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物理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物理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纪台一中孙志梅
物理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实验课程,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式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下面谈几点体会:一、变无实验为有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对物理现象作如何最形象最清楚地叙述,也无法代替学生对实物和现象的直接观察,演示实验具有“百闻不如一见”的功效,它使教学直观化、形象化,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因此,凡是书上的知识能够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在教学中应尽量动手做实验.
二、变演示实验为边学边实验
大部分演示实验学生都是被动地观察,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对得出的结论表示怀疑.如能适时适量的把这些演示实验改成边学边实验,教师一边讲授一边实验,突破教材,设计创新性实验,让学生细致观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实验的探究性
在实验前教师尽量只提出实验课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大胆进行实验,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评,通过这样的训练,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为了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组织《电流的磁场》一课的教学时,教学环节是演示奥斯特实验和小磁针在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中的物理现象。
该内容的教学通常是用小磁针来做演示实验,但由于小磁针太小了,可见度差,坐在教室后半部的多数学生难以看清实验时的情形,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智能培养。
为此,我在实际教学中改用投影仪演示,把通电导线、小磁针和螺线管等实验装置通过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以增强实验可见度,加强实验效果,从而能够较好的发展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为了使实验达到有效的效果,还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物理实验要有趣味性
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增加物理实验的趣味性,成了中学物理教师必须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一些趣味性实验,如:声现象中的“土电话传声”,“自制水瓶琴”等;光现象中的“用水透镜点燃火柴”,“自制简易潜望镜”,“自制三色陀螺演示光的合成”等;热现象中的“烧不坏的手帕”,“人造小雪景”等;电现象中的“怒发冲冠静电实验”,“用高压感应圈模拟雷击实验”,“用一段漆包线和一个永磁体自制小电动机”等;力现象中的“水火箭实验”,“吹不落的乒乓球”等。
为了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比,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成果。
这类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
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物理实验要有实用性
在设计物理实验的指导思想上,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教给学生“有用的物理”。
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中时时感觉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能够清楚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的本质和价值。
本人认为以下几个做法可以体现物理实验的实用性。
1.选取学生日常生活用器作为实验器材,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物理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激发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热情。
2.选取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物理现象作为实验素材,学生熟悉,内容丰富,易于选取。
对于激发学生注意身边的物理现象,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更好地学以致用,具有重要作用。
三、物理实验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
”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作用。
1.让学生多动手。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
比如学习“液化现象”时,课本上有压缩体积的演示实验,而没有降温液化
的实验,我让学生每人手拿一块玻璃并对玻璃呵气,让学生体会、研究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让学生都动手。
在上分组实验课时,秩序井然,实验结果(结论)正确,而在实验考查时,发现不少同学动手能力差,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分组实验的时候,老师只注意各小组是否动手、各组完成实验的情况,而没有注意到组内每个人的活动,因此,老师在分组实验时应强调:实验时,每次以一人为主,其他为辅,轮流做主,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要使实验能够创造性的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尽量做到以下“五要”:
1.要起指导和推进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要及时鼓励学生,特别为学生在阶段性活动取得成果时,要予以充分地肯定或表扬。
2.要尽可能地“放手”。
只有“放手”才能完全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方能被广泛地调动起来,思维在广泛的交流中得到激活,为全班学生共同研讨打下基础。
3.要舍得“主导”与师尊。
教师只要舍得“主导”,放下师尊,学生才感到无压力,处于平等环境,才不怕犯错误受责,大胆猜想探究,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思考,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4.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难免要出现错误,当出现错误时,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者不予追究,而是要抓住矛盾,深入分析,寻找错误原因,研究正确的解决办法。
5.要合理地“引导”。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困惑或疑难时,不能强迫学生走自己设计的“轨道”,而要因势利导,不然把“学生的研究”变为“教师的研究”,就违背了这一教法的宗旨了。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实验的创新,能使学生对实验问题的理解不落俗套,敢于求异;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不拘一格,多方设想。
不断地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才能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拓宽思维范围,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