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鼓点,生命的赞歌――《安塞腰鼓》赏析.doc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的鼓点,生命的赞歌——《安塞腰鼓》赏析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时代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元气淋漓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激越的鼓点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中华民族淳朴原始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强盛,赞颂了中国人民“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安塞腰鼓”是用宏伟的场而、雄壮的响声、激越的鼓点、奇丽的舞姿来表现诗的内容。

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理解!这是对改革开放炽烈的、深层次的理性思索的结晶。

一、对生命力量的讴歌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越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它是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一群“茂腾腾”朴实无华的年轻生命,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自然健康,无华而茁壮。从高原大山里,似万马奔,如疾雷滚过,排山倒海,威猛神勇,活力四射。这样的生命奔腾踊跃在黄土高原上,在古老沟壑纵横的土地上,其矫健、其勇猛、其热烈的气势,那便是安塞腰鼓。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不只是单纯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象征。作者出生在黄土高原,他对高原的景物、对高原的人有着特殊的情结。目睹这场而壮观的黄土高原安塞腰鼓,他触景生情,感情升华,似乎眼前看到的己经不是“人”,而是生命的载体,人与生命合一,与力量合一。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这一些句子无不使人感受到年轻气盛、热烈奔放的生命,无不使人感受到奔腾踊跃的力量,无不使人感受到慷慨激昂的赞美。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呢?他们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封锁而丧失希望,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里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重生之日并不遥远。“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作者看来,是黄土高原养育了后生,为他们提供了“元气”,他们才有这样磅礴的力量。我们不难体会作者在黄土高原长大对高原的深情和厚爱。

二、生动有力的语言美

课文多用简洁有力短句来表现内容,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直保持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让人没有半点喘息的机会。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

既有句内的排比,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又能连段而下。还有其它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首先表现在短句的大量运用。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这一短句,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作为文章第一段,给人出语不凡的感受,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同时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二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卜。句的排比,如: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通过排比表现生命力量是伟大的,不可阻挡的,突出了小伙子们旺盛的生命力。“挣脱了,冲破了,撞开

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犹如排山倒海般的让人透不过气来。段的排比,“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这些段落的排比,写出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的喷薄而出的神韵。

其次,表现在大量使用了反复的修辞力一法。反复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这篇散文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词语的反复:

“隆隆,隆隆,隆隆”使语言有了一种鼓的韵律。句子的反复:

“愈捶愈烈!”反复二次,使人一次又一次感受到舞姿带给人的精神力量。段与段的反复:

“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四次,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每次出现都给人新的感觉,新的内涵,使行文节奏鲜明。再如:

“痛苦和欢乐……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这些短句的运用,使文章节奏急促、铿锵有力,把反复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写出了奇丽的舞姿给人带来的视觉体验,使人思绪飞扬,荡气回肠,把对安塞腰鼓的歌颂和对艺术享受的追求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再者表现为比喻之精妙。如“骤雨一样……是强健的舞姿”这几句不仅运用了排比,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如石的后生腰鼓表演时的声、形、力量分别比喻成骤雨、旋风、斗虎,生动形象,烘托了黄土高原上豪放、火烈的腰鼓宏伟场面。比喻既为文章增添了动人的色彩,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第四对比手法的运用。“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江南是水乡,相比商品经济发达,流水己流走了生命的“元气”,江南更多地表现为柔媚的风格,但黄土高原的“原土”蕴藏着原始的力量,所以在江南是无法承爱粗犷的力量,对比来赞美黄土高原的力量之美。

三、以静衬动的动感xx

《安塞腰鼓》中,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和力量的整体。

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颂的人的生命力量相吻合。

作者刻意安排了两次动与静的转换,分处散文的开头与结尾,调动一切手段映衬安塞腰鼓的表演,整个第二部分又是用静

来衬托第二部分的动,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可见全文有静有动,以静衬动,静动相生,两两相融,摇曳多姿。

先是由静入动。“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沉稳而安静,一片寂静的庄稼做了他们的背景,除了风的吹动,一切都是静止的,就连响鼓也“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果然,突然之间就爆发了,火烈地动起来,生命的热情一旦被释放出来,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得住力量的喷涌,响起来了。这里还在于大的动静中套着小的动静,开始时高粱、后生的静映衬了后来腰鼓表演的动感,而风吹高粱叶子与衣衫的动感又衬托了后生及高粱的静默。结尾处的动静转换,意在余味。当腰鼓最响的时候,却戛然而止,一切归于静寂,留下一个巨大的感觉空自,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静到空洞,静到陌生,静到让人难以适应,“像来到另一个星球”。与开头一样,这里也有两重动静关系,安塞腰鼓的“愈捶愈烈”到复归静默是大的一重以静衬动,那一声“渺远的鸡啼”又映衬了眼前的寂静,让人难以确定是否真的置身于天外,因而留下独特、悠长的余味。

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爱恋。也只有这样,他也才能写得淋漓尽致。《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