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国土资源(最新2010.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国土资源
第一章地理环境
第一节地质
郯城在区域地质构造、矿产普查以及地质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特殊地位,历来为地勘单位、科研院所和知名学者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较丰富的地质资料。

早在1919~1923年,谭锡畴和日本学者渡边久吉曾进行过煤田调查,解放后,陆续有几十家单位在本县开展了基础地质、矿产普查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见表)。

1992~1996年山东地勘局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开展1:5万李庄幅、马站幅区域地质调查,运用新的地质理论和方法,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和突破,极大地提高了本县的地质研究程度,使郯城县基础地质研究水平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郯城县地质工作情况简表
一、地层
县内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临沂地层小区。

地层发育比较全,从古生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以中、新生界地层发育较全,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及其两侧地区。

古生界地层包括寒武――奥陶系和石炭――二叠系发育较完全,出露在西半部,自西而东依次排列,属鲁西地层分区的东缘地带。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则沿沂沭河谷及两侧支流大面积展布。

(一)早古生代地层
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分布于鄌郚-葛沟断裂以西地区,由于后期断裂的切割改造,寒武纪下部层位出露不全。

1、长清群(∈c)长清群分李官组、朱砂洞组、馒头组。

县内仅零星出露朱砂洞组上灰岩段和馒头组,以下层位因断裂缺失。

朱砂洞组(∈c^Z)上灰岩段以灰色厚层含藻屑、砂屑和云斑的厚层泥晶灰岩为主,夹薄层-疙瘩状泥灰岩及少量灰黄色云泥岩。

其中泥灰岩常具波状层理,云泥岩常在泥晶灰岩层下部出现,二者构成层对,自下而上云泥岩逐渐消失,泥晶灰岩逐渐增厚。

段厚度65.83米。

时代为早寒武世龙王庙期,沉积环境为潮坪泻湖相带。

馒头组(∈cM)出露于峰山、蝎子山、庙山,以庙山出露较全。

总体为一套红、黄交互的泥云岩、暗紫色砂岩、页岩夹灰岩的复杂岩石组合。

自下而上分为石店段、下页岩段、洪河段。

与下伏朱砂洞组上灰岩段整合接触,厚度183.46米。

石店段为紫红、灰黄泥云岩、云泥岩、青灰色厚层藻凝块灰岩、砂屑灰岩,
夹少量薄层泥晶灰岩、鮞粒灰岩、泥质粉砂岩。

厚92.6米。

时代为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形成于潮坪泻湖相带。

下页岩段为灰紫――黄灰色粉砂页岩夹粉砂岩、细砂岩,底为灰色砂屑灰岩,厚43.53米。

时代为早寒武世毛庄期,沉积环境为潮坪泻湖相带。

洪河段以发育长石石英砂岩为特征,岩性主要Wie薄――中厚层细砂岩,夹粉砂岩、砂屑鮞粒灰岩、砂屑灰岩。

厚47.33~44.13米。

时代为中寒武世徐庄期早期,沉积环境为沿岸滩坝相带。

2、九龙群(∈j)九龙群以浅海碳酸岩为主,底以长清群陆源碎屑岩结束,大套鮞粒灰岩出现为界,上与奥陶系马家沟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自下而上分为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三山子组。

