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全县水泥厂勘察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兆山新星集团四川天全4000t/d水泥生产线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建材成都地质工程勘察院
二○○九年七月
兆山新星集团四川天全4000t/d水泥生产线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工程号:
提交单位:建材成都地质工程勘察院
资质证书:
法人代表:
总经理:
总工程师:
审定:
审核:
项目负责人:周四林
报告编写:周四林程传智张旭辉
校对:
提交日期:二〇〇九年七月
目录
1、前言 (1)
1.1工程概况 (1)
1.2勘察目的及要求 (1)
1.3岩土工程勘察的依据 (2)
1.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2)
2、勘察工作方法、手段及完成工作量 (2)
2.1勘探点的测放 (2)
2.2勘探点布置 (2)
2.3勘探点深度 (2)
2.4勘察方法、手段 (2)
2.5完成勘察工作量 (3)
3、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 (3)
3.1气象、水文特征 (3)
3.2区域地质概况 (4)
4、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4)
4.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4)
4.2场地地层构成及特征 (5)
4.3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 (6)
4.4水文地质条件 (6)
5、场地抗震性能评价 (7)
5.1抗震设防烈度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 (7)
5.2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 (7)
5.3砂土液化判定 (7)
5.4场地抗震类别 (7)
6、不良地质条件 (7)
7、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8)
7.1区域稳定性评价 (8)
7.2场地边坡稳定性评价 (8)
7.3地基土均匀性分析与评价 (8)
7.4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评价 (8)
7.5基坑支护方案建议 (9)
7.6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选用 (9)
8、地基基础方案的分析和建议 (9)
8.1拟建低层建(构)筑物天然地基独立或条形基础 (9)
8.2拟建高层建(构)筑物天然地基筏板基础 (9)
8.3桩基础 (10)
8.4基础方案建议 (11)
9、基础施工中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11)
9.1施工降水 (11)
9.2基坑支护 (11)
9.3施工监测 (11)
9.4沉降观测 (11)
10、结论与建议 (11)
附图
1、图例 1张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张
3、工程地质剖面图 29张
4、钻孔柱状图 13张
附件
1.岩样、卵石样测试报告 1份
2.土样测试报告(腐蚀性试验) 1份
3.水样测试报告 1份
4.钻孔岩芯照片选 2张
1、前言
1.1工程概况
兆山新星集团四川天全县4000t/d水泥生产线工程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小河乡沙坪村道子口,总占地面积约208亩。
受兆山新星集团委托,我公司对其拟建的4000t/d水泥生产线厂区建设工程进行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
拟建的4000t/d水泥生产线厂区建设工程主要包括石灰石破碎、石灰石预均化堆场、石灰石库、水泥配料、煤磨及化水处理、汽轮机房、生料均化库、立磨、增湿塔、烧成窑尾、烧成窑中、烧成窑头、煤磨、中央控制室、熟料库、水泥配料站、水泥库、包装车间、循环水泵房、总降、宿舍、机修等建(构)筑物。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各建构筑物结构特征见表1.1-1。
该工程由上海市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设计。
1.2勘察目的及要求
本次工程勘察目的:查明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提出基础设计及施工所需岩土参数。
具体要求如下:
①、勘察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的有关规定执行。
②、查明使用场地范围内的地层结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及各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查明岩体结构类型、埋藏深度、岩面变化规律(趋势和坡度)、基岩风化程度及风化层厚度,对场地地基的稳定性和各地层承载能力作出评价。
③、查明场地内有无溶洞、土洞、软土等不良工程地质构造。
如有,则查明其具体位置、深度、范围及对建筑物的危害程度。
