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短跑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短跑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在竞技体育领域,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是成绩得以提高的关键。
从2008年至今,尤塞恩·博尔特一直短跑世界纪录的保持着,在2009年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这位牙买加飞人将世界纪录定位在9秒58,远远超过了专家预测的9秒70的人类极限,这也让我们思考人类的极限到底是多少?没有人知道,我们期待下一次短跑世界纪录的诞生。
纵观短跑技术的发展历程,结合专家对现代短跑技术的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出现代短跑技术呈现四大特点,发展趋势呈现规范化、个体化及最优化。
1.快速摆动型技术
对短跑技术的研究一直是体育领域的焦点之一。
对短跑技术中快速摆动的作用,张文耀同志早在1978年的全国短跑教练员训练班上就曾提出注意摆蹬结合,以摆促蹬的技术概念。
有研究表明,优秀短跑运动员一侧腿的支撑时间仅占一个复步的时间的22.1%,而摆动时间则占77.9%,两者之比为1:3.5,很明显证明了摆动技术在短跑技术中的重要性。
经过近几十年各位专家和学者对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分析发现,现代短跑技术由传统的后蹬型技术向快速摆动型技术发展,在短跑途中跑过程中,快速摆动技术受到重视,同时更加注重蹬摆动作的协调配合,手臂与腿的摆动速度越快、幅度越大,运动员跑的向前性就越好,最高速度就越快。
研究表明,快速摆动技术是短跑技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短跑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短跑运动员提高度短跑成绩的重要因素。
竞技体育训练中尤为讲究动作的经济性和实效性,把握好体育动作的经济性和实效性的度,对提高运动成绩非常重要,尤其是田径中跑的项目。
短跑中的快速摆动型技术强调手臂和腿的充分折叠、快速摆动,主要是为了缩小摆动半径、提高摆动速度,更有利于步频的提高;强调蹬摆结合、以摆带蹬的摆动动作,是在加大支撑腿对地面的压力的基础上,获得较大的摆动反作用力,从而提高后蹬的效果,最终达到提高跑的经济性效果;强调以摆带动髋部的大幅度前摆,利用缩小后蹬角度、增大步幅,从而身体重心起伏减少,提高跑的水平速度,最终达到提高跑的实效性目的。
2.屈蹬式技术
所谓屈蹬式是指在跑的后蹬阶段,支撑腿髋、膝、踝三关节(特别是膝关节)
不充分伸展的后蹬技术。
屈蹬式技术是随着竞技体育场地变化和运动员素质的变化等因素而出现的,与传统的后蹬式技术相比,它更能体现出竞技体育的经济性和实效性特点。
世界优秀运动员均采用屈蹬式后蹬技术,对比我国短跑选手与美国短跑选手膝关节角度变化表可知,美国运动员在短跑各个时相的膝关节平均角度都较小,由着地时相到缓冲时相的膝关节变化角度来看,美国减小幅度为10.2°,中国仅为 3.2°;由缓冲到后蹬膝关节变化角度看,美国增加幅度为17.3°,中国仅为11.8°。
我们知道在跑的支撑阶段人体运动的实质是以支撑点为支点的由后向前的转动,高水平短跑运动员正是通过膝关节角度的变化,有效的降低了运动员跑动过程中的身体重心,减少绕支点的人体转动惯量,从而加快身体重心前移的速度。
我国运动员正是因为膝关节角度变化较小,致使跑动中身体重心高,转动惯量大,不利于身体重心的前移,所以速度就慢。
屈蹬式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表现为:支撑腿后蹬时膝角变化小,支撑后蹬时间短,利与提高步频,小腿倾角及后蹬角小,利于增大向前水平速度,减小重心波动差,增大步幅,提高跑的实效性,蹬摆动作转换自然、连贯、迅速,利于提高蹬伸动作速度。
3.放松跑技术
美国著名短跑教练温特说过,教会任何一个田径运动员掌握放松,会取得好的甚至惊人的效果,特别是对短跑运动员的成绩起很大的作用。
放松技术是运动员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运动员各项身体素质和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运动员具备良好放松能力是掌握正确技术动作的前提和基础。
短跑作为一项极限强度的运动,运动员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承受极大的刺激和负荷,因此要在高速跑中高效完成技术动作并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使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协调进行,既包括了不同肌肉在完成同一阶段动作时的工作状态,也包括不同阶段同一肌肉的工作状态,短跑不同动作阶段肌肉的工作性质。
随着现代短跑技术的发展,高速跑中的放松技术在短跑界被称为“当代短跑技术发展之精华”。
美国著名学者朱·维苏茨金对50名优秀短跑运动员的研究结果充分表明了:肌肉放松能力提高对短跑成绩的提高起极大的促进作用,且在短跑项目中,随之跑距的增加,效果更为明显,在100米成绩由10秒9提高到10秒的影响因素中,肌肉放松能力所影响作用占21.57%,200米21秒5提高到20
