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优秀园林作品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优秀园林作品赏析
本章知识点
●北京颐和园的概况、造园布局、造景理念及技法、主要景点及景观特色。
●苏州留园的概况、各景区的布局及主要景点。
●北京万春园的概况、立意构思、整体布局及造景特点。
●广州粤辉园的概况、设计原则、总体布局及造景特点。
本章学习目标
●从园林概况、设计原则、立意构思、造景布局及特色等方面赏析以传统造
园技法为主的园林作品,进一步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立意、整体布局、造景
组景的技巧。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中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是东方园林的代表。
它讲究“因地制宜,随势生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以“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及“天人合一”等为设计理念,文化内涵更是深藏其中,耐人品味。
作为现代园林工作者,很有必要在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丰厚遗产在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推陈出新。
本章选择四例以传统造园技法为主的古典园林和现代作品,分别从造园概况、设计原则、立意构思、造景布局、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介绍。
7.1北京颐和园
一、概况
颐和园原名清猗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的西北郊,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
万寿山原名瓮山,属燕山支脉;昆明湖原名瓮山泊,是瓮山前一湖泊,是元代京城(大都)的重要水利设施。
乾隆时期,全国皇家园林的兴建达到了鼎盛时期,乾隆在对已有的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进行改扩建的基础上,又在这四座御园的中心位置建造一座起统领作用的皇家园林,并取名为“清漪园”。
瓮山改称“万寿山”并一直沿用至今,瓮山泊则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
练水军的故事而改名昆明湖。
始建于公元1750年(乾隆十五年)的清漪园,建成后使北京西北郊绵亘数十里的皇家园林连成的一个整体,称“三山五园”;清漪园则成为清朝重要的行宫。
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光绪十二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它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是以山水风光为主要特色的皇家园林,堪称我国古典造园艺术的瑰宝。
二、造园布局
颐和园占地约290公顷,周长8千米,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颐和园有不同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三千余间,构思巧妙,富有特点,集中了我国园林艺术之精华。
按自然地貌可分为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景区;按功能则可分为政治活动区、生活居住区和游览区三个区域。
