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母亲》的评价
篇一:陈应松《母亲》评论
作者:olderbull 提交日期:2007-11-21 14:32:00 为了我们的母亲
——从陈应松的《母亲》看当下文学的现实关怀
一
昨日,漫步至图书馆现刊阅览室,拿起一本杂志,上面转载了陈应松的中篇小说《母亲》(原发自《上海文学》2006年第10期)。
很久不能潜心阅读一本书,在五花八门的快餐文化中,随手翻着那些劣质的庸俗的速食图片书籍,然后忧郁地不知何所终。
而当我读到了《母亲》的第一句话,就被一种力量所牵引,一直读下去,几欲泪下。
我来自于乡下,虽没有经历饿殍满地,却也品尝过生活的艰难和辛酸。
有一段时间,我家几乎家徒四壁,冬天到来了,粮仓里只有一点粮食。
我看着母亲,说咱们怎么吃饭呢。
母亲说,孩子,只要妈有一口气,就不会饿着的。
母亲的眼神是那样的坚定,我就不再恐惧。
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天黑下来好久了才回家,去贩馒头卖。
一两麦子一两麦子的积攒下来,到了来年夏收的时候,我们没有饿着,还积余了好多粮食。
当再看到《母亲》,看到母亲得病却无法医疗的时候,看到子女无法凑出一点钱来的时候,当我看到母亲瘫痪了还要交修路集资费的时候,当我看到母亲伸手抓住药碗结束自己痛苦生命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
我不知道我们的知识分子在做些什么,良知安在,关怀安在,悲悯安在?
我不得不要为《母亲》唱首赞歌。
《母亲》把触角深入到乡村生活的底层,直面当下乡村社会的苦难,抽丝拨茧,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一种心灵的激荡,并让你难以回避,不得舒服,去正视“我们”生活的现实。
《母亲》的意义就在于穿透了现实,把一个生活困苦却又不知苦在何处只能深咽苦楚的悲惨世界呈现出来,从而撕破了当下虚妄的歌舞升平的美丽,还原出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
新文学伊始,就有“为人生的文学”和“为艺术的文学”之别,二者也对文学作出自己的思考、限定和约束。
建国后一直到八十年代,文学承担了更多的使命,为政治服务,图解政策,干预现实,一直在社会的前沿作冲锋的号角。
且不论其中的“现实主义”有多少“真实”可言,但毕竟在面对和正视,字里行间还是或显在
或潜在地表达出知识分子关于生活和生命的思考。
再后来,文学逐渐边缘化、多元化,无心也无力承担更多的社会使命,甚至放弃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悲悯和关怀。
一方面,消解之风甚嚣其上,消费主义文化充斥于生活的每个角落,知识分子们躲在温柔富贵乡里,享受着自得的快乐,生产并消费着虚妄的脱离尘世的理论、思想,自我迷恋,自娱自乐,不再去关注身边的民生疾苦,无法穿越悲凉的现实;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加强对舆论的控制,通过主旋律而使其治下的人民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说服,知识分子们也在这种控制中对主旋律进行着诠释、宣传,营造出一个莺歌燕舞的美丽新世界。
当然,也有诸多知识分子保持着独立的批判精神,在对底层的关注中为其叙述着并代言着,承继着来自于传统中的“为生民立言”的入世精神。
二
小说第一句话,“得知妈中风了,青香的腿一下子软了”,就把整个故事带入了对苦难的叙事之中。
在这个苦难叙事中,一方面是兄弟姐妹对母亲生命的维系和坚持,一方面是其他各种势力对母亲生命的驳斥和拒绝。
母亲的生命,从最低的意义上说,是一个人的生命,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从高的意义上说,是生我养我的母亲的生命,更应该尊严的幸福的活着。
青香的腿软,其实是为整个故事及其结局作了最贴切的预定,知道了开始,也就知道了结局,即使努力,也是枉然。
母子间的血浓于水,自是腿软的原因;母亲得了一场不该得的病,才是腿软的最深层的原因。
