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3页
体检:神志清楚,颈软,无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心肺听诊无异常,胸骨叩击痛阴性。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未扪及,脾脏肋下1cm。 腹水征阴性。双下肢不肿。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4页
入院后查血常规:血沉 32 mm/h; C-反应蛋白(CRP) 25.77 mg/L;降钙素原(PCT) 0.05 ng/mL;肝功效:谷丙转氨酶(ALT) 108 U/L, 谷草转氨酶(AST) 65 U/L,肺CT平扫]1、双肺纤维化灶,提议复查。2、脾脏增大、增厚,提议深入检验。[肝胆脾胰,彩超]胆囊息肉。脾大。骨髓细胞学提醒:刺激性骨髓象。 诊疗:感染性发烧?
消化道皮肤粘膜呼吸道
淋巴液
局部淋巴结
感染量少、毒力弱机体抵抗力强
布氏菌在淋巴结内局限
感染量大、毒力强机体抵抗力弱
血行播散(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
多发性病灶形成
迁延性病灶
病灶外播散
残余变态(消散、纤维化)
隐性感染
痊愈
慢性期
急性期
治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30页
各系统病理改变
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淋巴结:充血、浆液性渗出;增生性肉芽肿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及主动脉炎等。心脏:特异性心肌炎、心包炎。侵犯主动脉瓣。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网状内皮和淋巴增生引发肿大。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10页
我国疫情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11页
疾病分布
时间分布:年疫情与往年一致,在春、夏季发病较多,3~7月病例数占整年病例总数64.07%。人群分布男女发病数百分比2.8:1,以青壮年为主,20~60岁组病例占90.24%,40~45岁组发病率最高。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73.16%,其次为牧民,占14.78%。长沙市疫情:年宁乡喻家坳一例输入性病例。年宁乡发生一起因输入病羊造成人感染事件,疫情包括5个乡镇,10多个家庭。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2页
秭归县医院:查血常规、疟原虫、乙肝三对、HIV未见异常。行血培养提醒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秭归医院给予抗感染、抗真菌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仍间断发烧,为求深入诊治8月26日来我院,门诊以“发烧待查”收入血液科。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力下降,体重无显著改变。
病原体血行播散
冲破淋巴屏障进入淋巴流和血流
吞噬
吞噬细胞
当释放出细菌超出细胞吞噬反应能力
细胞外繁殖
败血症
菌体破坏
释放内毒素
破坏白细胞等,释放内源性致热物质
局部组织炎症,变性坏死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27页
3、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
细菌随血流抵达全身实质脏器
多发性病灶或转移病灶
因为布氏菌主要在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内寄生,所以富有网状内皮细胞脏器,如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均可受累,病变复杂。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16页
三、流行病学(贮存宿主及传染源)
布氏菌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各种动物(家禽、家畜、野生动物、驯化动物)能够作为布氏菌贮存宿主。然而,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输,随即涉及人类,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各种喂养动物:羊(山羊和绵羊)、牛、猪在布病流行病学上最为主要,既是动物布病主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病主要传染源。鹿、犬和其它家畜居次要地位。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28页
4、慢性布病阶段
肝、脾、淋巴结内布氏菌继续繁殖,破坏
代谢产物、内毒素等物质不停进入血流
毒血症重复发作
机体致敏
部分病人,体内布氏菌虽被杀灭、感染过程停顿,但仍可出现纤维化而形成瘢痕性改变,以及由此而产生残余症状,如关节强直等。
5、慢性纤维化阶段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29页
布氏菌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1页
病例介绍
张明雄 男性、44岁。湖北秭归人,羊农。“间断发烧一月余”入院。患者于7月底自觉受凉后出现发烧,最高体温达39℃,发烧前有寒战,伴有全身乏力,夜间多汗,无显著咳嗽、咳痰,无咽痛,无鼻塞、流涕,无四肢关节疼痛,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当初未给予特殊治疗,间断发烧,8月10日左右患者到秭归县医院就诊。
布病患者在高烧时普通神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在抗生素普遍应用之前,波状热是经典热型。波与波之间短者3-5天,长者数周。近年来波状热型已较少见。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25页
1、淋巴源性迁徙阶段
布氏菌沿淋巴管转移到对应淋巴结,往往见不到淋巴管任何病变。在淋巴结中可见到增生性炎症,最终形成肉芽肿为特点淋巴结炎。
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布氏菌在胞内生存并大量繁殖,淋巴结成为布氏菌贮存地,以此形成原发病灶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26页
2、菌血症阶段
布氏菌在原发病灶大量繁殖
五、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和体征潜伏期:1-3周,平均为2周。发病和前驱期症状: 起病迟缓者前驱期症状类似重感冒。经口感染者常见颈部淋巴结肿大。 起病急剧者约占10%,普通没有前驱期症状。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33页
主要症状
发烧:是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各期病人,常伴有寒战。热型不一,改变多样。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18页
传染源
牛作为传染源:黄牛、水牛、奶牛、牦牛均易感染布病,牛布病阳性率可达23%以上。世界各国尤其是乳牛在发达国家都曾有过布病。在牛布病疫区,人感染率高达30-40%,但出现显著临床症状人仅占0.3-0.5%。病牛主要在牛群中传输,可引发暴发性布病流产,但对人致病意义小于羊。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7页
一、概述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发传染-变态反应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特点急性期以发烧、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汇报乙类传染病。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8页
布病发展史
