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楠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9篇)
张楠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篇1
张楠同志生前系武警临沂市支队直属大队一中队班长,上士警衔。
20__年12月入伍,20__年1月赴索马里执行任务。
在身体负伤组织安排回国修养的情况下,他写下请战书,强烈要求继续留守,7月26日我驻索使馆遭到袭击,张楠同志不幸遇难。
张楠同志表现出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道德情怀,展示了新时期年轻军人的英雄本色。
近日在济南举行的追悼会上,近千名驻地官兵和群众自发前来,向张楠烈士作最后的送别。
武警山东总队政治部批准张楠同志为烈士,武警部队追授张楠“中国武警忠诚卫士”奖章。
张楠,男,汉族,河北省吴桥县人,1986年12月出生,20__年12月份入伍,大专文化,党员,现为武警临沂市支队直属大队一中队班长,上士警衔。
20__年1月31日赴索马里执行任务,7月26日不幸遇难。
该同志入伍10年以来,始终能够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工作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始终坚信“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是合格兵”的理念,由一名训犬员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反恐尖兵。
张楠新训结束后就被派去内蒙古呼和浩特警犬训练基地学习了半年,成为了一名训犬员。
担任训犬员的6年里,为支队训练了一大批防暴犬,为支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是一名训犬员,但我首先是一名武警战士。
”这是该同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张楠在训犬的同时也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而且个人要求非常严格,训练十分刻苦,以一名后勤兵的身份连续参加了山东总队20__年和20__年的军事大比武,20__年2月份又参加总队组织的特战分队骨干培训,因素质全面、成绩突出,被选拔参加全国特战骨干—湖北赛区的比武竞赛。
在反恐分队军事比武中取得了狙击专业个人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获得荣誉的同时,张楠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战友们的赞扬,战友们都亲切的称呼张楠为临沂支队的“猛楠”。
入伍10年以来,该同志先后参加了多起犯人追逃任务和重大警卫勤务18次,参加了“滨海-11”演习、“4。
29” 蒙山救火、“9。
18”涉日维稳任务、“”城市武装巡逻任务、“五种力量”展示汇报狙击表演等多项重特大任务,20__年、20__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多次获得嘉奖。
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20__年12月被总队评为十佳训练标兵,20__年被山东总队评为“十佳优秀士官”。
张楠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体会篇2
7月27日下午,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山西卫视播放的《彭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从报告团成员薛拉格作题为《我心中的彭云》,报告团成员徐晓圆作题为《怀念战友》,报告团成员宋贵作题为《口子梁人心中永不干涸的"蓄水池"》,特约记者作题为《让村民无限思念的当家人》,报告团成员彭丽丽作题为《爸爸,我的好榜样》的报告中,我们知道了:彭云同志任**市**县下喇叭乡口子梁村党支部书记20xx年,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山村,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20xx年来,彭云用责任温暖着小村百姓,用深情感染着一方土地,用无私挺起了大山的脊梁,用行动践行了一名农村共产党员的无私和忠诚。
他是小村永远的村魂,他心碑上镌刻的是为民服务的一片深情!20xx年12月5日,因高血压加上工作劳累导致脑出血,不幸去世,年仅51岁。
报告团成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深情讲述了彭云同志短暂而永恒、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他舍小家顾大家,数十年为民解忧愁,一身正气系群众,百姓冷暖挂在心间的事迹感人至深,精神催人奋进。
一个鞠躬尽瘁的优秀基层干部的形象,油然升起在大家心中。
报告会开始后,人们就被彭云同志的事迹紧紧地吸引住了,仿佛被报告团五位成员的生动感人、声泪俱下的报告带到彭云生前先进事迹的点点滴滴里而久久不能自拔。
一是彭云同志的先进事迹使收看报告会的人深受感动,大家都为失去这样一位优秀党员干部而痛心和惋惜。
二是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理想观念和生活目标有了很大的改变,用比较书面的说法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
质的改变。
为人民服务,成了一种过时的思想,甚至很多时候成为被人讥笑的老土的思想。
可是,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彭云同志以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我们上了很有教育意义的一课。
彭云的事迹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人都掉到了物质与享受中,不是所有的人都把为人民服务做为过时的思想扔得远远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把人生的理想和做人做事的目标都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
三是一致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向彭云同志学习,学习他"为了一村富,甘愿一家穷"的奉献精神,学习他把干事创业作为人生不懈追求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人生最高理想的无私精神,学习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让自己经风雨而让别人见彩虹的崇高精神。
彭云同志的事迹报告会,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激励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奋发有为,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业绩来。
彭云走了,但依然留在他工作生活过的土地上的群众不会忘记他,他的精神感动着无数与他素不相识的人。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很有价值。
祝愿他一路走好!
