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常州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常州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认牙
冯骥才
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
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
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
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
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
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恼?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也是费猜!
后来,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
一天下晌,巡捕房来了两位便衣侦探,进门就问,今儿上午有没有一个黑脸汉子到诊所来?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角一颗大黑痣。
华大夫摇摇头说:“记不得了。
”
侦探问:“您一上午看几号?”
华大夫回答:“半天只看六号。
”
侦探说:“这就奇了!总共一上午才六个人,怎么会记不住?再说这人的长相,就是在大街上扫一眼,保管也会记一年。
告明白你吧,这人上个月在估衣街持枪抢了一家首饰店,是通缉的要犯,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
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桌面上蹦得老高。
他说:“我华家三代行医,治病教人,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记不得就是记不得!我也明白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
两位侦探见牙医动怒,龇着白牙,露着牙花,不像装假。
他们迟疑片刻,扭身走了。
天冷了的一天,华大夫真的急急慌慌跑到巡捕房来。
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
他说那抢首饰店的家伙正在开封道上的“一壶春酒楼”喝酒呢!巡捕闻知马上赶去,居然把这黑脸巨匪捉拿归案了。
侦探说:“华大夫,您怎么认出他来的?”
华大夫说:“当时我也在‘一壶春’吃饭,看见这家伙正跟人喝酒。
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但等到他咧嘴一笑,
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我便赶紧报信来了!”
侦探说:“我还是不明白,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呢?”
华大夫哈哈大笑,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侦探听罢,惊奇不已。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监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始两段,写了华大夫两方面令人“费猜”的事,一是医术高超,一是不记人。
使人物形象带上传奇色彩,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开展作好铺垫。
B. 华大夫对两个侦探大动肝火,甚至拍桌子,把拔牙的钳子拍得蹦起老高,可见他是个脾气暴躁的人。
C. 华大夫平时不记人,却牢牢记住了抢首饰罪犯的长相特征,可见他对犯罪分子的愤恨,体现了他的正义感。
D. 文章在塑造华大夫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用了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2. 试概括华大夫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 文章结尾处,华大夫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哲学是一种形而上的学问。
在哲学中,除了价值观念,最核心的就是思维方式问题,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面对怎样去解释、认识等问题。
中西哲学的差别,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差别,而是类型上的差别。
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联在一起的。
事物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更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体。
部分在整体里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整体的变化也同样会影响到各部分。
这就像太极图一样,图中有阴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离不开阳,阳离不开阴。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会转变为彼、彼会转变为此。
总之,彼此是一个整体。
在古人心目中,不论事物、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道”来贯通。
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孔子讲“士志于道”。
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中的很多道理既可用在修身上,也可用到治国上。
“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这句话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团体上,人体是“体”,集体不也是“体”吗?
贺麟说:“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者的谐和体。
”不仅古代中国文化如此,从全世界来看都一样,从源头上来讲学科不可能分得那么细。
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等古代的学者都不只是某一学科的专家,他们都是通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为什么要讲“中”呢?因为“中”就是保持事物的平衡。
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偏差。
“中”即适度,既不过,也没有不及。
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
在这个时间、地点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地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
比如,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于身体阴阳的失衡,也就是偏离了中道。
一个人的身体,由于内伤和外感,阴阳也就不断地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有些外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从而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样才能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
近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宗师章太炎讲过,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精确的、静态的分析;中国哲学关注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来整体把握。
