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内容不符合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内容的是( )
A.依靠贫雇农 B.团结中农 C.消灭地主阶级 D.发展农业生产
2.下列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渡江战役②辽沈战役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④平津战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歌颂的是哪次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毛泽东生前写下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
下
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5.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发动的全面内战开始于国民党军队进攻()
A.中原解放区 B.陕甘宁解放区 C.山东解放区 D.上党地区
6.为了纪念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观看有关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如()
①七七事变②《挺进大别山》③《西安事变》④《辽沈战役》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7.“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
诗作。
诗歌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分离 B.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
C.《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 D.抗日战争后日本归还台湾
8.1946年,当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时,周恩来说:“我们并不因为蒋(介石)破
坏了这些协定,就以为没有了收获。
因为全国人民都承认了这样的事实,认为中共的地位是不可
抹杀的。
”这表明()
A.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赢得了民心 B.美国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共产党在战场上连连打败国民党 D.国民党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9.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0.三大战役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A.北平 B.南京 C.沈阳 D.天津
11.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的战役有()
①渡江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平津战役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13.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的农民迅速掀起了一场运动,使解放区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
这场运动是()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 C.秋收革命 D.土地改革
14.电视剧《潜伏》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保密局天津站吴站长很沉痛地告诉余则成等特务:锦州沦陷了。
“锦州沦陷”和下列哪场战役有关()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5.报纸与历史密切相关,历史所记载的重大事件,往往就是当时报纸上的重大新闻。
与下图报纸头版头条新闻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6.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的事件是()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三大战役的彻底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北平和平解放
17.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为了()
A.声东击西 B.诱敌深入 C.调虎离山 D.迂回战术
18.经过八年抗战,日本正式宣布投降的前一天,在重庆的蒋介石急电毛泽东: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
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笃。
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1945年8月24日,毛泽东回电:“鄙人极愿与先生会见,商讨和平建国大计。
”由以上电文可见毛泽东飞赴重庆进行谈判的
主要目的是()
A.满足蒋介石和谈要求 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共同接受日本投降 D.争取国内和平民主
19.毛泽东决定参加1945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A.尽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B.争取舆论支持
C.签订停战协定 D.商议共建新中国
20.解放战争时期,指导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文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自从有了……,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材料二:《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是“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2007年新华网“十七大”特稿
材料三: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
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
这是个黑暗的前途。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
这是个光明的前途。
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材料一中“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哪一年?“焕然一新”的事例有哪些?(列举20世纪20年代的2个事例)
(2)材料二中的“力挽狂澜”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在中共党史上有何历史地位?
(3)材料三中的这一报告是毛泽东在什么会议上所作?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会后为实现“光明的前途”中共与国民党进行了什么政治斗争?还发起了哪些重大战役?(举一例)
22.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漫画“话”阴谋)
(1)解读这两幅漫画,判断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图一中的“和平方案”或图二中的“协议”指的是什么?图一中的磨刀与图二中人物背后的奸笑有何深层次的含义?
(史料“露”狰狞)
史料一: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密令国民党军队将领,遵照他的《剿匪手册》,努力进剿。
胡宗南、孙连仲部20余万人沿着平汉、同蒲、正太、平绥、津浦5条铁路,气势汹汹地向解放区推进,进攻的目标是要割裂华北解放区,抢占北平、天津。
史料二:美军驻华总司令魏德迈集中在中国与印度境内所有的军用和民用飞机,帮助蒋介石将驻湖南芷江的第六军运到南京。
(2)上述两则史料说明蒋介石正在为什么作充分准备?哪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幕后与其狼狈为奸?蒋介石最后正式撕毁其虚伪的面具是在什么时候?
(策略“战”敌人)
史料三:从1946年6月26日起至7月底,中原军区各路部队均胜利突围。
这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牵制了国民党军队30个旅的兵力,保存了主力,建立了两块根据地,并留下小部分兵力坚持原地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
为以后的战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3)中国共产党中原解放区各路部队面对敌人的进攻采取的军事策略是什么?这次军事胜利对解放战争全局起了什么作用?
2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青年学生首先奋起抗争;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1935年10月)
材料三: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十天之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去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场运动?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2)材料二中后四句诗反映了长征中的哪些重大军事行动?
(3)材料三中国共谈判的地点在哪里?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什么协定?
24.阅读下列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请回答:
(1)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结果如何?
(2)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3)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有何历史作用?