九龙群于长清群东侧分布,零星出露于峰山、蝎子山、庙山等残丘地带。

地层走向近南北,倾向东至南东,倾角30°~50°不等。

九龙群南部在庙山西南部北新汪、洪福寺一带为青山群火山熔岩喷发不整合覆盖。

中间地段除几个残丘出露外,全为第四系覆盖。

张夏组(∈j^Z)断续出露于峰山、黄山、蝎子山、庙山一带,为一套碳酸岩夹泥质岩组合,自下而上分为下灰岩段,盘车沟页岩段,上灰岩段。

与下伏馒头组洪河段整合接触,厚159.07~223.07米。

下灰岩段:主要为鮞粒灰岩,北部峰山一带上部出现藻凝块灰岩、砂屑灰岩,厚44.94米。

时代为中寒武世徐庄期中晚期,沉积环境为台地边缘滩相带。

盘车沟段:以黄绿色页岩为主,夹凸镜状至薄层泥晶灰岩和少量中厚层砂屑、生物屑灰岩,自下而上灰岩渐次增多,层系变厚。

厚105.45~62.13米。

时代为中寒武世张夏期,沉积环境为浅海陆棚相带。

上灰岩段:以浅灰――灰白色厚层-局厚层藻凝块灰岩发育为特征,夹层为薄层泥晶灰岩、中层砂屑、鮞粒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等。

厚37.55~116米。

时代为中寒武世张夏期,沉积环境为台地边缘礁相带。

崮山组(∈jG)崮山组在县内分布同张夏组,为一套黄绿色页岩与黄灰色疙瘩状――链条状泥纹泥晶灰岩的交互沉积。

顶部以黄绿色页岩的消失与炒米店组分界,底部已页岩出现与张夏组上灰岩段整合接触。

厚48~31.7米。

时代为晚寒武世崮山期,沉积环境为浅海陆棚相带。

炒米店组(∈j^C)零星出露于峰山、蝎子山、庙山,以峰山、庙山两地出露较好。

为一套薄层泥晶灰岩、各种内碎屑灰岩的岩石组合。

顶以稳定白云岩出现与三山子组分界,底以页岩消失与崮山组分界,厚187.58~182.46米。

炒米店组以发育黄灰色薄层泥质条带泥晶灰岩、砂屑、砾屑灰岩、鮞粒灰岩为特征,夹层为生物碎屑灰岩、竹叶灰岩,藻灰岩不发育,仅在峰山见少量云化藻凝块灰岩。

时代属晚寒武世长山期,底部属崮山期,沉积环境为台地前缘斜坡相带及开阔台地相带。

三山子组(∈3-OjS)三山子组为九龙群顶部的一套次生白云岩岩石组合。

自上而下分为a、b、c三个岩性段。

总厚度250.82米。

三山子组在县内出露较差,仅在峰山、庙山有少量出露,主要为b、c段岩性。

C段:为褐灰色中厚层――厚层中细晶白云岩为主,夹云质灰岩和灰岩残留体。

厚度114.12米。

区域对比时代为晚寒武世凤山期,沉积环境为开阔台地相带。

b段:为黄灰色薄层――中厚层粉――细晶白云岩为主,中下部夹层数不定的砾屑白云岩,自下而上单层厚度渐次增加。

厚66.3米。

时代为早奥陶世红花园期,沉积环境为开阔台地相带。

a段:为浅灰――褐灰中厚层富含燧石结核和条带细晶白云岩为主,夹浅灰――灰白色薄层粉细晶白云岩,前者局部见残余凝块结构。

厚70米,时代为早奥陶世两河口期,沉积环境为开阔台地相带。

3、马家沟组(OM)马家沟组为不整合于石炭纪本溪组之下、寒武――奥
陶纪三山子组顶部怀远运动间断面之上的一套地层,岩性为一系列碳酸岩组合,以白云岩和灰岩交互出现为特征,自下而上以灰岩和白云岩分别集中及层位关系分为六个岩性段。

