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病毒:是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活细胞外具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C/N比:所谓C/N是指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生长因子: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培养基: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它具备微生物所需的六大营养元素,且其间比例合适。

基因:是生物体内一切具有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其物质基础是一条以直线排列、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片段。

纯培养: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条件下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次生代谢产物:指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作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所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化学物。

发酵: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不经呼吸链而直接传递给某一中间代谢物的低效产能反应。

抗生素:微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在很低浓度下就能抑制或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甚或是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题: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

2.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 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3.2003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 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的病毒所引起。

4.微生物包括: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5.著名的微生物学家Roger Stanier提出,确定微生物学领域不应只是根据微生物的大小,而且也应该根据有别于动、植物的研究技术。

6.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新型学科领域,称为细胞微生物学。

7.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

8.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科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

巴斯德和科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9.20世纪中后期,由于微生物学的消毒灭菌、分离培养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平板或三角瓶中分离、培养和在发酵罐中进行生产。

10.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模式微生物、特殊微生物及医用微生物。

而随着基因组作图测序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基因组研究将成为一种常规的研究方法,为从本质上认识微生物自身以及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将产生质的飞跃。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微生物,这个微小却又充满神秘和力量的世界,对于我们的生活、健康、环境乃至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走进微生物学的领域,进行一次全面的复习。

一、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是指那些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它们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多个类群。

细菌是微生物中的一大类,其形态多样,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

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真菌则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菌等。

酵母菌常用于发酵工业,而霉菌可以产生多种有用的代谢产物,如青霉素。

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非细胞生物,它们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真核生物,具有复杂的细胞器和多样的运动方式。

藻类则是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的微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具有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等特点。

由于体积微小,微生物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这使得它们能够迅速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

它们能够快速吸收营养物质,并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

而且,微生物能够适应各种极端环境,如高温、高压、高盐等,同时也容易发生变异,这为微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环境变化提供了强大的能力。

三、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

碳源是微生物合成细胞物质和代谢产物的碳架来源,如糖类、脂肪和有机酸等。

氮源则是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等含氮物质,有机氮源如蛋白质、氨基酸,无机氮源如铵盐、硝酸盐等。

能源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光能和化学能是常见的能源形式。

生长因子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但自身不能合成的微量有机物,如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

无机盐为微生物提供必要的矿物质元素,调节细胞渗透压和pH 值。

水是微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各种生化反应的介质。

四、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通过测定细胞数量或细胞重量来衡量。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微生物绪论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2、微生物难以认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4个:①个体微小, ②外貌不显,③杂居混生,④因果难联,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曲颈瓶实验,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4、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成为细菌学的奠基人.5、安东尼.列文虎克,他用自己制作的放大率约200倍的一个透镜装在金属附件中,组成一架单式显微镜,于1676年首次看到了细菌,6、微生物的五大共性:①体积小,②面积大、吸收多,③转化快、生长旺,④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7、微生物的种类多及微生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物种的多样性,②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③代谢产物的多样性,④遗传基因的多样性,⑤生态类型的多样性,第一章第一节1、根据微生物的进化水平和各种性状上的明显差别,可把他分为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三大类群。

2、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成为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细菌两大类群。

3、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只要成分是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4、G+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大(20~80nm,从几层到25层分子)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含60%~95%肽聚糖和10%~30磷壁酸。

5、G-细菌肽聚糖的构造可以以E.coli为典型代表。

其肽聚糖层埋藏在外膜脂多糖(LPS)层内。

6、外膜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它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膜蛋白。

7、脂多糖(LPS),是位于G- 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其中类脂A更是G-病原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8、G+细菌与G-细菌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比较;见20页表1--4.6、假肽聚糖的结构虽与肽聚糖相似,但其多糖骨架则有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以β-1,3-糖苷键交替连接而成,连在后一氨基糖上放入胎尾有L-Glu、L-Ala和L-Lys三个L型氨基酸组成,肽桥则由L-Glu一个氨基酸组成。