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殿为中心,肃穆严谨,慈禧晚年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垂帘听政;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乐寿堂、宜芸馆为主体,庭院重重、回廊曲折;游览区则是全园景物的精华,以万寿山为中心,分为前山、后山、南湖、西湖几部分,是当时统治者的游憩之地(图7 – 1,图7 - 2)。
图7 - 1 万寿山前山全景(中为佛香阁)图7 - 2 万寿山前山中路鸟瞰昆明湖
气势雄浑的万寿山,是按照园内布局需要,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宜于修造主体建筑。
前山后山均依中轴线,依山构筑。
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宏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层层上升,气宇轩昂,金碧辉煌。
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是五方阁和宝云阁。
后山以香岩宗印之阁为中心,周围是一组色彩鲜明的汉藏式寺庙建筑群四大部洲、五彩琉璃多宝塔和独具特色的喇嘛塔。
建筑气势十分壮观,规模仅次于前山建筑。
万寿山上绿茵丛中,还点缀着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建筑。
登临山顶,俯瞰远近,山青水秀,阁耸廊回,金碧辉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佛香阁佛香阁是全园的建筑中心,耸立于万寿山正中。
它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建筑,阁高41米,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用巨石垒起114级石阶。
它的各层屋顶都用黄琉璃瓦绿剪边,红色的立柱和门窗,色彩鲜丽,整座阁楼耸立在半山腰,居高临下,体宽量大,气势宏伟,在满山绿树的衬托下,形象十分突出,是整个颐和园风景构图的中心,也是颐和园的标志。
登阁揽胜,一幅幅美景尽收眼底。
俯视昆明湖和万寿山前山景色,可见昆明湖酷似一个大寿桃,蜿蜒的西堤,恰似桃上的沟缝,寿山“寿桃”真乃天作之美。
举目西眺,玉泉山宝塔近在眼底,西山峰峦层林叠翠。
抬头北望,色彩绚丽的众香界、智慧海、仙台放彩。
佛香阁犹如巨擘,将万寿山一带和十几里内的优美风景尽携于周围,成为京西举足轻重的园林胜景。
长廊依万寿山南麓沿昆明湖北岸构筑,东起邀月门,西迄石丈亭,穿过排云门,长廊中间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攒尖亭,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
廊全长728 m,共有273间。
它以其精美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图7 - 3)。
长廊的地基和廊身是随着万寿山南麓地势的高低而起伏,走向因昆明湖北岸的弯曲而变化,四座重檐八角亭正是高低和变向的连接点。
由于巧妙处理,游人步于廊中,廊引人随,只觉四面皆佳景,感觉不到廊的起伏曲折,但游完一段回首一顾,才恍然大悟。
长廊有四大妙处:一是长达728 m的长廊,无倚靠,无砖墙的支撑,历经二百多年风雨,却依然完好;二是长廊如彩带一般,把前山各风景点紧紧连接起来,又以排云殿为中心,自然将风景点划分为了东、西两部;三是廊中夹亭,东西两翼各有亭轩三座。
这些亭轩既有点景作用,又有支撑长廊之妙用;
四是廊内苏式彩绘为园中最珍贵的艺术品。
清乾隆派如意画师到杭州西湖写实,得西湖景546幅,没有雷同,没有杜撰,然后再移绘到273间长廊柁上,给北方园林的建筑点染了江南庭苑的风韵。
长廊内彩绘约14 000余幅,除西湖风景外,还有人物故事、翎羽花卉等彩绘。
漫步长廊,内有绚丽彩画引人品味,外有静山动水,绿树明花,真正达到了“步移景异”的效果。
长廊像一条彩带,把远山近水和山前建筑连成一体,具有很高的造园艺术价值,是颐和园中的一处胜景。
图7 – 3 长廊
从前山转到后山,后山的格局大不相同。
前山是壮丽宏伟的殿宇楼阁和碧波万顷的湖水,后山则以松林幽径、小桥流水取胜。
