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从0岁到100岁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是什么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是什么
古时,人们交流时,不会直接说自己多少岁。
而是会用年龄称谓来代替,这些在诗词中也常有体现。
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本文整理了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欢迎阅读。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期。
1岁:牙牙。
2岁:孩提。
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舞夕之年。
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40岁:不惑(不惑之年)。
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
88岁:米寿。
90岁:上寿、鲐背。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年龄词语
少年:含苞欲放、豆蔻年华、纯真无邪、掌上明珠、乳臭味甘、聪明伶俐。
成年:青春年华、大展宏图、而立之年、年轻力壮、壮志满怀、仪表堂堂。
老年:饱经风霜、饱经沧桑、老眼昏花、骨瘦如柴、古稀之年、年逾花甲。
古代年龄段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段称谓大全古代年龄称谓分为襁褓、孩提、髫年、龆年、总角、垂髫、黄口、金钗之年、豆蔻年华、舞勺之年、束发、及笄之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舞象之年、桃李年华、弱冠、花信年华、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强壮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耄耋之年、鲐背之年、期颐、上寿、花甲重开、古稀双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古代年岁称谓:古代年岁称谓包括儿童称谓、成人称谓、老人称谓。
儿童称谓: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
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
龆年:童年。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龄别称
99岁 80、90岁 100岁 108岁
白寿 耄(mao)耋(die)之年 期颐之年 茶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代年龄称谓
年龄 初生 不满周岁 生齿 幼年 童年 2-3岁 7岁 9岁 <10岁 10岁 12岁 13岁 15岁 13-15岁 16岁(二八) 20岁 15-20岁 24岁 30岁 40岁 50岁 60岁 70岁 80岁 80岁寿辰 88岁 90岁 花信年华 半老徐娘 而立之年、始室 不惑之年 知命、知非、艾服、大衍之年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古稀、杖国、致事、致政之年 杖朝之年 伞寿 米寿 上寿、鲐背之年 金钗之年 豆蔻年华 及笄之年 舞勺之年 碧玉年华(破瓜年华) 桃李年华 结发(加冠、弱冠) 舞象之年 束发、志学 髫(tiao)年 九龄 黄口 幼学 女 婴儿 襁褓 童龀 总角 垂髫、始龀 孩提 韶年 男
古人对0岁到100岁的称谓
古人对0岁到100岁的称谓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指小孩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指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7岁。
始龀、龆年:男孩8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
指数之年:9岁。
10岁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12岁金钗之年:女孩12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jī]: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古代各年龄段的雅称
一、幼年时期1.赤子:刚出生的婴儿。
因婴儿皮肤呈赤色而得名。
2.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
3.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幼儿。
此时幼儿开始提抱,故称孩提。
4.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二、少年时期1.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
3.舞勺之年:指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少年。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三、青年时期1.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2.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3.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故称弱冠。
四、中年时期1.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2.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因称四十岁为“不惑之年”。
3.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后因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
五、老年时期1.耳顺之年:指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后因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2.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从甲子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3.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4.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后因以“耄耋”泛指老年。
从0岁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集锦
从0岁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集锦古时,人们交流时,不会直接说自己多少岁。
而是会用年龄称谓来代替,这些在诗词中也常有体现。
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的黄发指老人,古时,黄发是长寿的象征。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
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从“赤子”到“豆蔻”,从“而立”到“知天命”,每一个都那么美!【幼年】初度:是指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原来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赤色的,故称“赤子”。
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襁襙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shǐ 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小儿垂钓》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
古代年龄的称谓从小到大排列
古代年龄的称谓从小到大排列
古代年龄的称谓从小到大排列:
1、10岁(外傅之年)出自《礼记·内则》
2、20岁(弱冠之年)出自《礼记·曲礼上》
3、30岁(而立之年)出自《论语·为政》
4、40岁(不惑之年)出自《论语·为政》
5、50岁(知命之年/天命之年)出自《论语·为政》
6、60岁(花甲之年)出自《唐诗纪事》
7、70岁(古稀之年)出自《曲江二首》
8、80岁(耄耋之年)出自《对酒》
9、90岁(鲐背之年)出自《诗经·大雅·行苇》
10、100岁(期颐之年)出自《礼记·曲礼上》
古代女子年龄称谓的含义:
1、13岁:豆蔻年华出自《赠别》
2、15岁: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
3、16岁:碧玉年华出自《醉后赠冯姬》
4、20岁:桃李年华出自《又启严公》。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
0岁: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岁: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
童龀——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10岁: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
15岁: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指男子成童之年,要把之前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二八为两个八岁相加为十六岁。
破瓜、碧玉年华——古代将瓜拆分成两个八来纪年,破瓜即为两个八,相加为十六岁。
20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但体型尤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
30岁:而立——指男子三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40岁:不惑——指男子四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50岁:天命——指男子五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一百的一般为五十。
60岁:耳顺——指男子六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花甲——天干地支纪年法,从甲子开始,六十年为一周。
古代不同年龄的名称
古代不同年龄的名称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名称有很多种,例如:
不满周岁被称为襁褓。
2至3岁称为孩提。
女孩7岁,男孩8岁称为始龀。
幼年泛称总角。
童年称为垂髫。
10岁以下统称为黄口。
女子12岁称为金钗之年。
女子13岁称为豆蔻年华。
女子15岁称为及笄之年。
女子16岁称为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女子20岁称为桃李年华。
女子24岁称为花信年华。
男子20岁称为弱冠之年。
男子30岁称为而立之年。
男子40岁称为不惑之年。
男子50岁称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称为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称为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称为杖朝之年。
90岁称为鲐背之年。
100岁称为期颐。
中国古代年岁和年龄的别称,你知道吗?