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 构造和功能
原核生物 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nuclear region)的裸露 DNA 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根据外表特征分为 6 大类——三菌三体 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第一节 细菌(Bacteria) 定义: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 0.5um、长度 0.5-5u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 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一、细菌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一)形态 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及螺旋状 1)球菌(coccus)及其排列状态 菌体呈球形或近似球形,以典型的二分裂殖方式繁殖,分裂后产生的新细胞常保持一定的空间
细胞壁结构 厚度 肽聚糖含量 脂类含量 磷壁酸 外膜 脂蛋白 脂多糖 革蓝氏阳性菌 厚,15—50nm 多,占胞壁干重 30-95% 一般无(<2%) 革蓝氏阴性菌 薄,10—15nm 少,占胞壁干重 5-20%左右 多,约 20%
(2)利用平板分离方法寻找并分离到许多病原菌,如炭疽病菌(1877)、结核杆菌(1882) 、 链球菌(1882)、霍乱球菌(1883)等; (3)提出了柯赫法则(1884)。 1905 年,科赫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主要是为了表彰他在肺结核研究方面的贡献。 1982 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纪念科赫发现肺结核病原菌一百周年。 科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 病原微生物总是在患传染病的动物中发现而不存在于健康个体中; 这一微生物可以离开动物体,并被培养为纯种培养物; 这种纯培养物接种到敏感动物体中,出现特有症状; 该微生物可以从患病的实验动物中重新分离出来, 并可在实验室中再次培养, 此后它仍然与 原始病原微生物相同。 4,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发展期)(1897 年~1953 年) 进展: 开创了微生物生化研究的时代, 各学科相互渗透; 形成了许多应用微生物的分支学科, 如抗生素发酵、有机酸发酵、氨基酸发酵等;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开展寻找微生物的 有益代谢产物,出现了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淘金热”;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 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突飞猛进。 1897 年,布赫纳(Buchner) 研究磨碎了的酵母菌的发酵作用,用无细胞酵母汁发酵葡萄糖得 到酒精,因而把生命活动和酶的化学紧密联系起来。 897 年,德国人布赫纳(E. Büchner)用酵母菌无细胞滤液进行酒精发酵取得成功,建立了现 代酶学、开创了微生物生物化学研究的新时代。 在该期,俄国人维诺格拉斯基(Winogradsky)发现了铁细菌、硫细菌、硝化细菌等化能自 养菌;第一次从土壤中分离出自生固氮菌(巴氏德梭菌等);开辟了研究微生物生态和微生 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作用等重要课题,奠定了土壤微生物学的基础。(土壤微生物学) 荷兰微生物学家贝杰林克(Beijerinck),成功地从豆科根瘤中分离出根瘤菌,揭示了共生固 氮现象等;后来,又分离和发现了好氧的固氮细菌。(土壤微生物学) 1892 年,伊万诺夫斯基(IVanowsky)发现烟草花叶病毒,开创了病毒学。 1929 年, 英国细菌学家 Fleming 发现了青霉菌产生抑菌物质—青霉素, 为疾病的化学治疗开 辟了新的途径。促使科学家们纷纷从微生物中寻找这类抗生物质。 他在进行葡萄球菌的培养过程中发现, 污染有青霉菌菌落的周围完全不长葡萄球菌, 进一步 的研究发现,这种抑菌物质存在于青霉菌的发酵液中,称为青霉素。 1944 年,美国土壤微生物学家 Waksman 等找到了由链霉菌产生的链霉素;随后相继找到了 氯霉素、地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等数百种抗生素,这些工作促使抗生素的研究从筛选到提 纯全面展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抗生素工业系统。 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40 年代末,是微生物学发展迅速的时期,各学科相互渗透,形成了 许多应用微生物的分支学科,如抗生素发酵、有机酸发酵、氨基酸发酵等。 5,分子生物学发展阶段(成熟期) (1953-至今) 1953 年~现在。从 Watson 和 Crick (1953.4.25.)在英国的《自然》上发表 DNA 结构的双 螺旋模型起,整个生命科学就进入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阶段。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绪论一.微生物概念微生物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值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二.微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多数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

2.原核型细胞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膜和核仁等结构,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有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行有丝分裂。

三.正常菌群和条件治病菌人体的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鼻、咽部、肠道等)中都存在大量种类不同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都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

但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故被称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2.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形菌:分为弧菌和螺菌二.细菌的细胞结构(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是维持细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结构,是各种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的内容物等。

