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库建库解决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库建库解决方案
1遥感影像数据库建库规范
1.1.1建设方案
(一)建设模式
遥感影像数据是一种海量、昂贵且时效性强的信息资源,它的获取、更新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

它的获取和更新应由指定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根据政府部门的实际需求,制订影像采购计划,进行统一获取、处理,并建立相关机制确保为各部门提供共享使用。

采用“市财政统一支付、全市共享使用”的方式,开展遥感影像的获取,并通过基础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服务平台面向全市各应用部门提供分发和共享使用,实现“一次投资、重复使用、多方受益”集约化建设模式。

(二)建设内容
根据《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CJJ103-2004)》以及国家测绘局《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技术大纲(试行)》相关规定要求,鄂尔多斯市遥感影像数据库的建设应满足以下方案:
其中,一类地区包括城市建成区、重点规划区(如全市16个工业园区、沿黄河地区等)及旗区主要城镇;二类地区包括城市近郊、旗区主要城镇近郊和人口聚集区;三类地区包括城市远郊、沙漠和草场、林地等。

地区分类的数据比例尺精度为:一类地区影像数据分辨率应优于1m;二类地区影像分辨率应优于5m;三类地区影像分辨率应优于5m。

考虑遥感影像的采集成本,结合鄂尔多斯市基本需求,遥感影像数据库将以航天数据为主、航空数据为辅,以航天、航空相结合的手段,构建立体数据体系,形成一个多尺度(1:500~1:2000、1:2000~1:5000、1:5000~1:10000等)、多类型(光学、光谱、微波、激光雷达等)的数据体系,满足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应用需求。

(三)组织模型
遥感影像是一个大对象,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

综合考虑鄂尔多斯市建设需求,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瓦片金字塔组织模型,支持基于文件管理方式、基于文件和数据库混合管理方式等多种数据管理方式。

图 1 瓦片金字塔组织模型(第二层以18度,第三层以9度划分)
本方案特点为:
1. 满足遥感影像多尺度的特性;
2. 具有高效空间数据索引和空间数据查询能力;
3. 满足遥感影像数据多源性的要求;
4. 满足遥感影像数据库的无缝性;
5. 实现海量遥感数据的管理。

2数字线划图数据库建库规范
2.1.1建设方案
(一)数据覆盖范围
(二)建设内容
1. 数字线划图数据可分为以下几大类:控制点数据、水系数据、居民地及设施数据、交通、管线数据、境界与政区数据、地貌数据、植被与土质数据。

2. 数字线划图数据各类对象的分类按照GB/T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设计;
3. 空间形态数据按照GB/T20257.1-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和GB/T20257.2-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5000
1:10000地形图图式》设计;
4. 数学表述按照GB/T 17798-1999《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设计;
5. 不同比例尺数字线划图包含的要素,按GB/T 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设计。

具体内容如下:
1. 水体数据
水体数据包含鄂尔多斯全市范围内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水面或有标志意义的瀑布、井等要素的空间数据特征。

2. 居民地及设施数据
居民地及设施数据包括居民地、工矿及其设施、农业及其设施、公共服务及其设施、名胜古迹、宗教设施、科学观测站及其它建筑及其设施等空间和属性数据。

3. 交通数据
交通数据包括铁路、地下隧道、公路(含高架路)、快速路、乡村道路、街道、道路构造及其附属设施、空运设施及其它交通设施的空间和属性数据。

4. 管线数据
管线数据包括城市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工业、电力、电信等管线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按地理空间要求分为地上、地面和地下三种;按几何形态分管线和管线节点。

5. 境界与行政区划数据
境界与行政区划数据包括城市各级基本行政区划要素的境界、区域及行政机构驻地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