“听说城里人爱得这种病,当官的爱得这种病,劳动人民也能得这种病?”病,成了社会阶层的一种表征,是对现世社会的最大的讽刺。
“当官的”、“城里人”与“劳动人民”之间已形成了一个豁大的鸿沟,难以逾越,也无法逾越。
其中的不公已深深地印入人们的脑海里,并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
在对母亲生命的坚持和拒绝中,各种力量相互冲撞。
坚持的力量看起来是那么的软弱无力,希望渺茫,或者无望,但终知如此,也要决绝地走下去。
然而,前行的路是荆棘丛生,砾石满地,希望的火光刚刚点亮,就被无情地摁灭了。
医院抛弃了母亲,“医生觉得再榨不出他们多少油水来,干脆地说,那就办出院手续。
”接着村长在几个贫穷的儿女身上又加了一把刀,修路的集资款也正收到母亲的头上。
母亲虽然“不能走路了也交修路费”,但这“不是村长心狠,村长也
是个好人”。
村长的征收集资款却让大哥高兴,因为“这证明大哥说的‘咱村里穷死’的话是真话。
”而“会计是个不讲情面的家伙,有点酒鬼风范,一只鼻子通红,上面全是坑坑凹凹,两只野猪眼,一对狼耳朵”,凶狠地说“死了就不交了。
活一天交一天。
九十岁一百岁也得交,谁叫她是村民呢”。
因为“这不是公路,是我们乡通往外面的致富路,光明路,幸福路”。
而免除征收的对象,“人家只讲那是给国家作过贡献的人”。
在母亲的生命前面,横亘着一个宏大的理念,一个美丽的对于未来的想象。
这一理念本来是给予“母亲”等幸福生活的,却又拒绝了母亲的哪怕微不足道的一点要求,从而抛弃了这个“学大寨的标兵,优秀社员”,“扔了也好呀,还不想扔,还想抓住榨出二两油来!”在这里,“贡献”如同“疾病”,也是在宏大理念的支配下具有了选择性。
村长的道德并不能成全母亲,在制度的威力下,他也只能选择屈就;而村长关于“贫穷”的说作者:吟啸有声提交日期:2007-2-23 1:34:00
我喜欢以这种慵懒的方式来读书,斜躺在床上,像一个歪扭的“大”字,用两个枕头把头垫得高高的,然后把MP3打开,这里面存放着我最喜欢的三十多首曲子,就这样边听着音乐,边读陈应松的《母亲》。
也许我在决定买这本《北京文学》时,就是因为上面有他的小说。
我知道他是我的老乡,曾经读过他写的有关神农架地区的小说,我希望了解的那片对我多少有些神秘感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况。
我听的音乐都是优美的,或缠绵,或悠扬,或悲伤,一曲曲听下来,入耳入心,给我的是一种美的享受。
是的,只要过上稍微象样的生活,人都会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都希望自己的举止优雅,学养渊博,活得有尊严。
但有些人不能,他们必须在尊严和残酷的现实中作出抉择,要么放弃尊严,向现实妥协,做出一些难以理喻的事情来。
小说中的牛家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
有人说现在农村尤其贫困的家庭有两种,一是家中有病号的,一是有孩子读书的。
牛家儿女成群,但没有一个跻身富裕行列,情况最好的是小女儿,也只是一个山沟中的穷教师。
母亲的两次中风,就让这个本已穷困的家庭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两三千的医药费,对于他们兄弟姐妹来说就是天文数字。
第一次是在无钱可治还欠着医院七十多元时,偷偷把母亲抬回家,第二次母亲瘫痪了,结局我不忍看完,我不希望去看那几个兄弟姐妹怎样把患病的母亲当成包袱,最后在
万般无奈之下竟然“谋杀”她。
但从简介中我已经提前知道了这个残酷的结局,而且是得到了全家成员的一致同意,人的生命在这里,甚至不如蝼蚁。
是他们儿女几个不孝吗?我看应该他们每个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是他们太狠毒吗?其实他们都是淳朴的山民,都有一颗良善之心,他们该想的办法全都想过了,该尽的力也尽了。
这样做,说到底就是一个字——穷。
很显然,作者把矛头对准了造成赤贫的的现实社会,在我们改革开放了差不多三十年了,GDP年年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长,财富增加了数十倍,然而,有一部分人他们不仅没有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任何利益,还要继续尽着他们早已不应该尽的义务。
