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俞程程朱文燕徐情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1年第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在预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CCRCC)预后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300例非转移性C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
应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比较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肿瘤特异性生存(CSS)和无复发生存(RFS)的关系,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筛选与CSS和RFS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是以CSS和RFS为终点事件的预后因素(P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 预后;肾透明细胞癌
[中图分类号] R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1)12-0005-05
Analysis on the prognostic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YU Chengcheng1 ZHU Wenyan2 XU Qing1
1.Department of Urology Surger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03, China;
2.Operation Room,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preoperative fibrinogen and platelet count in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non-metastatic CCRCC who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5 to January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univariate surviv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Kaplan-Meier method and Log-rank test,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 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 and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 was compared.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nd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CSS and RFS were screened. Results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fibrinogen was a prognostic factor with cancer-specific survival (CSS) and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 as end points(P<0.001, P<0.001). Platelet count was a prognostic factor of RFS as an end point(P<0.001).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fibrinogen w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with CSS and RFS as end points(P<0.001,
P=0.029). Platelet count w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with RFS as an end point
(P=0.015). Conclusion Preoperative fibrinogen and platelet count are independent impacting
factors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CRCC, which are of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gnosis evaluation.
[Key words] Fibrinogen; Platelet count; Prognosis;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是其主要的组织学类型[1-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凝血因子和肿瘤生物活性存在相互关联,凝血因子可能在人类肿瘤的发展、转移扩散中具有重要价值[3-5]。
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失常,患者的凝血功能存在异常,而这与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以及并发静脉血栓等密切相关,也决定了肿瘤患者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
目前随着肿瘤病理学研究的进展,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受到广泛关注。
有文献报道,凝血系统相关指标变化与胃癌、乳腺癌及食管癌等的进展和淋巴结远隔转移相关。
血小板(Platelet,PL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作为凝血途径中的重要因子,其预测肿瘤预后的价值已经在多种肿瘤中得到验证[6-7],但其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研究国内鲜有报道。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重在探究PLT和FIB在预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并对影响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300例非转移性C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我院初诊并术后病理证实的非转移性CCRCC患者;③患者术前3 d有完整的血常規化验结果。
排除标准:①术前接受过放疗或化疗;②既往有肿瘤病史或者慢性炎症病史;③住院期间确诊患有慢性炎症;④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
随访300例CCRCC 患者,男202例,女98例。
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54岁,随访时间4~13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
1.2 方法
采用电话与门诊随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存情况、死亡时间及死亡方式。
随访截止时间为2016年12月、失访或死亡。
以PLT(100~300)×109/L为正常参考值,根据300×109/L将患者分为高、低PLT两组。
以FIB 2.0~4.0 g/L为正常参考值,根据4.0 g/L将患者分为高、低FIB两组。
年龄分组以60岁为界限分为高龄组和低龄组,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根治性肾切除组和肾部分切除两组,病理分级定义1/2级为早期分组,3/4级为晚期分组,病理分期定义pT1~2为早期分组,pT3~4为晚期分组。
具体分组为:
以肿瘤特异性生存(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和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为终点事件进行分组,其中因肿瘤特异性病逝患者12例,无肿瘤特异性生存者288例;无复发生存患者282例,复发生存患者18例。
1.3 观察指标
采用χ2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各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对患者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是否吸烟、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发现方式、手术方式、肿瘤坏死情况、病理T分期、病理分级、PLT、FIB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筛选出与CCRCC预后相关的因素,将其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
应用(x±s)描述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中位数(极差)描述非正态分布的连续性资料。
各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和Fisher′s 确切概率法。
应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P
2 结果
2.1 CCRCC患者一般情况及CSS单因素生存分析
随访截止时,共有40例患者失访,13例患者因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他意外原因死亡,13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8例患者死于肿瘤相关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现方式(P
2.2 CCRCC患者多因素生存分析
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坏死、病理T分期、肿瘤分级、FIB是以CSS 为终点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6,P
2.3 CCRCC患者生存率分析
通过Kaplan-Meier分析,低FIB组和高FIB组的1、3、5年RFS率分别为100.0%
(300/300),99.0%(297/300),97.0%(291/300)和99.0%(297/300),96.0%
(288/300),89.0%(267/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0;P
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是其主要的组织学类型[1-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凝血因子和肿瘤生物活性存在相互关联,凝血因子可能在人类肿瘤的发展、转移扩散中具有重要价值[3-5]。