近一百年来,我们都在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而现在情况有逆转的倾向,自然科学开始引进人文方法来开展研究,也关心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并注重个体差异。
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
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
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是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
自然合理就是中国的科学思想,它强调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性。
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水,其指导思想就是顺其自然、自然合理。
大禹看到水总是要往下流,就疏通河流,让水能够顺畅地流下去,所以水就治好了。
李冰看到水位是波动的,就不用死的、硬的坝栏,而是把竹篓子装上石头,放在水里,随着水波流动,它也会起伏。
顺其自然的思想,适用于一切方面,既适用于个人、社会,也适用于整个大自然。
不顺其自然,个人、社会、大自然都会得病。
同时,大自然本身也在不断调整,我们要顺应它本身的发展趋势,帮助它取得平衡,而不是去破坏平街。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
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惟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
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万物,那当然就“不齐”了。
“齐”与“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惟齐非齐”背后蕴涵着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
先秦儒家讲“惟齐非齐”;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
自然合理就是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尊重事物的个性。
自然合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性化,这跟现代科学的普遍适用于万物的标准化不一样,它注重的不是一般性,而是主张要符合事物的特殊性,不是用一个统一的、量化的标准去规定,而是针对事物的特点灵活、多角度地处理问题。
西方近代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合理,把普适性放在第一位。
但事实上科学上的真理也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适用,离开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比如说,牛顿的经典力学就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形。
客观世界是很复杂的,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要达到自然合理才能相对符合事物的特性。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也发现越符合事物的本然个性,就越合理。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底蕴》北京日报2020-10-12)
4.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论述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关联在一起的。
强调彼此的不离、彼此的互有、彼此的转变。
B.事物、现象再复杂,都可以用“道”来贯通。
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如孔子讲“士志于道”,老子讲“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C.作者认为,中国哲学关注的是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来整体把握。
D.现实中的人和人是“不齐”的。
荀子的“惟齐非齐”观点谈的是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其背后蕴涵着传统哲学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
5.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总述哲学是一种形而上的学问,最核心的是思维方式问题。
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B.第二三四段论述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关联特点。
事物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更不能用部分来说明整体。
C.第五六段论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态平衡特点。
“中”即适度。
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的。
D.最后四个自然段论述是中国文化的自然合理性。
自然合理就是中国的科学思想,它强调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来个性。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近代的思维方式把普适性放在第一位。
事实上科学上的真理也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适用,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就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形。
B.“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者的谐和体。
”中国古代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从源头上来讲学科也不可能分得特别细。
C.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于身体阴阳的失衡,也就是偏离了中道。
人的身体,由于内伤和外感,阴阳也就不断地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而有些外感无法避免。
D.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精神与先秦儒家“惟齐非齐"一致。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珍珠翡翠白玉汤
蔡兴荣
牛掌柜看着稀稀落落的客人,轻轻叹了口气。
珍珠食铺,开了近十年,生意和小溪里的水一样,平平淡淡。
牛掌柜出身贫穷,人善良,开了食铺,常常想起小时候搜肠刮肚,四处找食的日子。
开张之日,牛掌柜就定了一个规矩,只要贫穷没饭吃的人进店,免费供应一菜一饭。
这可是衢州城独一家的事。
新食铺开张,客人多,僧道、艺人、乞丐免费吃的也多,只能赚一点儿辛苦钱了。
牛夫人不乐意了,打起了退堂鼓。
牛掌柜依然乐呵呵的。
人都是有良心要脸面的,绝大多数免费吃饭的人都是偶尔路过来应个急,也有断断续续来的,唯独有一个道人,却是每晚必到。
牛夫人有了想法,脸上就挂不住了,上菜的盘子出了声响,牛掌柜看在眼里,自己亲自上菜。
客人少的时候,他还会请道人喝一杯。
道人须发飘飘,眉毛花白,无论别人什么眼神,他都不以为意,吃完就走,连谢谢二字也绝口不提。
牛掌柜从来不多问。
一年后,道人忽然来和牛掌柜辞别,说要云游去了。
牛掌柜有一点儿意外:“是我有招待不周吗?”道人抚着掌柜的背,哈哈大笑:“我观察一年了,你生意不好,做善事却从不间断,心地纯厚,内外如一,你是真善人哪!”