后山后湖景区最有趣味的是沿河两边的苏州街。
苏州街在颐和园后湖中段,两岸密密排布着许多商店,店铺仿苏州样式(图7 - 3)。
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景,宫内皆称其为苏州街,专供帝后消遣而设。
清乾隆年建,店铺仿苏州样式。
商人、顾客皆由太监扮装,以博得帝后的欢心。
图7 – 3 苏州街
从苏州街往东,有两个独立的园中园,即霁青轩和谐趣园。
谐趣园谐趣园位于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后湖尽头,是著名的“园中之园”(图7 - 4)。
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仿江苏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原名惠山园。
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时,取“以物外之静趣,谐为田之中和”之意改称为“谐趣园”。
谐趣园之趣味,一在廊趣。
园中修建了知春亭、引镜、洗秋、饮绿、澹碧、知春堂、小有天、兰亭、湛清轩、涵远堂、瞩新楼、澄爽斋等楼堂台榭,并用百间迂回曲折的游廊相沟通,三步一回,五步一折,错落相间,玲珑有趣;二在桥趣。
在园中的小水面上,就有七八座不同形式的小桥,长的10米多,短的不足2米。
尤以知鱼桥最为引人,其趣在名,“知鱼”一词出自战国时庄子和惠子在池边的那段辩论;三在水趣。
园中荷塘,水源从竹丛中隐来,通过引镜后的暗沟消然而去,满湖清水来去无踪。
池中又按寄畅园八音涧修建了一处玉琴峡,水自后湖引来,顺势自上而下流泻下来,水声叮咚,犹如琴韵,故名玉琴峡;四在“时”趣。
春夏秋冬,四时景色变化显著。
春之杨柳,夏之荷香,秋池流碧,冬雪压枝,四季风景俱入园中,举目如画,时趣盎然。
谐趣园小而有趣,玲珑精致,花木扶疏,竹影参差,溪泉急湍,山石嶙峋,极富江南园林情趣。
图7 – 4 谐趣园
昆明湖昆明湖面积221.1万平方米,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
湖水荡漾,烟波浩渺。
站在湖边,远处重峦迭翠的西山群峰,近处宝塔耸立的玉泉山,尽收园中,造园艺术家成功地运用了“借景”手法,巧妙地扩展了空间。
昆明湖上主要景物有西堤六桥、南湖岛、十七孔桥、知春亭、石舫等。
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横架于昆明湖之上,是颐和园中最长的桥(图7 - 5)。
桥长150米,宽8米,由十七个孔券组成,故名十七孔桥。
远远望去,石桥飞跨于八方亭和南湖岛之间,状若一道长虹横卧在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上。
其造型兼有北京芦沟桥和苏州宝带桥的特点,在石桥两边的栏杆上有精美石雕,每个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石狮子,大大小小共有544只,两边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
且其横卧湖上,使空旷的湖面景区平添了景物层次。
设计构思之巧妙,景观安排之得体,是国内外任何园林无法与之相媲美的园林景桥,成为造园艺术的传神之笔。
图7 - 5 十七孔桥
西堤六桥西堤是乾隆造清漪园时,仿杭州西湖“苏堤春晓”景观而建。
西堤六桥也是仿照苏堤六桥建置的。
最北端是界湖桥,其余依次为豳风桥、玉带桥(图7 - 6)、镜桥、练桥和柳桥。
每至初春,柳条吐绿,桃花放红,一条色彩缤纷的长堤,浮现在昆明湖中。
游人至此,宛如漫步江南三月的西子湖畔。
图7 - 6 玉带桥
石舫本名清晏舫,全船用巨大石块雕刻而成,故俗称石舫(图7 - 7)。
石舫位于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
它是园内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建筑于水面上,船体长36米,用巨大的青石雕砌而成,酷似真船。
两层舱楼系木结构,但都油饰成大理石纹样,远看上下浑然一体,似全石结构。
