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第一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的多学科性
• 多学科性——关涉多门学科。
1 人类学—文化与语言。 2 社会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语言与社会。 3 符号学;文化学;交际学;哲学;交际民族学;传播学等。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理论建构
• 三种观点:
1 以经验研究为基础,排斥了与相关学科合作的可能。 2 综合研究;多学科性。 3 以普通交际理论为核心建立跨文化交际研究理论,认为其 与普通交际基本一致。 • 两种并行的研究: 1 微观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普遍性。 2 社会语言学/民族交际学——特殊性。 • 本书:以一般交际理论为基本核心,从交际差异出发,借 鉴多学科对交际规则进行跨文化对比,探索跨文化交际的 过程和本质。
交际与文化
• 组成交际的要素:
1 信息源/行为源——交际需要和意愿(有意识与无意识/有 意向与无意向)。 2 编码——交际信息的符号化过程。 3 信息。 4 渠道。 5 信息接受者/反应者——有意识与无意识/有意向与无意向。 6 译码——交际信息的赋义过程。 7 反应——决定与选择。 8 反馈——与反应关系密切。
• •
跨文化交际
• • • •
跨文化交际与一般性交际:没有实质性差异。 狭义的跨文化交际P23。 广义的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多维度——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跨亚 文化交际;国际性跨文化交际P24。 国外、国内研究的侧重点:国外研究重点放在各个层面上, 我国则集中在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
经济全球化缩小了全球的时间空间距离为全人类带来了全球意识人们产生了基于不同文化社会的跨文化交际需求
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讲
绪论
• • • • •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背景与多学科性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理论建构 交际与文化 文化定势、民族文化与亚文化 跨文化交际
研究背景
• 时间:20世纪70年代;地点:美国。 • 背景:
1 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现代高科技/传播通讯技术;交通 技术;经济全球化)缩小了全球的时间、空间距离,为 全人类带来了全球意识,人们产生了基于不同文化、社 会的跨文化交际需求。 2 低效率的交流和沟通,相互间的误解及其他形式的跨文化 交际障碍导致文化冲突、心理障碍,乃至无穷的灾难。 3 如何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人构成跨文化交际研 究兴起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比较/自我认识;乐趣/满 足;预见/解决)
文化定势、民族文化与亚文化
• 文化定势:一种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模式。它倾向于把某
一文化群体的每一成员均当作其整体文化的代表形象。该 模式研究效果明显,但容易忽视个体差异而显得过度概括, 形成文化研究的误区。 文化定势模式下的重要研究结果:民族文化(主流文化)。 亚文化——性别;年龄;种族;阶层。主流文化与社会结 构的冲突点。
交际与文化
• 交际的定义:数量繁多(126种):
1 是符号(p9)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 (交际的媒介、过程) 2 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 3 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的和无意向 的活动。 (交际发生的界定) 4 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际的规则)
教学目标
• 我们是相似的,我们是不同的。(和而不同) • 态度的改变——开放的心态。
交际与文化
• 文化的定义。 • 文化的特征: 内隐与外现;习得与传授;群体行为规则
的集合; 文化的社会属性(各种社会形式与意义都属于 文化范畴);文化实体(世界观、价值观);文化与交际 的同一性;动态多变; 选择性(地域性与偶然性); 民 族中心主义——交际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复杂的系统(牵 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