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特征及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10卷)第20期社会体育学
①作者简介:王宪(1990,7—),男,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DOI:10.16655/ki.2095-2813.2003-9751-7301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特征及发展研究
①
王宪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淄博 255000)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休闲体育已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
本文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城市居民参与居住型、社区型、公共型休闲体育活动的时空特征,以了解城市人群的休闲体育需要,给予了针对有关城市休闲体育的发展策略,旨在助推我国休闲体育行业的顺利开展,优化广大人民的生活品质,并为整合及完善休闲体育空间资源、建设城市休闲体育网络覆盖式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城市居民 休闲体育 时空特征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7(b)-0186-03
Study on the Space-tim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Residents'
Leisure Sports
WANG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Province, 255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modern society, leisure sports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index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pace-time feature of urban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residential,community and public leisure sports in more detail to know the leisure sports needs of urban populations, and gives some strategies, which promotes the industry of leisure sports in China, optimize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eople,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tegrating and perfecting leisure sports space resources and building an network coverage system of urban leisure sports.Key Words: Urban residents; Leisure sports; Space-time fea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分析了城市居民进行休闲体育锻炼的时空特征,进而了解居民的体育锻炼需要,以达到本文优化城市网络化休闲体育空间体系布局的研究目的,其意义在于不仅适宜于城市居民的普遍锻炼需要,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还有助于推动我国休闲体育行业及产业的发展,符合健康中国发展战略。
1 休闲体育概念释义
休闲体育是休闲和体育的结合[1],休闲体育占体育组成形式的比例也越来越大[2]。
休闲体育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主动开展的自由的、形式多样的、非功利的身体锻炼活动,其对提高身体及心理健康素质、防治常见疾病,以及提升人们的体育文化素养等均具备重要意
义。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7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该理论有2个基本出发点,一是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在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的基础上才能考虑满足高层次的需要;二是在多种需要均处于不被满足状态的情况下,迫切的需要会得到优先满足,然后才考虑其他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
2020年(第10卷)第20期社会体育学
推进体育强国建设[3]。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尽管我国已经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但人民在社会、文化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仍需提升[4]。
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展望中国人民未来需求的提高,休闲体育可观的发展潜力将会被逐渐发掘。
2.2 休闲体育需求动机理论
人们对于休闲体育产生需求动机的机理较为复杂,包括内部心理、外部环境及个体能力因素。
简而言之,参与休闲体育运动动机的产生,首先源自人们内心对于休闲运动的渴求,即个体自身希望参与到休闲体育运动中去;其次是发生休闲体育活动的外部环境条件是否能够达到人们参与休闲体育的要求,如天气、场地、器材等;最后是个体能力因素,比如从经济角度出发,个人经济条件是否能够支持个体参与某项体育运动,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个体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动机与积极性。
3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时空特征
如今,休闲体育在人们当下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增高,因此了解个人行为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些许特征,如参与实践及频率、交通方式、活动场所等,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城市人群休闲体育行为的时空特征。
3.1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空间特征
根据当前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时空行为特征的相关研究可知,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会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即相关体育设施的可达性越低,人们的参与积极性越低。
3.1.1 居住型休闲体育的空间特征
居住型休闲体育空间是指与人们住所空间距离较近的地域空间,如住所周边的公共体育器材等。
此范围内休闲体育的特点表现为参与休闲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与个人住所到锻炼场地的空间距离呈负相关。
人们很少会去超出居住地1km以外的健身区域,开展体育活动的地点大多为本小区及附近区域。
当下老年人进行休闲运动的场所普遍为社区广场、周边公园等地。
另外,便利的出行方式也是人们能否参加休闲体育的重要参考因素。
3.1.2 社区型休闲体育的空间特征
社区型休闲体育空间是指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如体育场馆之类的休闲运动场所。
在空间特点上,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与其出行距离呈负相关。
参与社区型体育运动的主要为中青年人,其运动项目多为乒乓球、羽毛球等。
城市人群进行社区型体育锻炼的空间距离范围不超出2.5km,0.5km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集中度较高的空间范围,超过2.5km,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发生几率会迅速下降。
3.1.3 公共型休闲体育的空间特征
公共型休闲体育空间是指城市里的如体育中心等大型的体育场所。