中国古代年岁和年龄的别称,你知道吗?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你知道吗?
⽂/⽹络编辑制作/荷花⼩⼥⼦
1、不满周岁---襁褓;
2、⼥孩7岁---髫年;
3、男孩8岁---龆年;
4、10岁以下--黄⼝;
5、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钗之年;
6、13岁(⼥)---⾖蔻年华, 15岁(⼥)---及笄之年; 16岁(⼥)---破⽠年华、碧⽟年华;
7、20岁(⼥)---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出嫁-----梅之年;
8、/⾄30岁(⼥)--半⽼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之年;
9、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10、50岁------年逾半百、知⾮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衍之年;
11、60岁------花甲、平头甲⼦、⽿顺之年、杖乡之年;
12、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13、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中国历史上不同年龄的别称:
我国对不同年龄的⼈给予了不同的称谓。
这些称谓⼀般都是古已有之。
从这些称谓中可以知道⼤概的年龄。
年龄的别称
孩提幼⼉时期
总⾓童年时期
及笄⼥⼦15岁
弱冠男⼦20岁
花信⼥⼦24岁
⽽⽴30岁
不惑40岁
知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喜寿77岁
⽶寿88岁
⽩寿99岁
耄耄80-90岁
期颐100岁。
古代族谱中各个年龄的称谓
古代族谱中各个年龄的称谓古代年龄的称谓(称呼)可谓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在家谱中经常遇见。
为了能够为大家解决这些烦恼,我们整理出了中国古代对0岁-100岁的35个年龄称谓,并对每个年龄的不同称谓作出解释,仅供大家参考!▼0-1岁: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2-3岁:孩提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7岁(女):髫(tiaó)年幼童时期,髫是指古时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8岁:童龀(chèn)、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9岁:九龄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
语出《礼记》。
10岁:黄口、幼学之年、外傅之年, 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
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
13岁(女):豆蔻年华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
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也用于比喻处女。
13-15岁(男):舞勺之年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14岁(女):“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5岁(女):及笄或笄年“笄”(jī) 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5岁(男):束发、成童、志学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古代年龄(0—140岁)的代称
古代年龄(0—140岁)的代称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论语·子路》:“着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婴儿刚开始学说话。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孩提,二、三岁之间,再襁褓知孩笑,孩提抱者也。
”(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孟子·尽心上》:“孩提子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7、8岁龀、童龀[chèn]、齿龀、龆龀[tiáo chèn]、始龀、龆年、髫年:指儿童换牙,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借指幼年。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渎垂手侍立。
”(《林黛玉进贾府》)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长知识】人这一生,0到100岁的雅称
【长知识】人这一生,0到100岁的雅称
出生瞬间初度
出生3天汤饼之期
0到1岁襁褓
2到3岁还提
7到8岁始龀(也就是开始掉奶牙的时候)
8到14岁总角(束发)
男孩10岁外傅
女孩10岁金钗
女孩十三四豆蔻年华
女孩15岁及笄之年
男孩15岁志学之年
女孩十五六二八佳人
男孩15到20岁舞象时代
女孩16岁破瓜之年
男子20岁加冠之年
女子24岁花信之年
男子30岁而立之年
男子40岁不惑之年
男女50岁知命之年
男女60岁耳顺之年
男女70岁从心之年
男女77岁喜寿之年
男女80岁伞寿之年
男女88岁米寿之年
男女99岁白寿之年
男女百岁期颐之年。
古代年龄称谓汇总(从出生到100岁)含出处解释
80、9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
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耄耋之年,年纪十分大的时候。语出[汉]曹操《对酒歌 》:“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六十曰 耆;耆,指也。不从力役指事使人也。 七十曰耄,头发白 耄耄然也。 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变黑色如铁也。 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或曰黄耇,鬓发变黄也。耇, 垢也。皮色骊悴,恒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鸡胡也 。或曰冻梨皮有斑黑如冻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齿落尽更 生细者如小儿齿也。 百年曰期颐;颐,养也。老昏不复知 服味善恶孝子期於尽养道而巳也。 老,朽也。老而不死曰 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
而立之年
半老徐娘 半老徐娘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 妇女。出自于《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 情。”《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萧溧阳马虽 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 第九章:“虽是半老徐娘,皮肤白皙,显得很年轻。”
18岁以上 30岁以下的 女子
锦瑟年华
(成语)比喻十八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女子。形容青春时 期。出处 唐·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古时候 重男轻女,以下古时基本就是指男人,半百花甲古稀耄耋对女士也可称呼,现在这些貌似 对于男女的界限不是很清晰了。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惑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 通指三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 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释义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出处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示例 唐·白行简《李娃传》:“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 冠矣。” 用法 作宾语;指50岁,用于男性 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 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 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 岁的代称。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从0岁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居然可以这么美
从0岁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居然可以这么美现代社会,人们问对方年龄时,往往会直接问:你今年多大了?被询问的一方也会说出他年龄的真相。
双方对年龄没有更多的话后,逐渐转向下一个话题。