张楠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体会篇3
我是一只蝙蝠。
我身上有1000多种病毒,我把它们都封印在自己的身体里。
这些病毒对我们蝙蝠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却足以让伤害我们的人类死亡。
你知道为什么我们长的那么丑还想要长的更丑吗?那是因为我们想把人类吓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我们生病了。
但是你们还是忍不住垂涎欲滴的口水。
那天在寒冷的山洞里,有几个人把我的伙伴给抓走了,剩下的蝙蝠和我一样默默的哭。
我们诅咒:人类会得到报应的。
我想要告诉人类的是:如果你们不吃蝙蝠,那祸害就不会降临了,我们也不会报复你们。
我相信你们以后不会再吃我了吧,如果再吃的话你们还是会得到应有的报应。
在全国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有那么一群人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选择奔赴抗疫前线,正因为有他们的坚守和付出,才能给我们筑起了一道健康的防护线。
他们是援鄂医疗队,被人们称为最美“逆行者”。
他们的优秀事迹,说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堪当大任的!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
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能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认可,也预示着在这场必将载入史册的防疫阻击战中,我们年轻一代能肩负起责任,也能扛起先辈流传下来的使命,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如今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他们的精神将会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前赴后继,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奉献出一份力量。
想当初我们在老一辈眼里,都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基本是独生子女,打不得骂不得,被父母捧为“掌上明珠”。
也没经历过战乱,更不用说挨饿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似乎遇到一点挫折就扛不住。
这是很多人对于90后年轻一代的看法,娇气任性是90后的代名词。
然而在疫情面前,4.2万余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默默奋战着,守护我们的国家,保佑国家的人民。
危难时刻义无反顾、直面危险,90后青年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抗疫战场上的勇士,穿着繁琐的防护服,戴着厚重的防护镜,日以继夜地在疫情一线忘我地工作着,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就是“中国脊梁”!总之,他们早已不是从前那个少年了。
融入时代的青春之歌叩击灵魂,走近抗击疫情的青春画卷力透纸背,我们是90后年青一代,理想之于我们是不断精进技术本领。
我们会将理想化作指路明灯,指引我们一步一步实现个人价值,进而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回信心得体会
20__年3月15号,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并向他们和奋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
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这样一群人主动请缨,义无反顾地冲到抗击疫情最前线,他们看似瘦小的身形却隐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们用行动证明他们也可以有责任,有担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榜样。
没错,他们就是我们平时口中长不大,‘垮掉的一代’“90后”,然而,面对新冠状肺炎疫情,他们没有退缩,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新一代“9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在面对国家有难时,他们一样可以挺身而出,像抗战时期的先辈英雄一样,奋勇前行,担当起重任。
“90后”那个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别人口中长不大的小孩,今天却在抗战一线成为别人口中的英雄,或许他们没有长大,只是偷偷穿了大人的衣服,学着大人的模样,做了大人的事情。
“90后”的我们迎风奔跑,正如是林伯渠的“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诗句中的豪爽洒脱,正是青春的激情,鼓舞着我们的斗志;正是青春的芬芳,陶醉着我们的心灵;在这次疫情中,“90后”用实际行动证明新一代青年已经长大了,可以守护祖国,保护他人了,也很好的树立起新时代青年的榜样。
作为“90后”,不管是在抗战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在奋勇一线的基础党员,作为有为青年的你们,不负众望,用无私奉献诠释了青春无悔的担当,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一代的朝气磅礴,我相信,青少年一定会以你们为榜样。
张楠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体会篇6
己亥岁末,病毒肆虐,武汉危急,全国告急!全国各地积极投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保卫战。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我院认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紧张有序开展各项防控工作。
400多人主动请战支援武汉。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安排,医院已先后选派四批医疗队奔赴湖北抗“疫”第一线。
他们分别是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呼吸内科医师王永彬,重症医学科医师张鲁,感染/肝病科护士许丽,呼吸内科护士李玉珍;第二批医疗队队员:急诊重症专业医师郝学喜,重症医学科护士李冬梅,重症医学科护士宋淳;第三批医疗队队员:重症医学科医师温坤,急诊重症医学专业医师于杰滨,重症护理专业护士陈长静、郑磊、王鹏,胸外护理专业护士刘艳,老年护理专业护士王晓静。
第四批队员是由31名医生和100名护士组建的国家医疗队,由门诊部主任魏峰涛任领队,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承恩任队长,护理部副主任董红任联络员,队伍中有副高级以上人员17名,科室主任、副主任8名,护士长、副护士长8名。
四批队员中共有党员(含预备党员)40名。
援鄂抗疫队员们在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主动请战,不顾个人安危、逆行湖北,勇敢地走上没有硝烟的战场,充分展现了“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彰显了二院人尚义担当的责任和使命,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全院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是“二院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为凝聚力量、坚定信心,传承和弘扬二院精神,医院决定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向援鄂抗疫医疗队员学习的活动。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计报酬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