舱楼顶部用雕砖装饰,精巧华丽,别具一格。
船体部分有四个龙头突出在外,每当下雨,龙口便吐出水来,此水是舱楼顶部承接的雨水,用四根空心柱从上角引导下来的,既防顶蓬积水,又有修饰作用。
图7 - 7 石舫(清晏舫)
颐和园中还有许多优秀景点,如排云殿、仁寿殿、玉澜堂、乐寿堂、景福阁等,它们共同构建成一个优美的园林,编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供游人欣赏。
颐和园设计和布局的统一的规划,各类建筑的高超技艺水平,既蕴含了江南园林之绮丽秀美,更突出了皇家园林的恢宏气势和雍容华贵,还兼有各民族的建筑文化艺术,是当之无愧的古典园林杰作。
7.2 苏州留园
一、概况
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面积三十余亩,位于苏州古城西部,阊门外留园路。
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园主为明太仆寺少卿徐泰时,后屡次易主,多次改建,1876年改名为留园。
二、造园布局
留园综合了江南造园特点,以建筑庭院划分与组合园林空间精湛见长。
留园的建筑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园采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分为中、东、西、北四个景区,景色各异。
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重檐叠楼,以冠云峰为首的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部是以大假山为主的山野风光;北部为乡村田园景色。
留园的建筑布局紧凑,厅堂宽敞华丽;建筑空间处理巧妙,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变化来组成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不愧为我国江南园林精华之作。
入口景区园门为一座古老的石库门,入门即为三间两进宽敞的门厅,中间有一方形小天井。
在大型玉石镶嵌的漆雕屏门上,刻着“留园全景图”,上有一幅横匾,署“吴中名园”四个大字。
厅的南面庭院中用湖石叠起的假山、花坛,层层叠叠,构成不规则花台,花台上植有金桂和玉兰两株树,有金玉满堂之意。
此厅左右壁上和前走廊中嵌满唐、宋、元时期名家的书法石刻,如虞世南、李邕、赵孟頫等。
厅正中梁上悬有“留园”二字的横匾,为清代著名学者吴云所书,匾中跋语叙述园名经历。
左侧墙壁嵌有留园重修记石碑,右侧青砖库门的门楣上嵌有一幅“长留天地间”的篆书横额。
穿过敞厅“长留天地间”砖额洞门,便进入花园中部的古木交柯小院,才算真正入园。
迎面一排粉墙花窗映入眼帘,通过六幅不同图案的花窗北望,隐约可见窗外的湖光山色和参差的楼阁,仿佛置身画中,再入内则豁然开朗。
留园的入口处理,充分运用了虚实、收放、开合、明暗交替等手法,成功的达到了欲扬先抑、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为游人增添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
中部景区中部是留园的主要山水景区,厅堂、亭榭、假山、曲廊均环绕于主厅涵碧山房和水池四周,峰峦回抱,景色清幽。
从“长留天地间”洞门入园,第一景即是中部花园的古木交柯小院。
这是一座敞轩,轩北是一排不同形式的粉墙花窗,此处赏景有“寸步一景,移步换景”之妙。
南面是一处小庭院,靠墙筑有一个明式花台,其中有古柏、女贞交柯连理,壁间砖刻“古木交柯”。
往西走,即华步小筑,此为花石小景。
在石峰、天竺、络石、爬山虎的点缀下,小小天井精致小巧,韵味无穷。
“华步小筑”配置自然,构图雅致,成为“粉墙作纸、竹石为绘”的传统园林小景之佳作。
与华步小筑对景的是绿荫轩,是一座单间卷棚硬山顶的敞轩。
小轩以四扇镂花木窗与花步小筑相隔,轩外一池清水,碧波荡漾。
在此凭栏赏景,顿觉明亮开朗,池中小蓬莱、紫藤棚架和濠濮亭,成为入园游赏景色的序幕。
从绿荫西行,穿过半亭,即为明瑟楼(图7 - 8),楼为二层半间。
