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道德与法制八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课《第1框 我与社会》优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社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每个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
能力目标
1.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能主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2.明确自己不同的社会身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个人离不开社会,通过感受社会生活,从而增强对社会的热爱之情。
2.每个人的社会身份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是不同的,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社会身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对几种主要社会关系的认识。
难点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第2页和第3页的四个情景幻灯片或其他与此情景相关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鲁宾逊漂流记》片段。
提出问题:鲁滨逊是真的到了世外桃源了吗?他是真的与世隔绝了吗?
鲁滨逊在孤岛上生存了四年。
这期间,他的知识、技能、手中的火枪等工具帮了他很大的忙。
但这些都是在社会中获得的,像他这种极端的例子都不可能真正脱离社会而存在,更何况我们呢?
导读问题:
1.参考“李铭的一天”,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3.结合P3探究,说明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
4.阅读P4相关链接,思考:如何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讲授
(一)丰富的社会生活
活动一:图片欣赏(展示图片)
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
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3.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
提示: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到景区旅游;为社区发展提建议等。
4.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提示: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让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活动二:社会关系网 (展示图片)
1.分析:你对这个网络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展示图片)识别几种社会关系:
提示:同学关系。
提示:师生关系。
提示:母子(女)关系。
提示:消费关系。
3.分析:四幅图片及社会关系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我们会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活动三:情景图片展示
我是消费者我是大哥哥
1.读图分析:在这些社会关系中,人的身份是一定的吗?
提示:在社会关系中,人的身份不是确定不变的。
教师总结: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2.分析自己参与了哪些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扮演着什么身份。
提示:父子(女)关系,扮演儿子(女儿);师生关系,扮演学生;同学关系,扮演同学;公共关系,扮演公民;等等。
活动四:小辩论
让学生分成两组,对以下两个话题进行辩论:
(1)人是否可以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
(2)一个人的成功,完全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吗?
让学生搜集资料,更进一步地理解人的成长和发展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课堂总结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我们要在感受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同时,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社会,自觉融入社会,投身社会。
投身于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走向成熟的过程。
【板书设计】
我与社会
⎩⎪⎨⎪⎧感受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社会生活成就我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
因此在教学中本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理念,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实践运用,设计尽量独特巧妙,采用视频、图片、故事叙述、辩论赛等形式使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参与;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吸引参与;动手实践,主动参与;质疑互动,全面参与。
不足之处: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框架内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上还需多下功夫。
再教设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驾驭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