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时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 .请奉盆缻秦王
B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C .召有司案图
D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3分) A .愿以十五城请易.
璧 易:交换 B .则幸得脱.
矣 脱:逃脱 C .左右皆靡.
靡:倒下 D .与王诀.
曰 诀:约定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均之.二策即患秦兵之.
来 B.⎩⎨⎧ 因.而厚遇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C.⎩⎨⎧ 以.勇气闻于诸侯以.空言求璧 D.⎩⎨⎧
而君幸于.赵王设九宾于.廷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也 B .于是相如前进..缻 C .王不行..
,示赵弱且怯也 D .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 .毕礼而归.
之 B .宁许以负.秦曲 C .臣请完.
璧归赵 D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 .徒见欺
B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 .而君幸于赵王
D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蔺相如“智勇双全”的一组是( )(3分)
①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②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③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④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⑤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⑥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③④⑥
D .②④⑤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8~12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不可不许.许:答应
B.不予.我城予:给予
C.臣愿奉.璧往使奉:捧
D.宁许以负.秦曲负:理屈
9.下列对加点的“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秦强而.赵弱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③城入赵而.璧留秦④徐而.察之
A.①③相同,②④不同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C.①③相同,②④相同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10.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而益肥.关中之地B.宁许以负.秦曲
C.南面朝.天下D.卒廷.见相如
11.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一段写蔺相如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
B.本段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
C.蔺相如决定许璧于秦,是从国势的强弱上考虑的,不固于一事之象、一时之风,故而他的判断符合客观形势。
D.根据文意,“王必无人”中的“必”解释为“一定,肯定”义,更能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8分)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
乃使人微感
..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才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呼,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且盗而城!”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改动)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使人微感
..张仪曰微感:暗中引导,劝说
B.因而数让.之曰让:责备,责怪
C.独秦能苦.赵苦:困苦,引申为困扰,侵扰
D.吾殆.弗如也殆:死亡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安.得此辱乎而今安.在哉
B.以求通子之.愿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故召辱之,以.激其意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知君乃.苏君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5.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皆体现苏秦工于心计的一组是()(3分)
①使人微感张仪②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③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④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⑤使人微随张仪⑤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A.①②⑤B.②③⑤
C.②④⑤D.①④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相赵,“合纵”成功后,担心秦攻诸侯,破坏他的“合纵”之约。
思考再三,他认为只有让自己的同窗张仪去秦国掌权,才能阻止秦国用兵。
B.苏秦暗中资助张仪相秦。
他说通赵王,拿出金币车马,派人送给秦国,并提供张仪所需的一切活动经费,于是张仪顺利地做了秦国的客卿。
C.苏秦派人暗中劝说张仪,让他向自己求助。
然后用延缓接见、使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数让之语羞辱他,使之从困境中奋起,怒而入秦。
D.在秦惠王与张仪谋划攻打诸侯时,苏秦所派之人才向张仪请辞,并对他说了事情的真相。
张仪恍然大悟,明确表示,自己不及苏秦,也不会攻打赵国。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且盗而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