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增长方式(含解析)浙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讲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增长方式
基础巩固
1.图K291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图K291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绵羊数量达到K/2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
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
D.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2.下表是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密度(个/mL)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研究过程需要注意防止培养液被杂菌污染,以免使实验结果偏大
B.研究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等实验工具
C.可以预计,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20 ℃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最大密度比10 ℃条件下大
D.实验结果表明,20 ℃左右培养酵母菌是获得较大种群数量的良好温度
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③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
④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⑤种群可以作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单位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4.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时( )
A.种群增长约等于零
B.成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种群密度最大
能力提升
5.如图K292是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的划定样方,其中大黑点代表要调查的植物。
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图K292
A.图中共有四个样方
B.图中只有一个样方
C.按照左上计数原则,该样方内共有13株植物
D.样方法同样适合调查麻雀的种群密度
6.2012·盐城一模图K293中的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图K293
A.该环境中鹿群的K值始终恒定不变
B.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C.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
D.cd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
7.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K294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图K294
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逻辑斯谛型增长
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率最大
D.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
8.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庐山上全部的蝴蝶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④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比率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⑦
C.②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
9.2012·温州模拟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
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如图K295所示。
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图K295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10.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下列有关研究和调查正确的是( )
A.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B.研究种群“S”形增长曲线在鱼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 值左右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C.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
D.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11.如图K296所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图K296
(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是有限的。
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__________,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
(2)在一定环境中,除上述影响外,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受______________的影响。
同时,种群数量还受生物间的相互制约,如________和________等。
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按b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值为止,此时种群增长率为________。
(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__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12.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 4组实验,用1 000 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 ℃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
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图K297
(1)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_组、________组和________组的结果。
(2)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细胞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挑战自我
13. 某野外调查小组对某地区种群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了下面有关信息资料。
图K298
如图K298表示某物种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1)从曲线的走势来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期,曲线呈现出近似________增长;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环境条件有限,曲线呈现出________增长;最后曲线呈现出有规律的________。
(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大约对应于图中的哪个点?________。
(3)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应如何捕捞使效益最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一地区2010年人口普查时有10万人,2011年比2010年增长1%。
请预测按照此增长速率,2016年该地区的人口将有多少?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式即可)。
在生物圈中,人口的K值是有限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沉重的压力。
为此我们应采取的
对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解析] 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即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A错误;增长速率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B错误;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2.C [解析]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观察时得借助显微镜、滴管、量筒、吸水纸、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等器具,其中血细胞计数板是一种微生物细胞计数的常用工具,B选项正确。
温度影响细胞代谢进而影响酵母菌的增殖速率,但在空间、营养、气体供应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环境容纳量应该基本不变,即10 ℃、20 ℃下培养酵母菌最终种群密度应该基本相等,C选项错误。
表中数据表明,相对三种不同的温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16小时、20 ℃左右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348个/mL),故D选项正确。
3.D [解析] 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因而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物种的存在形式,可以作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单位。
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地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因而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
4.D [解析] 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阶段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增长率约等于零,此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各个年龄阶段个体数量比例相当;种群数量稳定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均不是零。
5.B [解析]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图示样方的植物种群的个体数不多,应该是五点取样法中的一个样方更合理,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
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量时,遇到位于样方边界上的“压线”个体按左上原则处理,即样方上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该样方共11株植物,C选项错误。
麻雀的种群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选项错误。
6.A [解析] 由图可知,鹿的种群数量K值在不停地变动,且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 选项错误。
c点时,鹿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率为0,B选项正确。
a点时曲线呈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因此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C选项正确。
cd段时间内鹿群的数量逐渐减少,可能原因来自于其天敌数量的增加,D选项正确。
7.D [解析] λ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
由图可知:在第1~3年之间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第3年时,乌鸦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种群增长率为0,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在第3~9年间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比第5年少,B选项错误。
到第9年时乌鸦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因此乌鸦种群数量在第9年以前呈逻辑斯谛型增长(“S”形增长),A选项错误。
8.D [解析]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庐山上全部的蝴蝶既不是一个物种,又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种群;种群内的雌雄个体之间由于无生殖隔离,可以完成交配过程;竞争是种间关系,种群内争夺食物为种内斗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
9.C [解析] 由图可知,该图最有可能表示的是不同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其中b曲线所对应的环境最适宜,其次是a曲线所对应环境,C组最不适宜。
10.D [解析]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间接决定种群密度,A错误。
研究种群“S”形增长曲线在鱼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值左右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B错误。
黑光灯是夜间用来诱杀昆虫,而不是用来调查蚯蚓的,C错误。
样方法
可用于调查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故可以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D正确。
11.(1)生活资源(食物) 空间种内斗争
(2)阳光、温度、水分捕食竞争零
(3)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 “J”形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形成的,而在自然情况下,空间、食物、其他条件都是有限的,当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必定加剧种内斗争,种群数量不会继续增加,而是在K值附近稳定的波动,此时种群的增长曲线呈现“S”形。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结构可以间接地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12.(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的相对面积较小,故溶氧较少
(3)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质供应较少
(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
(5)浸泡和冲洗
[解析] 葡萄糖含量丰富、溶氧量高的条件有利于酵母菌的增殖,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可知曲线①②③④分别是B、A、D、C组的结果;B组与A组的唯一差别是培养液体积不同,相同的锥形瓶内,培养液体积大与空气接触的相对面积小,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少;D组与B 组相比,其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较低。
取样计数时应先摇匀再取样,且后期的样液需稀释后再计数。
13.(1)“J”形“S”形波动(2)b
(3)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d点左右
(4)N t=10×(1+1%)6万控制人口数量,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
[解析] (1)由于种群刚迁入时增长较快,曲线呈现出近似“J”形增长,而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曲线呈“S”形增长,最后呈波动趋势。
(2)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应该位于波动的中间值。
(3)捕捞后在K/2(d点)左右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
(4)由于此种群的λ是固定不变的,为(1+1%),代入公式N t=N0·λt,即可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