以前还能略微依靠的组织,现在也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在母亲奄奄一息时,还有村干部来催要母亲交什么养路费,还要她尽一个公民的义务。
权利是没有的,义务是要尽的,这种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是造成今天这些人贫困的最重要原因。
我不知道作者在写到这里时是怎样的一种疼痛,反正我读到这里时是满腔的愤怒和无尽的悲哀的。
有人说,我们现在缺少有良知的作家,我不认同。
我想还是有不少良知没有泯灭的作家的,他们在用自己的作品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是……只是现在关注文学的人太少,他们的呼号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何况他们大多拿着国家的工资,也属于体制内的一分子,不可能有更激烈尖锐的言辞。
推人及己,假如我这样一个拿着三千多月工资的人要是遇到了一个因患病而住院的家人,我能承受得住吗?如果像穷困不堪并且求告无门的牛家那样,我还能每天这样悠闲听听音乐、上上网、读读书报吗?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去追求与之相适应的生活。
欧洲人的优雅,是他们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土壤上濡养出来的,只有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才能去奢谈人的尊严。
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就是要保护每个公民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让他们活得像一个人,像一个真正的人。
我们做到了吗?
? 不仅仅是“悯农” ——读陈应松的《母亲》
《上海文学》2006年第10期载有一篇题为《母亲》的小说,从作品清晰可见的叙事来看,“悯农”主题是确切无疑的,它把偏僻乡村里人们的连基本生存都正面临“弱不禁风”的窘态,把这一在主流叙事看来并非典型的问题,一五一十地揭示了出来:如不堪一击的家庭经济、在粗糙简单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情景下
所必然引发的老弱病残际遇、以及由此所折射的人性的复杂丰富形态等等。
近些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节奏的加快,小资、反腐、财富等都市题材小说正红红火火,作为时代感性生存的心灵记录,越来越多的作者在青睐这些不乏卖点的题材,这自然是好现象,但是因为对题材的陌生,作为一个高考恢复后侥幸“出村进城”的城乡两栖人,我却对都市里的“一声叹息”之类,兴趣并不大,倒很容易就被《母亲》发出的另一类“一声叹息”击中,被其表层的叙事调动起不得不阅读下去的神经,进而觉得有必要追问些什么。
在我看来,该作品通过母亲一家所承受的苦难撞击,传达的可不仅仅是当下难以“时髦”起来的“悯农”的主题,而是从三个层面呈现了基于“悯农”而滋生的人生虚无而不自由之悲,导引我们不得不去进行具有人类普适意味的宗教式美学拷问。
这三个层面是,一、《母亲》发出了另一类沉重的“一声叹息”;二、《母亲》的叙事呈现了一种公民女性主义审美模块,尽管还只是“非典式”的;三、《母亲》不仅仅是在“悯农”,表象的文字背后是更宏大的发育中国公民社会问题。
一、《母亲》发出了另一类沉重的“一声叹息”
《母亲》叙述的是一家典型的穷山村农民的“因病而穷”故事,一开始就被打入了国民待遇另册的乡村母亲梁秀英,一个哪怕年轻时出集体工,能像男劳力一样挣到12工分,能以寡妇之身当爹又当妈,拼命养大五个孩子的精明强干女人;一个未生病时,“过去妈是大家的纽带,兄弟姐妹一大帮,再加上媳妇女婿孙子外孙重孙,妈精神,能干,给大家带来的是团聚感和幸福感”的女人,如今却明显苍老而且还“不识时务”地生重病了;这个昔日“大家的纽带”,“变成废人了,成了一座山,压在五个子女的心头”,结果是,在无钱医治的等死状态中,在过大年的那天,在“村里响起一阵一阵的团年鞭炮声”中,在子女们的犹豫矛盾中,母亲决绝地自行了断了生命。