此处两面临水。
明瑟楼虽建在平地,但造型、体量、布局等设计巧妙,所以创造出非舫似舫的景象,与拙政园香洲、怡园画舫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明瑟楼楼梯旁边,奇峰异石,岿然独立,山石上刻着“一梯云”。
云梯面东墙上有一砖匾,是明代著名书画家、礼部尚书董其昌的“饱云”二字,构思独具匠心,使游人感觉有峰回路转之妙。
登明瑟楼赏景,可观园中四季不同景色。
图7 - 8 明瑟楼
明瑟楼西面的高大厅堂,为涵碧山房,靠楼而建,面阔三间,这是中部花园的主体建筑。
“涵碧山房”篆书匾额为清代香禅居士潘钟瑞所书,厅内轩敞高爽,陈设雅致。
厅南面的庭院宽广,地面用冰纹石拼砌,中间设置自然古雅的湖石牡丹花坛,玉兰、绣球、石榴等花木点缀于四周石峰之间。
厅北是空间开阔的山水主景,厅前有平台,碧池青山,香樟、银杏古木参天。
从荷花池北岸的可亭远望,涵碧山房与东面的明瑟楼连在一起,犹如一座古代画舫,明瑟楼如画舫之前舱,涵碧山房似画舫中舱,停泊于水边正待启航。
涵碧山房西侧,有云墙一道,建在一座土石假山的山腰,把山分隔成两截。
爬山廊依云墙而建,从爬山走廊曲折而上,廊间有一座敞轩,即闻木樨香轩。
木樨,即岩桂,桂花为木樨科植物,此处桂树丛生。
轩呈方形,一面靠墙,三面敞开,两侧与廊相接。
在廊的墙壁上刻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帖,是留园法帖中最珍贵的书法精品。
此处山高轩敞,凭轩四望,中园诸景尽收眼底:东望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高低错落、参差错落,掩映于古木奇石之间;南眺涵碧山房、明瑟楼逶迤起伏,水阁连续,高高低低略作环抱之势;北部山巅可亭耸立;中间清池似镜,小蓬莱飞落碧水之中,平栏曲桥,紫藤满架,一片美丽佳景。
出闻木樨香轩东行,沿着卵石山径曲折而上,便到山顶六角小亭,因此处最适宜休息赏景,刘禹锡有诗曰“一方明月可中亭”,故取名可亭。
可亭与涵碧山房互为对景,从可亭望去,涵碧山房与明瑟楼形似一艘航船,停泊在水边,暗喻园主弃官还乡、归隐江湖之意。
亭边有高耸的银杏及斜向水面的朴树,间植花草,岩石散置,显出一派山林野逸之趣,令人赏心悦目。
从可亭拾级而下,通过平栏曲桥,到池东蓬莱小岛。
岛在两座曲桥中间,犹似飞落一泓碧水之中,上有紫藤花架,周围碧波荡漾,犹如仙境。
小蓬莱将水面分隔为大小两湖,一道曲折宛转的花架桥堤,使留园中部四面的对景似隔非隔,互相掩映,更增加了层次,西北两侧山峦起伏,巨峰屹立,溪谷幽深,东南两侧是高低错落的楼、廊、轩、馆建筑群,组成了与西北山林相对比的画意。
这是留园建筑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应用不规则的参差错落互为对景的造园手法。
在水池的西部,有一组高低错落、互相呼应、紧密相连的建筑群,它们以造型优美的曲溪楼为主,并有西楼和水榭清风池馆,此处建筑特点临水,楼前连接池中的濠濮亭与小蓬莱,著名的湖石三峰屏立左右,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景区,颇有水庭风味。
在这组建筑群的东面,即是东部景区的主体厅堂五峰仙馆,所以它们又是分隔中、东两部的分界处,也是游览东部景区的起点。
东部景区留园东部景区,以厅堂建筑华丽著称。
五峰仙馆是留园最宏大、最豪华的厅堂,五开间、九架屋,卷棚硬山顶,面积达288平方米,坐北朝南,大厅梁柱及家具均为楠木,故又称楠木厅。
园主搜集奇峰异石,摹拟庐山五老峰,叠成一座大型峭壁山。
五峰仙馆前后有两个院落,均有湖石假山。
厅前庭院,依靠高墙堆叠一座大型的湖石假山,为层状结构,玲珑峭削,中间耸起高高三峰,下有洞壑东西通连,堂前台阶用天然石叠成,如山之余脉。
山下西南角用湖石砌成的花台上,植有牡丹,五色相间,春来花开如绣。
庭院中文石铺地,东面与廊屋鹤所相通,西通西楼,成为一座参差美妙的四合院落。
庭院中植有白皮松、槭、梅、山茶等花木,
一年四季繁花似锦。
假山下有一清泉,境界至静。
从五峰仙馆往东,穿过一段曲廊,步入“静中观”月洞门,便到揖峰轩。
此轩处于东、西两大厅之间,旧为书斋,原为主人作清谈、赏玩、坐卧之便而特建。
轩外观二间半,入内则一间半,结构别致,其北面粉墙上长方形砖框,将窗外天井中几块石峰、数枝翠竹构成了一幅幅精致的小品画,其画意似郑板桥的墨竹图。