鄂尔多斯市行政区划应包括市、旗区和街道、乡镇苏木、社区等。

6. 地貌数据
地貌数据应用于表现地面起伏状态和基本构造特征。

地貌数据可包括等高线、高程注记、水域等值线、水深注记点、自然地貌、人工地貌等类型。

7. 植被与土质数据
植被与土质数据包括地表植被和非植被覆盖情况,包括城市绿化情况、农田耕种情况、非耕地和土质情况等。

(三)组织模型
数字线划图采用5位数的编号方法,其中首位数为比例尺代码:1与1表示1:1000地形图、2表示1:2000地形图。

第2、3、4、5位数为与图幅左下角坐标有关的图号代码(1:1000地形图除外)。

其中,对于1:1000数字线划图的图号代码K1不足3位时,K2不足2位时首位补零;对于1:2000数字线划图的图号代码K1不足2位时,K2不足2位时首位补零;对于1:1000数字线划图而言,其图号代码K1的首位亦为其比例尺代码。

图号代码中K1为一与坐标Y有关的整数,K2为一与坐标X有关的整数,对于任一点(X,Y),例如(22345.70, 113456.80 )其所在的数字线划图的图幅号计算式见下表。

说明:符号INT[ ]表示对[ ]内的数取整数部分。

(四)数字线划图数据分层
数字线划图数据分为七层,其分层和层码参照下表。

3三维模型数据库建库规范
3.1.1建设方案
(一)建设内容
三维模型数据库依据是否用于可视化表现将其分为源数据分库和展现分库。

源数据分库根据要素分为建筑物、道路、水系、植被、地面、地下空间设施及其它等七个模型子库,各模型子库存放原始三维模型,每个模型含有几何、属性和纹理三类信息。

展现分库也按要素分为建筑物、道路、水系、植被、地面、地下空间设施及其它等七个模型子库,各模型子库存放用于三维可视化表现的模型,每个模型通过唯一编码与原始三维模型一一对应,并含有LOD1、LOD2、LOD3、LOD4和LOD5五个不同表现等级的模型。

其架构如下图所示:
图 2 三维数据构成方案
(1)源数据分库
1. 建筑物模型
建筑物模型包括各类地上建(构)筑物主体及其附属设施、各类地下建(构)筑物(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地下人防工程等)的几何、纹理和属性数据。

2. 道路模型
道路模型数据包括高速公路、登记道路及地下通道、人行天桥、铁路、高架线、道路附属设施等的几何、纹理和属性数据。

3. 水系模型
水系模型数据包括河、湖、井、水库、池塘、沟渠等自然和人工水体的几何、纹理和属性数据。

4. 植被模型
植被模型数据包括成行栽植的行道树和绿地、种植的景观植物的几何、纹理和属性数据。

5. 地面模型
地面模型数据指道路围合的自然或人工修筑地面区域的几何、纹理和属性数据。

6. 地下空间设施模型
地下空间设施模型包括地上地下管线、地下人防设施、地下交通设施等。

7. 其它模型
其它模型主要是指除地形、建筑物、交通、水系、植被、地下空间设施以外的模型。

(2)展现分数据库
对于每一个三维数据模型,通过模型平面精度、模型高程精度、模型复杂度和纹理精度等四个指标,实现三维模型数据展现的分级管理。

方案如下表所示:
(二)组织模型
(1)三维模型编码
每一模型需要唯一标识码,由市级行政区域地名、旗区行政区域地名、苏木乡镇行政区域地名、村区域地名、模型类型、模型顺序号和展现等级组成,如下图所示。

其中展现等级用0、1、2、3、4、5表示,0表示原始模型,1、2、3、4、5表示对应展现等级。

XXXX XX XXX XXXX XX XXXX X
展现等级
模型顺序号
模型类型
村级行政区域地名
乡镇级行政区域地名
县级行政区域地名
市级行政区域地名
图 3 三维模型数据编码规范
(2)数据组织
利用唯一标识码对源数据分库中每一模型的原始模型进行标识,同样利用该标识码对展现分库中该模型对应的五个展现等级进行统一标识。

源数据分库中每一模型的原始模型存储该模型的几何位置信息、属性信息及纹理信息;展现分库中每一个模型存储五个展现等级,每一展现等级通过构成关系集成了几何位置信息及纹理信息。

其关系如下所示:
图 4 三维模型数据组织示意
4 地址编码数据库建库规范
4.1.1 建设方案
地址编码数据包括地名和地址数据。

地名数据库包括:行政区域名称、居民地名称、有地名意义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名称、交通线名称、纪念地和古迹名称、山名、自然地域名称、境界名称等。