依次为东黄山段、北庵庄段、土峪段、五阳山段、阁庄段、八陡段,总厚579.6米。

马家沟组大部分为第四系所覆盖,露头极少。

主要出露于峰山、虎山一带。

东黄山段:上部为黄灰色角砾白云岩,下部为层纹状-薄层泥云岩,底为10~15cm不稳定砾岩。

该段生物化石贫乏,以发育角砾状白云岩和风化后成土状的泥云岩为其主要岩石组合。

与下伏三山子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厚62.70米。

时代为早奥陶世大湾期,沉积环境为闭塞台地相带。

北庵庄段:以青灰色厚层泥晶灰岩,藻凝块灰岩为特点。

夹层为云斑灰岩、砂屑灰岩,上部夹白云岩。

北庵庄段岩性质纯,是主要的水泥灰岩层位。

厚181.6米。

时代为早奥陶世大湾期,沉积环境为开阔台地相带。

土峪段:以土黄――灰黄色泥质白云岩、粉晶白云岩为主,夹假角砾状白云岩和泥晶灰岩凸镜体。

厚24.10米。

时代为早奥陶世牯牛潭期,沉积环境为闭塞台地相带。

五阳山段:以灰色厚层泥晶――粉晶灰岩、云斑灰岩为主,夹中薄层白云岩,云斑藻凝块灰岩。

下部常含黑色燧石结核。

厚221.2米。

时代为早奥陶世牯牛潭期,沉积环境为开阔台地相带。

阁庄段:以黄灰色中厚层粉――细晶白云岩为主,夹灰质白云岩,具微波状层理,泥质白云岩具微细水平层理,粉晶灰岩中见角石化石碎片。

厚86.13米。

时代为中奥陶世庙坡期。

沉积环境为闭塞台地相带。

八陡段:岩性为灰色厚层泥晶灰岩。

八陡段岩层因长期遭受风化剥蚀作用,残余甚少。

局部残留厚3.5米,时代为中奥陶世宝塔期,沉积环境为开阔台地相带。

(二)晚古生代地层
境内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地层亦分布在鄌郚-葛沟断裂以西地区,缺失早石炭世沉积,晚石炭世和二叠纪地层发育基本齐全,由于后期断块差异性活动和第四系覆盖,致使这部分地层分布杂乱,出露较差。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砂页岩、夹灰岩地层,其间夹有煤层。

是县内重要燃料矿产基地,具有潜在的工业价值,研究历史悠久。

1、月门沟群(C-Py)月门沟群自下而上由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组成。

底以本溪组湖田段铁铝粘土岩与下伏马家沟组平行不整合接触,上部山西组与石盒子组为连续沉积,地层厚度198.5米。

出露极差,仅零星自然露头,均为第四系覆盖。

地层走向近南北,向东缓倾斜。

本溪组(CyB)本溪组主要岩性下部湖田段以暗紫色铁质泥岩、铁质铝土岩、灰白色铝土岩为主,上部为暗紫红色砂岩、页岩和灰黄色砂岩。

与下伏马家沟组八陡段或阁庄段平行不整合接触,厚19.90米。

时代为晚石炭世滑石板期,沉积环境湖田段为海水改造的古老红土型风化壳,上部为海滨三角洲相。

本溪组以湖田段醒目的铁铝质岩发育为特征,铁铝岩常不显层理呈块状,其中夹G层铝土矿2米以上。

铝土矿之上是紫红色页岩、粉砂岩、细砂岩和灰黄色的含砾细砂岩。

太原组(C-PyT)太原组下部以黄灰色生物灰岩为主,夹灰白色粘土岩、砂岩,中上部以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生物灰岩,炭质页岩、泥岩和煤线(层),为境内主要含煤层位。

底以生物灰岩出现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
顶以海相生物灰岩消失与山西组分界,厚145.0米。

时代为晚石炭世滑石板晚期、达拉期至马平期。

沉积环境下部为浅海碳酸盐台地灰岩相。

中上部浅海灰岩相、滨海沼泽相泥炭沼泽相交替发育。

山西组(PyS)山西组因断裂切割改造和第四系覆盖,地层出露普遍较差,褚墩镇西卜庄一带有出露。

主体岩性为一套灰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粉砂页岩夹泥岩和煤线,构成本区又一重要含煤层位。

底以海相生物灰岩消失为界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顶以稳定黄褐色砂岩出现与石盒子组分界,厚33.60米。

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沉积环境下部是泥炭沼泽相,上部是滨湖相。

2、石盒子组(P^Sh)石盒子组主要岩性为灰黄色石英长石细砂岩、粉砂岩,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灰白、紫红色粉砂泥岩夹铝土岩和腐植泥岩。