提供防治措施及必要的资料。
④、对天然地基:
a、提供场地范围内的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地基承载力、压缩模量或系数、与混凝土基底的摩擦系数等)。
b、对于同一建筑物基础跨越不同工程地质区的情况,提出不同地基对同一建筑物基础沉降的影响程度及作差异沉降计算的必要资料。
c、当采用天然地基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时,推荐当地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或适宜的桩基类型。
⑤、对于桩基基础:
a、提出当地适宜的桩基类型建议。
b、提供桩基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确定桩端持力层和有关必要的设计参数(各种桩型的桩周土摩阻力、桩端端阻力和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c、提供计算桩水平承载力的相关参数。
⑥、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水位深度及变化幅度。
查明地下水变化规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及含水层的渗透性。
⑦、查明场区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设计地震分组,判别建筑场地类别及场地特征周期;查明有无可液化地层,并对液化可能性及等级作出评价。
⑧、当发现相邻两孔之间的基岩面高差较大时(连线坡度≥40°),应在中间补孔,以探明岩面变化情况。
建筑物结构特征表表1.1-1
1.3.1国家、行业及地方技术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高程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 120-99)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02)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规范》(JGJ 87~92)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94-2002)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 99:98)
《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试行2003年6月)
永久性控制点数据如下:
TQ01点 A = 295.93 B = 771.13 H = 826.313
TQ03点 A = 240.59 B = 370.39 H = 829.50
说明:坐标为相对坐标。
2.2勘探点布置
本次勘察工作以设计单位提供的钻孔总平布置图为依据,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规定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主要沿拟建物的轮廓线、角点及中心布置勘探孔,共布置勘探孔98个(其中控制性勘探孔26个)。
建筑物勘探点间距主要为10.0~50.0m,勘探点具体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2.3勘探点深度
勘探点深度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规定及拟建场地地层特点确定,本次勘察一般性孔设计孔深为10~13m,控制性孔设计孔深为20~25m。
2.4勘察方法、手段
本次详勘工作主要采取了如下的勘察方法及勘察手段:
2.4.1收集资料
搜集和研究了场地区域地质、地震资料及场地已有的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资料。
为完成本次勘察工作,搜集和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宝兴幅,1/2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康定—宝兴幅,1/50万)等区域地质资料,经实地调查和核对后部分引用。
2.4.2工程地质钻探
目的是查明场地岩土结构、性质、鉴别岩土类别及特性,确定各工程地质层及亚层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及界线,并采取岩土样及水样,测量地下水位。
本次勘察主要采用下述两种钻探工艺,钻探施工操作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
(1)冲击钻进
由于场地上覆地层主要为填土及卵石层,根据我院以往在类似地区的勘察施工经验,本次勘察主要采用SH-30型钻机冲击钻进,钻孔实际深度10.2~16.4m。
(2)回转钻进
根据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及拟建物的荷载、重要程度的不同,本次勘察共布置回转钻孔26个,采用XY-100型液压式回转钻机全断面取芯钻进,采取SM植物胶护壁施工工艺。
取出的岩芯均按地层上下顺序进行装箱、填写岩芯卡片,进行岩芯描述。
钻孔开孔直径Φ127mm,终孔直径Φ91mm,钻孔实际深度19.1~31.30m。
2.4.3原位测试
(1)超重型动力触探
