓜、西红柿等,产品畅销上海、浙江等大中城市,并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水果
天台的果品资源十分丰富,产量较大的有柑橘、桃、梨、杨梅、青梅、葡萄、枇杷、柿等品种。

其中本地早柑橘,别名天台蜜橘,建国前就已名扬上海。

山珍
天台多山地丘陵,衍生着品种繁多、数量较大的山珍,是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食物。

其中蕨菜、菌类、猕猴桃、板栗、竹笋等数量较大。

药材
天台山有上千种中药材,尤以白术、茯苓、石斛和被称为长生不老药的"天台乌药"闻名。

目前,万亩中药材基地已逐步开发形成
天台特色的节日与天台特色菜
大年初一五味粥
春节早餐,各地风习不一。

天台城乡则是一律吃五味粥。

所谓“五味粥”,就是白米、红枣,豆腐、缸豆、芋艿五种食品合煮的粥。

推究起来,原出于佛寺僧侣,新年祈祷“五福”降临人间,煮此杂羹。

天台素称“佛地”,土民多信佛教,这种习俗也就浸染开来,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年到头,百姓能安居乐业。

不过,关于五味粥的来历,天台还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元朝末年,朱元璋部将陈祥率领农民起义军自临海攻打天台城,在东横岭设下营寨。

天台百姓痛恨元人的残酷野蛮的统治,纷纷响应,主动帮助义军探听军情,筹粮运草。

元至正廿七年(1367)底,义军包围县城,与城里士民约定于除夕之夜,里应外合,聚歼元兵。

时值雪后,城外积雪足有尺把厚。

守将乌黑尔烈估计义军不会攻城,自去衙门饮酒作乐。

到了半夜,三声鞭炮,杀声四起。

义军除掉守兵,打开城门,经过一场激战,杀死守将,收复了县城。

第二天正是春节,城里老百姓,挨家挨户凑集了米、番薯、芋头,商店,作坊送来了红枣、豆腐,煮成了一镬镬香喷喷、热腾腾的大米粥,慰劳义军将士。

军民同吃一锅粥,五味齐全,人人脸上绽开了笑容。

大家高兴地说:“吃了五味粥,就会招来‘五福’”。

从此,天台人民每逢春节早晨,不论贫富家家饱餐一顿这咸甜可口、美味芳香的“五味粥”。

正月十四糊辣沸
正月十四糊辣沸正月十五“闹元宵”,普天同庆。

唯独山城天台定正月十四这一夜为元宵节,家家户户、老老少少要吃“糊辣沸”。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传南宋景德年间,有一年的正月十四夜,华灯齐放,土民兴致勃勃地逛街观灯。

这时,一位从金兵铁蹄下逃难到江南的老艺人,带着孙女到天台城卖唱糊口。

由于长期奔波,劳累过度,昏倒在街道场坦上。

附近一位陈老大爷见状,立即舀了二碗糊辣沸送去。

他俩吃后,精神一振,眼前一片明亮,连连说道:“亮眼糊!亮眼糊!”从此,天台有了正月十四吃“糊辣沸”的习俗。

那糊辣沸又是怎样一种食品呢? 这是一种用米粉或“山粉”调成的咸羹,菜肴全部切成小方块,主料选用精肉、冬笋、荸荠、香干、油泡,花生米,
川豆、菠菜,也有加上猪耳朵、黑木耳,烘鲞的,调配上一点辣椒粉,烧煮得热气腾腾,既能开胃和中,又富有营养,怪不得祖孙俩吃了,人醒志清了。

现在糊辣沸也有做成甜的。

家庭主妇在“山粉”或“番薯粉”中,调配进桂圆肉、红枣,苹果片、莲子,吃起来另有一番滋味。

清明冷食——清明饼
清明“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荆楚岁时记》)古人在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

春秋时代,介子推随晋文公在外流亡19年,文公饿了,他甚至割下自己的肉来帮助充饥;可谓鞠躬尽瘁。

可是后来晋文公登上宝座,赏赐随从时把他给忘了。

介子推和他的母亲,看不惯随从们争功夺利,就隐居绵山。

晋文公发现后,想用放火烧山的办法逼他们出来。

他们却不改初衷,抱着树木被烧死了。

文公后悔不巳,下令立庙祭祀,规定每年到烧山之日,禁止烟火,只准吃冷食,以示悼念。

天台冷食是吃清明饼。

《天台风俗志》里记载:“采菁作饼,以备寒食。

”把菁洗净煮熟和糯米粉捣匀,用面杖压成扁圆形,用豆沙作馅,放进特制的模子里印出花样,蒸熟以后就成为形如碧玉的清明饼了,还有用笋末、肉丁等作馅捏成饺子的,叫清明饺。