地址数据库是基于门牌信息、门址信息的标准化空间位置数据,用户可根据门牌信息检索、匹配到地图上。

目前地址数据库已经成为政务地理空间信息建设的核心数据内容之一。

图 5 地址编码分类
基本地点名称类型可分为区域地名、地片与小区地名、街巷地名、门(楼)牌地址、标志物地址、兴趣点地址。

(1)区域地名
区域地名应包含市、旗(区)、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村)信息和单元网格信息。

区域的基本地点名称应与标准地名一致,是描述该区域名称的最小单元。

区域可通过代码信息进行坐标的匹配,其编码规则应符合CJ/T 213的规定。

(2)地片与小区地名
地片与小区地名应包含地片名称、居住小区名称的信息。

地片与小区的基本地点名称应为标准地名,是描述地片、居住小区的最小单元。

(3)街巷地名
街巷地名应包含有地名标牌的街巷等。

街巷地名的基本地点名称应为街牌和巷牌标示的汉字名称,是描述街巷地名信息的最小单元。

(4)门(楼)牌地址
地理编码数据库

域地名
地片与小区地名
街巷地名
门(楼)牌地址
标志物地址兴趣点地址
门(楼)牌地址包括门牌地址和楼牌地址。

门牌地址的基本地点名称应为:[标牌上的街区名称|顺序号|号(院)];楼牌地址的基本地点名称应为:[标牌上的街区名称|顺序号|号楼]。

符号[]表示地点描述内容;符号|表示分段;符号/表示或者;()表示可选内容。

(5)标志物地址
标志物地址应包括以下内容:
具有地名意义的纪念地与建筑物,包括建筑物、广场、体育设施、公园绿地、纪念地、名胜古迹等;
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与院落,包括医院、学校、单位等;
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设施,包括桥梁、道路环岛、交通站场等。

标志物地址的基本地点名称应为描述该标志物的标准名称,应能唯一标识特定地点。

(6)兴趣点地址
兴趣点地址应包括沿街巷及小区中具有地理标识作用的店铺、公共设施、单位和建筑等。

基本地点名称应为描述该兴趣点的最小名称单元。

兴趣点地址应按以下方式唯一标识特定地点:[街巷名称/小区名称| 兴趣点]。

注:符号[]表示地点描述内容;符号/表示或者;符号|表示分段。

5政务电子地图数据库建库规范
5.1.1建设方案
政务电子地图在基础测绘地形图的基础上制作而成的,与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建设相似,政务电子地图数据库的建设将严格按照国家基础测绘相关规定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交通、水系及附属设施、地貌和土质、管线及其它公用设施。

政务电子地图数据在基础测绘地形图数据基础上去除了以下内容:
(1)地理空间控制信息:国家等级测量控制点的坐标数值;
(2)水系及附属设施:河流的通航能力、河床底质、岸质、水源的性质属性;湖泊及水库容量、水深;堤坝的高度、长度、材质、通航能力及载重量;沼泽水深、泥深和分布范围;陡岸的比高。

(3)地貌和土质:高程点及其注记;冲沟、陡崖比高注记;涉及国防和军事设施的山洞;社会经济及其附属信息。

(4)居民地与建筑物:直接服务于军事目的的各种军事设施、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及其内部的所有单位与设施;战争的重要潜在目标、发电厂、炼油厂、自来水厂、油库等)的性质和注记;大型液、气储存设备。

(5)交通:各类道路的技术等级及铺设材料;专用铁路及站内火车线路、铁路编组站;军用道路;重要桥梁的宽度、限高、性质和载重量;重要隧道的宽度和高度;军用机场及未公开的机场的地理位置、性质和运输能力。

(6)管线及其它共用设施:通讯、输油、燃气、热力等重要的地下管线;重大危险源。

(7)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禁止公开的其他信息。

6 目录数据库建库规范
6.1.1 建设方案
(一)数据模型
根据“数据鄂尔多斯”基础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需求,目录数据库的建设要求满足全市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字典和数据中心元数据模型的建立。