本次勘察对场地内分布的卵石土进行连续的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判定卵石土的密实度及均匀性。
对取得的原位测试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及岩土参数分析,确定卵石土的承载力及变形参数,并依据修正锤击数大小对其进行力学分层。
(2)标准贯入试验
针对勘察场地广泛分布的填土,根据具体情况,对其有选择地进行标准贯入试验,以确定其力学性质指标。
2.4.4采样与测试
为了评价场地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取力学性质指标,为设计提供岩土力学参数,本次勘察采取扰动填土、砂卵石及岩石样,进行室内常规、颗分试验及土的腐蚀性试验;采取地下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以评价场地内地下水对钢结构、混凝土中的钢筋、混凝土的腐蚀性。
岩土试样、水样测试委托中国建材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四川测试研究所进行。
2.5完成勘察工作量
本次勘察外业工作于2009年6月14日开始,内业工作与外业工作同时展开,并于7月7日完成野外工作,于2009年7月15日提交成果报告。
具体完成的工作量见表2.5-1。
3、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
3.1气象、水文特征
天全县纬度位置跨北纬30°,地形位置当四川盆地登上青藏高原东坡,东西海拔悬殊,气温差异大,具有垂直变化的山地气候特征;其大气环流,受季风控制,形成天全气候类型是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基带的山地气候。
年平均气温 15.1℃,1月平均气温 5℃,8月平均气温23.7℃,降水量由东到西随高度递增,年平均降
雨量达1660毫米,天全降水量丰沛,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内,连续三个月降水量之和占全年降水量50-60%,雨季长达半年,旱季一般在十二月到次年一、二月份,降雨量之和仅占1-5%;平均日照数在964小时,是全国日照时最少的区域之一。
天全常年平均蒸发量最大是5月至8月,在105毫米以上,其中7月份蒸发量为138毫米,最小是12月份为29.8毫米,平均蒸发量为922.6毫米,年降水量是蒸发量的1.9倍,年平均风速仅每秒0.1米,相当于风力二级。
天全的灾害性天气主要表现为低湿、阴雨和洪涝,时有冰雹、大风、于早出现。
天全县境内河流纵横密布,于支流多呈锐角相交,属村支状水系。
天全河古名和川河,为境内主要干流,是青衣江一级支流,流向为西北向东南,全长109.4公里,流域面积204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0.56%,多年平均流量每秒107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33.65亿立方米,天然落差3590米。
3.2区域地质概况
3.2.1区域地层概述
场地内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ml)及冲积(Q4al)砂卵石层,下伏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泥质粉砂岩、钙质砂岩。
3.2.2区域地质构造
场地区域上处于四川省雅安地区同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的接壤地带,地质构造上处于巨型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形构造体系中部与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接合部位,受晋宁—澄江等构造造山运动的影响,造就了区域新华夏系构造、华夏系构造、金汤弧形构造、南北向构造、北西向构造等五大构造体系,在上述构造作用下,拟建场区西北侧附近主要分布断层两条,东南侧附近主要分布褶皱一条,分述如下:中坝冲断层①:断层线见于宝兴县中坝公社南西方向。
发生在二迭、三迭系之中,走向北东,断面倾向北西,倾角80~90°,上下盘地层均发生直立或倒转。
它向北东延展时,被金台山飞来峰覆盖。
该断层自场地西北侧约4公里处经过。
双石冲断层②:为龙门山南侧一条规模很大的区域性断层,它的展布与相邻邛崃幅大川冲断层相连接,延伸于测区,经庐山太平、双石、至天全思经一带延入荥经幅。
断层切割了古生代部分地层、三迭系煤系地层及白垩系砂砾岩等。
断层走向北东约43°,断面倾向北西,倾角45°至65°不等,断层走向及断面极为弯曲,呈“S”形,在测区出露长度约50公里。
该断层自场地西北侧约2.5公里处经过。
老场向斜③:轴向北东30°,中段略向西侧外凸,北段在老场一带仰起,南端折转南北向。
两翼不对称,北西翼陡,最陡倾角达70°以上,南东翼较平缓,一般在18°左右,靠北西翼观音堂一带,有更次一级短轴背、向斜。
核部及两翼出露的地层为白垩系上灌口组棕红色泥岩及泥质粉砂岩。
该褶皱于场地东南侧约10公里处经过。
场区地质构造略图见图1。
4、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4.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雅安市与成都市有成—雅高速公路(成都—雅安)相连,场地位于雅安市天全县小河乡沙坪村道子口,小河从场地东南侧坡脚流经,天全—小河的乡镇公路从其右岸通过,青衣江从场地西南侧坡脚流经,318国道从其左岸通过,拟建场地距天全县城约2.5km,交通便利(详见交通位置图)。
