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福建长汀县新桥中学高二(下)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福建长汀县新桥中学高二(下)语文期中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
①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
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②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
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
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
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③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
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
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
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
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停止。
④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
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都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⑤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
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
⑥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
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
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
《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
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⑦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节选自吴组湘《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1.关于小说的起源,有两种说法:①小说起源于劳动。
(见《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②小说起源于神话传
说。
对这两种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B.说法①指小说的源头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C.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的源头是神话传说。
D.说法①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说法②指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神话传说。
2.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也不属于同一阶段。
B.《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不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则属于同一阶段。
C.《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不属于同一阶段。
D.《金瓶梅》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属于同一阶段,《金瓶梅》和《红楼梦》也属于同一阶段。
3.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个给小说做出明确定义的是梁代的萧统。
B.“话本”即“话本小说”,是宋代兴起的。
C.作者说“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可见《长恨歌》是一部传奇小说。
D.《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署名是兰陵笑笑生。
(二)文学类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硬打三分许福元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要征集一件抗日战争时期的物件——马凳,就是给马匹钉掌时用的矮木凳。
征期三个月已过,马凳尚无音讯。
馆长马增直摇头,认为没戏了。
本来嘛,汽车轮子早已代替了马的奔跑。
这一日,一个白胡子干巴瘦老头,肩背梢马子找上门来说,做马凳是我的熟套子活儿。
马馆长打量眼前这位老爷子,青鞋白袜灯笼裤,腰背挺直,双眼有神。
说是年龄八十有九,但也就像七十出头摸边小八十的样子。
老人开出条件:一个独门独院,只和你单线联系:要什么材料你们得供应什么材料;一个马凳要做七七四十九天。
马馆长给进了一批枣木,老人用眼一瞥,说:不对。
我要的是酸枣木。
这是牛犄角枣木。
马馆长一摸后脖梗子,犯了难,我上哪儿淘换酸枣木?
老人指点,山里辛庄北山阴坡,顺义、平谷、密云三不管的地方,有三棵碗口粗的酸枣树。
其中有一棵树过了火,那是被日本鬼子放火烧的。
酸枣木终于给弄来了。
老人用手掂掂,说:不对。
你们这是从枣树上半截锯下,下半截还留在山上。
我要的是:坐地棵。
马馆长很纳闷,您怎么知道为图省劲,他们锯的是树的上半截?
老人随手将那些木棒棒往水池里一丢。
一根根木棒一头沉下,一头翘起,露出水面。
老人用枯手指着说,酸枣木长成这样,得千年以上。
坐地棵下半截扔进水里,会全被浸住,不会上半截露头。
七七满四十九天,在焦庄户村东的歪驼山半山坡,纪念会如期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当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各处的代表,平西代表、威县代表、盘山代表等,还有国家博物馆的研究员。
一块红绸布被揭开,哇!原来只是一只马凳,马凳高一尺六寸六分六,厚墩墩的凳面分出三条粗腿,立柱却分别往八个方向伸展着。
横拉竖扯冰裂纹结构,上承下托如重檐歇山,全身结合无一钉一铁,左观右瞅看不见榫眼。
颜色如老榆木擦漆却免漆,气味似松香又掺进五月槐花香和紫荆条花香。
马馆长从与会者的眼神中读出,有人看出门道,有人不明就里。
他指着马凳讲解,这小小的马凳,钉马掌师傅把马腿弯起,马蹄垫在上面,翻蹄亮掌。
钉马掌师傅用肩膀之力,顶住刀铲,切下一层烂马蹄,剔掉旧马蹄铁,换上新马掌,战马才能奔跑如飞。
想当年,冀东几百匹战马在东八县的抗日战场上纵横驰骋,就是多亏了这样一只小小的马凳。
马凳不怕风吹日嗮,霜冻雨淋。
它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你无论将马凳或远或近,或高或低地扔出去,无论是平山还是山坡,不管马凳几经翻滚腾挪,它落在地上时,有如灵猫空中打旋儿,最后总是三条腿着地,不翻不滚不倒。
马馆长当场演示,将马凳几次远远往不同方向、不同地势抛出去,马凳还真是如附了魂,着了魔,注入定力一般,无论如何飞翔,最后总是稳稳“栽”在地上。
有人问,现在,可以宣布马凳收藏了吧?
话音刚落,老人提着十八磅大锤闪亮登场。
说了声:慢!还有最后一道活儿没完呢。
老人左手持二分半凿子,右手持斧,往那本无缝隙紧致的榫眼正中生生开出一道黑缝,然后从口中衔着的三枚木楔取出一枚,插立于黑缝之中。
抡起十八磅大锤轰然“嗨”的一声带一股雄风,往那楔子上砸去。
如此三声三锤三楔,说来也神了,那三枚木楔,已分辨不出你我,竟然和整个马凳浑然一体了。
众皆称奇。
有人问,您这一手活儿可有名称?