本方案总体建设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 6 目录数据库数据模型
如图所示,目录数据库数据模型由标准、数据库、目录等要素构成,其中标准包括政务叙词表、信息分类、代码和指标体系、安全保障等内容。

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是目录数据库的组成部分,核心元数据来源于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也可直接来源于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

核心元数据由数据资源核心元数据以及服务资源核心元数据两类组成,包括数据模型定义、数据抽取规则、映射转换规则、主题定义、资料分类和维度定义等内容。

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是在政务核心元数据的基础上,按照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需要进行扩展。

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字典目
录分为资源目录和服务目录,数据资源核心元数据形成资源目录,服务资源核心元数据形成服务目录。

(二)组织结构
图 7 目录数据库组织结构
如图所示,目录数据库组织结构由市级目录中心和旗区级目录中心两级。

目录中心包括主目录与分目录,具有元数据注册、运维、保存、服务和管理等功能。

市级主目录包括直接在本级目录中心注册的政务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按照行业或跨部门应用的若干分目录中的核心元数据以及旗区级目录中心地址信息与核心元数据,用于各职能部门的信息链接与交换。

旗区级主目录包括直接在本级目录中心注册的政务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按照行业或跨部门应用建立的若干旗区级分目录中的核心元数据。

旗区目录中心应向市级目录中心注册旗区目录访问地址和本旗区管理的核心元数据。

此外,按照基础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的需要,旗区分目录也可以向市级相应分目录直接注册其核心元数据。

通过上述分层分级的目录管理,实现数据的“物理分散、逻辑集中”。

7政务信息图层数据库建库方案
7.1.1建设方案
政务信息图层数据按照“权威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权威部门负责更新维护、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建设。

为此,必须设计政务信息图层分类与编码方案,并对政务信息图层进行组织和管理。

(1)政务信息图层分类与编码
政务信息图层分类代码为8位数字、字母混合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大类码,第二部分为中类码,第三部分为小类码,如下图所示。

其中大类依据GB/T4754中的门类和大类划分,大类码采用三位字母和数字组合代码;中类码采用两位数字码,从01~99顺序编排,小类码采用三位数字码,从001~999顺序编排。

编码结构如下图所示:XXX XX XXX
小类,3位数字
中类,2位数字
大类,3位字母和数字组合
(GB/T 4754中的门类和大类)
图 8 政务信息图层分类和编码
(2)政务信息图层数据分层
政务信息图层按上述编码中的小类分层,如果小类下同时存在点、线或面状数据,可进一步划分为点、线或面状图层。

其命名采用组合法,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图层中文名称每个汉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组合而成;第二部分由政务信息分类代码组成;第三部分为几何特征英文缩写(大写字母),如下表所示:
示例:卫生局的图层名称为:WSJ_Q8501001_PT,一级医院的图层名称可为:YJYY_Q8502003_PT。

(3)政务信息图层属性数据
属性数据分为基本属性数据和专业属性数据。

1. 基本属性数据是描述政务图层中相关对象通用特征的数据,应包含政务信息分类代码、标识码、专业分类代码(行业管理部门使用的分类代码),以及同一类地理要素所共有
的和经常使用的属性数据。

专业分类代码优先使用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也可以使用自行规定的分类标准。

示例:对于医疗服务机构如“一级医院”,其基本属性为:政务信息分类代码、标识码、专业分类码、名称、法定代表人、地址、联系电话、联系人、邮编等。

2. 专业属性数据是描述政务信息图层中相关对象的专业特征数据。

(3)政务信息图层位置信息
政务信息图层位置信息以以下方式进行采集:
1. 以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图为底图进行采集;
2. 以带有标准地址信息以及完整基本属性的电子表格数据,通过地址匹配的方式生成。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库分层模型
8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分级
鄂尔多斯市地理空间框架地理信息数据集分为4个层次,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公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公共专题共享地理信息数据集和公众专用地理信息数据集。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其内容包括定位基础、居民地、交通、管线、水系、境界、地貌、植被、土质、工矿建筑、三维模型等基础数据和地名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等数据内容,是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数据基础。