他们既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夫为人妻,他们又是冲锋在前的战士。
面对疫情,他们有的不忍心告诉家人实情,有的新婚不久就要道别,有的来不及给逝去的亲人上坟就匆匆赶回……春节本是团圆之时,他们却收拾行囊,踏上征程,面对亲人的泪水和拥抱,他们坚定的说“如果可以重来,我的选择亦是如此”。
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以大局为重,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将国家利益摆在首位,国有战,召必回!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敬佑生命、守护健康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关键时刻,党员就应该冲在前面”“我们90后成长起来了,这是我们的
使命。
”援鄂队员中,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有党龄十几年的老党员,有援子州队员,也有9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
他们身上,体现着医者的初心、党员的责任、使命的传承。
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坚守“救死扶伤”的医者初心,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员使命,传承“尚义担当”的医者仁心和社会大爱。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迎难而上、舍生忘死的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心。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铿锵誓言,一线写下的入党申请,疫情蔓延,在很多人避而不及时,一批批最美“逆行者”却奔赴湖北。
“这次去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归期未定”,队员们深知疫情严重,前方危险,但他们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地冲在战“疫”最前线。
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危急时刻,迎难而上,不怕风险,不怕牺牲,无私无畏,构筑起守护人民健康的牢固防线。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敢打必胜、一往无前的坚韧毅力和战斗精神。
援鄂队员到达病区后,来不及适应,便开始了高强度的工作。
他们几乎整日整夜奔波,夜以继日地救治感染病患。
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限度节约防护服,他们可以坚持10小时水米不进。
为了抵御寒冷,他们依偎在一起,为了对抗病毒,他们团结在一起,“我们现在多拼一分,对疫情的控制就多一分保障。
”他们身上,展示了医护人员的坚强与伟大。
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坚持必胜的决心,敢打硬仗、善打硬仗。
全院上下要充分认识学习宣传援鄂队员事迹精神的重要意义,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
各党(总)支部要创新学习形式,通过网络等线上平台,确保将援鄂医疗队员精神传达到职工心中;党员干部要敢于站出来,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学习实践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体职工要以大局为重,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将援鄂队员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高昂的斗志、切实的行动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张楠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体会篇7
这是最黯淡无光的春节,肺炎恣虐于神州大地,人心惶惶。
这是最热血高昂的春节,炎黄子孙守望相助,高歌无畏的家国无疆。
没有硝烟,没有炮火,有的只是在一个不经意间,侵入身体的病菌。
1例,2例,10例……直至如今的接近10000例。
在这疫情面前,我们忽然明白了,什么是众志成城。
不曾忘,钟南山院士耄耋之年挺声而出;不曾忘,请战书上一个个鲜红而坚定的手印,“不计报酬,不论生死”,写满了无数医疗工作者铿锵有力的内心誓言;不曾忘,风华正茂的女子褪去华裳,剪断青丝,坚守战场。
他们何尝不知疫情难料,但国难当下,血脉滚烫,他们的眼中只有危难的中国,啜泣的病患,因为他们知道,舍弃小我,是为了大国安然。
越是一发千钧,存亡绝续之时,越能研读人性的平凡与伟大。
新年前夕口罩生产厂复工加班,流水线传递的是质朴的关怀;除夕夜火神山医院工地的特殊的“年夜饭”,是无数工人们在万家灯火里坚守着的战场;全国各地纷纷打响一级响应,紧跟党中央,拧成一股劲;全国各地的募捐浩浩荡荡,每一份物资都寄予着执着的信仰。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疫情危急之时,有人愿意披上铠甲,匆匆奔赴战场,也有人一次为契,填补内心的阴暗:无良商家抬高口罩价格,将国难财视为高尚;不法分子借机造谣生事,人心惶惶是他们的目标;无能领导欺上瞒下,声称一切安好,百姓无患。
此种蝇营狗苟之辈,无疑是人格的狰狞。
诚然,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是武汉野味市场,但进而观之,野味只是导火线,真正应该反思的是这场疫情背后的根本因素:斩不断的野味市场,不够完善的市场机制,欺上瞒下的官僚风气。
从另一种角度看,纵使此次疫情不发生在今天的武汉,它仍然会在中国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野蛮生长。
“猎人终将成为猎物”,人类最终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因此,当务之急是斩除违法作乱者的嚣张气焰,革除形式主义的官僚风气,扫清痼疾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再现国泰民安。
武汉是河流的分支,但绝不会被河流抛弃,暂时的封城只是为了防止疫情的扩散。
我们坚信,环绕城市上空的终会是浪漫与热爱。
愿
四海疫情已终,疾患永散,明年春天,我们再赴武汉,赏尽十里樱花。
张楠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心得体会篇8
我是内蒙古呼伦贝尔日报社记者于雪丹,也是杜宏烈士牺牲后深入伊木河采访的全国第一个媒体人。
这次采访,是我十几年记者生涯中最为难忘的一次,给我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感动、激励和震撼。
说实话,采访之初,我也曾在内心产生质疑:艰苦偏远的连队,会有那么优秀的官兵。
价值多元的社会,真有那样执着的坚守,带着这样的疑问,“三九”第一天,我和3位战友同行,从边防团出发,一路向北,向号称“雪域孤岛”的伊木河进发,寻找内心的答案。
那是一条从原始森林中延伸出的狭窄山路,冰封雪裹,漫长孤远。
310公里的路程,如果在交通便利的城市,飞机仅用半小时,高铁一个半小时,汽车不到三个小时,可我们从晨曦微露到太阳落山,整整走了一天;而杜宏,在这条路上却用尽了他年轻而短暂的一生!
