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bond Versa自酸蚀粘结剂在恒前牙釉质缺损微创修复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ptibond Versa自酸蚀粘结剂在恒前牙釉质缺损微创修复
的临床应用
任庆纯;魏美荣;白建文
【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s of Optibond Versa self-etch bonding in treating the enamel defect of anterior teeth. Methods 196 anterior teeth with enamel defect in 89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ptibond Versa (group A), Optibond S ( group B) and IBond ( group C) , and nanometer resin was bonded.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fter six months and twelve months for checking the situation of the filling and dental pulp. Data were analyz ed byχ2 test. Results After six months,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restoration on the tangent angle and the cutting end of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were 93. 75%, 93. 33%, 70. 00%,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t success rates of group A and B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P>0. 05). The different success rates of group C and group A, B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 05). The success rates of the restoration on the adjacent surface, lip and tongue of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 05). After twelve months, the success rates of the restoration on the tangent angle and the cutting end of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were 90. 00%, 90. 00%, 67. 74%,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t success rates of group A and B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different success rates of group C and group A, B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the success rates of the restoration on the adjacent surface, lip and tongue of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 05). Conclusion Optibond Versa self-etch bonding can obtain better effect in treating the enamel defect of anterior teeth.%目的:观察Optibond Versa自酸蚀粘结剂在恒前牙釉质缺损微创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89例患者共196颗釉质缺损的前牙,随机分为3组。

A组:Optibond Versa自酸蚀粘结剂结合纳米树脂充填修复,B组:Optibond S
全酸蚀粘结剂结合纳米树脂充填修复,C组:IBond自酸蚀粘结剂结合纳米树脂充
填修复。

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后对患者进行回访,检查充填物和牙体牙髓情况,采
用χ2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6个月后复诊,A、B、C三组切角、切
端的修复体成功率分别为93.75%、93.33%、70.00%,A、B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邻面、唇舌面修复体成功率比较,A、B、C 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12个月后复诊,A、B、C 三组的切角、切端修复体成功率分别为90.00%、90.00%、67.74%,A、B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邻面、唇舌面修复成功率比较,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Optibond Versa自酸蚀粘结剂在恒前牙釉质缺损治疗中可以获
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期刊名称】《口腔医学》
【年(卷),期】2016(036)004
【总页数】4页(P354-357)
【关键词】自酸蚀粘结剂;全酸蚀粘结剂;釉质缺损;纳米树脂;充填
【作者】任庆纯;魏美荣;白建文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山东潍坊 261041;潍坊医学院附属人民医
院牙科,山东潍坊 261000;潍坊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牙科,山东潍坊 2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1.05
前牙牙釉质缺损在临床上较常见,传统复合树脂充填全酸蚀粘结剂应用步骤繁琐,操作技术要求高。

自酸蚀粘结剂对牙髓刺激小[1]、操作简便,应用越来越多,但已有的自酸蚀粘结剂对牙釉质粘结强度不够,需酸蚀才能达到全酸蚀的粘结效果。

Optibond Versa自酸蚀粘结剂是新一代自酸蚀粘结产品,其对牙釉质有较强的粘结力,但关于其用于前牙牙体缺损的临床应用不多。

本研究通过对Optibond Versa自酸蚀粘结剂与Optibond S全酸蚀粘结剂及IBond自酸蚀粘结剂在前牙釉质缺损微创修复中进行比较,探讨Optibond Versa在前牙釉质缺损微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4月潍坊市人民医院牙科就诊的89例患者,共计196颗患牙,其中男34例(77颗),女55例(119颗),年龄15~50岁,平均37.5岁。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患牙随机分成3组。

A组:65颗,Optibond Versa自酸蚀粘结剂;B组:66颗,Optibond S全酸蚀粘结剂;C组:65颗,IBond自酸蚀粘结剂,3组均结合纳米树脂充填修复。

Optibond Versa自酸蚀粘结剂、Optibond S全酸蚀粘结剂、Premisa通用纳米树脂、Kerr酸蚀凝胶(均购自卡瓦集团,德国),IBond自酸蚀粘结剂(贺利氏古莎齿科有限公司,德国),光固化机(VOLA Led光固化机,皓齿公司,美国),微创车针(直接美容修复车针套装,日本株式会社松风,日本),Sof-LexTM 打磨抛光碟(3M公司,美国)。

用微创车针清除前牙病变区及缺损区的腐质,为了增加固位性,在釉质断面或边缘制备成宽2 mm 的45°釉质短斜面,冲洗、吹干并棉卷隔湿,A组用配备的毛刷蘸取Optibond Versa自酸蚀粘结剂1号瓶处理剂,涂布在牙釉质表面20 s,三
用枪吹薄/吹匀处理剂5 s,使用2号瓶粘结剂,涂布在牙釉质表面15 s,三用枪
吹薄吹匀粘结剂5 s,光固化10 s,用Premisa通用纳米树脂充填修复,光固化
20 s,检查有无咬合高点并打磨抛光。

B组先用Kerr酸蚀凝胶均匀涂擦洞壁酸蚀30 s,用水枪彻底清洁,气枪吹干,用配备的毛刷蘸取一滴Optibond S全酸蚀粘结剂均匀涂擦釉质表面20 s,空气轻吹,光照20 s,用Premisa通用纳米树脂充填修复,光照20 s,检查有无咬合高点并打磨抛光。

C组用配备毛刷蘸取IBond
自酸蚀粘结剂涂布牙釉质表面20 s,空气轻吹,出现光泽表面,光照固化20 s,
用Premisa通用纳米树脂充填修复,光照20 s,检查有无咬合高点并打磨抛光。

