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三语文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会员独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边二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

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

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

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

“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

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

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

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


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

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8年08月26日《人民日报》,作者方克立)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国学,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D.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 4-7题。

(19分)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

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任侠好交。

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

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

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咸掠治困笃,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

卒免咸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迁冀州刺史。

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

从事自请且留此县,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

博心知之,告外趣驾。

乃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

欲言二千石①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

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

”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

吏民大惊。

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

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

迁琅邪太守。

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吏皆病卧。

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乃召见诸曹吏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

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

郡中大惊。

其折逆人如此。

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②平天下狱。

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吏,谓曰:“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

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

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

”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

博皆召掾吏,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

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

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节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 【注】①二千石:指郡太守。

②谳(yàn):审判定罪。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公卿子著.材知名著:显著
B.博本武吏,不更.文法更:更改
C.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论:论罪,判定罪行
D.正监以为博苟强.强:逞强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博办事“奇谲”的一组是()
①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②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
③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④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
⑤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
⑥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

尽管出身低微,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

B.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立即斩杀了组织者,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

C.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

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官员。

几年时间使琅邪的陋习有了很大的改变。

D.朱博处事凌厉。

每次升调改换官职到一个新的岗位,他常常先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威严,给他们来个“下马威”。

7.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

(3分)
(2)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4分)
(3)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注]①于谦,明代名臣,官最高至宰相,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8.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5分)
9.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四题任选三题作答)
(1)亲贤臣,远小人, ,亲小人,远贤臣, 。

(诸葛亮《出师表》)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
(4)间关莺语花底滑,。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

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

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

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

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

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

突然,枪声大作,猛
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

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瓦尔特·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

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

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他像一枝箭,穿过一层厚厚的藤叶与尖利的荆棘,沉沉地跌坐在一堆石子上,脸与双手都被荆棘划破了。

靠头顶上缠绕的藤枝当掩护,他尽可能地快爬,想离开战场远一些。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

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

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

”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

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

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

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瓦尔特·施那夫斯拔腿就逃。

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这时,瓦尔特·施那夫斯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饥肠辘辘,寒冷难熬。

接着迷迷糊糊,噩梦不断。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

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

突然,有个女仆吓得张大了嘴,两眼直瞪,一动不动,手里的杯子砰然掉在地上。

其余的人,都跟着她的目光看过去!
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
开始,就这么一声惊呼,由八个不同的嗓音同时发出的惊呼,骇得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紧接着,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

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

瓦尔特·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这是黎明前寒冷的时刻。

矮树丛中,有许多人影在悄无声息地偷偷移动,黑暗里,不时有一两把铜铁利器的尖梢,被缕缕月光照得闪闪发亮。

突然,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

瓦尔特·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

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

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瓦尔特·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选自《莫泊桑作品选》,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

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遍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使施那夫斯的形象真实鲜明。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

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E.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看出。

(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

(6分)
(3)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都很精妙,请说明这些描写的内容和作用。

(6分)
(4)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
钱理群
王瑶先生在建国后长期执教于北大中文系,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对中古文学史的研究,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中古文学史论》,据有关专家说,可能到现在中古文学史的有关研究还很少有超越他的著作;他另外一个最大的贡献是在建国以后,第一个写《新文学史稿》,是我们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所以有非常巨大的影响。

1987年,王瑶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自我介绍》这样一篇短文:“在校时诸多平平,鲜为人知。

惟斯时曾两系囹圄,又一度主编《清华周刊》,或能为睽违已久之学友所忆及。

多年来皆以教书为业,乏善可述,今乃忝任北京大学教席。

迩来垂垂老矣,华发满颠,齿转黄黑,颇符‘颠倒黑白’之讥;而浓茗时啜,烟斗常衔,亦谙‘水深火热’之味。

惟乡音未改,出语多谐,时乘单车横冲直撞,似犹未失故态耳。


“出语多谐”,是王瑶先生最为特别的语言表达方式。

先生著作里的语言,和他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很大的差异。

先生著作的语言是标准的学术语言,严谨而简洁;但在日常谈话中,他确实“出语多谐”。

鲁迅先生喜欢给人起绰号,入木三分,到了刻毒的地步,王瑶先生也是这样,假如私下讨论一个人,或一类人,他会用一句话概括,概括得也是入木三分,让人终生难忘。

我举个例子:他说我们学者中有一类,与其说是学者,不如说是社会活动家,是“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

我们今天就到处遇到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他或者根本没有学问,但极善公关,或者也有点学问,开始阶段还下了点工夫,取得一定成绩,然后就通过社会公关极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以取得最大报酬,得到最大限度的好处,包括政治和物质的好处,通常情况下,还要超值。

而他们一旦掌握权力那就很可怕,他会充分利用现有的体制,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拉帮结派,“武大郎开店”,压制才华高于自己的同辈或年轻人,有的就成了学霸。

——可以说,王瑶先生的概括是击中了某类人,以及我们的教育体制的要害的。

王先生还把一些学者称为“二道贩子”,即向外国人贩卖中国货,又向中国人贩卖外国货。

他并没有真学问,无论对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都并无真知,深知,一知半解,抓住一些皮毛,就到处炫耀,糊弄,他的学问全在一个“贩”字。