人们在这类场所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锻炼身体、娱乐身心,还有一定竞技需求。
研究发现此类体育设施的空间特征主要体现为广域性,其规律同样表现为出行距离与居民锻炼积极性呈负相关。
根据人们出行参与体育锻炼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1.5~2.5km、2.5~5km的空间距离人们参与锻炼的集中度较高,多于85%的居民能接受在这两个距离范围内进行体育运动,而前往5km以外参加体育运动的居民逐渐减少,前往10km区域的居民非常少。
3.2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时间特征
据相关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在工作日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为3h左右,而休息日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有7h 左右,在将休息日、工作日居民可以支配的时间进行分级之后发现,居民在不同时间的休闲体育时空行为有着不一样的特征和一定差异。
另外,各个城市居民拥有的休闲时间有着极大不同之处,这与城市经济、居民生活节奏、生活环境等多个方面有着直接联系。
3.2.1 居住区型休闲体育的时间特征
在时间地理学理论中,城市人群的行为研究主要是通过时间距离来完成的[5]。
人们普遍在不同类型的体育锻炼中对于时间差异的敏感度不高。
一般0~15min是人们对于时间的不敏感范围,92%城市居民对于时间的不敏感范围与此时间范围相符,且15min是人们出行所要消耗的普遍时长,若超过15min,居民参与运动的几率会下降。
据相关调查发现,在工作日进行休闲体育锻炼的人群约为82%,在休息日进行休闲运动的约为87%。
由此可知,多数城市人群能够积极参与到休闲体育锻炼当中。
3.2.2 社区型休闲体育的时间特征
人们在此类体育活动中的时间不敏感度为30min,在不超过45min的时间范围内,出行进行休闲运动的城市人群约为90%,其锻炼方式的层次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人们在选择运动场地时所考虑的时空因素逐渐减弱,这提高了人们出行时可接受的时间距离。
从人们选择进行锻炼的时间来看,约70%城市人群选择在工作日参加休闲体育活动,97.5%城市人群在休息日进行体育活动。
早晨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约13.5%,下午一点和五点之后进行锻炼的居民约为21%和35.5%,此类人群大多是中青年人。
3.2.3 公共型休闲体育的时间特征
此类体育活动主要通过优质的运动器材、运动场所环境及服务质量等方面,为人们提供优质的运动体
(下转190页)
2020年(第10卷)第20期民族传统体育
将领不仅是军事专家,同时还是武术家。
他们的武术和武术书籍流传至今,为武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中国武术和军事之间的关系
武术训练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军事活动技能,但这两者的目标是不同的。
武术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而军事活动的实质是打击、消灭对手。
然而,武术可以作为军事活动的基础。
军事活动给武术一个散发自身魅力的舞台,军事活动是武术发展的延伸。
在冷兵器时代,武术与军事技术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但是,在冷热兵器两用时代,武术的作用很小,军事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然而,武术的精髓在促进军事发展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培养士兵勇敢的精神、良好的习惯和优良的身体素质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义、战略、勇气和军事技术的结合,仍然是军事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4 结语
中国武术与军事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本文从军事思想、军事器械、军事领袖等方面论述了武术与军事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武术历史的内容。
军事文化作为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线索,由于其特定的功能,对武术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完善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戴国斌.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2015:124-126.
[2] 刘存忠.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对武术的影响[J].当代体
育科技,2017(9):193.
[3] 史友宽.少林武术生命力的历史形成与未来发展[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6):76-80.
[4] 刘旭东.从戚继光《纪效新书》看中国武术和军事
技术的结合[J].搏击·武术科学,2015(5):5-6.
[5] 周庆.论古代民间武术与军事武艺关系的历史走向
[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8(10):77-80.
[6] 张成杰.武德:从军事到武术[D].上海体育学院,2017.
[7] 曹云.郑怀贤武术文化思想研究[J].科技资讯,2019
(12):219-220.
(上接187页)
验。
研究发现,45min是人们参与此类休闲活动的不敏感时间距离,在工作日早上参与公共型体育活动的居民比例约为13%,五点之后进行锻炼的居民比例约为42.5%。
另外在出行方式上,此类人群多会选择自驾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参与公共型休闲体育活动。
4 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政府供给层面
强调政府在体育设施投资建设和规划布局中的主体作用,根据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时空特点合理规划体育设施的空间配置,制定相应管理制度,提升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均质化水平。
4.2 社会供给层面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辐射功能,鼓励其参与体育事业,充分发挥协会及民间组织的社会功能。
组织协调民间体育社团、俱乐部,多方调动市场和社会资金投入大众体育赛事,扩大休闲体育市场需求。
5 结语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加速,“休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其锻炼积极性随着锻炼场地空间距离可达性的增加而下降;在时间特征上,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出行不敏感时间范围逐渐变长。
本文据此时空特征分别在不同层面给出了相应发展对策与建议,旨在满足广大城市居民的锻炼需求,提高人民的健康生活水平,助推我国休闲体育行业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单凤霞.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研
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9.
[2] 陈祥伟.绿色经济发展域下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业
融合发展效应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 28(1):49-50,69.
[3] 王改芳.城市小学生休闲体育行为养成研究[D].上
海师范大学,2019.
[4] 张熙坤.沈阳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消费研究[D].天津
体育学院,2019.
[5] 钟兆祥,刘新状,王西中.浅谈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时
空行为特征[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
(12):90-91.
[6] 韩睿智.新兴大众休闲体育项目推广与发展:经验与
启示[D].山东体育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