如果说都市里的小资男女是为“饱暖思淫欲”这一更高层级的人性欲望,而发出了人生而不自由的“一声叹息”,那么,这位平凡农妇梁秀英,则以其非正常的死亡,向社会爆出了一声另类人生无地自由的沉重叹息:喝下羊角七毒药后,“他们的妈身体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就像果实炸裂的声音,就像美妙的秋天的声音——他们的妈,皮肉像干裂的土地,一块一块地炸开了,像大火崩豆一样地炸开了,像鞭炮一样地炸开了。
”人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生,但却可以有限度地选择死。
母亲在留恋生的本能中大声号叫,
但在人为的生来贱命的社会逻辑的推进下,她最终惟有认命,当她的么儿青留踟蹰着不忍对妈灌下毒药的时候,“妈望着了,看着他,像看一个陌生的人。
在那昏暗得像下雨的傍晚的光线里,妈突然伸出一只手来,一下子就抓住了那个碗??三口两口就喝下去了,那浑浊的有凶狠药味的水流进了妈的喉咙和身体。
”母亲的无私母性本能再次让儿女们免除了法律和良心的谴责。
篇二:《我眼中的妈妈》赵红英点评
《我眼中的妈妈》点评
柯灵小学五年级傅孟琦 QQ 717317038
点评:江西九江赵红英
原文:
妈妈是世界上最亲,最关心我们的人,她给予了我们生命,还精心抚养我们长大,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
打开记忆的大门,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页流淌出来,有学习中妈妈对我的千叮咛万嘱咐,有生活中妈妈对我的呵护,还有对我的严厉训斥??今天我就要说说我眼中的妈妈是怎样的。
我眼中的妈妈是个勤劳的,手脚利索的人。
妈妈总有做不完的事,帮爸爸整理单据,叠衣服,做饭,似乎没有空闲的时间。
当然她干活是很麻利的哦,有一次,我在书房做作业,因为很烦躁,所以把书房弄得一团糟:地板上到处是纸团,课外书、工具书东一本,西一本??本想等洗完澡再出来收拾的,妈妈却早我一步进去收拾了。
不一会儿妈妈就把书房整理的井井有条,课外书、工具书都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地板也变得一尘不染。
我走过去抱住妈妈说:“妈妈,您真像个万能的神仙啊!”“少来这套,油嘴滑舌的。
”妈妈笑着说。
当然,有晴天也会有暴风雨的天气,那可是很可怕的!有一次,我数学考差了,胆战心惊地回到家,小心翼翼地说:“妈妈,我今天考差了。
”妈妈一把接过试卷,扫射了一遍,刹时,乌云密布,“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妈妈指着我的鼻子说:“怎么搞的,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会错,真是越学越回去了??”那次可惨了,不仅被骂还被狠狠地修理了一顿,回想起来还有点后怕呢。
不过,还多亏妈妈对我的严格管教,使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亮。
我眼中的妈妈是个“善变”的人。
工作时一丝不苟,充满激情;与人交谈
时,面带笑容,如春风拂面;砍价时斩钉截铁,毫不退让。
有时聪明得像个智慧老人,有时又迷糊得像个小孩子。
不过不管是哪种妈妈,我都喜欢她。
这就是我眼中的妈妈,我爱我的妈妈!(676字)
总评:
这篇文章主要从妈妈的勤劳、对我学习上的严格管教及善变三个方面,写出了我眼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妈妈的形象。
它虽然是写人的记叙文,却有着散文诗的特点。
除了首尾呼应,表现妈妈特点的三个自然段也都是围绕着“我眼中的妈妈”来写,有形散神聚之感。
老师有两点要与孟琦交流:
1. 言为心声——孟琦,你一定是个很细心、懂得感恩的女孩,妈妈对你点
点滴滴的爱,你都铭记于心。
你爱妈妈,了解妈妈的性格,熟悉妈妈的生活;你善于表达,那温暖的母女情、妈妈的真性情都从你的字里行间里自然流露。
老师不由得羡慕你妈妈:有你这样懂事的女儿,更好!