老人吐出四个字:硬打三分。
这时,坐在前排胸前挂满军功章的老者,被人搀扶着颤巍地走上前来,拉住老人的双手,连说道:你就是当年给骑兵营钉马掌的小马哥!多烈性的马,到你手里跟猫似的。
我就是骑兵一连的老连长,当年就是你飞出的马凳,挡了日本鬼子一军刀,我的马刀才劈了下去。
硬打三分,是你的外号。
你还记得是哪位首长给你起的这外号吗?
我宁可忘了我姓甚名谁,也不会忘了给我起外号的那个人。
谁?
聂帅,聂荣臻! (《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对老人出场时的外貌描写,不仅反映了老人内在的精神面貌,也为下文写老人做出令人称绝的小马凳作铺垫。
B.通过老人指点他人找酸枣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老人对当地环境极为熟悉,与后文交代他的抗日经历相照应。
C.“多烈性的马,到你的手里跟猫似的”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老连长对小马哥钉马掌技艺的钦佩之情。
D.小说情节曲折多姿,扣人心弦:老人出现制作马凳,马凳选材用心良苦,马凳亮相激起人们对抗日英雄的尊敬与怀念。
5.“硬打三分”这一标题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6分)
6.小说以简短的问答式对话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
(一)课内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仇雠.(chóu)佝偻.(lóu)舞雩.(yú)不省所怙.(hù)
B.肯綮.(qìng ) 刈.(yì)旗縢.(yìng)嫱鼎铛.(chēng)玉石
C.尚飨.(xiǎng) 剽.(piāo)掠老妪.(yù)架梁之椽.(yuán)
D.筼.(yún )筜大郤.(xì)抟.水禽(tuán)早缫.(sāo)而绪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族.庖月更刀(众)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B.乃中《经首》之会.(节奏)投诸.地而骂(各)
C.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期.山东为三处(约定)
D.足之所履.(踩)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愿为.君快战
C.而:善刀而.藏之不敢言而.敢怒
D.于:多于.机上之工女虽然,每至于.族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B.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C. 函.梁君臣之首
D. 项王军壁.垓下
11.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B.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惟兄嫂是依 D.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
王渊,字几道,熙州人,善骑射。
应募击夏国,屡有功,累迁熙河兰湟路第三将部将。
诸羌入寇,渊奋击,大破之,移同总领湟州蕃兵将兼知临宗砦,坐法免。
宣和三年,刘延庆讨方腊,以渊为先锋。
贼将据钱塘,势张甚。
渊谕小校韩世忠曰:“贼谓我远来,必易我,明日尔逆战而伪遁。
我以强弩伏数百步外,必可得志。
”世忠如其言,贼果追之,伏弩卒发,应弦而倒,遂围而平之。
授阁门宣赞舍人、权京畿提举保甲兼权提点刑狱公事。
继从延庆攻契丹重兵壁卢沟南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战败为敌所获已而逃归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
靖康
..元
年,金人攻汴京,河东、北宣抚使范讷统勤王
..兵屯雍丘,以渊为先锋,寻以所部归康王府。
明年,张邦昌僭
立,康王如济州,命渊以三千人入卫宗庙。
渊至汴都
..,以朝服见邦昌,纳谒曰:“参冢宰相公。
”邦昌始易紫.袍.延之政事堂,渊恸哭宣教。
康王即皇帝位,以渊为都统制,扈从累月不释甲。
时群盗蜂起,以渊为制置使平杭贼,所向皆捷。
期年,群盗略尽,迁响德军节度使。
建炎三年,金人攻扬州,帝欲如镇江以援江北,群臣亦固请。
渊独言:“镇江止可捍一面,若金人先据姑苏,将若之何?不如钱塘有重江之险。
”议遂决。
先是,统制官苗傅自负世将,以渊骤用,颇觖望;刘正彦尝招巨盗丁进,亦以赏薄怨渊。
而内侍康履颇用事,及渊入枢府,傅、正彦愈不平。
俟渊入朝,伏兵杀之,并杀康履,渊时年五十三。
初,帝在南京,闻渊疾,遣中使曾泽问疾。
泽还,言其帷幔茵褥皆不具,帝辍所御紫茸茵以赐。
赠开府仪同三司,官其子孙八人,谥襄愍,子倚。
(节选自《宋史·王渊传》,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继从延庆攻契丹重兵/壁卢沟南/ 遣渊等数千人/ 护饷道战败/ 为敌所获/ 已而逃归/ 犹以出塞/迁
武功大夫
B.继从延庆攻契丹/ 重兵壁卢沟南/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战败/ 为敌所获/ 已而逃归/ 犹以出塞/迁
武功大夫
C.继从延庆攻契丹/ 重兵壁卢沟南/ 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 战败为敌所获/ 已而逃归/ 犹以出塞迁武
功大夫
D.继从延庆攻契丹重兵/ 壁卢沟南/ 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 战败/为敌所获/ 已而逃归/ 犹以出塞迁
武功大夫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康,是宋钦宗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靖康这个年号一共两年,其间
发生了“靖康之难”。
B.勤王,指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
出自《晋书·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
C.汴都,指现在的河南开封,北宋设立四京制: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
其中东京是首都,位于汴梁,即今开封,西京即今洛阳。
D.紫袍,古代指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的官服。
还包括绯袍、绿袍、青袍,并配有金银鱼袋,系于带上,
垂于身后,可显示官品之高低。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渊颇有智谋,审时度势。