——这话说得非常刻毒,却也击中要害。

王瑶先生在八十年代就看出了贩卖学术,即学术商业化的倾向,这样的眼光不能不让人折服。

我现在在观察当下中国学术界与教育界时,常常要想起王瑶先生取的这样两个绰号,我觉得这都可以称得上某些学者类型的经典性概括。

王瑶先生还有一段话也让我不能忘怀。

有一天王瑶先生找到我,他说,我现在面临两
难选择:我现在年纪已经大了,要是继续努力,发挥余热,不过是“垂死挣扎”;要是什么也不做,那就是“坐以待毙”,你说我该怎么办?他最后的选择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

——我当时听了以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反过来问自己:我是不是也面临着这样的两难,虽然我年纪比王先生轻。

这是一个人类共同的生命命题:所有的人,都有同一个“死亡”在等待你,这是毫无例外,不可选择的;但由生到死的路途,却有“有为”(“垂死挣扎”)与“无为”(“坐以待毙”)两种选择。

这背后是有一个人生哲理的,即人生意义和价值不在于结局,而在于过程。

在“挣扎”的过程中,“有”所“为”,爆发出生命的火花,哪怕是只有一个瞬间,也会带来美感,就有了某种价值;如果选择“无为”,什么也不干,这样的生命就没有一点光彩,就真的“坐以待毙”了。

这里有很深的哲理,但王瑶先生用一种玩笑式的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具有很大的冲击力。

(节选自《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以及我们那个时代所受的教育》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中古文学史论》是王瑶先生最为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到现在中古文学
史的有关研究还没有产生超越他的著作。

B.王瑶先生著作里的语言,是标准的学术语言,严谨而简洁,与他日常生
活中谈话的语言存在很大差异。

C.王瑶先生用“武大郎开店”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一旦掌握权力就会充分利用
现有体制,压制才华高于自己的同辈或年轻人的某类人。

D.作者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他的
个性与人格魅力。

E.王瑶先生在评价某些人事时,具有入木三分、不乏刻毒的鲁迅式的风格,
那些精准的概括不但常常击中某类人或教育体制的要害,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2)本文第二段王瑶先生的《自我介绍》中,“颠倒黑白”与“水深火热”分别是什么含义?在文中有哪些作用?(6分)
(3)本文通过哪几方面来表现王瑶先生的“出语多谐”?(6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题(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长久以来,google公司一直以工程师、数学家、电脑科学家员工多如过江之鲫
....为人瞩目。

他们埋首设计复杂的网页搜索算法,为公司作出了巨大贡献。

B. 他用辛辣的笔触,刻画农民出身的朱神父,借以批判在风云际会
....之时,凭借某种力量由寇而王的人物。

C.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
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
....,故不能成就大业。

D.运动场上,各项赛事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身着橘红色统一制服的青年志愿者们成了赛
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个个倚马可待
....,活跃在运动场内外的各个角落。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们通过网络进行搜索无可非议,关键是当网络搜索上升为“人肉搜索”时,这已经不再局限于网络行为,而是实实在在地给某些当事人带来了物质上的损失、精神上的伤害,这与传统暴力事件性质接近,也就进入了法律监管的范围。

B.学术领域中的种种问题和弊端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于缺少新的更完善的管理办法和体制。

这一点,学者们心知肚明。

C.为应对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12月1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中国将开展以“增支减税”为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

D.人们普遍担心,迟早要出现克隆人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数百万年的两性生殖方式,使人类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遭遇巨大挑战。

15、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4分)
①她争取着主体的地位,她简直要把我们看成一幅画、一幅静物,任她的眼光去分析、
去解剖,而且估价。

②当我们走到蒙娜丽莎之前,情形有些不同了。

③她简直动摇了我们作为“欣赏者”的存在的权利和自信。

④相反,她也在“看”,在凝眸谛视、在探测。

⑤画中的主体并不是安安稳稳地在那里“被看”、“被欣赏”、“被品鉴”。

⑥侧了头,从眼角上射过来的目光,比我们的更专注,更锋锐、更持久、更具密度、
更蕴深意。

答:
16、钱学森,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下面是一段介绍钱老
的文字,请大家据此为钱老写一幅挽联。

(4分)
钱学森:科学之帜民族之魂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

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在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当他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心情极度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然而,他的回国意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各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

几经风霜,钱学森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回国后,他为祖国尽心尽力,给祖国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上联:
下联:
17、根据下列材料,为见义勇为的大学生写一段颁奖词,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6分)
人物事迹:2009年10月24日,湖北长江大学的几名大学生正在野餐,当看到有两名儿童落水时,纷纷奋不顾身跳入江中,手拉手结成一道防线救人,但因水深流急、体力不支、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六、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农夫汤姆养了一群羊。

放牧时,他总是放声高唱:“我雪白的羊群啊,多么可爱……”可是,有件事让他感到有些遗憾——他的羊群里还有一只黑羊。

汤姆盘算着要卖掉黑羊:“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