2.选材的用心——你在文章列举了有关妈妈三个方面的特点(共7个事例)来写,让读者多角度地了解到你眼里的妈妈:处理家务时的勤劳、能干,在女儿考试失利时的严厉,工作时的一丝不苟,与人交谈时的热情大方,砍价时的毫不退让,聪明时的,犯迷糊时的??这样的妈妈有血有肉,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在这些材料中,你选择详写了前两件,后面的内容采用概括介绍的方式融入妈妈的“善变”中进行略写。
这种有详有略的安排材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妈妈,给人印象深刻。
接下来,我将结合文章逐段进行点评。
【原文】
妈妈是世界上最亲,最关心我们的人,她给予了我们生命,还精心抚养我们长大,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
打开记忆的大门,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页流淌出来,有学习中妈妈对我的千叮咛万嘱咐,有生活中妈妈对我的呵护,还有对我的严厉训斥??今天我就要说说我眼中的妈妈是怎样的。
【解析】
在第一自然段中,孟琦同学从“给予生命、抚养长大、照顾我们”三个方
面来写妈妈于我们的重要性,是我们最亲的人,语言充满激情。
在第二自然段中,孟琦又进一步列举了妈妈相伴我们成长的一幅幅画面。
这自然段相对于下面的内容来说是总写。
老师顺着你的思路,把前两个自然段合并成了一个自然段,以突出妈妈在各方面关心我的主题。
修改时,老师对个别句子作了调整,使它变成了一组排比句,体现出画面感。
【改文】
在这个世界上,与我最亲、最关心我的人就是妈妈:生活中,妈妈对我细心呵护;学习中,妈妈对我严厉管教;外出时,对我千叮咛万嘱咐??今天,我就来说说我眼中的妈妈。
【原文】
我眼中的妈妈是个勤劳的,手脚利索的人。
妈妈总有做不完的事,帮爸爸整理单据,叠衣服,做饭,似乎没有空闲的时间。
当然她干活是很麻利的哦,有一次,我在书房做作业,因为很烦躁,所以把书房弄得一团糟:地板上到处是纸团,课外书、工具书东一本,西一本??本想等洗完澡再出来收拾的,妈妈却早我一步进去收拾了。
不一会儿(,)妈妈就把书房整理的井井有条,课外书、工具书都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地板也变得一尘不染。
我走过去抱住妈妈说:“妈妈,您真像个万能的神仙啊!”“少来这套,油嘴滑舌的。
”妈妈笑着说。
【解析】
在这一自然段中,孟琦先总写妈妈一天中的忙碌,接着具体列举整理书房这件事表现妈妈的干活麻利。
孟琦真棒,能够运用这种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让妈妈的勤劳得以具体体现。
语言描写很出采——“妈妈,您真像个万能的神仙啊!”“少来这套,油嘴滑舌的。
” 读到这些语言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你夸妈妈时可爱的神情及妈妈佯装生气时内心的满足,很温馨的画面。
写给孟琦的悄悄话:题目《我眼中的妈妈》告诉读者,妈妈是故事的主角。
从孟琦的文章中,我们能看到妈妈的神态、动作,能听到她说的话,但唯独看不到妈妈的外貌。
这是个小小的遗憾哟。
一般来说,写人的文章中,如果运用恰当的外貌描写,人物就会从纸上立起来。
举两个例子。
例1:妈妈那张小嘴巴蕴藏着丰富的表情:高兴时,撇撇嘴,扮个鬼脸;生
气时,撅起的嘴巴能挂住一把小油壶。
从这张嘴巴说出的话,有时能让人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有时却逗得你哈哈大笑。
(表现妈妈的表情丰富,是个性情中人)
例2:我突然发觉到妈妈以往光滑的额头上竟出现了水波痕一样的皱纹,一条一条映了出来,“一、二、三……”我都数得出几条了。
(表现妈妈的辛劳)孟琦,如果你在叙事时,能结合神态、动作切入妈妈的外貌描写(即“陈式拳法中”所说的动态切进),妈妈的性格特点定能更鲜明。
请你读读老师修改中的示范,你一定会明白的。
