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编写特点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第25章一元二次方程第26章二次函数第27章旋转第28章圆(一)第29章圆(二)第30章
概率初步
第31章反比例函数第32章相似
第33章锐角三角函数第34章
*投影与视图
注:标“*”内容为大字版选学内容,盲文版删除。
《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
编写特点解析
张艳娇
【摘要】《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
·数学(九年级)》以《盲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为依据,通过合理设计版式、优化图片等方式使教科书的呈现形式更适合盲校学生;通过调整体系结构、重新划分课时、循序细化安排教学、合理精简或改编教科书内容等方式降低教科书难度,使其更符合盲校的教学实际;选取的素材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强化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体现了数学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盲校;数学教科书;九年级;编写特点【中图分类号】G761
《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以下简称“教科书”)的编写以《盲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各项目标。
基于盲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教科书编者精心设计了教科书的体系结构,使各部分内容穿插编排、螺旋上升。
九年级教科书
(大字版)的体系结构如下:
[1]
教科书的编写充分尊重盲校教学实际,体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从盲校学生的需求出发,合理设计版式,改进教科书的呈现形式
考虑到目前盲校低视力学生和全盲学生同班上课的实际情况,教科书的整体设计兼顾低视力学生和全盲学生的需求:教科书编者先编写了大字版教科书,供低视力学生使用;然后从大字版教科书
中删去低视力学生选学内容以及章前图等复杂实物图,再经过将边空中的“小贴士”和“云朵”的内容融入正文等处理后制作成盲文教科书,供全盲学生使用。
这样处理后,除低视力学生选学内容及复杂实物图以外,低视力学生和全盲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内容相同,更有利于他们在同一课堂学习。
[2]
教科书编者重新设计了教科书版式,比如适当放大字号、行间距,图文混排时适当加大图文之间的空隙,以保持版式宽松,使得整体版式简洁大方,方便低视力学生阅读。
同时,减少教科书版式中色块的使用,去掉“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底部色块,改用虚线框框住,并去掉表格、数学活动、复习题等内容底色。
为兼顾盲生阅读习惯,适当简化“小结”中的知识结构图,并采用由上至下的呈现方式,以方便盲生摸图。
教科书中的图片素材先根据低视力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尽量采用简单图片来呈现相关内容,并对数学线条图作相应处理。
在制作盲文版教科书时,对图片做进一步简化,删去难以呈现的图片素材(如装饰图、数学家头像等)。
比如原义教教科书“一元二次方程”复习题中的一个插图,在义教教科书中是一个由大树、小草、墙及篱笆等多重元素组成的复杂图案(图1-1);在大字版中只留下了墙、篱笆等必要的图案元素,删去了装饰性图案元素(图1-2);在盲文版中进一步简化,将墙及篱笆用长方形这种简单几何图形来代替(图1-3)。
这些调整,充分体现了教科书编者以“利教利学”为目标的编写方针。
二、依据盲校教学实际重新划分课时,循序细化安排教学
教科书按照教学内容划分课时,既有利于教师精准把握教科书容量,又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从而起到降低教科书难度的作用。
编写教科书时,考虑到盲校的教学实际,编者适当增加内容较多、难度较大的章节的课时。
如“一元二次方程”中“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由原来1课时改成2课时,放慢了教学步调,并增加了1课时让学生练习如何合理地选择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圆”由原来的一章变成了两章———“圆(一)”和“圆(二)”,由八节构成。
对教学内容课时的重新划分使教科书更贴近盲生的学习实际。
与原义教教科书相比,教科书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更加细化。
如“25.2解一元二次方程”中,每种解法都是按第一课时先安排可以直接求解的方程,第二课时安排需要经过整理变化后再求解的方程的形式呈现;再比如“33.2解直角三角形”,在介绍了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五个元素的关系后,教科书设置了如下例题:例1“知道两条直角边”→例2“知道一个特殊锐角和斜边”→例3“知道一个普通锐角和斜边”→例4“知道一个特殊锐角和一条直角边”→例5“知道一个普通锐角和一条直角边”。
这种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例题设置方式,
为学生铺设了合理有效的认知台阶,更符合盲生的
学习特点。
三、夯实基础,落实“四基”,合理精简或改编教科书内容
(一)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删减过
难或综合性过强的内容
在编写过程中,针对盲校实际,教科书编者注
图1三版教科书中插图的对比
3
1
2
篱笆
墙
意突出基本内容,对内容过多、综合性过强、难度过深的部分进行调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例如,“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两节,将原来“探究”栏目中提出的应用问题以例题的形式呈现,并给出详细的解答,这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更符合盲校的教学实际。
课后习题删除了部分过难或不适合盲生学习的题目,选做的题目以“*”标出,习题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注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在保留“思考”“探究”“归纳”栏目的基础上,对栏目的内容进行合理改编
教科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置了“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通过观察、比较、猜想、推理、反思、归纳等理性思维活动,使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考虑到盲校学生的实际,教科书编者合理运用实物、模型,让学生通过触摸来感受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学习。
