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声音 知识点总结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声音 知识点总结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声音》1.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人为和自然(包括动物和环境):人为:笑声、跑步声、拍手声、广播声、汽笛声、发动机声……动物:虫鸣声、鸟叫声、兽吼声、翅膀煽动声、动物奔跑声……自然环境:风声、雨声、水流声、雷鸣声、滚石声、落叶声……2.声音的特征:时高时低、时而沉闷、时而清脆,有强有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以被听到、存在一定的规律……3.拉伸、按压、揉搓或弯曲物体时,物体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拍打、敲击、拨动物体时,由于物体发生了振动,所以产生了声音。

4.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称为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5.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6.观察鼓面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细沙或者小豆来感受鼓面的振动;观察音叉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水面来感受音叉的振动。

7.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表示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如音叉上标有“C512”,“C”表示音高,“512”表示音叉每秒钟可以振动512次)。

8.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它们把声音传播到其它地方。

9.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且传播声音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10.声音无法在真空环境中传播。

比如:①将放有闹钟的玻璃罩内的空气抽掉,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弱;②月球的表面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表面,宇航员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11.人的耳朵可以听到声音。

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从外到内,依次有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觉神经等结构。

12.耳朵的结构:耳郭:收集空气中传来的声波;外耳道:将收集的声波传入内耳;鼓膜:声波会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成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耳蜗:把声波信号转化成神经信号;听觉神经: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声音》单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1《听听声音》•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声音有什么特点呢?声音会有大小:老师讲话一般比学生声音大,也就是强;声音会有高低:当音乐课唱“1”、“2”、“3”时,“3”的音高一些。

综合总结:老师与学生同时唱“1”、“2”、“3”中的“3”时,发现老师的声音响,也就是说,在唱相同的音高时,老师的声音比较大比较强。

声音会有长短:当火车接近我们时,拉响的汽笛声会让人感到声音变短,当火车远离我们时,拉响的汽笛声会让人感到声音变长。

声音会有方向: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但是,当把声音对准一个方向时,声音将以那个方向为主进行传播,就象老师同样站在教室门口,脸向内说话与向外说话时,学生听到的声音大小会有很大差别。

我们可以用哪些常用自制工具来听出音高?1 .敲击装不同水量的杯子2.相同的力敲击两支大小不同的音叉3.相同的力击打长短不同的钉子4 .拨动紧绷程度不同的橡皮筋几点补充:1.音的高低不随敲击或弹动的力量改变2.不同的力施加到物体上时,力量大的那次发出的声音较大-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什么是振动?振动是物体围绕形变以前的原始点作左右周期性运动的过程,即物体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让物体产生振动?敲锣打鼓、拨动钢尺与皮筋、空中挥舞长木棍、对着鼓面大喊、让水从高处流下等。

把音叉接触水面,水面会有什么现象?再把音叉插入水中,水又有什么现象?水面会有波纹产生,就象一粒小石子扔到水中产生涟漪一样;当音叉插入水中,会发现水面象沸腾一样,水珠向上跃起。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单元知识点(全册)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单元知识点(全册)

新版小学科学四上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声音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P5)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听钟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声音1。

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声音的上下叫音调。

2。

牛的叫声低,鸟的叫声高,大鼓比小提琴声音低。

3。

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5。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一声带6。

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7。

用不同力度敲打音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弱,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强。

8。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振动幅度大,音量大,声音强;振动幅度小,音量小,声音弱。

9。

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

10。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上下。

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11。

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越长、越大、越多、越粗的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12。

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在拨动钢尺时,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11。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可以在固体、液体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2。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13。

听诊器是1816年法国医师林耐克创造的。

10。

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成“级〞,其单位为“分贝北可以用分贝仪测量音量的大小。

11。

噪声的危害: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

12。

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汇总(双减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汇总(双减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汇总(双减版)第一单元声音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P5)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声音。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班级 姓名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3.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5.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怎样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答: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4.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5.宇航员为什么学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沟通?答: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电子通讯设备。

6.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第4课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2.人的外耳就像--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3.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5.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答: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1、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2、牛顿和伽利略一样,强调把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十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听听声音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能从声音那里获得很多信息。

2、对声音问题的思考: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已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

2、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不能发岀声音。

3、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再放开,皮筋就会发出声音。

4、我们的发声器官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6、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7、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变弱或者消失。

说明声音能在空气里传播。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会听到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

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会发生振动。

再将音叉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说明声音能在水里传播。

5、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6、玩“土电话”的时候,声音能够通过线绳传播。

“土电话”运用的是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

7、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例如:击鼓时,鼓面振动发声;弹琴时,琴弦振动发声。

2.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 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 举例:水中的鱼能被岸上的脚步声惊走,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 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音的强弱
1.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2. 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四、声音的高低
1.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2. 音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音高越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高越低。

五、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

2.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收集声音,外耳道传递声音。

3. 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鼓膜将声音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递到内耳。

4. 内耳包括耳蜗等,耳蜗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1、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2、牛顿和伽利略一样,强调把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十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听听声音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能从声音那里获得很多信息。

4、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尖细、粗犷、浑厚、低沉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

2、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不能发岀声音。

3、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再放开,皮筋就会发岀声音。

4、我们的发声器官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一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 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6、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7、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变弱或者消失。