清明是廿四节气之一,每年都是四月五日这一天。

这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大好时光。

人们竞相奔往芳草天涯,作郊野春游,这活动叫“踏青”。

与此同时,孩童常作放风筝(天台人叫“纸鹞”)和斗鸡蛋(两蛋尖挤触,不破者胜)的游戏。

旧时天台还有戴柳圈的风俗。

民谚称:“清明勿戴柳,后世无娘舅”,似与他处辟邪无关。

清明千年不易的风习,就是扫墓,天台叫做“拜坟”。

“清明长长节”,祭祖扫墓的活动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旧时一家或一族的男女老少担箱荷锄,摆酒设馔,焚化纸钱,礼拜祖先,同时铲除荆草,加盖坟土,借以寄托哀思,缅怀九泉之下的亲人。

清明节、七月半、大年夜——“糊拉汰”与“饺饼筒”
“糊拉汰”实际上应该写成“糊拉拖”,只因为天台方言中的“拖”字是念成“汰”的,才这样写。

“糊拉拖”,顾名思义是把麦粉调成稀薄而不失其粘性
的糊状,用手把它放在锅子里拖拉成圆形的薄饼,一次一个,用不到一分钟就熟。

制作方便,香脆可口,是天台乡民的家常便饭之一。

不过要做得好,还得讲点技术。

譬如,麦粉调水的稠薄,锅里油量的多少,火候的旺猛与否,都要恰到好处。

否则,遢上的粉糊不是溜了,就是紧贴在镬面上起不来,那就成不了糊拉拖,倒成了一塌糊了。

当然,在巧妇手下,完全可以使它张张薄如纸、圆如镜,透光亮,揩些油、葱、蒜,吃起来香味四溢,松软适度,可口极了。

天台风俗,新媳妇下厨,夫家常让她做“糊拉拖”或“麦饼头”考考她的手艺。

假如用同样的方法,在特制的平锅——“鏊”上作业,“糊拉拖”就从半球形成为平面圆形。

这就叫“饺饼皮”了。

在它的上面放上各种菜料,卷成筒形,然后敷油,烤至焦黄,就成了天台人最拿手的风味佳肴——“饺饼筒"了。

饺饼皮一般是用麦粉做的,也有用粽丝刷把稀米浆刷在鏊上,变成又薄又软的“米筒”皮子,在这上面撒些红糖,做成甜的。

这与一般饺饼筒做成咸的,是大异其趣的。

饺饼筒相传为济公所创。

济公在国清寺为僧,见每餐剩下很多菜肴,就把这些菜肴裹在糊拉拖里供下一餐食用,受到僧众欢迎,而被提拔为衣钵僧。

这便是饺饼筒的来历。

此后每逢岁时佳节,乡民往往把“饺饼筒”当作祭品。

尤其在清明节、七月半、大年夜的时候,更是不可缺少。

“饺饼筒”做得讲究点,人们称之为“五虎擒羊”,就是以肉片、猪肝、蛋皮,鱼肉,豆腐片等分别与金针、木耳、粉丝、笋丝,菜梗等依照一定顺序放在糊拉拖皮上卷制而成。

把它烤得油光发亮,是最好的下酒物。

不会喝酒的,以饺饼筒和粥而食,味道也很不错。

肉丸糊麦饼在天台粉食类中最能登得大雅之堂的,除了饺饼筒,就算肉丸糊麦饼了。

它以麦粉和精肉为主料,辅以多种佐料制成。

状若圆盘,直径20厘米,厚约3毫米,淡黄色,外面松软,里面香嫩,味道美极了。

在天台的家庭主妇手下,各种各样的麦饼都能做出来,豆腐麦饼、洋芋麦饼、腌菜麦饼、菜干麦饼、苔莱麦饼……,用什么副食做馅就叫什么麦饼。

而肉丸糊麦饼则是巧妇们拿手的工艺。

那为什么叫“肉丸糊麦饼”呢?说起来有趣。

祖传很早以前,有对老夫妻刚给儿子谈了一门亲事,不想女方家里的人突然登门来摸
家底,家中没备好菜,临时买,路太远,两老急得团团转,只得把仅有的一碗肉丸打糊,加上佐料,遏了几个饼待客,心里还生怕对方不满意。

谁料客人吃得津津有味,啧啧称奇,还要求他们传授做法呢。

从此,肉丸糊麦饼就在天台民间流传开来,经过后人不断改进,成了今天的粉食珍品。

天台城关,城郊一带还有一种巧究的麦饼,叫“肉丸麦饼鸡子灌”,技艺要求更高。

当肉丸糊麦饼在锅子里翻遢至半熟时,先不要敷油,用刀在麦饼夹层中轻轻戳一个洞,用汤匙把打搅调匀的鸡蛋浆灌进去,缓缓流遍整个馅心。

然后放回锅里,敷上素油,翻烙到两面黄为止。

肉丸糊麦饼端上桌,吃法也别具一格。

不要用手拿着吃,而要用三只筷子撕着吃,类似西餐。

左手拿一支筷压住饼,右手用一双筷撕饼。

这里面也有故事呢。

天台立县之初,正是三国鼎立之时。

战祸迭起,百姓遭殃。

他们敢怒不敢言,于是在吃麦饼时用上三只筷。

意思是饼象征着完整的河山,三只筷子为三国,谴责魏、蜀、吴分裂国家,以泄心中郁愤。

用筷夹起金黄润亮,油香沁鼻的麦饼,蘸一蘸酱油、醋、麻油、辣酱之类的调味品,品尝一番,那才叫人惬意呢!
一年吃到头的扁食
天台扁食也是麦粉制成的食物。

有点象北方的饺子、南方的馄饨,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它比饺子精致,比馄饨丰满。

