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万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王万芳《襄阳好十首》
襄阳好(清·王万芳)
襄阳好,第一是萧廔。

唐道南东横地出,汉江西北接天流,城郭画中收。

襄阳好,最好是隆中。

曾是龙潜初九地,至今山势尚蟠龙,长啸振英风。

襄阳好,最好汉皋楼。

杏子春衫红似火,鸭头新涨碧如油,人在木兰舟。

襄阳好,最好汉之阴。

典午金容传镇海,鸥波墨妙委荒林,金石耐消魂。

襄阳好,最好万山头。

月下佩环声渐远,潭中碑影字还留,风色一天秋。

襄阳好,最好是庞居。

林下茶卮消夏酒,洞中鸡犬辟秦余,福地总难如。

襄阳好,最好是甘泉。

古寺云深藏卧佛,荒台月上啸飞仙,谷雨试茶天。

襄阳好,最好是城西。

柳子山头旾涨暖,桃花岭畔夕阳低,跃马跳檀溪。

襄阳好,最好大堤头。

春涨绿连杨柳岸,晚妆红上水边楼,楼下估帆收。

襄阳好,最好鹿门山。

灵溢渊泉龙雁祷,上庄烟树鸟知还,双鹿自闲闲。

王万芳,字季远,襄樊宜城人。

清末名士,与杨守敬齐名,并称“湖北二杰”。

光绪十一年贡士,赐进士出身。

历官庶吉士、翰林院编修等。

有《襄阳府志》
二十六卷,《志余》一卷,《襄郡忠义录》一卷。

这十首词,词牌本名为《谢秋娘》,唐太尉李德裕为亡伎谢秋娘而作。

后白
居易有作:“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
江南?”人们据词中之句改名为《忆江南》、《江南好》等。

词为单调,五句,
二十七字。

第二、四、五句押平声韵。

王万芳借此词调吟唱襄阳十处景观,简
洁而又明快,深得民众欢迎。

第一首写萧廔。

“萧廔”的“廔”同“楼”,萧楼就是昭明台,因梁昭明太子姓萧,故称。

昭明太子名统,出生在襄阳。

后来入住东宫,主持东宫学士编纂《文选》。

书成刊刻后送襄阳一部,襄阳把保存《文选》之楼称“文选楼”。

太子萧
统死后,谥号“昭明”。

“文选楼”因改为“昭明台”。

“唐道南东”是唐山南东道的缩写,意思是说到了唐代昭明台又改称“山南东道楼”。

唐初,全国分为十道,襄
阳属山南道。

开元二十一年,山南道又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襄阳属山南
东道,道治就在襄阳。

楼上嵌有当时著名书法家李阳冰所书“山南东道楼”牌匾
一块。

“横地出”,状形势高险,犹如巨峰耸起。

“汉江西北接天流”,是说襄阳
西北有汉水从天外流来。

“天外流”同“横地出”形成对仗,这使我们想到杜审言《登襄阳城》诗中“楚山横地处,汉水接天回”的诗句。

气魄雄浑,笔力横壮。

最后一句,“城郭画中收”。

概括襄阳之美,美如画。

“城郭”本指内城和外城,
这里应指城内、城外,也就是襄阳境域的整体形象。

“画中收”的“收”字,是“尽
收眼底”之“收”。

有取得、得到的意思。

襄阳依山带水,城池映照,风景如画,
美不胜收。

第二首写隆中。

“曾是龙潜初九地”一句是说,这里曾经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诸葛亮被庞德公评题为“卧龙”。