自下而上分为黑山段、万山段、奎山段和孝妇河段。

底以灰黄色石英长石含铁质砂岩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厚度大于306.45米。

黑山段时代属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茅口期,万山段、奎山段和孝妇河段对比时代属晚二叠世龙潭期。

石盒子组属河流相-湖泊相交替过渡沉积环境。

黑山段(P^Shh)以灰黄色泥质粉砂岩、杂色粉砂泥岩为主,夹中细粒石英长石砂岩,石英砂岩和炭质泥岩透镜体。

泥质粉砂岩中韩铁锰球;炭质泥岩和粉砂泥岩中富含植物茎、叶化石。

厚107.20米。

万山段(P^Shw)以发育紫红、蓝灰、褐黄斑杂色调的粉砂泥岩和灰黄色泥质粉砂岩为主,夹层为中细粒石英长石砂岩,中粗粒石英砂岩,炭质泥岩和煤线,上部夹A层铝土矿。

底部灰紫色含铁质细砂岩。

厚122.07米。

奎山段(P^ShK)以发育灰白色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含长石石英砂岩为特点,局部可见槽状斜层理,质地坚硬,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都较高,常形成凸起垅岗地形。

夹层为黄绿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

可见厚度16.95米。

孝妇河段(P^Shx)出露极差,以紫红、灰白、灰黄交替的粉砂泥岩,中细粒长石石英细砂岩交互出现为特征。

底以紫红色砂质泥岩出现与下伏奎山段整合接触,与上覆侏罗纪三台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可见厚度60.21米。

(三)中生代地层
中生代地层为一套陆相碎屑岩系列,中部夹有火山岩。

依据岩性组合分为淄博群、莱阳群、青山群、大盛群、王氏群。

东部马陵山丘陵地区出露较好,其他地区多为第四系覆盖。

1、淄博群(Jz)区内淄博群仅见三台组,缺失下部坊子组地层。

三台组(JzS)为一套紫红色粗砾岩、巨砾岩夹砂砾岩及少量砂岩透镜体的粗碎屑堆积,砾石成分成熟度较高。

与下伏太原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厚度42.6米。

时代为中晚侏罗世。

沉积环境为盆地发育早期河流相沉积。

株柏一带二叠系地层之上有一套10余米紫红色砂砾岩存在,砾石成分为石英岩和灰岩,前者次圆,后者次棱角状,填隙物为紫红色砂泥质,与下伏二叠系地层不整合接触。

2、莱阳群(Kl)集中分布于沂沭断裂带西部地堑中,黄楼――小塘一带出露尚好。

下部为灰黄――灰绿色碎屑岩,上部为富含火山物质粗碎屑岩,顶部为黄绿、灰红交替的细碎屑堆积。

莱阳群自下而上分为止凤庄组、水南组、城山后组、马连坡组、法家茔组。

止凤庄组(KlZ)止凤庄组总体平行不整合于淄博群三台组之上,华埠以北为青山群八亩地组火山岩不整合覆盖,华埠以南与水南组整合接触。

地层出露
普遍较差,仅在陈埠、黄家庄一带零星出露。

以黄灰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上部夹岩屑砂岩。

砂岩中不含火山物质,常含少量的浑圆状石英岩砾石为其主要识别标志。

止凤庄组岩性较为复杂,下部有含砾中细砂岩组成,中部为灰绿色细砂岩,上部为灰黄色泥质粉砂岩夹紫红色中粒砂岩。

具有自下而上粒度变细,成分成熟度降低的特点。

厚度大于61.7米。

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

沉积环境为河流相――滨浅湖相。

水南组(KlS)断续出露于华埠、小官庄一带,主体岩性为一套灰绿色泥质粉砂岩、页岩夹细砂岩。

具水平层理,偶见炭化植物碎屑,与下伏止凤庄组整合接触,厚304.93米。

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

沉积环境为半深湖――深湖相。

城山后组(KlC)局限出露于黄楼、乱墩一带,相伴于水南组东侧出现,自黄楼向北至李庄镇西沂河河谷为大盛群马朗沟组超覆,向南延伸约5km为青山群八亩地组火山岩喷发不整合覆盖。