场地位于一斜坡平台上,该斜坡为二元结构斜坡,上陡下缓,斜坡走向S33°E,倾向SW,陡坡段高约20m,坡角60°~70°,为青衣江左岸二级阶地,属河流冲积地貌,地面孔口高程介于826.1~837.28m之间,相对高差为11.18m,地势起伏较小。
4.2场地地层构成及特征
根据钻探揭露情况、场地地貌特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宝兴幅,1/20万),在钻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按时代、成因主要划分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ml)、冲积(Q4al)砂卵石层,下伏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泥质粉砂岩(J3p)及钙质砂岩(J3p)。
各岩土层特性按由新至老的顺序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填土(Q4ml)
褐色、灰白色、灰绿色,成份以粉质粘土为主,软塑状,具滑腻感,土质较纯,局部含朽木等腐殖质,层底夹砂卵石,表层含少量植物根系,层厚0.60~8.60m。
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基本被开垦为秧田及旱地。
(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卵石层(Q4al):
青灰色、灰白色、肉红色、褐黄色,湿~饱和,卵石母岩成份为石英砂岩、花岗岩等,强风化~中风化状,磨圆度较次,分选性较差,无层理特征,充填砂、砾及泥质。
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层位较稳定,层顶标高为814.87~830.57m。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按超重型动力触探修正锤击数,将其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四个亚层,分述如下:
松散卵石:结构松散,湿~饱和,卵石含量约50~55%,粒径2~13cm为主,局部夹漂石。
卵石排列十分混乱,绝大部分不接触,层厚0.40~2.80m,N120修正击数为1.0~3.0击/10cm。
(3)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泥质粉砂岩(J3P):棕红色,成分以长石、石英、粘土矿物为主,粉粒结构,泥质胶结为主,中厚~厚层状,节理裂隙发育~较发育,结构面较平滑,产状115°∠83°,该层主要分布于拟建场地的东南端及西北端,在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根据其风化程度,分为二个亚层: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风化强烈,岩体破碎,岩芯呈碎块状、土状,夹少量短柱状,钻探揭露层顶埋深11.20~15.40m,厚度0.40~11.70m,岩质软;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岩体较完整,岩芯呈柱状,钻探揭露层顶高层803.57~818.82m,揭露最大厚度7.10m,岩质较软。
(4)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钙质砂岩(J3P):棕红色、灰黄色、灰白色,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云母为主,粉粒结构,中厚~厚层状,钙质胶结为主,节理裂隙发育~较发育,结构面较粗糙,产状115°∠83°,该层主要分布于拟建场地中部,在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根据其风化程度,分为二个亚层:
强风化钙质砂岩:风化强烈,颜色陈旧,局部夹中风化透镜体,基岩整体轮廓完整,岩芯较破碎,呈碎块状、柱状,钻探揭露层顶埋深10.10~18.00m,厚度1.50~12.90m,岩质软,锤击易散;
中风化钙质砂岩:岩体较完整,岩芯呈柱状,断面颜色较新鲜,钻探揭露层顶高层802.82~814.90m,揭露最大厚度6.30m,岩质硬。
各岩土层的埋藏及分布详细情况见附图部分的“工程地质剖面图”及“钻孔柱
状图”。
4.3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
针对场地岩土分布特点,本次详勘采取了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地基岩土的工程性质,分述如下:
4.3.1室内岩石试验
室内岩石试验的主要内容有:天然密度、天然抗压强度、饱和抗压强度试验等。
试验结果见附件1:岩样、卵石测试报告。
其成果统计见表4.3-1:
岩石试验成果统计表4.3-1
4.3.2原位测试
(1)超重型动力触探
本次勘察为了准确地对卵石层进行层位划分,查明各卵石土的组成及力学特性,判明卵石层的密实度和均匀性,结合钻探取芯,对场地内分布的卵石层进行了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原位测试统计成果见表4.3-2:
本次勘察对场地广泛分布的填土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统计成果见表4.3-3:
4.4水文地质条件
4.4.1地下水