初九龙潜,尚属无用之时。

《易·乾》曰:“初九,潜龙勿用。

”疏曰:“正义曰,居第一之位故称初,以其阳爻故称九。

潜者,隐伏之名;龙者,变化之物。

言天之自然之气,起于建子之月。

阴气始盛,阳
气潜在地下,故言初九潜龙也。

此自然之象,圣人作法言,于此潜龙之时,小
人道盛,圣人虽有龙德,于此时惟宜潜藏,勿可施用,故言无用。

”第二句中的“蟠龙”,是形容隆中山势犹如盘曲卧着的龙。

最后,“长啸振英风”一句,是说
诸葛亮“抱膝长啸”立志高远以及他美好的名声永世流芳。

“啸”,许慎《说文解字》:“啸,吹声也。

”《诗经 ·召南》:“其啸也歌”,郑玄注:“蹙口而出声也。

”成公绥《啸赋》亦说:“动唇有曲,发口成音。

”《辞源》的解释是:“嘬
口出声。

”又说:“发声悠长多曰啸。

”王晓毅先生在所著《中国文化的清流》中说:“啸歌没有歌词,属于无言之歌,而且又不借助器乐,由吹奏者自己发出。

所以它被认定比其他韵文形式更能表达思想感情。

……名士们在表达内心复杂
情感,尤其是潜意识领域不可名状的情感时,大都发出长啸或啸歌。

”诸葛亮身
处汉末乱世,隐居襄阳隆中,胸怀远志,“自比于管仲、乐毅”,自翊为可以出
将入相,然而,前途却是那样渺茫。

这满腹的忧虑,最好的表露方式,莫过于
长啸了。

他常常在与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交谈时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
史郡守也。

”三人点头表示同意他的看法,但当三人问他:“那么,你呢?”诸葛
亮却笑而不答。

这“笑而不答”的深意,就融在那“长啸”之中。

可以说,诸葛亮
的“长啸”,是龙卧浅滩的叹息,是渴望明主造访的呼唤!
第三首写汉皋楼之景。

据《襄阳县志》载,汉皋楼座落在大北门外。

它与樊
城的挹秀楼隔汉水相望。

汉皋当与“交甫解佩”的神话故事有关。

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载:“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

(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

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

’……遂手解
佩与交甫。

交甫悦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

顾二女,忽
然不见。

”这故事的发生地,据说就在襄阳万山脚下,万山又名汉皋山。

故张衡
的《南都赋》中有“游女弄珠汉皋之曲”的句子。

也因此,襄阳才有解佩渚、弄
珠滩、弄珠亭、汉皋楼等胜迹;诗文中才有汉佩、解佩、投佩、汉皋佩、弄珠
游等成语典故。

汉皋楼可以说是这些文化的一个凝聚点。

“杏子春衫红似火”一句,描写的是少女的着装。

南朝民歌《西洲曲》中有“单衫杏子红”之句,就是
描写女主人公的。

这里是说春夏之交,襄阳少女穿着杏红色的单衫,往来于汉
皋楼前。

“鸭头新涨碧如油”一句,写春雨过后,汉水新涨,清澈见底,色泽似
公鸭头上绿油油的羽毛。

用“鸭头绿”形容汉水,于诗词中累见。

李白《襄阳歌》中有“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薛瑄《襄阳歌》中有“持节过樊城,
南渡汉江曲。

远自嶓冢来,遥望真如鸭头绿”。

就在这碧绿如油的江面上,兰舟
竞发,帆影点点。

“木兰舟”是船的美称。

任眆《述异记》云:“七里洲有鲁般刻
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

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汉皋楼、挹秀楼之间的江水上,还曾有浮桥横江,名曰:济汉桥。

七十二舟,首尾相接,贯以铁索,系于
两楼前的巨型铁柱之上。

其壮观程度,可以想见。

绿水、兰舟、浮桥、护岸、
城阙、大北门,两岸古楼,两岸街坊,远山群峰,再加上熙熙攘攘的往来行人,和谐地组合在一块儿,一幅古色古香的襄阳“清明上河图”不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了吗?
第四首写铁佛寺。