城山后组以紫灰色安山质砾岩,岩屑粗砂岩,灰红色岩屑长石中细砂岩为主,夹泥质砂岩、粉砂岩。

以砾岩、砂岩不等厚的旋回性沉积为其主要特征。

砾石成分主要为次棱――次圆状致密安山岩、角闪安山岩。

偶见闪长玢岩、灰岩。

砂岩具波状层理,局部为束状小型交错层理。

底以紫灰色含火山物质砂砾岩出现与下伏水南组绿色层整合接触,厚561.08米。

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

形成于滨浅湖地带。

马连坡组(KlM)断续出露于大官庄、陈埠――后宅――黄岭――小塘――北夹埠一线。

下部为黄、紫红交替出现的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砾岩,上部为灰紫色安山质砾岩――长石岩屑粗砂岩――岩屑长石细砂岩的粗碎屑堆积,底部以出现黄、紫交替的含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与下伏城山后组分界。

顶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大盛群马朗沟组、青山群八亩地组火山熔岩斜接超覆,地层厚度大于512.73米。

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

沉积环境下部安山质砾岩为沉火山碎屑岩,二段为滨浅湖相。

法家茔组(KlF)岩性以砖红色和黄绿色交替的泥质粉砂岩,夹泥岩、粉砂页岩和细砂岩。

厚度大于800米。

属滨湖――浅湖相沉积。

法家茔组绝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

3、青山群(Kq)青山群指位于莱阳群之上,大盛群之下一套中基性火山熔岩和酸性火山喷出岩组合,前者归属八亩地组,后者划为石前庄组。

青山群集中分布于沂沭断裂带西部地堑中。

八亩地组(KqB)八亩地组出露较差,零星出露于神泉院、陈埠、黄岭、石碑――东夹埠、大埠岭及小埠岭等地。

八亩地组虽然出露零星,但分布面积较大,且岩性因地而异。

神泉院一带主体岩性为气孔状、杏仁状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夹粗玄岩、安山质集块熔岩等。

李庄镇西沿区域鄌郚――葛沟断裂隐伏分布NNE向火山岩带,覆于莱阳群止凤庄组与水南组衔接地带。

该火山岩带向南延伸至华埠一带略有间断,向南与大埠岭西侧、小埠岭一带火山岩连为一体。

大埠岭、小埠岭一带出露岩性为粗安岩、粗面岩类。

在小埠岭以西港上及其北东永安――廖家屯一带,亦有安山岩类超覆于寒武系至二叠系地层之上。

神泉院西南姚庄、杨家屯至陈埠、后宅、黄岭NNW向火山岩带,岩性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类。

