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诗词《赠别二首》(其二)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赠别⼆⾸》是唐代诗⼈杜牧的组诗作品。

本诗为第⼆⾸,描绘与歌妓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杜牧的诗词《赠别⼆⾸》(其⼆),欢迎阅读!
《赠别⼆⾸》(其⼆)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还惜别,替⼈垂泪到天明。

【赏析】
“多情却似总⽆情”,作者对情的概括⼗分精辟,明明多情,作者却说⽆情,为什么多情总似⽆情呢?纳兰性德在《⼭花⼦•风絮飘残已化萍》⾥说“⼈到情多情转薄,⽽今真个悔多情”,⼈若是爱得太深,爱得太重,反⽽更难以表达内⼼的深情,在旁⼈看来就好像⽆情⼀样。

“唯觉樽前笑不成”,在送别的宴席上,本来想强颜欢笑,使离别不⾄于太伤感,但在⼼爱的⼈⾯前,却总也笑不出来。

作者这⼀微妙的⼼理变化,反应了对伊⼈的款款不舍之情。

“蜡烛有⼼还惜别,替⼈垂泪到天明”,这两句运⽤了拟⼈的艺术⼿法,借物抒情。

案头的蜡烛还在燃烧,时不时溢出烛泪,分明就是在替我们的离别⽽伤⼼落泪。

“蜡烛”是有烛芯的,所以作者说“蜡烛有⼼”,在诗⼈的眼⾥烛芯是有情的,是依
依“惜别”之⼼。

“替⼈”⼆字,使情意更深了⼀步;好像是说离别双⽅强忍住了泪⽔,⽽蜡烛却⽆法抑制,“替”他们⽽垂泪。

“到天明”⼜点出了宴饮话别的时间之长,表现了作者与伊⼈的依依不舍。

这⾸诗语⾔精炼,清新俊逸,离思缠绵悱恻,情意深长。

扩展阅读:杜牧的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唐代杰出的诗⼈、散⽂家,与李商隐并称⼩李杜。

唐⽂宗⼤和⼆年26岁中进⼠,授弘⽂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观察使幕,理⼈国史馆修撰,膳部、⽐部、司勋员外郎,黄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集》。

诗歌以七⾔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

杜牧的诗歌以七⾔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与同期诗⼈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李杜”。

《全唐诗》收杜牧诗⼋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唐德宗贞元⼗九年⽣于世代官宦并很有⽂化传统的家庭。

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宗时边塞名将,爱好⽂学。

祖⽗杜佑,是中唐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百卷。

⽗亲杜从郁官⾄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对⾃⼰的家世很⾃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百编,上下驰皇王"(《冬⾄⽇寄⼩侄阿宜诗》)。

扩展阅读:杜牧的主要作品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还曾注释《孙⼦》。

有《樊川⽂集》⼆⼗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有宋⼈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兵,以济世之才⾃诩。

⼯⾏、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草,⽓格雄健,与其⽂章相表⾥。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集》,《旧唐书》卷百四⼗七、《新唐书》卷百六⼗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草墨迹,系太和⼋年(834)32岁时所书。

帖为⿇笺,纵28.2厘⽶,横162厘⽶,46⾏,总322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华之美。

卷⾸尾有宋、元、明、清⼈的题签、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壮观》、《⼤观录》等。

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此书刻⼊《秋碧堂法帖》。

延光室、⽇本《昭和法帖⼤系》均有影印。

除此之外,还著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