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赋形、保护、纳泄、抗原作用。

2.胞质颗粒:细菌细胞内的一些颗粒状内含物,多为细菌贮存的营养物质,也有的属于细菌的代谢产物。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某些细菌细胞在一定情况下才有的结构称为特殊结构。

包括荚膜、芽胞、鞭毛、菌毛。

1.荚膜的主要功能: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杀伤作用、抗原性。

2.芽胞:休眠结构。

3.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四种——单鞭毛、双鞭毛、丛鞭毛、周鞭毛。

4.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关。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周德庆-期末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周德庆-期末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即ð内毒素).L型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1.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径在0.1mm左右)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如产甲烷菌及大多数嗜极菌。

革兰氏染色机制: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G—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使细胞退成无色.复染: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这一染色,几乎可把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两个大类,因此它是分类鉴定菌种时的重要指标。

又由于这两大类细菌在细胞结构、成分、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通过简单的革兰氏染色,就可提供不少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2 菌物界: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3 二级菌丝:又称气生菌丝,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

它是担子菌中由相应的异性的初生菌丝进行体细胞接合而形成的菌丝。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细菌乙醇发酵与酵母菌乙醇发酵酵母菌乙醇发酵,在厌氧和偏酸(pH3.5-4.5)的条件下,经过糖酵解(EMP)途径将葡萄糖落解为2分子丙酮酸,丙酮酸再在丙酮酸脱羧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乙醇,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乙醇、2分子二氧化碳和净产生2分子ATP。

细菌乙醇发酵,细菌即可利用EMP途径也可利用ED途径举行乙醇发酵,经ED途径发酵产生乙醇的过程与酵母菌经过EMP途径生产乙醇别同,故称细菌乙醇发酵。

1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举行乙醇发酵,生成2分子乙醇和2分子二氧化碳,净产生1分子ATP。

2菌降与菌苔菌降,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通常来源于一具细胞、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细胞群体叫做菌降。

菌苔,当菌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时,多个菌降相互连接成一片,称菌苔。

3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原生质体指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的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剩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普通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原生质球指用同样的办法处理,仍有部分细胞壁物质未除去所剩下的部分,普通由革兰氏阴性细菌所形成。

4温柔噬菌体与烈性噬菌体温柔噬菌体,有点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别增殖,也别裂解细菌,这种噬菌体称为温柔噬菌体烈性噬菌体,能在寄主细菌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5挑选性培养基与鉴不培养基挑选性培养基,是依照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别营养要求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别同而设计的一类培养基。

利用这种培养基能够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鉴不培养基,是依照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一般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经过培养后的显群反应区不别同微生物的培养基。

6延续培养与分批培养延续培养,在培养容器中别断补充新奇营养物质,并别断地以同样速度排除培养物,使培养系统中细菌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恒定,这算是延续培养法分批培养,将少量单细胞纯培养物接种到恒定容器新奇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菌数量。

(整理)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docx

(整理)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docx

精品文档一.绪论1.微生物: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分类:无细胞结构:病毒、亚病毒因子有细胞结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六界系统:占 4 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三域学说: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2.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世界上第一个观察到微生物的人——1676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否定“自然发生”学、说证明微生物引起发酵、制备疫苗预防疾病、发明巴斯德消毒法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发明固体培养基、分离出病原菌、提出“科赫法则”、创立显微镜技术布赫纳:用酵母菌无细胞压榨汁将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取得成功,发现了微生物酶的重要作用、从此将微生物学推到了生化研究的阶段。

3.微生物的特点:( 1 )形态微小结构简单(2)代谢旺盛繁殖快速(3)适应性强容易变异(4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5)食谱广、易培养、起源早、休眠长二.原核微生物第一节:细菌1.细菌的基本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 细菌的大小:度量细菌细胞大小常用的单位是微米369 um 。

1m=10 mm=10um=10nm.大肠杆菌可作为典型的细菌细胞大小的代表,平均长度约为2um ,宽0.5um 。

最小到最大: 50nm~0.75mm,相差一万倍。

3.细胞壁的功能:(几乎所有细菌(除支原体外)都有细胞壁)(1)保护细菌免受机械性或其他外力的破坏。

(2)维持细胞特有的形状(3)屏障保护功能(4)提供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的着生、运动所必需的结构(5)赋予细胞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抗生素及噬菌体的敏感性。