揖峰轩前的庭院,名“石林小院”,这是一组以突出此处景物主题——石峰为中心组成的别致小院。
小院呈长方形,三面环廊,布局以主庭院为中心,周围配以小院,形状、大小各异,使空间很好的划分,形成多层次画面,各小院以湖石作陪衬。
院落虽小,层次颇多,在只有百余平方的地方,巧妙地布置了八个大小、形状不同的天井院落,竖立有大小石峰多座,众多的湖石陪衬,采用回廊复折,使各个院落相互贯通,室内外融合成一片,造成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独特景象,充分体现了小中见大、密中见疏的造园艺术手法。
留园东部第二座宏丽厅堂就是林泉耆硕之馆,它是冠云峰庭院的主体建筑。
耆硕,指年高而有德望的人,意指此间山林泉石是德高年长的人游赏娱乐的地方,也意味它是林泉中的尊长前辈。
此馆是苏州园林中典型的鸳鸯厅,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四周回廊。
厅正中用屏门、地罩、围屏分隔为南北二厅,但南北各异:北厅为正方形,南厅为八角形;北面大梁为“扁作”,雕花精美,南面大梁为“圆作”,朴实无华。
林泉耆硕之馆北面平台外水池中,一座高高的太湖石峰耸立,这就是苏州园林中最高的湖石独峰——冠云峰,峰高6.5米,以高居群峰之冠。
其峰形态奇伟,嵌空瘦挺,孤高磊落,独立无倚(图7 - 9)。
图7 - 9 冠云峰
冠云峰冠绝群峰,它嵌空玲珑,并兼具米芾所概括的“瘦、皱、漏、透”四大特色,高大清秀,为江南名峰之一。
此峰可三面入画,但由于太湖石奇特,人们各有自己的观视角度。
从西北望之,宛如一尊送子观音,婷婷玉立,故人们呼之为“观音峰”;有人细观此石,峰顶似雄鹰飞扑,峰底若灵龟昂首,呈“鹰斗龟”形态,巧夺天工;有人说它石巅高耸,四展如冠,而名“冠云”。
配峰造型、体量互异,且与主峰距离不等,构成对称中的不对称,显得灵活多变。
三峰之下,假山围成的花台小径,罗列着小峰、石笋,如众星捧月一般,花草松竹点缀其间,是绝妙的园林景色。
三峰皆以“云”命名,周围的亭、台、楼、馆,都为观峰而设。
冠云峰前的花径石岸与平台石栏之间的小池,名“浣云沼”。
沼形半方半曲,池水清澈澄碧,游鱼可数。
夕阳西下,冠云峰倒映池中,更显峰石高耸。
冠云峰东侧的冠云亭,为六角小亭建于假山石基上,戗角飞挠,筒瓦覆盖,如意结顶,寓吉利之意。
浣云沼西南角,为冠云台,与冠云亭左右对称,互为对景。
台呈正方形,半跨浣云沼边。
冠云峰后为冠云楼,三间五架,面向冠云峰,正对林泉耆硕之馆,前面可揽院中全景,后面可远望虎丘塔影,成为绝妙的借景。
北部景区由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向西,进“又一村”月洞门,便是留园北部景区。
“又一村”取宋代大诗人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而名。
一过月洞门,一排棚架蜿蜒连绵,两旁遍植桃、李、杏、梅等花木,一年四季花时绚烂。
右边为盆景园,各式盆景琳琅争春,有朴拙苍奇的树桩盆景,有清秀古雅的山石盆景。
在花竹丛中有小屋三楹,粉墙黛瓦,朴质爽朗,名“小桃坞”。
室内悬有清代著名书画家恽寿平的对联:“好花未落如相待,佳客能来不费招。
”颇有一番乡村田园风味,与中、东部精美华丽的厅堂楼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西部景区留园西部为山林区,有土石相间的山林一座,占地十余亩,为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土石假山。
此山东西宽24米,南北长60米,山高7米左右。
山堆砌自然,高低有致,山势北陡南缓,南坡下小溪青流,东面顺山势建有云墙一堵,高山起伏,与中部的闻木樨香轩仅一墙之隔,山上枫林茂密,高出墙外,又成为中部景区最好的借景。
由于此处山林广宽,漫山遍植枫树,春夏绿荫蔽日,金秋红叶似锦,于是形成了园林中少见的山林美景。
综观留园总体建筑,陈从周教授在“中国名园”中有一段概述:“中部之水,东部之屋,西部之山,各有主体,各具特征,而皆有节奏韵律。
”留园之美,正如曲园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