【改文】
我眼中的妈妈是勤劳的。
每天,她总有做不完的事:帮爸爸整理单据,叠衣服,做饭,给我检查作业??似乎没有空闲的时间。
所幸,妈妈干活很麻利。
有一次,我在书房做作业。
不知为什么,心情特别烦躁,竟然把书房弄得一团糟:地板上到处是纸团,课本、作业本、字典东一本,西一本??本想等洗完澡再出来收拾,妈妈却早我一步进了书房。
她那双纤细的手仿佛有魔力一般,经它们一摆弄,课本、作业本都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地板也变得一尘不染。
看到书房变得井井有条,我忙搂住妈妈说:“妈妈,您真是个万能的神仙啊!”“去去去,少来这套,油嘴滑舌的。
”妈妈抽出手来,做出要打我的架式。
我向妈妈做了个鬼脸,溜了。
【原文】
当然,有晴天也会有暴风雨的天气,那可是很可怕的!有一次,我数学考差了,胆战心惊地回到家,小心翼翼地说:“妈妈,我今天考差了。
”妈妈一把接过试卷,扫射了一遍,刹时,乌云密布,“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妈妈指着我的鼻子说:“怎么搞的,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会错,真是越学越回去了??”那次可惨了,不仅被骂还被狠狠地修理了一顿,回想起来还有点后怕呢。
不过,还多亏妈妈对我的严格管教,使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亮。
【解析】
这段主要表现妈妈在学习上对“我”的严格管教。
孟琦,在此段中,你最成功的是运用了心理描写。
“我数学考差了,胆战心惊地回到家,小心翼翼地说”,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孩子拿着试卷回家时担惊受怕的心理状态。
不足之处是描写不够细致,如“多亏妈妈对我的严格管教”,文章侧重写了妈妈的“训”,没有写出妈妈如何“教”。
老师采访了自己班的学生,了解他们在没考好时,家长们不同的态度。
因此,我在修改时,把这些融入其中。
1.训斥孩子的:
“你现在考不好,将来就考不到好中学,更考不到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我告诉你,现在扫马路都要学历。
你将来怎么办?”
“怎么这样粗心呀,你看这道题你该错吗?这么简单。
”
2.鼓励孩子的:
“这次比上次有进步。
”
“这次没考好,并不代表你以后考不好。
”
“别把这次考试的事放在心上,下次努力考好点。
”
3.教给考试方法的:
“下次考好一点,别犯同样的错误。
”
“要学会读题,多看几遍就明白了。
”
【改文】
我眼中的妈妈是严厉的,发起脾气来很可怕!有一次,我数学考得不好,胆战心惊地回到家,小心翼翼把试卷放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我??我没考好。
”妈妈一把夺过试卷,扫视了一遍。
刹时,她的脸上乌云密布,眉头拧起一团。
不用说,“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妈妈指着我的试卷,厉声说:“怎么搞的?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会错,真是越学越回去了??”“太粗心了,你看这道题该错吗?”
妈妈的一通数落让我抬不起头来,眼圈也不由得红了。
随后,她指着我错了的那道题,说“你要学会读题,多看几遍就明白了。
” 现在回想起那时的情境,除了有点后怕,我还暗暗庆幸。
因为有妈妈的严格管教,我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原文】
我眼中的妈妈是个“善变”的人。
工作时一丝不苟,充满激情;与人交谈时,面带笑容,如春风拂面;砍价时斩钉截铁,毫不退让。
有时聪明得像个智慧老人,有时又迷糊得像个小孩子。
不过不管是哪种妈妈,我都喜欢她。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