在世界上有广泛流行,是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公共卫生问题。经过数十年努力,至今世界上已经有14个国家和地域宣告毁灭布病,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域中已经有17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冰岛和维尔京群岛无。1860年命名为“地中海弛张热”1897年命名为“波状热”。1920年被正式命名为“布病”。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9页
我国布病流行概况
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汇报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觉有不一样程度流行。于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 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显著回升。年达高峰。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域布病疫情遥相呼应,该状态已引发世界和我国相关部门关注。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15页
二、病原学
化学因子抵抗力: 药品名称 浓度(%) 生存时间 新洁尔灭 0.1 30s 石碳酸 1-2 1-5分钟 来苏儿 2 1-3分钟 来苏儿 3 1分钟内 漂白粉 0.2--2.5 2分钟内 肥皂水 2 20分钟以上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23页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布氏菌普遍易感。病后或疫苗接种后人群对布氏菌有一定免疫力(病后免疫普通能连续2年,接种菌苗后人群中仍有部分人对布氏菌易感)。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24页
四、布病发病机理
感染过程:感染过程形成及临床表现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布氏菌侵入路径、菌量、菌型、毒力和人体生理状态。感染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淋巴源性迁徙阶段; 菌血症阶段; 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 慢性布病阶段; 慢性纤维化阶段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31页
骨髓:坏死、营养不良和纤维化。肺:卡他性肺炎泌尿生殖系统: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睾丸炎、附睾炎、子宫内膜炎神经系统:中枢:脑膜炎、脑炎、脊髓炎;周围:腰骶后根和坐骨神经。运动器官:骨、关节、肌肉、韧带均可受累;关节炎、滑囊炎和腱鞘炎。
各系统病理改变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32页
传输路径—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经过食物或饮水,布氏菌经口腔、食道黏膜进入机体,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生拌肉或生肝、吃未煮熟肉(烤肉、涮肉等)或者手不洁拿吃食物等都轻易患病。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草场、水源,是牲畜消化道感染主要原因。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传染飞沫、尘埃。
布鲁氏是一组微小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有6种布菌。可分为6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绵羊副睾型。但仅前4型对人类致病,另2型对人感染国内外均无报道。羊种最小、牛种次之、猪种最大。布菌染色特点:可被全部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阴性菌。布菌培养条件:布氏杆菌属无芽孢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迟缓,可在弱酸或弱碱性培养基上生长繁殖,适宜PH值为6.6-7.4,适宜温度为20-40℃,最适宜温度为37 ℃,超出42 ℃不生长。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5页
血液科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抗感染治疗,体温稍下降。随即血培养、骨髓培养均为布鲁氏杆菌感染。9月1日转至我科。给予抗感染治疗(多西环素0.2/d+利福平600mg/d,连用6周)及对症处理后体温降至正常。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6页
主要内容
一、概述二、病原学三、流行病学四、布病发病机理五、临床表现六、诊疗及判别诊疗七、治疗八、防制办法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19页
传染源
猪作为传染源:猪对布病敏感,感染率10%以上。通常由猪种布氏菌侵犯。猪布病也是以流产为特征,从流产猪胎儿、胎盘、羊水,甚至尿液以及公猪精液都能检出布氏菌。我国从接触猪喂养员和屠宰工人检出12株猪种菌,证实了猪是不可忽略传染源。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20页
传染源
人作为传染源:布病患者能够从乳汁、脓汁、尿、阴道分泌物排出布氏菌已得到细菌学证实。国内外也报道了一些感染人实例:有在家中护理病人感染;有经过性生活感染。然而,大量病例调查分析绝大多数均为非病人传染所引发,在病人家和医院内交叉感染极少见。就人类布病而言,因动物传染而发病多见,由人与人发生传染罕见。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12页
布病危害
布病造成危害及损失:布病造成损失是双重,即人、畜两个方面都受损失。影响人体健康: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而转为慢性,重复发作长久不愈,少数患者会造成死亡。妨碍畜牧业发展:有资料表明:绵羊患布病后流产率为57.5%,牛布病流产率31.2%。就世界范围而论,因布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包含家畜流产、消瘦、乳肉产量降低、影响畜种改良和推广以及人群劳动能力损失或下降等,预计每年损失可达数十亿美元。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14页
二、病原学
普通自然环境:水、土、粪、圈生存4个月以上。畜舍:4-5个月以上 水:5天-4个月鲜牛乳:2天-18个月 土壤:4天-4个月冻肉:14-47天 尘埃:21-72天对湿热、消毒剂、紫外线、抗生素敏感,对低热、干燥有较强抵抗力。物理因子抵抗力:对直射日光数分钟,最长4小时,散射日光7-8天,直射紫外线5-10分钟,斜射紫外线10-30分钟就可杀死。湿热55℃生存时间为60分钟,湿热100 ℃生存1-4分钟。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17页
传染源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域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主要传染源。羊作为传染源:山羊、绵羊都对布氏菌易感,感染率可高达40%以上。装满细菌口袋:指胎盘和流产羔羊中含有大量布氏菌。试验布病绵羊流产后1-3个月经常在乳汁、尿、阴道分泌物中检出布氏菌。有病羊产羔一年后,乳汁中仍带菌。绵羊感染布病后1.5-2年,约有23%羊能在体内检出病原体。在羊布病疫区,人群感染率可高达42%,患病率高于7%。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21页
传输路径
布氏菌能够经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人感染路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相关。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常见于与病畜接触畜牧兽医、喂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所以,我国和一些国家或地域把布病定为职业病。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第2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