记录操作时间。

参考Ryge提出的临床评价标准(美国公共卫生机构USPHS推荐)[2],于修复完成后6、12个月后复查。

检查采用视诊和探诊方法,对充填体的固位情况、边缘密
合性、边缘着色、牙髓反应和继发龋5项内容进行检查、评估。

成功:充填体表
面光滑,与牙体解剖形态相连续,探针不能探入裂隙,充填体与牙体之间无变色,牙髓活力正常,冷热试验无明显症状,无继发龋。

失败:充填体脱落,探针可探入裂隙,充填体与牙体之间有变色,牙髓活力异常或冷热刺激有明显症状,有继发龋。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对6、12个月3组患牙复诊的成功数、
失败数,以及不同病损部位修复体成功数、失败数进行数据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12个月复诊结果显示,A、B两组修复体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与
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1)。

6个月后复诊,A、B、C三组切角、切端的修复体成功率分别为93.75%、
93.33%、70.00%,A、B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邻面、唇舌面修复体成功率比较,A、B、C三组无统计学差异
(P>0.05)(表2)。

12个月后复诊,A、B、C三组的切角、切端修复体成功率分别为90%、90%、67.74%,A、B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邻面、唇舌面修复体成功率比较,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3)。

目前临床常用的树脂粘结剂包括全酸蚀粘结系统和自酸蚀粘结系[3]。

一些研究表明全酸蚀粘结系统的粘结强度较高,但需酸蚀、冲洗,湿性粘结,技术要求高,操作复杂。

自酸蚀粘结系统操作步骤少、无酸蚀、冲洗过程,易掌握,但粘结强度较全酸蚀粘结系统低,不易单独用于前牙牙釉质的粘结[4-6]。

以 Optibond S全酸蚀粘结剂为代表的第五代全酸蚀粘结剂是集底漆、粘结于一体的全酸蚀树脂粘结剂,其酸蚀系统使用350 g /L 磷酸进行酸蚀,可使釉质晶粒广泛性溶解脱矿,形成特殊的蜂窝状结构,利于粘结树脂渗入而形成显微机械嵌合力[7]。

Optibond S全酸蚀粘结剂对牙釉质粘结强度较高,本实验中6、12个月复诊成功率均在90%以上,说明其在临床应用中效果佳,但是应用前需配合酸蚀剂的使用,增加酸蚀、冲洗的步骤,同时要求湿性粘结,不易掌握。

第七代自酸蚀粘结剂IBond自酸蚀粘结剂系将酸蚀剂、偶联剂和粘结剂三者合为一体,一步完成。

无需酸蚀、冲洗,但有学者研究发现,二步法自酸蚀粘结剂边缘封闭性好于一步法自酸蚀粘结剂[8-9],同时IBond自酸蚀粘结剂所使用的酸为浓度为5%~15%的弱酸,对牙釉质酸蚀强度不够,影响树脂突的形成而导致粘结力较低,实验结果显示6、12个月复诊切角、切端修复体成功率,IBond自酸蚀粘结剂组与其余二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应用中粘结效果明显低于其余二组。

有文献指出目前临床上出现了一种改良的预酸蚀粘结技术,该技术是指先应用磷酸预处理洞缘釉质,再使用自酸蚀粘结剂进行常规粘结。

预酸蚀粘结术弥补了弱酸对釉质的粘结效果较差这一不足[10],这样便增加了操作步骤。

以Optibond Versa自酸蚀粘结剂为代表的最新一代的自酸蚀粘结剂为双组分的自酸蚀粘结系统,由自酸蚀偶联剂和独立的粘结剂组成,自酸蚀偶联剂是近年来研
究的一个热点,它可以同时对牙釉质、牙本质发挥表面处理及偶联剂的作用且无需冲洗,不除去玷污层而形成混合层,产生足以承受聚合收缩内应力的粘结强度[11],实验结果显示 6、12个月后复诊,不同病损部位修复体成功率比较,Optibond versa自酸蚀粘结剂与Optibond S全酸蚀粘结剂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Optibond Versa自酸蚀粘结剂临床上在前牙釉质缺损中治疗效果较好,可以达到Optibond S全酸蚀粘结剂的治疗效果。

与此同时,由于Optibond Versa自酸蚀粘结剂的酸蚀和封闭这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两者所到达釉质内的深度是一致的,没有过多的酸剩余,因此不需要冲洗[12],节约时间。

Bishara等[13]、Aljubouri
等[14]分别就自酸蚀粘接剂和传统的磷酸多步骤粘接剂的平均粘接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自酸蚀粘接剂可以节省约30%的时间。

3组粘结剂在邻面、唇舌面修复成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推测原因与病损部受力方向有关。

牙釉质的冲击破坏形态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冲击方向的影响:朝向根尖方向的冲击载荷,造成牙釉质层的剥离破坏,严重的甚至损及牙本质;而朝向切缘方向的冲击破坏,则仅造成复合树脂与牙釉质之间粘接界面的破坏,牙釉质完好无损[15]。

此特点常被应用于正畸治疗后,拆卸托槽时的施力方向应选择为切缘方向,减少因釉质脱矿导致釉质缺损,解决对牙釉质表面的保护问题[16]
综上所述,Optibond Versa自酸蚀粘结剂在恒前牙釉质缺损微创修复的临床应用中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但是由于本实验数据少,观察时间短,对于Optibond Versa自酸蚀粘结剂在恒前牙釉质缺损微创修复的临床应用中的长
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追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