场地地下水为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以地下径流方式排泄于坡下河道,其水位变化受季节性控制,动态变化较大,在降雨量最大的七~九月份,地下水位升高,年变化幅度1.50~2.50m,勘察期间处于平水期,其水位变化不大,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5.50~8.20m。
4.4.2地层渗透性
场地内潜水是主要的地下水类型,砂卵石层为主要含水层,为强渗透性地层,根据类似地区经验及现场地质条件,建议本场地的渗透系数k取20.0m/d。
4.4.3地下水及浅层土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现场所取地下水样的水质分析报告,以及所取浅层土样的腐蚀性测试结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规定,场地地下水类型属HCO3 -SO4-Ca-K+Na型,对砼结构及砼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见表4.4-1,场地水的腐蚀性评价见表4.4-2。
试验成果见附件:2.土样测试报告(腐蚀性试验)、3.水样测试报告。
场地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表表4.4-2
5、场地抗震性能评价
5.1抗震设防烈度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5.2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
5.2.1场地土类型
根据钻探揭露的地质资料,该场地内分布的填土属软弱土,场地内分布的松散卵石属中软土,场地内分布的稍密卵石、中密卵石属中硬场地土,密实卵石及下伏泥质粉砂岩、钙质砂岩属坚硬场地土及岩石。
5.2.2场地类别
拟建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 5.0m,根据地层结构特征估算地层等效剪切波速>250m/s,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第 4.1.6条可判定:建筑场地类别属II类。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
5.3砂土液化判定
经钻探揭露,场地内无可液化土层分布,可不考虑地震液化的影响。
5.4场地抗震类别
场地上覆第四系覆盖层厚薄不均,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场地地基持力层内无可液化土层,拟建场地以中硬场地土为主,局部夹中软土层透镜体,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有关规定,拟建场地属建筑抗震可利用一般场地。
6、不良地质条件
据现场调查访问,在拟建场地的东南角有一淘沙金巷道(其推测位置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挖掘年代已久,长约60m,宽约1.80m,高约2.0m,巷道口位于陡坡上,离拟建机修房约20m,巷道至今保存较好,目前处于稳定状态,地表未见明显变形迹象。
本拟建建(构)筑物群距采空巷道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可不考虑该巷道对本工程的影响。
7、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7.1区域稳定性评价
勘察场地在区域构造上处于四川省雅安地区同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的接壤地带,地质构造上处于巨型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形构造体系中部与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接合部位,经现场地质调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宝兴幅,1/20万),拟建场区西北侧附近的中坝冲断层、双石冲断层,近期汶川大地震未见其活动痕迹,均为第四系非活动断层,对本工程无不良影响,区域稳定性较好
7.2场地边坡稳定性评价
场地位于一斜坡平台上,该斜坡属二元结构的陡倾接触边坡,上陡下缓,斜坡走向S33°E,倾向SW,陡坡段高约20m,坡角60°~70°,坡体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卵石层,下伏侏罗系蓬莱镇组泥质粉砂岩及钙质砂岩。
通过现场调查测绘,结合钻探资料分析,斜坡出露卵石层多呈中密~密实状,其自稳能力强;出露基岩以强风化状为主,局部夹中风化透镜体,基岩整体结构较完整,产状115°∠83°,场地斜坡倾向SW,陡坡段坡角60°~70°,岩层倾向与边坡坡向大角度斜交,基岩倾角大于坡角,且场地没有影响边坡稳定的软弱夹层存在,以上诸因素均对边坡稳定有利。
据现场走访调查,长久以来,场地斜坡在自然应力及暴雨状态下未发生整体滑移的不良地质作用,因此边坡在天然应力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适宜建筑。
7.3地基土均匀性分析与评价
7.3.1低层建(构)筑物的均匀性评价
拟建石灰石破碎、石灰石预均化堆场、原料配料站、原料磨及废气处理、烧成窑中、烧成窑头、煤粉制备、中央控制室、水泥粉磨、水泥配料站、、水泥包装、原料矿渣堆棚、宿舍、总降等建构筑物场地内,分布的填土,其埋深浅,层厚变化较大,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场地内广泛分布的卵石层其埋深、层厚较为稳定,但骨架颗粒粒径大小及含量相差大,松散卵石、稍密卵石、中密卵石、密实卵石的物理力学指标差异性很大。