“汉之阴”是铁佛寺的座落位置,《水经注》云:“(檀溪)
北经汉阴台西。

临流望远,按眺农圃,情邈灌蔬,意寄汉阴,故因名台矣。

”铁
佛寺在檀溪东,汉阴台附近,即今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院内。

“典午金容
传镇海”一句,交代铁佛铸造的时代及原因。

“典午”是“司马”的隐语。

“典”,可
解释为掌管,与“司”同义;“午”,在十二属中为马。

因此,“典午”就是“司马”。

又晋为司马氏之天下,故“典午”又为晋朝的代称。

“金容”指铁(金属)铸的佛
像(容貌)。

“典午金容”,就是晋代所铸佛像的意思。

“镇海”,指铸造佛像的
原因:借佛力让汉水不要泛溢为患。

《襄阳县志》云:“铁佛寺在西门外”,“晋
释道安与习(凿齿)居士铸佛像以镇海”。

“鸥波”,鸥鸟翱翔水面,以喻生活悠
闲自在。

或指明代成化年间僧秀峰,有功不受赏,在铁佛寺以养年之事。

“墨妙”,指书法精品,铁佛寺中的石刻碑文。

“委荒林”,剥落、破败,散仆于荒草
丛中。

“金石”,金指钟鼎之属,石指碑碣之属。

古人常在金石上镌刻文字,或
颂功纪事,或寄寓训诫。

“消魂”,形容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第五首写万山。

“月下佩环声渐远”,描绘了一幅汉水女神月下漫步的美妙图画。

孟浩然在《万山潭》诗中写道:“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
沿月棹歌还。

”在《登万山亭》诗中又写道:“神女鸣环佩,仙郎接献酬。

”欧阳
修“沧波荡漾浴明月,疑是弄珠游美人”两句诗,可作为此句的注脚。

“潭中碑影
字还留”一句,写杜预沉碑的故事。

《晋书·杜预传》载:“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碑影字还留”,是说万山潭中尚依稀可见杜
预记功碑上面的文字。

“风色”即天气。

卢照邻有“今朝好风色,延瞰极天庄”的
诗句。

李白有“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的诗句。

“一天秋”,就是满天秋色。

这是这首诗的背景,秋高气爽的季节。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

万山下,
汉水滨,神女游,碑影现。

月色秋风,环佩和鸣。

万山的风景,就是这么美!
第六首写庞公隐居。

襄阳有两个庞公,名士庞公庞德公和居士庞公庞蕴。


个避乱世,一个避世俗。

诗中所写当是庞德公。

《襄阳记》曰:“庞德公,襄阳人,居沔水上,至老不入襄阳城,躬耕田里,夫妻相待如宾,休息则正巾端坐,琴书自娱,睹其貌者肃如也。

”“庞居”即庞德公的故居,文献记载有三个地方。

《后汉书·逸民传》说在岘山之南。

又有二处,一说在广昌里;一说在洄湖。

《水经注·沔水》则说在鱼梁洲。

最后住进了鹿门山。

可见,他曾多次转换住地。

“林下茶卮消夏酒,洞中鸡犬辟秦余”,描写庞德公的隐居生活。

“辟秦”当为“避
秦”,即逃避暴秦的意思。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隐居者,自称他们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来武陵深山中隐居,他们不知王朝已经几次改朝换代。

