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一单元 阶段贯通1 先秦时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阶段贯通1先秦时期
内容导航一 构建知识网络二 线索纵跨横联三 解题规范指导
构建知识网络
返 回
线索纵跨横联
微专题1 文明起源——早期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原生性中华文明是在欧亚大陆产生的一支原生文明,其经历了从起源到逐步形成的过程,夏、商、周时期逐渐进入阶级社会
可信性我国考古学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整体性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元文明的交融,各地区的文化通过相互竞争、碰撞、交融,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明
连续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
对点训练
1.(2023·岳阳联考)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时注意到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东部二、三级阶梯的河谷平原适合发展农业,长江、黄河总流域面积大,两河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样化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两河的中下游没有不可逾越的地理障碍。

这些特征可以共同用来解释中华文明

A.“独立发展”的特征
B.“多元一体”的特征
C.“连绵不断”的特征
D.“农业文明”的特征
据材料“两河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样化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可知,这种地理环境有利于两河间形成不同的区域文明,“东部二、三级阶梯的河谷平原适合发展农业”“两河的中下游没有不可逾越的地理障碍”说明这些文明本质上都是农业文明,且便于互相交流,形成文化整体,故选B项。

微专题2 家国情怀——夏商周的文明传承
对点训练
2.(2024·呼和浩特一模)西周初期将京师之地称为“中国”,后该词的指称范围扩大到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诸侯国,常以“中国”称“华夏”,同时具有了族类的含义。

这些做法

A.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
B.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
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中国”的指称范围扩大到西周统治范围,并将其称为“华夏”,同时具有了族类的含义,这意味着西周统治范围内都是华夏族,所以上述做法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故选B项;
西周分封制下中央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A项;
材料中的做法与边远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C项;
西周先扩大统治区域,再有中国指称范围的扩大和含义的增加,逻辑错误,排除D项。

微专题3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政治各国通过变法改革,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官僚制出现,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效保障;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思想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教育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晚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资格
对点训练
3.(2023·青岛高三上期末)“家”字在春秋以前仅有两个意思,分别是氏族宗庙、宗族。

而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逐渐衍生出“个体家庭”的意思。

引起“家”的含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宗法制趋向完善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各国变法的推动
伴随着铁犁牛耕的应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确立,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个体家庭的确立,故选C项;
分封制确立的是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政治等级秩序,宗庙、宗族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排除A项;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逐渐瓦解,排除B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客观上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返 回



“目的、意在”类选择题范


规律总结
目的类题型是近年高考的流行设问方式,一般表述有“目的”“根本目的”“旨在”“意在”“重在”“为了”“出发点”等。

情境设计一般是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言论或者是措施、做法。

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只要涉及人物的用意或事件的目的,都脱离不了特定的时空背景,也就是阶段特征,应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和题干材料思考,也就是以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明确主干知识,以时空确定主干知识的演变脉络。

同时注意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其言论和措施应该吻合其阶级立场。

总而言之,目的既有阶级性又有时代性。

另外,如果是学者观点或者看法,还要注意其言论的指向性,弄清其言下之意。

(2023·全国甲卷,2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

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

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典例分析
解题过程
审读题干①时空:春秋时期。

②主旨:孔子对自称为王的楚国国君不满,编撰《春秋》,内含褒贬
注意问法“此举目的”,要结合孔子所处时代及其立场进行分析
解决问题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楚国国君自称为王,违背传统礼制。

孔子坚持原爵位称呼,体现对等级制度的维护,符合其克己复礼的主张
1.(2024·汕头高三月考)周人灭商以前以丰镐一带为中心,是为“宗周”。

周公二次东征后,以洛邑一带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卒营筑,居九鼎焉”,以洛邑为王城,是为“成周”。

据此可推知,定鼎洛邑旨在
A.不断扩大西周王畿范围
B.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促进南北之间文化交流
D.构建天下共主的正统性

针对训练
据材料“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可知,成周作为就近管控殷商故地及其遗民的王城,定鼎洛邑,其政治意义在于以此标明周王应受天命,代商而为天下共主的合法与正统,故选D项。

2.(2023·盐城三模)战国时期,诸子对利用舆论来管理基层社会的态度各异。

孟子主张君主决策时要把国人的舆论作为重要参考,但不能盲从。

韩非主张应采取对统治有利的舆论,但前提是必须受到法律制约,“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两种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加强君主集权
B.稳定社会秩序
C.强化思想控制
D.迎合贵族诉求
据材料信息可知,孟子主张君主决策时要参考国人的舆论,体现民本思想,韩非主张采取受法律制约的、对统治有利的舆论,说明二者都主张利用舆论来管理基层社会,共同目的是加强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稳定社会秩序,故选B项;
材料所述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君主集权,排除A项;
“思想控制”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项;
孟子和韩非都是新兴地主阶级,二人主张的共同目的并不迎合当时奴隶主贵族的诉求,排除D项。

返 回
本课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