4.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精品文档精品文档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主要成分肽聚糖,磷酸壁肽聚糖,脂多糖肽聚糖层数,壁厚度20, 20~80nm2~3 , 10~15nm外膜无有周质空间窄宽孔蛋白无有5.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机制阳性:肽聚糖的含量与交联程度都比较高,肽聚糖层多,所以细胞壁较厚,壁上的间隙较小,媒染后形成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就不易被洗脱出细胞壁,加上它本来就不含脂质,乙醇洗脱时细胞壁非但没有出现缝隙,反而使肽聚糖层的网孔因脱水而变得通透性更小,结果蓝紫色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就留在细胞内而使细胞呈蓝紫色。

微生物期末考试重点

微生物期末考试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质粒能独立自行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2.热原质:或称致热原。

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的反应的物质,称为热原质。

3.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4.转导:由噬菌体介导,将供菌的片段转入受菌,使受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转导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5.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

包括黏附素、荚膜、侵袭性物质和细菌生物被膜等。

6.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7.脓毒血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8.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性微生物。

9.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并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归属于细菌学范畴10.包膜:是某些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质和少量的糖类。

11.病毒吸附蛋白():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蛋白称为病毒吸附蛋白(),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病毒感染的组织亲嗜性。

12.复制周期: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组复制,到最后释放出子代病毒,称为一个复制周期。

13.细胞病变作用: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之细胞病变作用。

14.干扰素: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相互依赖,互相有利,显示出一起共同生活比分开来单独生活更为有利。

有时,甚至一种生物脱离了另一个种生物后即不能生活。

这种产关系即为共生。

发酵:广义的“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产物的一种生产方式;狭义的“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代产物的过程。

病毒: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寄生于活细胞的微生物,在细胞外具有大分子特征,在活细胞部具有生命特征。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的后期,在细胞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菌落:单个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就会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体,即为菌落。

基因:是生物体一切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其物质基础是一条以直线排列、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片段。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世代时间: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的时间。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胞晶体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生物固氮: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中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基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生命周期:指的是上一代生物个体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栓菌试验:即设法把单毛菌鞭毛的游动端用相应抗体牢固地栓在载玻片上,然后在光镜下观察该细胞的行为。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1.微生物发展史重要人物+贡献:(1)列文虎克-观察到细菌——微生物学先驱者(2)巴斯徳——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曲颈瓶试验推翻生命自然发生说,建立胚种学说。

巴氏消毒法。

(3)约瑟夫·李斯特发明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器械、衣物和手术环境,可大大降低感染的机会(4)R. Koch柯赫——细菌学的奠基人科赫法则:判定某种微生物引起特定疾病,必须同时满足:-相关性:这种微生物必须在所有患该种疾病的生物体内都存在,但在健康生物中不存在-可分离培养:必须将这种微生物分离出来,作纯种培养-可人工感染:当用这种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接种到一个健康寄主时,必须能够引起同样的疾病-可再分离:必须能够从接种感染的生物体内再次分离得到这种微生物(5))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6)弗莱明——青霉素之父(7) Watson、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发现的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2.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换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第一章第一节细菌1.原核生物三菌三体:细菌(狭义的)、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⒉细菌概念: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u m,长度约0.5-5 u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3.细菌形态:简单,基本上只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仅少数为其他形状如丝状、三角形、方形和圆盘形。

4.细胞壁概念: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只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主要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的生扎个、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须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2)阴性菌阳性菌的特点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含90%肽聚糖10%磷壁酸(磷壁酸:阳性菌特有) 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较G+细菌薄,层次较多,成分较复杂,肽聚糖层很薄(仅2-3nm),故机械强度较G+细菌弱(3)四种缺壁细胞:L型细胞: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后合成,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外膜层)的原生质体支原体: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5.细胞膜生理功能:①能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②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3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如肽聚糖、磷壁酸、LPS和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场所④膜上含有与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系,故是细胞的产能基地⑤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并可提供鞭毛旋转运动所需的能量6.核区特点:①无核膜、核仁,无固定的形状。