秒2的诸因素中,肌肉放松能力占48.32%,远远高于其他因素。
因此在体育教学以及运动训练当中,我们必须重视打放松跑的练习的重要性,有针对性的采取练习方法和手段,为更好的掌握短跑技术和提高短跑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4.短跑全程跑有序的节奏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各个项目的比赛节奏各不相同,控制、统治、左右比赛节奏是运动员比赛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之一。
控制了全程比赛节奏,就等于把握了比赛的主导权。
所谓全程跑有序的节奏是指运动员百米跑全程各段速度变化有明显的节奏和规律。
其目的是使运动员在全程跑中能以最少的能量消耗,最佳的步频、步幅配合,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即获得全程整体最佳化。
在短跑比赛中往往因对短跑项目认识的偏差,简单的认为短跑距离短,只要拼命加速就能取得优异成绩,也就是没有认识到短跑项目的速度节奏,导致前程的过分加速丧失多半的体力和能量消耗。
因此认识掌握个项目有序的节奏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世界优秀的短跑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呈现有序的节奏和规律,整个过程中加速跑节奏极为明显,最高速度的出现在60米—80米处,出现的时间和距离相对传统的节奏而言都较晚些。
现代短跑有序的节奏有利于运动员节省体力,降低能量消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步频、步幅的最佳配合,使得短跑全程跑最优化,最终达到提高短跑最高速度的目的。
5.短跑技术发展趋势
现代短跑的技术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指明了短跑技术的未来的发展趋势,短跑技术的发展趋势归结为:在重视基本技术动作规范化的基础上,突出技术个体化,最终实现整体技术最优化。
具体的讲也就是,在短跑技术动作体系符合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和人体解剖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运动员自身的形态结构、身体机能、心理素质以及短跑项目特点和规律,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短跑技术风格。
更重要的是在规范化和个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完整技术的最优化,具体表现为运动员跑的过程中上下肢摆动配合协调、身体重心平稳、步频和步幅最优化匹配、全程速度节奏明显等等。
短跑技术动作的经济性和实效性是短跑成绩提高的关键所在。
这“三化”的发展趋势与现代短跑技术的四大特点紧密相连,只有技术不断的完善发展,技术发展趋势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短跑水平的极限化趋势,不仅仅对技术因素的影响,科学的运动训练对成绩的提升尤为重
要。
对比短跑技术来学分析短跑力量训练。
在短跑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当中,短跑后蹬型技术着重强调以后蹬为主的力量训练,这些主要是以垂直面用力为主的大负荷杠铃练习,旨在增加肌肉的最大力量及臀大肌和股四头肌的快速收缩力量;短跑屈蹬型技术比后蹬型技术由更多的优势,在专项力量训练上主要表现为:平动型短跑技术与专项力量相结合,强调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力量,同时结合掌趾和踝关节的退让与超等长力量,外加两臂的摆动力量等等,这些都是与现代短跑技术所匹配的专项力量素质,短跑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加以重视。
近十多年的短跑力量训练的研究成果表明,短跑运动员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问题是影响短跑成绩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主要发展的是大腿股四头肌等前群肌肉的力量,外加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匮乏,导致短跑运动员大腿前、后群肌力处于极度的不平衡状态,这就是在短跑竞技中为什么大腿后群肌肉损伤频率较高。
短跑运动员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问题,目前已经引起国内外很多专家和教练员的关注,但是我们在实际的运动训练当中,应该避免两极化趋势,即不能完全非否定杠铃挂帅的大负荷力量训练,过分强调短跑运动员的大腿后群肌肉的量训练,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我们在力量训练中必须在遵循短跑力量训练的原则的基础上,综合多种训练方法,使得参与工作的各肌群间的高度协调能力得以提高,进而使运动各关节角度及肌肉群的用力达到最佳的跑进效果,最终达到提高短跑成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