小塘――石碑东――夹埠――长埠岭NNE向火山岩带,岩性为安山岩、粗安岩,并伴有较多的潜安山岩。

厚470米,属早白垩世。

石前庄组(Kq^S)分布于大埠岭、东三汪村南及其东南丘岗地带,以大埠岭一带出露尚好。

主体岩性为一套灰白――灰红色英安岩、流纹岩及其角砾凝灰岩,形成四个喷发韵律。

其东西两侧与八亩地组喷发不整合接触。

厚度946.5米。

石前庄组分布面积较小,互不连贯,局限于八亩地组内部呈凸镜状分布,岩石类型和产状因地而异。

在东三汪附近,主要形成球粒流纹岩和英安流纹岩夹有少量角砾熔岩,宽度500米左右,呈宽带状东北――西南分布。

属白垩纪。

4、大盛群(Kd)主要出露于东部马陵山,分布广,构成沂沭断裂带内中生代沉积的主体。

大盛群岩性总体具砾岩――砂岩、页岩的旋回性沉积特点,自下而上大体由三个较大旋回组成,分为六个组,县内发育四个组。

马朗沟组(KdM)断续出露于李庄――朱庄,于泉以南地带,龙泉寺――长埠岭一线,断续构成马陵山向斜的两翼。

主体岩性为一套紫红――灰紫红色的安山质砾岩。

马朗沟组在马陵山西侧,地层厚度较薄,砾石成分单一,不同地点覆于不同层位之上。

长埠岭一带厚140.20米,岩性为粗砾岩、巨砾岩夹砂砾岩,含砾岩屑粗砂岩。

砾石成分为次棱角-次圆状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及少量玄武岩。

具砾岩――砂砾岩――含砾粗砂岩基本层序。

李庄――朱庄一带为中薄层――中厚层砾岩夹砂岩、粉细砂岩,并见有大型交错层理,砾石成分为浅灰色致密状安山岩,气孔――杏仁状安山岩角闪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少量花岗细晶岩、暗紫色砂岩砾石。

次棱角-次圆状,砾径2~5cm,个别0.5~1.0米。

李庄河谷一带覆于莱阳群马连坡一段之上,二者为不整合交接触。

沉积环境为湖盆发育初期,近源碎屑堆积,期物质组成反映有麓坡堆积向滨湖发展的演变过程。

田家楼组(KdT)田家楼组断续出露于大哨-房庄基底断垒两侧地带,在柳沟一带出露尚好。

主体岩性下部以灰紫――紫红色砂岩为主,上部黄绿――灰绿色泥质砂岩、页岩为主,后者下部常夹黄褐色角砾岩楔状体,与下伏马朗沟组整合接触,厚度大于877.16米。

时代为早白垩世。

一段以灰紫红色中薄层长石砂岩为主,中上部为灰紫色砂岩与紫红色泥质砂岩、粉砂岩互层夹粉砂泥岩、透镜状砾岩,具平缓波状层理。

神泉院至岭红埠以西,以灰紫色中细粒砂岩和砖红色粉砂岩为主,中细砂岩近底部常夹透镜状砾岩,砾石成分为安山岩。

砂岩具平缓波状层理、小型交错层理,前积层理。

长埠岭一带,只有10余米,以灰紫色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

二段以灰绿色泥质粉砂岩、页岩为主,顶、底部常夹有数量不等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灰紫色细砂岩、粉砂岩,中部常有泥灰岩透镜体。

具水平层理、小型砂纹层理。

底以黄绿――灰绿色层的出现与一段分界,柳沟一带厚375米。

向北渐次减少,至萨庄厚约801~00米。

角砾岩楔出露于柳沟、房庄、邵湖基底东侧和西侧,赋存于田家楼组二段近底部。

平面上环绕基底断垒边缘分布,纵向上由中心向外缘逐渐变薄尖灭,产状亦与二段页岩协调一致。

岩性由下向上具块状层理-中厚层状,角砾亦由大变小,砾石呈棱角状,成分单一,几乎全为田家楼组二段页岩和粉砂岩,角砾多为2~5cm 棱角状,为同成分砂泥胶结。

厚者196米,薄者10~20米,中夹多层黄绿色粉砂岩。

向北逐渐变薄。

显示角砾岩楔状体为田家楼组二段沉积时期基底断垒多次活动引发的同构造期阵发性浊流沉积。

寺前村组(KdS)断续出露于马陵山西侧桥北――泉源头――曹寨一带和马陵山东侧黄圈――肖家以东至王家一带,肖家东出露较好,厚377.15米岩性以暗紫色――暗紫红色砾岩为主夹砂岩。

砾石成分主要为基底变质变形二长花岗岩,变基性岩,偶见安山岩,鲨鱼沿走向极不稳定,厚度增大或尖灭。

在黄圈以东,砂岩中常发育大型板状――楔形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局部为平行层理。

与下伏田家楼组整合接触。

寺前村组在马陵山西侧厚度明显变薄为40~60米,主要为灰紫色砾岩,砂砾岩。

砾石主要为安山岩,次棱角――次圆状,砾径一般1~
3cm,个别地段达5~8cm。

沉积环境为滨湖相。

孟疃组(KdMt)主要分布在马陵山一带,下部为灰紫色中厚层中细粒长石砂长石岩屑砂岩夹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

