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版)辅导资料_01 电子教材_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
56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上册从1915年开始,一场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应运而
生。
这场运动是如何发生的?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
中。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①,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新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新青年》杂志社不久也迁往北京。
当时《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青年杂志》封面①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深受广大知识分子欢迎,至1917年,
单期最高发行量已有1.6万多份。
陈独秀(1879—1942)
57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
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蔡元培在1916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
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得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蔡元培(1868—1940)
鲁迅(1881—1936)
平等、个性解放。
大学是
否应该开放女禁,成为当
时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蔡元培、胡适等人都赞成
大学开放女禁,很多女性
也积极争取接受高等教育
的权利。
1920年春,北京
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
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
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针对北洋政
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
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
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
漆漆的”吃人社会。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
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
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①。
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
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① “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说法,是由“民主”和“科学”两个英文
名词词头的译音而来。
德先生即democracy ,赛先生即science 。
58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上册
胡适(1891—1962)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一文,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
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
“不作无病之呻吟”。
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
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
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
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
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
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
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
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课后活动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
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
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结合本课内容,请你谈
谈民主与科学口号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