一周后,珍珠食铺推出新珍珠翡翠白玉汤。
名声很快传出来,新客加老客,队就排到了街上。
食客的队伍招引了外地人品尝,珍珠食铺成了全城最旺的食铺。
一个青瓷的圆盘,豆腐如白玉柔和,菠菜翠绿如扇状铺开,白米如珍珠圆润飘浮,中间是菠菜的红根,做成昂立的孔雀来,整个造型就像孔雀开屏。
白绿红三色,清清爽爽,赏心悦目。
这道菜,豆腐细腻润滑,菠菜清脆爽口,最绝的是鲜,如琼浆玉汁,品尝之后无法忘怀。
一个月后,更离奇的事发生了。
一个官吏的母亲,眼睛昏花,第一次吃这道菜,赞不绝口,之后每周都要来两次。
一个月下来,老太太的眼睛竟然明亮了,她四处传颂。
一位有文化的老者,多年的老寒腿,走路不利索,每周必吃,拐杖竟然丢开了,欢天喜地。
其他病痛减轻者等更是不计其数,食铺门庭若市。
城里人在传颂珍珠翡翠白玉汤,也在传颂牛掌柜的美德。
牛掌柜雇了两个伙计,旺财和来福。
旺财聪明伶俐,嘴甜,会来事儿。
来福老实憨厚,做人规矩。
牛掌柜的女儿叫珍珠,年方二十,长得俊美异常,肤细如脂,笑起来,眼睛像一汪清泉,透人心底。
两个伙计都喜欢珍珠,暗暗省下工钱,买了好东西送珍珠。
珍珠不谙世事,对谁都很好,天天开心得像个小孩儿似的,四处蹦蹦跳跳。
珍珠食铺的这道菜,外面的菜馆纷纷跟着推出,可怎么也做不出牛掌柜的味道,众人皆觉得是个谜,
这道菜的秘方,藏在牛掌柜的手里脑里。
每天凌晨,牛掌柜会出现在后院,开始调配豆腐,绝不让人看。
旺财暗暗上了心,他常常爬到后院的墙头上偷学。
有一次,他上个墙头,发现有一枚铜钱,又一次看到了一根红线,他也没有在意,半年了一无所获。
有一天,旺财照旧爬上了墙头,脚下石头忽然一松,整个人掉了下来,陷到了沙坑里,他摸到了一个拨浪鼓。
旺财心里明白,和掌柜的缘分尽了。
第二天,旺财来辞行。
牛掌柜沉默片刻,说:“做事要先做人,你头脑聪明,却没有用在正道。
世间万物,自有归属。
你想要,不能去偷去抢。
我已经提醒你两次了:铜钱就是取之有道,红线就是不要跨越做人的底线。
你不听,所以摔了。
”
临行,牛掌柜送旺财一张纸,写着几行字:豆腐、菠菜、白米、鸟脑、金丝楠棍……这是道人留给他的秘方,道人是朱元璋的后人,这道菜就是当年宫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旺财痛哭流涕,他懂,按照风俗,这是牛掌柜和他最后的交情,他辛辛苦苦偷了半年,牛掌柜就这样白白给他了。
他走到门口,回身三叩九拜,眼里含着泪水,心里想着珍珠,从此要远走他乡了。
来福追出来,塞给他一个包袱。
旺财走了,秘方也带走了,来福有一点儿失落,珍珠咯咯直笑,点着他的额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
”
选自《小小说选刊》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名字很有特色,像珍珠、来福、旺财、珍珠翡翠白玉汤赋予对象个性化特点,寓意丰富。
B. 其他菜馆始终做不出地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表明做菜如做人,德才兼备方是正道。
C. 旺财在墙头发现的铜钱和红线,是牛掌柜觉察到徒弟偷学的行为后对他善意的提醒。
D. 小说巧用对比,用食铺前后经营状况的变化,旺财和来福人生际遇的不同,突出丰富深刻的主题。
8. 小说结尾珍珠对来福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 古人云:“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请结合这句话分析牛掌柜的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共16分)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此处“法”可以译为“效法”。
B.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此处“王”的活用为使动用法。
C. “苟可以利民”,此处“利”的活用为意动用法。
D. “而循礼者不足多”,此处“多”是形容词做谓语。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治世不一道”,此句不是特殊句式。
B. “反古者不可非”,此句“非”通假为“诽”。
C. “孝公既用卫鞅”,此句译为“秦孝公想要任用卫鞅”。
D.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此句两个“疑”可以译为“犹豫”。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向远方,象征游子行踪难寻;“不胜愁”以虚写实,使“青枫浦”有了伤别的意味。
B.“扁舟子”借指飘荡在江湖的游子,“明月楼”是以住处借代楼上的思妇,前后形象一远一近,思念由远到近,婉曲有致。
C.中间几句诗文中的“裴回、不去、还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明月有心,伴在思妇周围的情景,又暗喻愁情悱恻,无法排解。
D.古人有“鸿雁”和“鱼”能传递书信的说法,诗人使用这两个典故时依然照用古人的意思,表现出诗人内心的
微妙情感。
13.“不胜愁”统领下文,“愁”在下文有几方面的体现,请你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4.默写。
(1)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__________________?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六宫粉黛无颜色。
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此恨绵绵无绝期。
(7)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辛夷楣兮药房。
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5.下面是一名中学生写给某杂志社的一封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我是一位高中生,对语文情有独钟。
偶然发现了贵刊合订本,欣然买下,至今惠存于家,时常拨冗翻阅。
我觉得贵刊既有很浓的人情味,又有很高的文学品位,让人读了很受启发。
高考即将到来,希望贵刊能刊登一些词语误用的示例,务必说出词语的来源、正确含义和出错原因,我将不甚感激。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
(5)将“ ”改为“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6.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关系密切,②谷雨也不例外。