微生物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微生物学中,最小的细胞是:A. 细菌B. 真菌C. 病毒D. 原生动物答案:C2. 以下哪种微生物不是原核生物?A. 蓝细菌B. 放线菌C. 支原体D. 酵母菌答案:D3. 微生物的细胞壁主要由哪种物质构成?A. 纤维素B. 几丁质C. 肽聚糖D. 蛋白质答案:C4.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A. 细胞核B. 细胞质C. 核糖体D. 细胞膜答案:B5. 以下哪种微生物是厌氧菌?A. 大肠杆菌B. 乳酸菌C. 酵母菌D. 青霉菌答案:B6.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是:A. 有性生殖B. 无性生殖C. 孢子生殖D. 出芽生殖答案:B7. 微生物的培养基中通常需要添加:A. 抗生素B. 维生素C. 营养物质D. 色素答案:C8.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包括:A. 异养B. 自养C. 厌氧D. 好氧答案:A、B9. 以下哪种微生物是致病菌?A. 乳酸菌B. 酵母菌C. 大肠杆菌D. 醋酸杆菌答案:C10. 微生物的分类依据主要是:A. 形态特征B. 生理特征C. 遗传特征D. 生态特征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微生物的分类可以基于以下哪些特征?A. 细胞结构B. 代谢类型C. 遗传信息D. 生态环境答案:A、B、C、D2.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包括:A. 分解者B. 生产者C. 消费者D. 调节者答案:A、B、C3.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可以通过以下哪些方式实现?A. 基因突变B. 基因重组C. 基因转移D. 染色体变异答案:A、B、C4. 微生物的培养条件通常包括:A. 温度B. pH值C. 氧气供应D. 光照答案:A、B、C5.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包括:A. 形态学鉴定B. 生化鉴定C. 分子生物学鉴定D. 免疫学鉴定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正确)2. 所有细菌都是原核生物。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简答题1. 何谓微生物?微生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包括非细胞型微生物和细胞型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有病毒和亚病毒细胞型微生物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古生菌真核微生物有真菌、原生动物、微型藻类2.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什么?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盛,繁殖快适应强,宜变异分布广,种类多第二章微生物的分类一、名词解释1. 菌株:同种微生物中不同来源的个体的总称。

菌株又称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即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后代。

因此,一种微生物的每一个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

2. 纯培养:从一个细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称纯培养。

二、简答题1. 何谓细菌分类的双名法?学名=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现名定名人+现名定名年份属名和种名斜体、必要,后面正体,可省略。

第三章原核微生物一、简答题1.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各有哪些?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细菌的特殊结构:鞭毛、荚膜、芽孢、气泡2. 简述革蓝氏染色与细菌细胞壁的关系。

在革兰氏染色中,经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细菌内形成深紫色的“结晶紫-碘”复合物。

对于革兰氏阴性细菌,这种复合物可用乙醇从细胞浸出,而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则不易浸出。

究其原因,主要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高,脂质含量低,网格紧密,用乙醇脱色时,引起细胞壁肽聚糖层脱水,网状结构的孔径缩小以至关闭,从而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外逸,保留初染的深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层较薄,肽聚糖含量较少,脂质含量较高,用乙醇脱色时,脂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大,“结晶紫-碘”复合物被提取至细胞外而使菌体变成无色;用番红复染后,革兰氏阴性细菌被染成红色,而革兰氏阳性细菌保持深紫色(结晶紫着色能力强于番红)。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全部重点考试必备资料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全部重点考试必备资料

绪论1、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2、巴斯德:微生物奠基人3、科赫:细菌学奠基人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第一章1、细菌的形态:基本上只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

2、细菌细胞的模式结构3、溶菌酶:广泛分布于卵清、人泪和鼻涕以及部分细菌和噬菌体中。

β-1,4-糖苷键很容易被它水解,从而导致细菌因细胞壁肽聚糖的裂解而死亡。

4、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苷醇磷酸。

主要生理功能:①通过分子上的大量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2 、Ca2+ 等两价阳离子,以提高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的活力;②贮藏元素;③调节细胞内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④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⑤赋予G+ 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因而可用于菌种鉴定;⑥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并有抗补体的作用。

5、外膜:G- 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膜蛋白。

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实验室中形成彻底除尽:原生质体6、缺壁细菌人工方法去壁部分去除:球状体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7、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8、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爆过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它们只能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维持生长。

G+ 细胞最易形成原生质体。

9、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 细菌外膜层)的球形原生质体。

10、枝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11、E.coli细菌的细胞膜:主要含磷脂酰乙醇胺,还含少量磷脂酰甘油和罕见的二磷脂酰甘油成分。