馅的多样性更非饺子、馄饨可比。

至于它的形状,略带扁形,颇像耳朵。

当地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笑话呢!
有户人家来了客人。

丈夫吩咐妻子包扁食请客。

妻子不知道怎么个做法,猛然想起丈夫说过自家的猪瘦得象扁食,就把粉捏成猪的形状放到汤里煮。

丈夫揭开锅用勺搅,看妻子做了这么些怪物,就说:“你怎么搞的?”妻子回答说:“你不是说猪象扁食?”丈夫见妻子听错话,气得敲勺子:“你耳朵呢?”妻子还是搞不灵清,说:“耳朵本来是做着的,让你这一搅一甩的,还不搅掉了?”丈夫无可奈何地叹息:“唉,呆蛋!”妻子应声:“啥?来蛋?好的!我这就拿来,是做馅呢,还是和汤?”
这自然是充满机智的幽默和调侃,但也表明天台扁食与民间文学之间有着某种不解之缘。

在天台南山——特别是山头郑一。

带——扁食叫做“汤包”。

据说
郑姓祖上孟五公是个远近闻名的豪杰,作一个揖能使十来个壮汉跌入池塘。

只因他头生得扁,人们敬畏他,尽管背后不免叫他郑扁头,当众场合可忌讳个“扁”字,于是扁食就成了“汤包”。

“汤包”这别号倒道出了扁食的特点。

扁食得先“包"。

揉好面粉,扎成小段,用擀杖辗压成巴掌大的薄皮(现在多用轧面机轧了)。

然后把煮熟的萝卜、荸荠、笋干、精肉及豆腐干、鸡蛋片剁成的碎丁,配上调料,作为馅子,用料新鲜、脆香,红白相间,营养健康。

把皮子两端弯成圆形,用拇指、食指捏合,就成了周围高中间低的扁食,跟人的耳朵确实相像,现做现烫,在汤中加点酱油醋,又热又香,那味道够你夸的。

当然,也有现包现烤,放上抽,撒上葱,淡黄油亮,是难得的下酒佳馔。

扁食,天台人可以说是一年吃到头。

特别是春节,那是非吃不可的。

除夕裹好,正月初一当晚饭。

这与北方守岁时包辞岁的“饺子”(包时正值辞岁迎新时刻,称“更岁交子”,谐音变说就成了饺子)的风俗相近。

而在正月十三挂灯,正月十八落灯,都得吃扁食,则是天台人的创造。

嫁娶、做寿、赕神——十景糕
天台原有“十景糕”,是在糕上印上天台山十景图案,后来就成了“什锦糕”,品种多样,带有喜庆色彩。

新媳妇回门时,娘家总要准备些花糕、寿桃糕、元宝糕之类的东西,连同红鸡蛋、喜糖,分送夫家所在的左邻右舍,称“伴手羹”。

花糕,是把麦粉团放到木模上印制出来的。

主要图案有“寿”字,“双喜”字,吉祥结、梅花,也有印成云朵形,鱼形、鸟形的,这种糕点一般是甜馅或实芯的。

从外形来看,无异是一种艺术品。

寿桃糕,做法与馒头相近。

把麦粉捏成桃形,在顶上切一个蒂头,蒸熟就可以了。

元宝糕,是把粉团捏成“山”字形。

嫁娶、做寿、赕神仪式上都用得着。

重阳节——洋糕
重阳节,天台有发洋糕的习惯。

“发”和“糕”字含有“发财”、“步步登高”的意思。

制作时,把米粉或麦粉调粘稠,加糖,倒入铺有屉布的笼中,蒸熟,切成块状,即可食用。

与此相近的是“糕廿”,米粉加糖蒸制,即可熟食,也可
将糕块切成细条,烘焙晒干,即成“粉糕”(这“糕”字音“告”),更高级的叫“浸糖糕”。

每逢年节,人们把它和米胖糖、花生糖、芝麻糖等配盘招待宾客。

附带说一说麦果,是把麦粉团压扁,放在锅上烙,等它的一边鼓胀起来像小包一样就行了。

一般切成菱形,意思是给四方的鬼神享用。

因此这实际上是一种“冥食”。

七月初三夜,乡民把它与寿桃糕,元宝糕,豆腐、刀头肉块等祭品,垫在树叶上,敲锣打鼓放在路口,称之为“放路灯”,意在施食饿鬼,祈求平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