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国产电影字幕中文化词的英译-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目的论看国产电影字幕中文化词的英译
在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影视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手段,正在随着世界各国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而备受关注。

在外国电影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电影也以其独有的魅力进入了国际市场,电影逐渐成为了一种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于世界各民族文化差异的普遍存在,外国观众欣赏中国电影和领略中国文化魅力时候,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问题,尤其是对那些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的理解上存在相当大障碍。

这就要求字幕翻译者找到国产电影字幕翻译的有效策略,特别是正确处理字幕中文化词的策略,将国产电影字幕的英译质量推向更高的台阶。

关于处理源语语篇中的文化词语,李运兴提到,文化词语的翻译方式大致可以采取直入式、阻断式、诠释式、融合式和归化式。

本文尝试从“目的论”的角度,以国产电影的英译为例,对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词语的处理进行探讨,采用了归化和压缩式翻译策略以期对国产电影字幕翻译有所借鉴。

一、翻译的目的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出现于德国,它独树一帜。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卡特琳娜.莱斯(K.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霍斯曼特瑞和克里斯汀.诺德(Christiane Nord)。

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目的
论”,其宗旨是“目的决定方式和手段”,目的论又包含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

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也是最高原则,其他两项必须服从它。

“目的原则”是指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

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此外,还有“语际连贯”,“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仲伟合、钟钰,1999)“忠诚原则”认为译者在翻译过中一方面要尊重原作者,尽量贴近原文作者意图,另一方面又要对译文的读者负责,尽量符合他们的口味,在协调目的语读者和原作者关系之间达到一种平衡(贾文波,2004)。

二、影视字幕的特点及字幕翻译中文化词
与文学翻译相比,影视作品比较特殊,它具有综合性、聆听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钱绍昌,2000)。

聆听性和瞬时性是指影视剧中语言是有声语言,转瞬即逝,观众不能像欣赏文学作品那样进行重复欣赏,只能通过耳朵聆听,结合画面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通俗性是指影视剧中的语言多以人物对话或内心独白或旁白的形式出现,非常口语化,非常通俗易懂,因为影视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一种大众艺术,它的最终目标是为大众所接受,符合大众口味,这样才能获得高的收视率,取得更
大的经济利益,所以要求字幕翻译的语言符合广大观众的教育水平,不能太过晦涩难懂,做到雅俗共赏,一听就懂。

无注性是指字幕翻译者不能对人物对白加任何注释进行解释说明,这也是考虑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上这些都无疑增加了字幕翻译的难度,有些影视作品中还出现了文化词,也就是那些蕴含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这些更让许多目的语观众感到一头雾水。

所以对文化词进行翻译时候,更应该以目的语观众为中心,适当照顾到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译者需要对一些承载文化内涵的词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转换,否则可能造成文化意象的缺失,失去了电影原有的韵味和艺术审美价值。

三、翻译的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根据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的原则和策略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语言功能,二是译文目的。

显而易见,字幕的语言功能在于为观众提供必要的信息,并且感染观众。

(赵宁,2005)字幕翻译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影片观众能借助字幕跨越语言和
文化的障碍,看懂影片所要表达的意义,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鉴于以上对影视字幕语言特点,字幕翻译中文化词阐释,结合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思想,笔者认为,在进行国产电影字幕中文化词翻译时,可以采取归化法和压缩式策略。

(一)字幕翻译中文化词处理的归化法
简单地说,归化就是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中心,让外语尽量符合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表达习惯,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
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归化翻译法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奈达,他曾指出,翻译要尽可能地做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范畴,争取让译文的表达看起来更自然。

(郭建中,1998)。

总之归化强调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目的决定手段。

为实现上述的翻译目的,字幕翻译应该通俗易懂,在观看电影时,观众的注意力在画面和字幕之间不断的切换,若字幕译得晦涩难懂,就会影响观众对电影画面的欣赏。

所以要把蕴涵深厚的文化词译为直白、通俗易懂的语言,纳入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范畴语,需要的翻译策略应该是归化译法。

例1:我把你们抓进来是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在这里面好好修炼---(《白蛇传说》)
We are giving you another chance, a chance to reflect and improve.
“修炼”如果直译就是try to make pills of immortality and cultivate vital energy,第一,会让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外国观众误以为是修道炼气炼丹等活动,第二,会让那些对中国文化不太熟悉的观众感觉莫名其妙,这里实际上这里说的是佛教修炼,是通过研法、静心、打坐、磨砺心境等形式逐步了悟人生。

影片中法海让白蛇和青蛇去反思进而提高思想境。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字幕翻译要求尽量简洁明白,不能采用加注的策略,另一方面电影面对的是人民大众,如果有太多晦涩难懂的词会丧
失大批的观众,故翻译成“reflect and improve”简单明了清晰,很容易让外国大众领悟这句话的内涵。