上部为紫红、灰紫、黄绿色交替的长石岩屑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的韵律式沉积,岩性发育特点具二分性,以此划分为两个段。

与下伏寺前村组整合接触,可见厚度1363.76米。

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

一段岩性以紫红、暗紫红色交替为其宏观颜色标志,以泥质粉砂岩占优势,其次为细砂岩、粉砂岩夹中粒砂岩及少量页岩、含砾砂岩。

具小型槽状――楔状交错层理,层面见小型浪成波痕,恐龙足迹化石等,厚584.07米。

在沭河东社子附近为暗紫色岩屑长石砂岩,具大型板状――楔状交错层理,属滨湖相和河流相交替沉积。

二段紫红、黄绿交替出现为其主要宏观外貌。

岩性以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岩石组合为黄绿色砂质页岩、粉砂岩互层,夹多层细砂岩,偶尔有含细砾中粗砂岩,岩石韵律性清楚,形成砂岩――粉砂岩――页岩或泥岩多个韵律,可见厚度779.69米。

细砂岩层面常见恐龙遗迹、波痕、交错层理、雨痕等。

孟疃组二段向北至新庄、段宅、官山一带,黄色层明显增加,中、细砂岩减少,向南至卸甲营、山里赵一带,黄色层明显减少,中细砂岩明显增多。

(四)新生代地层
县内新生代地层为第四纪松散堆积,据成因分为坡积、冲积两大系列以及伴生的沼泽化和风成沉积。

冲积系列主要沿沂河沭河河谷及其支流产出,坡积系列发育子丘陵坡麓和丘岗洼地之中,沼泽化沉积出露于丘岗洼地和河流阶地后缘地带,风力沉积局限分布于沂河沭河河床边滩地带。

1、小埠岭组(QS)零星出露于小埠岭、大埠岭南头、马陵山西侧纪庄等地。

其他均为山前组和黑土湖组覆盖。

岩性为灰白――灰绿色粘土砂砾层、砂砾层、含砾粗砂层。

具交错层理、单向斜层理。

含金刚石,厚7.4米,陈埠、纪庄等地剥蚀残余较少,厚约0.5~2米。

属中更新世早期寒冷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

2、于泉组(QYq)零星分布于陈埠以北,东夹埠以西。

主要岩性为棕黄略带红色粘土砂砾层、砾石层、含粘土砂层。

原始层理面貌多已消失,仅局部见其底部残余砾石层。

砾石以石英为主,具褐黄色表膜,富含金刚石,厚1.5~2米,局部厚9.46米。

上部为大埠组或黑土湖组掩盖,下部覆于小埠岭组之上,两者呈冲刷接触。

时代属中更新统晚期,为温热条件下的河流相沉积。

3、山前组(Q^S)分布于现代丘岗洼地和丘陵前缘坡麓地带,以坡积为主。

岩性主要为锈红色砂质粘土,厚度各地不一,一般1~2米,坡前地带最厚可达10米以上。

陈埠一带残坡积物常混有于泉组散落砾、砂,局部可形成残坡积型金刚石砂矿体。

4、大埠组(QDb)出露极少,下部岩性为灰黄色砾石层、砂砾层,上部为灰黄――褐黄色砂质粘土――粘质砂、含粘土中细砂,具典型的河流沉积物的二元结构。

时代为晚更新统。

5、黑土湖组(QH)大面积分布在丘岗间洼地和沂河阶地后缘地带,沿河地带常为临沂组超覆以沼泽化灰黑色粘土质砂层沉积为特征。

厚0.5~2米。

时代为全新统中期。

为近代阴霾潮湿环境沼泽化作用产物。

6、临沂组(QL)覆于黑土湖组之上以灰黄色含粘土粉砂为主沉积层。

沿沂河、沭河及其支流两侧大面积分布。

具微细水平层理,为近代洪水期河流溢出漫滩沉积,与下伏黑土湖组整合接触。

厚1~4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