场地地基土均匀性较差,地基土属不均匀地基土。
7.3.2高层建(构)筑物的均匀性评价
拟建生料均化库、烧成窑尾、水泥库及熟料库高度较高,荷载较大,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8.2.4条,从以下几方面对地基土的均匀性进行评价。
(1)拟建高层建(构)筑物,地基主要持力层均为第四系全新统河流冲积(Q4al+)成因的卵石层,下伏侏罗系蓬莱镇组泥质粉砂岩、钙质砂岩,工程特性差异不大,未跨越不同地貌单元和工程地质单元,为均匀地基。
(2)假设拟建生料均化库、烧成窑尾、水泥库及熟料库采用筏板基础,以稍密、中密、密实卵石层作为基础持力层。
在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8.2.4条对地基土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见表7.3-1。
地基持力层底面或相邻基底标高的坡度均匀性评价表7.3-1
不均匀地基土。
7.4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评价
根据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结合钻探取芯、取样鉴别,对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分布的岩土层性质评价如下:
填土(Q4ml):在场地内广泛分布,厚度变化大,力学性质差;
松散卵石层(Q4al+pl):呈层状或透镜体状分布,承载力较低;
稍密~密实卵石层(Q4al+pl):在场地内分布广泛,厚度大,具有高承载力、低压缩性的特点,工程性质较好,是良好的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
强风化基岩:厚度0.40~12.90m,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具有变形小,可压缩性低,承载力较高,工程性质较好;
中风化基岩:揭露最大厚度7.10m,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具承载力高,力学性质好的特点,是桩基础的良好持力层。
7.5基坑支护方案建议
若基坑开挖较浅,可采用放坡开挖,如基坑开挖较深,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地层为填土层及卵石层,基坑开挖易产生坍塌、掉块等,基坑支护方式可采用放坡+素喷混凝土、挂网喷混凝土等。
具体支护方案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项设计。
放坡开挖及边坡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见表7.6-1。
7.6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选用
根据上述对岩土层测试指标的分析结果,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等规定,物理性质指标一般可选用平均值,抗剪强度指标等选用标准值,地基承载力选用特征值,根据岩土参数的选用原则,结合以往类似场地的工程经验及相关规范,本场地内岩土层的岩土参数建议值见表7.6-1:
岩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表表7.6-1
说明:1、地基基床系数根据Bowles经验公式Kv=120 f ak。
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取值。
8、地基基础方案的分析和建议
8.1拟建低层建(构)筑物天然地基独立或条形基础
拟建石灰石破碎、石灰石预均化堆场、原料配料站、原料磨及化水处理、烧成窑中、烧成窑头、煤粉制备、中央控制室、水泥粉磨、水泥配料站、水泥包装、宿舍、机修、仓库、循环水泵房、总降等建构筑物,其设计荷载较小,一般在300kPa 左右,场地内广泛分布的稍密卵石层即可满足其承载力要求,宜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式可依据拟建物结构特点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稍密~密实卵石层均可以作为基础持力层,对局部分布的软弱层可采用换填法进行地基处理。
8.2拟建高层建(构)筑物天然地基筏板基础
8.2.1地基承载力评价
拟建生料均化库、烧成窑尾、熟料库、水泥库等高度较高,荷载较大,在假设基底标高处,地基土层主要为中密~密实卵石层,其地基承载力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2.4条计算公式:f a=f ak+ηbγ(b-3)+ηdγm(d-0.5)进行深宽修正。
式中:ηb、ηd分别取3.0和4.4,γ、γm分别取10kN/m3、14kN/m3。
稍密卵石层的f ak的取值320 kPa。
地基承载力经深宽修正后见表8.2-1
经深宽修正后承载力特征值fa(kPa) 表8.2-1
说明:1、基础宽度大于6米时,按6米考虑。
根据上述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知,生料均化库、烧成窑尾、熟料库及水泥库从地基承载力方面考虑,采用筏板基础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