他根据敌军心理而精心部署,平定方腊;金兵入侵,只有他能陈诉利弊,
劝君主放弃逃往镇江的想法而逃到钱塘,可据险自保。
B.王渊能征善战,屡建奇功。
攻击夏国,大败诸羌,讨伐方腊,进攻契丹,数次征战,皆因战功而升
迁。
C.王渊忠君爱国,尽职尽责。
张邦昌谋反,他来到都城,恸哭劝导张邦昌;康王即位后,他跟从随侍
皇帝,几个月不脱铠甲。
D.王渊轻财好义,清廉简朴。
生病时,皇帝派人探视,发现他家中竟然连帷帐床席也没有,就把自己
的紫茸席赏赐给他。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渊谕小校韩世忠曰:“贼谓我远来,必易我,明日尔逆战而伪遁。
”(5分)
(2)明年,张邦昌僭立,康王如济州,命渊以三千人入卫宗庙。
(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17题。
赠乐天
刘禹锡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
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
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注】少微星:本指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为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与作者交情深厚,二人均屈遭贬谪,命运多舛。
B.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禁感慨万千。
C.颔联用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树似冬青”来喻“人之晚达”,生动贴切。
D.颈联“痛饮连宵醉”写二人重逢,连宵痛饮,一醉方休,“狂吟”二字写出了醉酒后的狂放之态。
17.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而重蹈覆辙,令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 -21题。
记得小时候,家中墙上挂着一幅工笔小楷写的条幅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虽不能全部领会其中的意思,但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一直能诵记在心。
虽然治家之道对一个_____________的少年来说未免遥远了些,但其中一句“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却足以警示我一辈子。
家训只是古代家书的一种形式。
更多的古代家书则晓之以理,_____________,劝诫子孙____________之道,治家守业之理,做一个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谦谦君子。
父辈们总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沧桑历尽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但不经意中,家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一笔所有子孙后代的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
即使是今日翻开阅读,仍觉熠熠生辉。
( )沈从文的结发妻子张兆和手捧数百封家书,感喟涕流:我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
柳亚子在写给夫人郑佩宜的信中,从饮食起居到锅碗瓢盆,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其情深切,感人至深。
家书因其亲切自然而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灵,其对_____________的平當生活的描述与记录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
家书里的文字是那么地灵动而饱含深情。
随意走进一个章节,家书里的情节都是那么生动感人;随意从一个章节出发,都可以轻松地“链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场景中来。
对一个家来说,家书是一条纽带;对我来说,家书就是一处磁场,磁心所在是我阅读的方向。
19.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少不更事娓娓道来安身立命衣食住行
B.少年老成侃侃而谈安身立命悲欢离合
C.少不更事娓娓道来为人处世衣食住行
D.少年老成侃侃而谈为入处世悲欢离合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家书中蕴含的真情十分打动人心,就像家书的教益让人称颂和受益。
B.家书的教益固然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入心。
C.家书的教益虽然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
D.家书中蕴含的真情能够打动人心,其中的教益更是让人称颂和受益。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家书成为一笔所有子孙后代的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
B.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
C.家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成为一笔所有子孙后代的公共财富
D.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
22.下面是某市学生寒假网络微课的自主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①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提醒人们铭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富强献出生命的英雄。
②雷锋被说成是造假,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炸碉堡被认为是假的,邱少云烈士、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也被质疑,刘胡兰被恶意中伤成“红军连长的小三”,江姐被人说成是出卖色相的风流女性……
③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并没有刻上某一个具体英雄的名字。