后来人们
就用“避秦”作为咏隐居的典故。

也有用“逃秦”、“嫌秦”的。

如王绩《田家》:“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

”刘言史《题茅山仙台药院》:“楼台争耸汉,鸡犬
亦嫌秦。

”那么,“洞中鸡犬辟秦余”的意思就是,山洞中喂养的鸡犬都是避秦乱
时留下来的。

“福地”,安乐之地。

诗中指庞公隐居处。

“总难如”,总是难以得道。

前面我们说庞德公数次迁居,其原因就是有人干扰了他的平静和安宁。


人就是荆州牧刘表。

《襄阳记》有载:“荆州牧刘表数延请,不能屈。

”迁徙居
所就是为了躲避地方官府的搔扰。

“如”,到、然之意。

《易·屯》:“屯如儃如,乘马班如。


第七首写甘泉寺。

寺址在襄阳城南三公里处。

寺为晋代释慧远建,因寺后有
泉泉水甘冽,故称甘泉寺。

此寺民国初期尚存正殿三间,抗日战争期间被毁。

甘泉寺西半里有卧佛寺,不知建于何时。

这里曾经是风景宜人的地方,除王万
芳外,黎家会、汤右曾、何宗贤等人也有诗歌咏唱这里的无限风光。

黎家会
《登岘山饮甘泉寺》云:“五岳归来江汉秋,岘亭风景正飕飕。

七年梦绕三高宅,一斗心消万古愁。

碑长苍苔迷旧字,僧删绿竹引清流。

狂歌且喜偕童冠,那识
星霜已上头。

”汤右曾《岘山亭至甘泉寺》云:“篮舆呕轧傍城隈,积雾霾云黯
不开。

一磴自穿云气入,万峰争送雨声来。

山川浩荡今如此,裘带风流安在哉?千载牛山共挥涕,古苔秋井易心哀。

云藏岩谷昼冥冥,忽听天风响佛岭。

草际
老僧迎客至,烟中修竹入门青。

坐来瀛海茫茫地,尽失山川漠漠形。

休问葡萄
酦醅后,甘泉一酌自清泠。

”何宗贤《卧佛寺》诗云:“尘外消闲万虑微,眈诗
酣泉忽忘归。

不妨黄鸟识姓名,更爱青山无是非。

云去禅僧闲半榻,客来惊犬
出双扉。

平生本有玉梯足,欲上天门借落晖。

”这里不仅是佛教圣地,而且是令
诗人陶醉的名胜之区。

“荒台月上啸飞仙”,当是说佛寺已破败,明月照在荒台上,仿佛只有神仙还在那里啸歌。

“谷雨试茶天”,二十四节气的谷雨节正是采
摘新茶,制作新茶,品尝新茶的时节,所以说谷雨试茶天。

第八首写柳子山。

《襄阳县志·山川》载:“柳子山一名柳横山,在县西南十
五里。

《水经注》云,檀溪水出此山。

《明一统志》云,梁简文帝泛舟穷柳子
之源即此。

这里又有柳子关,唐代著名诗人刘言史死葬于此。

皮日休在《刘枣
强碑》中说:“襄阳之西,坟高三尺而不树者,其先生之故茔。

”所以,柳子山
一带也是襄阳的一处景点。

“旾涨腝”,春天气温逐渐变暖。

“旾”,同“春”。

《集韵·谆韵》:“萅,古作旾,隶作春。

”“腝”,同“暖”。

“桃花岭畔夕阳低”一句,写山岭上盛开的桃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地娇艳。

“跃马跳檀溪”,
描写山下的小溪。

这正是当年刘备马跃的檀溪。

《三国志·先主传》注引《世语》曰:“备屯樊城,刘表礼焉。

惮其为人,不甚信用。

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
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