而非极性尾则由长链脂肪酸通过酯键连接在甘油分子的C1和C2位上组成,其链长与饱和度因细菌种类和生长温度而异,通常生长温度要求较高的种,其饱和度就越高,反之则低。

微生物复习大纲 (答案)

微生物复习大纲 (答案)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及其五大共性二、微生物学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构造☆一、细菌细菌的形态:与人类关系密切菌的形态、细菌的大小、细菌的一般结构:细胞壁结构、杀菌物质的作用机理细菌的特殊结构:生理功能及观察方法。

二、放线菌个体形态、繁殖方式、群体特征、应用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各有哪些类别三、酵母形态构造、繁殖方式、生活史、应用四、霉菌1、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应用2、高等真菌简介五、噬菌体形态构造、繁殖方式、溶源菌、噬菌体的防治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一、营养、营养物质、生长因子二、营养类型:名称、举例三、运输方式:概念、举例四、培养基、培养基配制、各类培养基名称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一、生长测定、生长规律二、影响生长的主要因素1.物理因素:温度的作用机理、嗜热菌与嗜冷菌的差别2.化学3.生物4灭菌方法:常用物品的一般灭菌方法三、微生物的培养法1.好氧法2.厌氧法:好氧菌与厌氧菌的区别3.分批培养、连续培养、同步培养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与发酵☆一、能量代谢、化能异养菌产能方式、化能自养菌产能方式二、微生物的发酵类型:菌、产物(次生代谢产物);三、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上的应用第五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一、物质基础二、基因突变三、基因重组:接合、转导、转化、转染四、原生质体融合五、基因工程六、菌种衰退的原因、防止方法;复壮的方法;菌种保藏的原理与方法第六章微生物发酵生产抗生素一、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二、抗生素定义、分类三、主要抗生素生产菌四、抗生素的作用机理题型及成绩分布:一.选择题(共10分)二.填空题(共10分)三.分析判断题(共10分)四.名词解释(共30分)五.问答题(共40分)附:《微生物学》复习样题(答案后面的数字为教材中答案所在页码)一、单项选择题1、溶源菌遇到同一种噬菌体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噬菌体时表现为D108A.抗性B.裂解C.再次溶源化D.免疫性2、原核微生物主要有6类,它们是:D36-73A.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螺旋体;B.细菌、放细菌、蓝细菌、粘菌、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C.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支原体和立克次氏体;D.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分类和应用。

它是医学、农业、环境科学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

下面是一份微生物学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微生物: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2、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涉及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理、遗传、生态和应用等方面。

二、微生物的分类1、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无芽孢的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螺旋体、支原体等。

2、病毒: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等。

3、真菌:真菌是一类真核微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等结构,包括酵母菌、霉菌等。

4、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动物,包括变形虫、草履虫、纤毛虫等。

三、微生物的生理1、营养:微生物通过摄取外界物质来获得能量和营养,如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等。

2、生长:微生物通过分裂等方式进行繁殖,具有不同的生长速率和生长曲线。

3、代谢:微生物进行各种代谢活动,如分解、合成、氧化还原等,产生能量和代谢产物。

四、微生物的应用1、工业:微生物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发酵、抗生素生产等。

2、农业:微生物可以用于防治植物病害、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质量等。

3、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污水治理、空气净化等。

4、医学:微生物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疾病,因此需要了解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治疗措施。

五、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1、分子微生物学: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基因组被测序和分析,为研究微生物的分类、进化、致病机制等提供了新的手段。

2、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微生物数据,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

3、免疫微生物学: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免疫系统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免疫系统对感染性疾病的防御机制以及免疫治疗的方法。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