此数据为涉密数据,通过数据交换方式提供给对地理信息系统有深入应用的市政府各部门使用,运行于涉密政务内网上。

2、公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建设,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经过提取、保密处理之后形成的数据子集。

此数据为非涉密数据,通过电
子政务网的网络服务方式提供给市政府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使用,运行于政务外网。

3、公共专题共享地理信息数据集包括市政府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可共享的各类专题数据,是由相应主管部门或单位负责建设,是按照一定标准规范将业务数据进行空间化形成的用于共享的地理信息资源。

此数据为非涉密数据,可在市政府各部门之间通过电子政务网共享使用,运行于政务外网;也可在经过处理之后提供给社会公众使用,运行于互联网。

4、公众专用地理信息数据集由相应主管部门或单位负责建设,是通过对公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和公共专题地理信息数据中的敏感信息进行数据提取、保密处理之后形成的数据。

此数据为非涉密数据,通过互联网以网页浏览或网络服务方式提供给社会公众使用,运行于互联网之中。

3.1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 government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把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政务信息归并在一起,通过其类别的属性或特征来对政务信息进行的归类,据以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分类体系,具体实现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管理、服务、共享等,以便有序管理和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

3.2 政务信息资源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 government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5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体系
5.1 概述
对于政务信息资源分类,顶层通过以下四个面来分类:
1)基础面。

政务信息资源本身具有特定的含义,可以根据含义主题的不同,
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

2)行业面。

政务信息资源的生产具有特定的部门或行业背景,可以根据部
门或行业的不同,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

3)服务面。

政务信息资源可以为使用者提供特定的服务。

可以根据提供服
务的不同,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

4)物理面。

政务信息资源都是依附于某种载体,以某种形式而存在的,因
此可以根据政务信息的表现形态,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

根据以上四个面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相应地产生了主题分类、行业分类、服务分类和资源形态分类四种分类。

其中,主题分类是核心,是政务信息资源的基础性分类。

行业分类、服务分类和资源形态分类为辅助性分类。

政务信息资源的主题分类体现了其内容的属性或特征;政务信息资源的行业分类体现了政务部门职能的特点;政务信息资源的服务分类体现了政务信息资源面向用户提供的功能服务的划分;政务信息资源形态分类体现了政务信息的存在形式。

四种分类相对独立,当政务信息资源的某个面的属性发生变化时,应尽量
减小对其它面属性的影响,最大程度地保证目录体系的稳定性。

每种分类在元数据中应至少有一个相应字段,且主题分类和资源形态分类对应的字段内容不空。

四种分类之间客观存在着多对多的关联。

特定内容属性或特征的政务信息资源以某种存在形态为用户提供相应的功能服务,并且由相应的职能部门对其负责,建立和明确这种关联关系是实现自动标引的基础。

图1 表达了四种分类的应用模式。

图1分类体系应用模式图
图1中政务信息资源的资源形态分类体现的是政务信息资源的外表特征的
区别,服务分类、行业分类和主题分类体现的是政务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的区别。

电子政务的实施人员根据服务分类、职能分类、主题分类和资源形态分类四种分类标准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注册,产生相应的元数据项;用户可以根据需要的服务,按服务分类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识别、导航和定位,也可以根据提供该项服务
的职能部门通过行业分类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识别、导航和定位,或者根据能够提供该项服务的政务信息资源内容通过主题分类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识别、导航和定位。

5.2 主题分类
5.2.1 分类依据
按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参照《综合电子政务主题词表范畴表》,补充了第三级类目,制定本分类。

5.2.2 编码方法和代码结构
主题分类采用线性分类法,共分为三级四位代码,第一级由20 个大类组成,用2 位阿拉伯数字表示,二级类用1 位大写罗马字符(A-Z)表示,三级类用1 位大写罗马字符(A-Z)表示, 结构如图2所示:
图2主题分类代码结构图
5.2.3 分类示例
本分类提供一个“主题分类示例表”,它的结构如表1所示。

内容详见附录A。

表1 主题分类示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