所乘马名的卢。

骑的卢走,堕襄阳西檀
溪中,溺不得出。

备急曰:‘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
得过。


第九首写大堤头。

襄阳城外的环城大堤有四十余里,他的头在哪里?从诗中“杨柳岸”、“水边楼”、“估帆收”等语分析,这大堤头当是老龙堤或城东北之堤。

这里有商船停泊的港湾,岸上有繁华的市井,有大堤女接待客子的青楼。

春水
新涨,岸柳浓绿。

身着艳丽红色晚妆的大堤女子,在岸边的青楼下,招揽着从
商船上登岸的客子、游人。

诗的这个内容,从南朝乐府民歌《大堤曲》产生之
日起,便传唱不衰。

如北魏·王容的《大堤女》:“宝髻耀明珰,香罗鸣玉佩。

大堤诸女儿,一一皆春态。

入花花不见,穿柳柳阴碎。

东风拂面来,由来亦相爱。

”唐·张柬之的《大堤曲》:“南国多佳人,莫若大堤女。

玉床翠羽帐,宝袜
莲花距。

魂处自目成,色授开心许。

迢迢不可见,日暮空愁予。

”再如明·边贡《大堤》诗:“大堤女儿花见羞,大堤杨柳映青楼。

金壶注满樊城酒,醉杀狂夫
不解愁。

”李白、孟浩然、李贺、陆龟蒙等大诗人,也都有所咏唱。

襄阳大堤,
的确蕴涵着丰厚的汉水文化精髓。

第十首写鹿门山。

鹿门山是襄阳开发最早的名山之一,文化积淀丰厚。

据晋
代习凿齿《襄阳耆旧记》卷三《山川》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

建武中,习
郁为侍中,时从光武幸黎丘,与帝通梦,见苏岭山神,光武嘉之,拜大鸿胪。

录其前后功,封襄阳侯,使立苏岭祠。

刻二石鹿,夹神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庙,或呼苏岭山为鹿门山。

”此记载尚见于《后汉书·庞公传》注,唐初欧阳询等奉
高祖李渊之命编写的大型类书《艺文类聚》也有详载。

鹿门山名扬天下,尽人
皆知。

不仅因光武帝、习郁,还因它的神秘故事,鹿门山似乎是一座神山。


北朝齐、梁时期的鲍至所著《南雍州记》记引《襄阳记》云:“双鹿自立如斗,
采伐人常过其下,或有时不见鹿,因是知有灵瑞。

梁天监初,有蚌湖村人于此
泽间猎,见二鹿极大,有异于恒鹿,乃走马逐之。

鹿即透涧,直向苏岭。

人逐
鹿至神所,遂失所在,唯见庙前二石鹿。

猎者疑是向鹿所化,遂回。

其夜,梦
见一人,著单巾帻,黄布绔褶,语云:‘使君遣我牧马,汝何驱迫?赖得无他,
若见损伤,岂得全济?’”第三句“灵溢渊泉龙雁祷”,写鹿门寺内的泉水。

称“灵
溢渊泉”是因为它径流的奇异。

山腰涌泉汇入一坑称“天坑”,坑水暗流数十米从
一巨石涌出,倾泻悬空,散如珠,濆如雨,注入一池称暴雨池。

“龙”是水中物,“雁”是天上客。

“祷”是祈祷、祷告,有希冀神灵赐福之意。

“龙雁祷”则更显清
泉的灵异。

明代王凤林《游鹿门寺观灵溢泉》诗曰:“削壁摩霜苍,幽岩响灵渌。

游空自何许,疑有神工续。

一盏脉脉通,涤我根心俗。

箕踞读殘碑,凭窗看不足。

岩云栖莫飞,愧我还踟蹰。

况有真隐志,频来住此谷。

”此诗可为此句之注。

“上庄烟树鸟知还”,是说鹿门寺掩映在烟雾朦胧的丛林中,成群的飞鸟傍晚时
分也都知道返回各自的巢穴。

“上庄”,北宋释德洪有《初到鹿门上庄见灯禅师
遂同宿》诗,开首即云:“上庄俯汉江,古木杂桑柘。

”由是知鹿门寺又有上庄
之称,当与释迦“丛林”相关。

“双鹿自闲闲”,写鹿门寺前的两尊石鹿,用比拟
手法写它们悠闲自得的神态。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

”《传》曰:“闲闲然,男女无别往来之貌。

”鹿门山被称为名山,不仅因鹿门庙、鹿门寺甚或鹿门山的风景,还因为它是一
座隐者之山。

汉庞公,唐孟浩然、张子容、王迥、、唐彦谦、庞蕴、皮日休,明代任亨泰、蔡玉虹等都曾在这里隐居。

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诗人,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王万芳的这十首《襄阳好》,精选了襄阳的十处景观进行讴歌,抒发了他对家乡山水的无比热爱之情。

当然,襄阳之好远不止这些。

他开了个好头,后来的刘叔远又续写了数十首同题之作,更加全面地歌颂了这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

魏平柱
2007-9-25 (初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