微生物
非细胞型(病毒) 原核微生物
细胞型
古生菌(Archaea) 细菌(Bacteria)
Hale Waihona Puke 真核微生物(Eukarya)
又称真细菌真(Eu菌ba(c酵ter母ia),、包霉括菌:普、通蕈细菌菌等、)、放
线菌、蓝细菌、支单原细体胞、藻立类克、次氏体和衣原
体等
原生动物等
古生菌在进化谱系上与真细菌及真核生物 相互并列,且与后者关系更近,而其细胞构 造却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于原核生物。
✓ G-细胞壁,由于肽聚糖含量小,网孔大,又由于被乙醇脱 水(脂)后,网孔进一步增大,所以在脱色时,结晶紫和 碘的复合物被有机溶剂所提取,故只能显示后来的沙黄番 红的颜色。
缺壁细菌
实验室或宿 缺壁突变---L型细菌
主体内形成
基本去尽---原生质体
缺壁 细菌
人工去壁
(G+)
部分去除---球状体
(G-)
革兰氏染色法
1. 初染:先用结晶紫染液染色; 2. 媒染: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 3. 脱色:然后用乙醇脱色; 4. 复染:最后用复染液(沙黄或番红)复染。 ❖ 显微镜下菌体呈红色者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常
以G-表示),呈深紫色者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反应细 菌(常以G+表示)。
革兰氏染色机理
微生物学在“生物学世纪”中的发展趋势
1. 向纵深方向和分子生物学水平发展; 2. 一批新的学科在形成; 3. 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形成新的边缘学科; 4. 新技术新方法在微生物学应用; 5. 向着复合生态系统和宏观范围拓宽;
尽管如此,我们对微生物的了解开发远远不够,利用的 微生物不超过1%等。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细菌乙醇发酵与酵母菌乙醇发酵
酵母菌乙醇发酵,在厌氧和偏酸(pH3.5-4.5)的条件下,通过糖酵解(EMP)途径将葡萄糖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丙酮酸再在丙酮酸脱羧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乙醇,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乙醇、2分子二氧化碳和净产生2分子ATP。

细菌乙醇发酵,细菌即可利用EMP途径也可利用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经ED途径发酵产生乙醇的过程与酵母菌通过EMP途径生产乙醇不同,故称细菌乙醇发酵。

1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生成2分子乙醇和2分子二氧化碳,净产生1分子ATP。

2菌落与菌苔
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通常来源于一个细胞、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细胞群体叫做菌落。

菌苔,当菌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时,多个菌落相互连接成一片,称菌苔。

3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
原生质体指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的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剩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原生质球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仍有部分细胞壁物质未除去所剩下的部分,一般由革兰氏阴性细菌所形成。

4温和噬菌体与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增殖,也不裂解细菌,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能在寄主细菌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5选择性培养基与鉴别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是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设计的一类培养基。

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通过培养后的显色反应区别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

6连续培养与分批培养
连续培养,在培养容器中不断补充新鲜营养物质,并不断地以同样速度排除培养物,使培养系统中细菌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恒定,这就是连续培养法
分批培养,将少量单细胞纯培养物接种到恒定容器新鲜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菌数量。

培养基一次加入,不补充,不更换。

7恒化培养法与恒浊培养法
恒化培养法,通过控制某种限制性营养物质的浓度调节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及其细胞密度,使装置内营养物质浓度恒定的培养方法
恒浊培养法,根据培养液细胞密度调节培养液流入的速度,使装置内细胞密度保持恒定的培养方法
8随机培养法与同步培养法
同步培养法,使被研究的微生物群体处于相同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随机培养法,在一般培养中,微生物各个体细胞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9碱基转换与颠换
碱基转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个嘌呤,或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叫做转换
颠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个嘧啶,或者嘧啶被另外一个嘌呤所置换,叫做颠换。

10 转化与转导
转化,是受体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
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导,通过缺陷型噬菌体将供体菌的DNA片段携带到受体菌中,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11普遍性转导特异性转导
普遍性传导,指供体菌中任何部位的基因都能被某一噬菌体携带并传递给受菌体的转导。

局限性传导,指通过某些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将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至受体菌的转导。

12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又叫先天免疫,是机体先天具有的正常生理防御机能,没有选择性。

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针对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或其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它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的,故又称后天获得性免疫
13自然自动免疫,自然被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自然自动免疫,在自然状态下,机体受微生物抗原刺激后,自己产生的免疫力
自然被动免疫,在自然条件下,婴儿接受现成的免疫力,自己没有起主动地作用。

人工自动免疫,给机体注射抗原如微生物(疫苗)或其经化学处理后的代谢产物(类毒素),使其在体内自动产生抗体。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现成的抗体,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
14外毒素内毒素
外毒素是病原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分泌物,能游离于菌体外。