如“29.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原义教教科书“探究”栏目设置了如下活动:“在纸上画一条直线l,把钥匙环看作一个圆,在纸上移动钥匙环,你能发现在移动钥匙环的过程中,它与直线l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吗?”考虑到在纸上画直线的操作不够形象,不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教科书改为“在桌面上放置一根细木棍”,让学生观察钥匙环和细木棍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更符合盲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又如,“垂直于弦的直径”一节,原义教教科书设置了如下“探究”栏目:“剪一个圆形纸片,沿着它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重复做几次,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大字版教科书中删除了“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这一要求。
考虑到要求盲生剪一个圆形纸片在课堂上并不易操作,盲文版教科书将这个“探究”栏目进一步改为:“将一个圆形纸片沿着它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重复做几次,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这样就变成了一个盲生可以参与的课堂活动,从而有效地激发了盲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心设计“综合与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科书每章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了“综合与实践”的内容。
“综合与实践”旨在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教科书编者精心分析了原义教教科书的数学活动,选用适合盲校教师教学的素材,对不适合的则进行改编或直接删除。
例如,九年级上册“圆(一)”的数学活动“车轮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这个素材来源于学生熟知的车轮,他们知道各种类型的车轮都是圆形的,但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
大字版教科书中,学生自己动手用纸板做成正方形及椭圆形的车轮,让它沿直尺在桌面上滚动,探究这两种形状的车轮与圆形车轮的不同之处;盲文版则直接给学生提供圆形和正方形的硬纸板进行上述操作。
与原义教教科书相比,“圆(二)”删除了“设计图案”,保留了“探究四点共圆的条件”的数学活动,并于文末对学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即“试归纳出判定过某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能画一个圆的条件”,从而给学生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似”一章的数学活动修改为更适合盲生研究
的“探究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充分考虑了盲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特点。
四、选取的素材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一)素材的选取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科书编写时注重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素材,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章前言中,讲述雕像的上部与下部之比,配图为“雷锋雕像”;“25.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中的例1是关于流感传染的问题,使学生了解流感的传播速度之快;习题中精心设计了以“网店利润”“银行降息”“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打造绿色城市”等为情境的应用型题目,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概率初步”一章中多次出现抽签、掷骰子等问题。
这些问题均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使学生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
(二)素材的选取注重强化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科书编者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数学在解决其他学科问题中的作用。
如“25.2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引入了“物体竖直上抛”的情境;“30.1随机事件与概念”的习题中引入了“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的比约为3:7”的地理知识;“30.2用列举法求概率”一节的例4及复习题第1题将数学与英语知识有机融合。
教科书的这种编排使得数学能够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数学教学变
得更为生动有趣。
(三)素材的选取注重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科书注重在数学知识的传授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如“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在“阅读与生命思考黄金分割数”中增加了数学家华罗庚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事迹,渗透了敬业精神及责任担当意识;“圆(二)”的“阅读与思考”中提到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精确度,在介绍数学史的同时,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聪明与智慧,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9.3正多边形和圆”一节中,用“延安宝塔”做实例,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例题、习题中也多次出现天安门、五星红旗、蒙古包、皮影戏等素材。
这些具体的例子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体现了数学教育的育人价值。
教科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教科书做到“适教适学”必然要经历教学实践的考验,希望广大师生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使这套教科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李海东.《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九年级)》主要特色介绍[J].现代特殊教育,2018(5):39-43.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