不要窄化英雄的概念,只要足够努力,平凡的人都可以成为英雄。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姬文刚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加以阐述。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6、(6分)______ 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
(二)文言文阅读
15、(1)(5分)______ _____
(2)(5分)______ 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
17、(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8、(1),
(2),
(3),
(4),
三、语言文字运用
22、(6分)
题目:
参考答案
1.C【解析】劳动是小说形成的条件和原因;神话传说是小说形成的源泉。
2.B【解析】《金瓶梅》与《红楼梦》写的是平凡人物,而其它三部作品写的是英雄人物。
3.D【解析】A项,萧统仅是将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B项,话本包括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C项,《长恨歌》是古体诗。
4.(3分)A【解析】(A项,外貌描写反映了老人精神矍铄、干练的特点。
但老人的形象特点与他做小马凳之间并无明显关联。
A项错误。
B项,在这一细节描写中老人不仅指出酸枣树生长的地方,更指出其中一棵是被鬼子放火烧过的,显而易见,老人对当地环境很熟悉,侧面印证了他经历了那场战争,与下文写他的抗日经历形成照应。
B项正确。
C项,把烈马比作猫,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烈马的温顺,衬托了小马哥钉马掌技艺的高超,蕴含着老连长对他的高度赞赏之情。
C项正确。
D项,小说情节曲折:“征集马凳三月无音讯-----老人主动请缨”是一折,“制作材料不合要求------找到特别的酸枣木”是二折,“神奇的马凳亮相------展示硬打三分的绝技”是三折。
可谓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硬打三分”。
是手艺称号,也是老人的外号,它能唤起人们对老人工匠精神的敬佩,也激起了人们对他抗战中英雄行为的赞赏。
D项正确。
)
5. ①“硬打三分”是技术的名称,指老人制作马凳的绝活,赞扬了老人高超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②“硬打三分”也是老人的外号,当年抗战时,由聂帅所取,反映了军民团结一心、顽强抗日的精神。
(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两点给6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标题的意蕴可从表面含义与内在含义两方面思考。
通览全文可知,“硬打三分”既是技术名称也是老人的外号,指老人制作马凳的绝活,这是表面义。
深层含义是指寄寓作者的情感和认识。
“硬打三分”既是对老人技艺高超及一丝不苟的精神的赞美,也是对老人英勇顽强抗日精神的歌颂。
6. ①以老连长和“骑兵营钉马掌的小马哥”进行对话的方式结尾,交代了“硬打三分”这个名号的由来,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即老人对抗战元帅的敬佩、怀念。
(2分)②对话语言简洁,铿锵有力,符合人物身份,使故事真实可信。
(2分)③故事戛然而止,将文章定格在抗战岁月,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突出了小说的时代感,引起人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怀念。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尾对话的作用。
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以简短的对话形式结尾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答题时,应联系小说的叙述角度、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来分析。
从结尾的形式看,运用了对话的方式,有现场感,真切。
小说是以“老连长”和“小马哥”的对话为结尾,不作多余的表述,由对话将故事展示给读者,言简意赅,语言有表现力。
从情节安排来看,结尾给出一个简短的对话,交代了题目“硬打三分”的由来,引人深思,使文章真实可信。
从主题上看,表达了小马哥高昂的爱国情怀和对荣誉的珍视与自豪。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读者希望知道“硬打三分”的由来,想知道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霜雨雪,小马哥有哪些不平凡的经历,可能还很想知道聂元帅和小马哥之间的故事,等等。
但作者偏偏不揭开这些谜底,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7.D (A项中“偻”应读lǚ;B项中“縢”应写作“媵”;C项中“椽”应读作chuán)
8.(3分)B(“诸”解释为“之于”)
9.(3分)B介词,给,替(A乃:只,仅仅/是;C而:表顺接/表转折;D于:比/到)
10.(3分)答案:A解析: A项,名词作状语,像剑……一样。
B项,名词作动词,拥……为王。
C项,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D项,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
11.(3分)C(A、B、D为介词结构后置,C为宾语前置。
)
12.C
13.D(不是所有的官服都配有鱼袋。
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青袍,无鱼袋。
)
14.B(解析:“皆因战功而升迁”不当,进攻契丹时“战败为敌所获,已而逃归”,后“以出塞迁武功大夫”,升职的原因是出塞有功而非作战立功。
)
15.(1)王渊告诉小校尉韩世忠说:“敌人认为我们远道而来,一定会轻视我们,明天你迎战后假装逃跑。
”(4分,谕、易、伪遁各1分,句子大意2分。
)
(2)第二年,张邦昌超越臣子的本分自立为王,康王赶到济州,命令王渊率领三千人入城,保卫宗庙。
(5分,明年、僭立、如、以各1分,句子大意1分。
)
译文:
王渊,字几道,是熙州人,擅长骑马射箭。
应朝廷的招募,进攻西夏国,屡有战功,多次升迁任熙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