内毒素是存在于菌体内,菌体裂解时,才能游离出来。

15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由抗体介导的免疫作用。

细胞免疫由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

二简答题
1什么是F因子,F因子的存在形式有哪些
答:F因子又称致育因子,是一种质粒,是染色体外的小型环状DNA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为5*107,其DNA含量约占细胞DNA总量的20%,能编码40-60种蛋白质。

F因子具有自主地与染色体进行同步复制和转移到其他细胞中去的能力。

F因子的存在形式有三种,(1)F+,F因子游离在细菌内;(2)Hfr,F因子整合在染色体的特定位点上;(3)F’, F因子由于不正常切割脱离染色体组时,形成含有游离的但带有一小段细胞核DNA的特殊F因子。

2细菌生长曲线是什么,对数期有何特点?
答:以细菌数量的对数或生长速率为纵坐标,以生长时间为横坐标,绘制成的曲线称为细菌的繁殖曲线,单细胞的细菌以菌数增加作为群体生长指标,成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代表了细菌在新的适宜环境中生长繁殖直至衰老死亡全过程的动态变化。

对数期的特点:细胞代谢活性最强,酶活力高而稳定,组成新细胞物质最快,生长速率最大,代时最短,对环境变化敏感。

4双名法如何命名微生物的?
答:学名由属名和种名加词构成,属名用表达该种微生物主要特征的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名称,放在前面,词首字母大写。

种名加词用描述该种微生物次要特征的拉丁文火拉丁化的形容词表示,一律小写。

5简述病毒的增殖过程
答:病毒的一般增值过程是吸附、侵入、合成、装配、释放5步
6举例说明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1)互生关系;(2)共生关系;(3)拮抗关系;(4)竞争关系;(5)寄生关系;(6)猎食关系
7简述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答:(1)光能无机营养型
(2)光能有机营养型
(3)化能无机营养型
(4)化能有机营养型
8什么是鉴别培养基,试举例说明
答: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通过培养后的显色反应区别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

例如肠道致病菌的伊红美兰培养基,常用于区别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大肠杆菌发酵乳糖产酸,使伊红美兰呈黑色菌落,而产气杆菌不发酵乳糖,不产酸,菌落呈棕色。

9试分析微生物细胞壁、磷壁酸的功能
答:细胞壁的功能:
(1)维持细胞外形
(2)保护细胞免受外界因素的损伤
(3)是鞭毛运动所必需的支点
(4)阻挡有害物质进入
(5)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磷壁酸的功能:
(1)带负电,故可与环境中的金属阳离子结合,提高阳离子在膜周围的浓度,保证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维持高活性的需要
(2)保证革兰氏阳性致病菌与其宿主间的粘连
(3)构成革兰氏阳性细菌表面抗原的主要成分
(4)作为噬菌体吸附的受体
三论述题
1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主要现象有哪些
答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学中重要的染色方法,操作分初染、媒染、脱色、复染4步。

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关,在细胞膜或原生质体上染上了不容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网孔小,乙醇脱色时,肽聚糖网孔因脱水而明显收缩,加上不含类脂,故不会因乙醇处理使壁出现孔隙,结果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留在细胞壁内,使之呈现紫色。

相反革兰氏阴性菌因壁薄、肽聚糖含量低,交联度小,网孔大,乙醇脱色时,肽聚糖收缩不明显,加上它类脂含量高,会被乙醇溶解而使壁出现较大孔隙,结晶紫与碘复合物就容易抽提出来,细胞退去紫色,复染时染上番红的红色。

主要现象:乙醇脱色后保持深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乙醇脱去紫色,复染呈红色为革兰氏阴性菌。

2根据下列培养基的成分,说出其六大生长要素的来处,并分析这一培养基的主要类型与培养对象
培养基A:
(NH4)2SO40.4g MgSO4 7H2O 0.5g FeSO40.01g KH2PO44g
CaCl20.25g S 10g H2O 1000ml
答:六大生长要素来处
(1)碳源CO2
(2)氮源(NH4)2SO4
(3)水H2O
(4)能源(NH4)2SO4FeSO4 S
(5)无机盐MgSO4 7H2O KH2PO4 FeSO4 CaCl2(6)生长因素无,可能为自养微生物
培养基A是化能无机营养型氧化硫杆菌培养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