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失常,患者的凝血
功能存在异常,而这与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以及并发静脉血栓等密切相关,也决定了肿瘤患者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
目前随着肿瘤病理学研究的进展,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受到广泛关注。
有文献报道,凝血系统相关指标变化与胃癌、乳腺癌及食管癌等的进展和淋巴结远隔转移相关。
血小板(Platelet,PL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作为凝血途径中的重要因子,其预测肿瘤预后的价值已经在多种肿瘤中得到验证[6-7],但其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研究国内鲜有报道。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重在探究PLT和FIB在预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并对影响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300例非转移性C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我院初诊并术后病理证实的非转移性CCRCC患者;③患者术前3 d有完整的血常规化验结果。
排除标准:①术前接受过放疗或化疗;②既往有肿瘤病史或者慢性炎症病史;③住院期间确诊患有慢性炎症;④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
随访300例CCRCC 患者,男202例,女98例。
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54岁,随访时间4~13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
1.2 方法
采用电话与门诊随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存情况、死亡时间及死亡方式。
随访截止时间为2016年12月、失访或死亡。
以PLT(100~300)×109/L为正常参考值,根据300×109/L将患者分为高、低PLT两组。
以FIB 2.0~4.0 g/L为正常参考值,根据4.0 g/L将患者分为高、低FIB两组。
年龄分组以60岁为界限分为高龄组和低龄组,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根治性肾切除组和肾部分切除两组,病理分级定义1/2级为早期分组,3/4级为晚期分组,病理分期定义pT1~2为早期分组,pT3~4为晚期分组。
具体分组为:
以肿瘤特异性生存(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和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为终点事件进行分组,其中因肿瘤特异性病逝患者12例,无肿瘤特异性生存者288例;无复发生存患者282例,复发生存患者18例。
1.3 观察指标
采用χ2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各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对患者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是否吸烟、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发现方式、手术方式、肿瘤坏死情况、病理T分期、病理分级、PLT、FIB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筛选出与CCRCC预后相关的因素,将其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
应用(x±s)描述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中位数(极差)描述非正态分布的连续性资料。
各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和Fisher′s 确切概率法。
应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P
2 结果
2.1 CCRCC患者一般情况及CSS单因素生存分析
随访截止时,共有40例患者失访,13例患者因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他意外原因死亡,13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8例患者死于肿瘤相关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现方式(P
2.2 CCRCC患者多因素生存分析
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坏死、病理T分期、肿瘤分级、FIB是以CSS 为终点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6,P
2.3 CCRCC患者生存率分析
通过Kaplan-Meier分析,低FIB组和高FIB组的1、3、5年RFS率分别为100.0%
(300/300),99.0%(297/300),97.0%(291/300)和99.0%(297/300),96.0%
(288/300),89.0%(267/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0;P
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是其主要的组织学类型[1-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凝血因子和肿瘤生物活性存在相互关联,凝血因子可能在人类肿瘤的发展、转移扩散中具有重要价值[3-5]。
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失常,患者的凝血功能存在异常,而这与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以及并发静脉血栓等密切相关,也决定了肿瘤患者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
目前随着肿瘤病理学研究的进展,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受到广泛关注。
有文献报道,凝血系统相关指标变化与胃癌、乳腺癌及食管癌等的进展和淋巴结远隔转移相关。
血小板(Platelet,PL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作为凝血途径中的重要因子,其预测肿瘤预后的价值已经在多种肿瘤中得到验证[6-7],但其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研究国内鲜有报道。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重在探究PLT和FIB在预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并对影响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300例非转移性C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我院初诊并术后病理证实的非转移性CCRCC患者;③患者術前3 d有完整的血常规化验结果。
排除标准:①术前接受过放疗或化疗;②既往有肿瘤病史或者慢性炎症病史;③住院期间确诊患有慢性炎症;④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
随访300例CCRCC 患者,男202例,女98例。
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54岁,随访时间4~13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
1.2 方法
采用电话与门诊随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存情况、死亡时间及死亡方式。
随访截止时间为2016年12月、失访或死亡。
以PLT(100~300)×109/L为正常参考值,根据300×109/L将患者分为高、低PLT两组。
以FIB 2.0~4.0 g/L为正常参考值,根据4.0 g/L将患者分为高、低FIB两组。
年龄分组以60岁为界限分为高龄组和低龄组,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根治性肾切除组和肾部分切除两组,病理分级定义1/2级为早期分组,3/4级为晚期分组,病理分期定义pT1~2为早期分组,pT3~4为晚期分组。
具体分组为:
以肿瘤特异性生存(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和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为终点事件进行分组,其中因肿瘤特异性病逝患者12例,无肿瘤特异性生存者288例;无复发生存患者282例,复发生存患者18例。
1.3 观察指标
采用χ2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各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对患者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是否吸烟、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发现方式、手术方式、肿瘤坏死情况、病理T分期、病理分级、PLT、FIB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筛选出与CCRCC预后相关的因素,将其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
应用(x±s)描述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中位数(极差)描述非正态分布的连续性资料。
各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和Fisher′s 确切概率法。
应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P
2 结果
2.1 CCRCC患者一般情况及CSS单因素生存分析
随访截止时,共有40例患者失访,13例患者因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他意外原因死亡,13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8例患者死于肿瘤相关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现方式(P
2.2 CCRCC患者多因素生存分析
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坏死、病理T分期、肿瘤分级、FIB是以CSS 为终点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6,P
2.3 CCRCC患者生存率分析
通过Kaplan-Meier分析,低FIB组和高FIB组的1、3、5年RFS率分别为100.0%
(300/300),99.0%(297/300),97.0%(291/300)和99.0%(297/300),96.0%
(288/300),89.0%(267/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