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质疑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质疑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说过: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的面前出现疑问”。

质疑是求新求异的开端。

既学且思,思而生疑,学贵有疑。

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疑问才能产生兴趣,产生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期望。

有了疑问,思维的源头就会永远激荡着求实、求新、求异的活水,学生学会质疑,便会终生受益无穷。

因此,在教学中从转变观念入手,变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行质疑问难,变讲堂为学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在数学课上通常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学质疑。

一、从课题中质疑。

《立体图形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因为立体图形不仅要研究图形的特征,还要引到学生充分发挥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立体”一词进行质疑,帮助学生迅速了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学生在质疑“什么是立体?”,“立体什么样子?”“现实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等问题中,随着问题有层次地提出,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解决了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二、从概念上质疑。

《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主要是以概念为主,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弄懂什么是三角形,它有什么特性。

所以在教学这节课时,我尽可能地利用一些物质化的材料作为思维的中介物,让学生看看、拼拼、摆摆、摸摸,从而将抽象的概念、逻辑关系等通过自身感受呈现出来,达到内化成智力活动的目的。

学生在“什么叫三角形?”“三角形真的有稳定性吗?”这些疑问的驱动中,动手搭、拼、拉,从而在自我质疑种抓出了概念的实质和对三角形特性的验证,在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解决了问题。

三、从内容上质疑。

从内容上质疑,学生就能透过看似矛盾的表象,挖掘出事物统一的本质的内涵。

如《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加与减就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对孩子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去自我质疑的兴趣,也让学生更愿意去探索这对矛盾是否有统一性,它的矛盾性在哪,统一性又在哪。

因此,教学中可以抓住矛盾让学生从内容上质疑,在质疑中探究解决问题。

四、在细节上质疑。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它的严密性和科学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课堂上的每个细节都非常重要。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怎样落实这一要求呢?我通常通过三条途径进行实施:一是示范,结合新知识的教学,直观、浅显地给学生以正确思维的信息;二是点拨,通过“点窍----探讨----扫障----总结”,引导学生抓实质;三是抓住细节,激励学生抓住每个细节不放过,从“追究”细节中的“为什么”让学生产生疑问,激起探究的欲望。

如《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中间有零和每一级的末尾有零怎么处理是这堂课的一个小细节,抓住这个小小的细节,就能引起学生去自主质疑的强烈愿望。

五、从情境图中质疑。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新教材每节都配有丰富的信息情境图,为我们掌握本节知识的重难点提供了直观、形象的依据。

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课本提供了“繁忙的建筑工地”塔吊林立,学生的眼球会很快被塔吊所吸引,此图不仅仅反映的是塔吊的林立,更重要的是学生会通过能形象的感知塔吊上的形状,学生自然会问塔吊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三角形?为什么所有的支架全是三角形的?从这幅插图入手,学生就能迅速的进入角色,急于探求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求知的欲望有了,一切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六、在操作中质疑。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同时,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切割的过程,自主探究,自我质疑,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自学质疑法所带来的课堂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质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了,课题气氛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敏捷了,老师的教学也变轻松了,随之而来的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