说明声音能在空气里传播。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会听到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

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会发生振动。

再将音叉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说明声音能在水里传播。

5、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6、玩“土电话”的时候,声音能够通过线绳传播。

“土电话”运用的是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

7、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共4套)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共4套)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要点1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第一课听听声音1.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词进行描述和记录。

3.大自然的声音多种多样,有的是动物的叫声,有的是自然界的声音,还有的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我们身上能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是声带。

2.吹竖笛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是由蚊子的翅膀振动产生的。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会产生声音,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4.为了看清鼓面的振动,可以在鼓面上撒上-些轻小物体。

5.拉伸、按压、用手揉搓皮筋不能引发振动,所以橡皮筋不会发出声音,而弹拨皮筋能引发皮筋振动,就发出声音了。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声音在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从强到弱,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4.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闹铃声就不能传播给我们,说明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5.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要交流必须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6.土电话是通过线绳传播声音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的作用是收集声波,中耳的作用是把声波传到鼓膜,内耳的作用是把声波信号传给大脑。

2.耳朵的鼓膜很薄且有弹性,是接收声音振动的“探测器”,耳郭是收集声波的接收器。

3.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受听觉神经传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4.在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中,可用橡皮膜代替鼓膜,并放上细沙或纸屑观察振动情况。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复习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复习

C. 错觉
C 5、在3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水,敲击杯子,(
)声音最高。
A. 满杯水
B. 半杯水
C. 空杯子
谢谢聆听
教科版
收集声音
放大振动并将振动传到内耳 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属于神经系统,不属于 内耳。
人的外耳就像是一个隧道,声音通过 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是一个半透明的薄膜,很薄且有弹性,即 使是轻微的声音,也能产生振动。
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郭能帮助我们收集声音
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必须依靠能在真空中传 播的无线电波来进行沟
声音不断减弱,直至听不见
通。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将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 ,感受固体传声。
将耳朵贴在水槽边, 感受液体传声。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固体>液体>气体。
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课堂练习
B 1、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
)。
A. 强 B. 弱 C. 低
A 2、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A. 真空 B. 玻璃 C. 水
C 3、当振动物体离耳朵越远,听到的声音越(
)。
A. 高
B. 低
C. 弱
B 4、停止敲锣,但是依然能够听到锣声,这是因为(
)。
A. 声音传播引起橡皮膜振动,声音越强振动越 明显,距离越近振动越明显。
1.5 声音的强与弱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我们把物体振动时往返运动间 的距离称为振动幅度。
1.5 声音的强与弱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总结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总结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口然界的芦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岀的声音。

3.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肓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抽岀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而,水而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 气体传声的木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7.“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

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鹂鸟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拔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能)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

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依靠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信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

2.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5用不同力度敲打音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弱,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强。
1-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1-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
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
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声音。
1-6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
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1-7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
音越低。
1-8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1-8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1-6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越长、越大、越多、越粗的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课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课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7.“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声音》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声音》

四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声音一、精彩补白。

1.我们周围的声音在( )( )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2.用相同的力敲击长、中、短三根粗细相同的铁钉,( )铁钉音最高,( )铁钉发出的声音最低。

3.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 )才会产生声音,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 ).4.音叉敲击后与水面接触,水面产生( ),说明音叉振动了。

5.用音叉槌轻击音叉,音叉就会发出轻微的声音,用手指轻轻接触,可以直接感觉到音叉在( )。

6.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

7.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 ),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 )( )( )中传播。

8.( )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如果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掉,里面成了( ),我们就只能看见闹钟的铃在动,却听不到( )。

9.在月球上,由于没有( ),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 ) 设备。

10.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 )米/秒,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1440米/秒,声音在钢铁中传播的速度约为5000米/秒。

11.人的( )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鼓牒很傳而且有( ),即使是( )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2.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 )的振动,听小骨可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剩激( )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受到( )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13.耳朵分为( )( )和( ) 三部分,外耳的作用是( ) ,中耳的作用是( ) ,内耳的作用是( )。

14.对于同一个声音,离声音远时,鼓模振动( ),离声音近时,鼓恨振动( )。

1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 )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 )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 ),声音越弱。

16.轻轻击打小音叉发出的声音要比重重击打小音叉发出的声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声音
1、声音有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活动的声音两类,同时声音有(强弱)、(高低) 等
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3、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
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真空)
不能传声。

4、耳的结构:
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
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
会产
生振动。

内耳:(耳蜗)等。

耳朵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耳廓:收集声音
耳道:传递声音到中耳
中耳: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
内耳: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5、(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6、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7、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
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8、
传播途径:
闹铃声——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玻璃罩外的空气——耳朵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当里面的空气逐渐变少时,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慢慢
变弱(轻);当没有空气后,虽然能看到闹铃在动,但我们听不到声音。

9、模拟鼓膜的振动试验结论:
“鼓膜”在声音的作用下产生(振动)。

声音的远近和强弱条件不同,引起
“鼓膜”的振动也不同。

发声(强),“鼓膜”振动的幅度(大);发声(弱),“鼓膜”振动的幅度(小)。

距离(近),“鼓膜”振动的幅度(大);距离(远)“鼓膜”振动的幅度(小)。

10、探索钢尺的音量变化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11、尺子的音高变化
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