但是古人也是这么做的吗?在相关的影视作品中,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看到或听到过年龄的人的名字?其实或许在影视作品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只是人们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古代的人在交流时不直接说自己多大,而是用相关的称谓来代替。
那么从0岁到100岁,古人会用什么词来代替呢?在了解了具体的称谓之后,人们不禁感慨,古老的年龄称谓也可以如此美好。
0——10岁新生儿出生时,有各种各样的名字。
只是根据具体时间不同,称呼不同而已。
这样,当有人问起宝宝的实际年龄时,只要说出相应的名字,别人自然能很快明白自己的宝宝多大了。
首先是刚刚出生的时候,婴儿都被称为“赤子”,之所以会有这个称呼,其原因在于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赤色的,所以称为赤子。
等到两三日过后,婴儿父母家人会设宴招待亲戚朋友,这场宴会也叫“汤饼宴”。
因此,婴儿出生两三日以后便有了另外一个称呼:汤饼之期。
值得一提的是,除去赤子、汤饼之期以外,“初度”也可以指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
《离骚》中写到: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也称生日为“初度”。
而《元史》中也提到: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但与前两个称号相比,首次出现的次数和频率明显较少。
等待孩童稍微长大一些以后,便会有襁褓、孩提、龆龀等不同的称呼。
在这三个称呼之中,襁褓只指一岁以下的幼童;孩提指2-3岁的儿童,龆龀则是男孩8岁,女孩7岁。
宝宝和孩子大家应该都能理解,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答案很简单。
古代医生根据儿童发育的身体状况,判断男孩出生于八月,八岁时掉牙,逐渐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而女孩则是七岁换牙。
这个时候的恒牙叫做“龀”。
因此才有了龆龀这样的称呼。
到了九岁和十岁的时候,又有“黄口”以及“幼学”两个不同的称呼。
古代年龄别称总结
古代年龄别称总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7岁髫(tiáo)年(女)
8岁龆(tiáo)年(男)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男)
1520岁舞象之年(男),束发(男)12岁金钗之年(女)
13岁豆蔻年华(女)
15岁及笄之年(女),志学
16岁碧玉年华(女),破瓜之年(女)
20岁桃李年华(女)
24岁------花信年华(女)
女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从0岁到100岁
0岁
汤饼之期
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初度
是指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
后也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赤子
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
指两三岁的幼儿。
亦作“孩抱”。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
龆龀【tiáo chèn】
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
指八九岁至13岁的少年儿童。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9岁
黄口
十岁以下。
本指雏鸟的嘴。
10岁
幼学
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外傅之年
儿童十岁。
12岁
金钗之年
女孩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古代女子12岁开始带钗梳妆。
13岁
豆蔻
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勺之年
指男子13-15岁之间。
据《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
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5岁
及笄之年
即将年满15岁的女子。
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袁枚《遣兴二首·其一》
结发
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
15岁。
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后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
男子十五岁。
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男子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舞象之年
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指男子的15-20岁,也是童子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成童
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
二八
为16岁。
破瓜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孙绰《碧玉歌》
20岁
加冠
指男子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用于女子。
桃李年华
女子二十岁。
24岁
花信年华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24岁。
花信:开花时期,花期。
借此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30岁
而立之年
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始室
三十岁。
《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因以“始室”指30岁。
40岁
不惑
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活到这个岁数,应该能很好的控制情绪的变化,遇事能明辨不疑。
50岁
知天命
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后人因以“知天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60岁
耳顺
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
花甲
指60岁。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天干地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耆【qí】
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
61岁
还历寿
61岁的寿辰。
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还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
指70岁。
语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七十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因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77岁
喜寿
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耋【dié】
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耄【mào】
八十至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88岁
米寿
八十八岁的雅称。
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成八十八,故名。
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
九十为上寿。
鲐【tái】背之年
古人九十岁的别称,鲐背泛指长寿老人。
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
白寿
九十九岁的雅称。
因百字去年上边的“一”是“白”,“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
100岁
期颐
指百岁高寿。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
养生学术语。
谓最高的年寿。
《左传·昭公三年》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
《庄子·盗跖》则有“人上寿百岁”的说法。
108岁
茶寿
是108岁的一种说法。
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140岁
双稀、双庆
古稀指70岁,因此又称是70岁的两倍——140岁。
双庆也指1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