③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④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⑤降水量增加,气温迅速升高,⑥田中初插的秧苗在雨水滋润下茁壮成长。
⑦谷雨时节已时值暮春,⑧许多地方鲜花盛开,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⑨甚至南方一些地区已开始有炎夏的感觉。
四、写作(60分)
17.以“锤炼”为题,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理解重要语句和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
本题中,选项B,说华大夫“是个脾气暴躁的人”错误,因为通读全文之后,这篇小说重点表达了华大夫医术高明和嫉恶如仇两个特点。
侦探的话让华大夫生气,是因为华大夫是一个爱惜名声的人。
故选B。
【2题详解】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这篇小说中,作者上来就说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然后又说“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说明华大夫艺术精湛;
第二段作者说华大夫“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与结尾处华大夫说的“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形成对比,说明对工作及手艺高度专注,心无旁骛;
通过“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可以看出华大夫为人正派,十分爱惜自己的荣誉;
通过华大夫自己的语言,“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以及后文华大夫去巡捕房送信,可知华大夫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作答:内容上、结构上和效果上,此外,有时业要考虑句子使用的表现手法。
具体来说,从内容上,要考虑句子与全文写作内容的关系,尤其是与主旨、人物、作者情感等方面;结构上,要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表达效果上,往往有吸引读者、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答法。
本题中,华大夫的“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这句话,从内容上看,;写出华大夫在医术上的高度专注、心无旁骛,表现了他的工匠精神;从结构上看,它回应了题目“认牙”,使文章结构严谨;从表达效果上看,使文章蒙上传奇色彩,能吸引读者;从句子使用的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手法,更突出人物的专注精神。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事物、现象再复杂,都可以用‘道’来贯通”错误,由原文“在古人心目中,不论事物、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道’来贯通。
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孔子讲‘士志于道’”可知,缺少限定语“在古人心目中”导致范围扩大。
且“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是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里的意思,不是老子的话。
C项,“作者认为,……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来整体把握”错误,由原文“近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宗师章太炎讲过,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精确的、静态的分析;中国哲学关注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来整体把握”可知,属于张冠李戴,选项中观点是近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宗师章太炎讲过的,不是作者的。
D项,“荀子的‘惟齐非齐’观点谈的是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错误,由原文“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
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惟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可知,“惟齐非齐”是荀子引用《尚书》中的观点。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项,“最后四个自然段论述的是中国文化的自然合理性”错误,文章最后一段应该是总括,与前面的内容不是并列关系。
所以D表述不准确。
故选D。
【6x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D项,“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精神与先秦儒家‘惟齐非齐’一致”错误,由原文“先秦儒家讲‘惟齐非齐’;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可知,缺少“根本精神”,概念范围扩大。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B项,“表明做菜如做人,德才兼备方是正道”错,其他菜馆始终做不出地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并不意味着这些菜馆的德才都不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那个道士留给牛掌柜的方子很关键。
故选B。
【8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