这样的翻译以目的语文化观众为归宿,完好地传达了源语信息。

例2:孙权:我一直担心她的终身大事,不容易匹配相当啊---(《赤壁》)
I have always worried about her marriage,as it is difficult to seek a suitable gentleman for her.
“终身大事”如果直译为“great event in her life.”整句话翻译就成了“I have always worried about the great event in her life.”外国观众就会对此产生困惑,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重大战事,因为在外国“event”指大事、运动项目等,而在中国,“终身大事”指的是人一生中的一些重大的事情比如婚姻和事业,在影片中孙权担心的终身大事是她妹妹的婚姻,故译成外国文化中相对应的词“marriage”,这个词为外国人所熟悉,做到了字幕翻译中通俗性,同时目标观众会觉得豁然开朗,这就成功达到了字幕翻译的目的。

(二)字幕翻译中文化词处理的“缩减式策略”
影视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时空等技术因素的制约,因此,字幕不能过于冗长烦琐,必须简洁明了。

这样就只能在必要的时候对源语语篇进行一定的简化和浓缩,即采用“缩减式翻译”的策略。

缩减式策略是从目的语受众的立场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文化程度,教育背景,认知能力,语言习惯,在不影响对影片理解的前提下,对源语语篇中一些妨碍理解文化信息进行相应的处
理。

“缩减式策略”可以分为三种,浓缩、压缩性意译和删除。

(李运兴,2001)“缩减式策略”似乎违反了“目的论”中的“忠诚原则”,但是根据“目的论”,“目的原则”是最高原则,“忠诚原则”应该服从“目的原则”。

(王明娥,2009)
1.浓缩(condensation)
字幕翻译的聆听性和瞬时性要求字幕与人物对白,声音和画面同步,字幕的长度不能影响观众对画面的欣赏,必须言简意赅,这样就需要对一些比较冗长的对白进行浓缩,只译出原文信息的精髓部分,表达出重要信息即可。

例如:而他们却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白蛇传说》)
But their roving eyes strayed away from me.
“见异思迁”和“喜新厌旧”表达的是同一种意思,即看见更加新奇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喻指意志不坚,喜好不专一。

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制约下,译者将原文“见异思迁”和“喜新厌旧”浓缩”成一句,虽然失去源语言的对偶美感,但也贴切的表达出了原意,适合观众的接受心理,言简义赅,耐人寻味。

如果完全直译这些习语就会显得繁琐,也会使观众费解。

2.压缩性意译(reductive paraphrasing)
源语中有些文化词在目的语中是找不到对应表达的,尤其是汉语中的四字格成语或词组,它们在增加对白的韵味,使对白读起来朗朗上口,愈显庄重文雅的同时,也给外国观众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对于那些不熟悉甚至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观众来
说,确实是难解其味。

由于字幕翻译具有无注性,所以不能对这些成语进行过多的解释,这就要进行了压缩性意译,使用较为简短的语句译出原话的意义即可。

例1:“昔日往已,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画皮》)Once I departed, carrying the woe of the willows. Today I returned in the midst of the rain and snow. Those who know me say Your heart is overflowing with sorrow. Those who do not know me say what more do you want?
“昔日往已,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些中国观众对这些四字格语言都会觉得比较费解,更不必说那些对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外国观众,他们更是觉得莫名其妙,所以这里进行了压缩性意译,用简短明了的语言清晰的传达了同样的意思,保证了目的语观众顺利地接受到有效的信息。

3、删除(deletion)
字幕翻译的通俗性和无注性决定了翻译时候应该对那些影
响目的语观众理解的信息,或者目的语观众无法理解的源语言文化词语或文化信息采取删去不译的方法。

例1:我看你是高原反应。

---(《天下无贼》)
译文:Must be altitude sickness.
这里删除对英文观众几乎毫无意义的人称代词。

这里人物是面对面地交流,人称代词有时候涉及前面已经谈到的内容都经常
省略。

例2:诸葛亮:这位是东吴的周都督---(《赤壁》)
This is Viceroy Zhou Yu.
“东吴”是中国古代的地域名称,这里没必要加注释作进一步解释,而是省译,因为目标观众是外国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地名,如果将这些名字翻译出来,不光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增加他们理解的难度。

此处用了删除的方法没有妨碍观众理解电影,达到了简洁易懂的效果。

这里在考虑到目标语观众的认知心理和文化背景同时,还考虑到字幕翻译的瞬时性和无注性。

四、结语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的词汇是文化最显著的反映,它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特征。

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应以“目的法则”为首要原则,要充分考虑译文所使用的环境和对象,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达到文化传递的目的。

然而字幕的局限性使得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更为困难,当译者无法传递原文中某些内容和意义时,译者就需对文本进行一些处理,甚至放弃一些原语文化负载词的传递,让目的语观众从影视声像中弥补这类文化意义的缺失。

一般说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都采取五种模式,但是基于目的法则,国产电影英译的目标观众是外国人再加上字幕翻译本身特点以及文化词英译的难度,笔者认为“异化”和“缩减式策略”是处理国产影片中文化词的极
为有效的方法,笔者希望此文能对对评价和提高译品质量有所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