来到伊木河边防连,官兵们向我动情地讲述着这个边防军人的故事。
13年军旅生涯,11年坚守一线,从普通一兵到一连之长,他身上的闪光点多得让人难以想象。
我问战士们连长身上什么最特别,他们的回答出乎意料:连长像颗子弹,干什么都冲在前头,身上为此留下了好多伤疤。
一次连队炊事班失火,杜宏带着战友迎着火势,第一个爬上木质房顶救火,掀开房檩,一根三寸长的钉子瞬间扎进他的右肩。
他一声不吭,直到大火扑灭,才叫军医把钉子拔了出来,从此,肩上落下一个刺眼的疤。
杜宏腿上的疤是和战友们一起打柈子时留下的。
为连队过冬储备烧材,在锯柈子时他脚下一滑,被油锯在腿上开了一道大口子,顿时皮肉外翻,鲜血淋漓。
当时现场没有麻药,杜宏就边抽烟、边咬牙,让军医给缝了十几针,战士们回忆说,那场景堪比关公的“刮骨疗毒”。
杜宏长年在边防一线执勤巡逻,脚上踩过钉子,身上被蛇咬过,头上被流石砸过,还有左臂因为超强度训练导致的习惯性脱臼……每一个伤疤都在讲述他戍守边关的感人故事;每一个伤疤都见证着他无私无悔的责任担当;每一个伤疤都诠释着他戍边爱连的血样忠诚。
接受我采访的每一个人,没有矫揉粉饰,没有作势浮夸,听着他们讲述自己眼中的杜宏,一桩桩、一件件,包括那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我的心灵,让我落泪动容。
炊事班义务兵孙福义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是爷爷一手将他带大的。
去年,爷爷去世时正赶上大雪封山,孙福义急得直哭。
杜宏让在外休假的司务长替孙福义为爷爷送行,并拿出5000元工资表示慰问。
指导员李东风与杜宏同住一间寝室,他们两人搭班子,总是习惯每天晚上说说工作的事、聊聊家里的事再休息。
直到现在,李东风依然照常24小时不关寝室的门,那是杜宏生前立下的规矩,为的是能看到从这里走过的每一个战士。
其实我知道,不关的哪里是简单的一扇门,那分明是一颗敞开的心!
伊木河所有的战士都曾感受过:半夜里连长查铺,不忘给每一位战士掖好被子;将手伸进作战靴里摸摸是不是潮湿;出操时蹲下身来把他们松了的鞋带绑紧;寒冷的户外为他们放下帽耳;记得他们每一个人的生日,并且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的简单愿望……
我面前这些年轻的战士皮肤黑红、眼神清澈、目光坚毅,即便脸上淌着泪,也始终正襟端坐。
采访过程中,我几次唐突地站起身来,在走廊里踱来踱去,不时眺望窗外的界河,和界河对岸的远山,我怕自己难以抑制的泪水勾起他们更沉痛的悲伤。
但我却始终控制不住,和战士们一起一次次泪流。
6天的时间,我采访了59名边防官兵,记下了70多页采访笔记。
泪水一次次把手稿打湿,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情与血的记录,爱与泪的倾诉。
这么多年,我出版过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写过数百篇人物通讯,唯独这一篇,是我最艰难的一次写作。
5天5夜,常常深夜里伏案而泣,不知从何下笔。
那一个个场景犹如电影片段在我眼前一幕幕回放,挥之不去。
我忘不了,杜宏的遗体离开连队时,因为送行的灵车乘坐人员有限,排长牛雪峰和战士张利、蒋加亮三人齐刷刷跪倒在团长孙建国面前,哭着恳求送连长最后一程。
那该是怎样的一跪啊!都是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军营男子汉,都是跪天跪地跪父母的铮铮好儿郎,那一刻,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