(4)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25.1921年7月,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2)大革命失败后,为挽救革命,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担任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是谁?这次起义有何重要意义?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请简述遵义会议的意义。
(4)中共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把什么思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5)1948年,中共中央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发动了哪三大战役?
(6)陈独秀的晚年是在江津度过的,现陈独秀故居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毛泽东也曾评价他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
”请列举一项关于陈
独秀的功劳。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由此可知,ABD属于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内容,不符合题意;消灭地主阶级不属于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内容,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解放战争后期,党中央抓住战机,进行了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先后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发动了辽沈战役(1948年09月12日--- 11月2日),淮海战役(1948年11月06日—1949年1月10日),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三大战役,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2日攻占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22年的统治。
上述重大军事行动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故选C。
3.【答案】D
【解析】阅读题干所给提示信息:“百万雄师过大江”,我们可以得出答案为渡江战役,故选D。
4.【答案】B
【解析】“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里的钟山指的就是南京,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
所以答案选B。
5.【答案】A
【解析】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故选A。
6.【答案】B
【解析】解放战争开始的时间是1946年,《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均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
七七事变的时间是1937年,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西安事变发生在全面抗战前的1936年。
所以答案选B。
7.【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以知道,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权垮台后,蒋介石退守台湾,台湾与大陆从此分离,形成台湾问题,故选A。
8.【答案】A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多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和谈。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
行谈判。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就发动了内战,但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赢得了民心,这就是题干所说的收获。
所以答案选A。
9.【答案】C
【解析】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又发起了淮海战役。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又一次主力决战。
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10.【答案】A
【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期间,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国民党将领傅作义从民族的大义出发,率部接受人民解放军的改编,北平得到和平解放,南京、沈阳和天津都是以武力的方式解放的。
故选A。
11.【答案】B
【解析】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所以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的战役有②③④,故答案为B。
12.【答案】A
【解析】题干中有时间:“1945年”,人物地点:“毛泽东来到重庆”等提示。
可判断出是重庆谈判。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渴望的是实现和平民主,人民摆脱压迫实现自由。
这是全国人民的心声。
故选择答案A。
1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结合所学知识,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召开,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之后,解放区广大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使解放区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
广大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翻身以后,大批青壮年农民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
由此可知,题干中这场运动是土地改革,故选D。
14.【答案】A
【解析】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中,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
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了东北全境。
题干“锦州沦陷”就是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来判断,解放南京是渡江战役的一部分,故选D。
16.【答案】A
【解析】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下达命令,长江北岸的百万雄师,分兵三路渡江作战。
23日解放南京,统治中国长达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国民党势力退往台湾,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故此题选择A。
17.【答案】B
【解析】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
大敌当前,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
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后,继续留在陕北,进行艰苦的转战。
故选B。
18.【答案】D
【解析】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境界是假和平的阴谋。
因此选D。
19.【答案】A
【解析】蒋介石的内战方针早已确定,并且积极为内战做准备,不可能真心实意地商议共建新中国,排除D项,而当时内战还没有打起来,也就谈不上签订停战协定,排除C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争取舆论支持,以便尽可能争取国内和平,A项是最终目的,B项是A项的辅助条件,所以正确答案应为A。
20.【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主要矛盾。
为适应国内革命战争的需要和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共产党及时调整了土地政策。
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由刘少奇主持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A项是建国后颁布的宪法;B项是建国后颁布的土地文献;D项是建国前为筹备新中国召开的会议。
只有C项符合题意,故选CV。
21.【答案】(1)1921年。
事例: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井冈山会师等。
(任举两个即可)
(2)遵义会议。
历史地位: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中共七大。
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政治斗争:重庆谈判。
重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任举一例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可以判定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20世纪20年代表现为: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井冈山会师等(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占贵州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纠正了中央负责人在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根据材料和出处可以判定该会议为中共七大,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会后为实现“光明的前途”中共与国民党进行的政治斗争为重庆谈判。
随后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期间重要战役有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胜利。
22.【答案】(1)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为发动全面内战作准备。
美国。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3)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集中兵力打运动战。
为以后的战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1)依据图一一边磨刀一边抛出和平方案。
反映了假和平,准备内战的行为,可知是重庆谈判。
结合课本所学,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蒋介石为了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打着和平的幌子。
三次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依据前面的问题已知图一、二光头的人物是蒋介石。
结合课本所学,蒋介石进行重庆谈判的目的就是为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
故蒋介石背后的“奸笑”,反映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依据材料一蒋介石制定《剿匪手册》,“胡宗南、孙连仲部20余万人沿着平汉、同蒲、正太、平绥、津浦5条铁路,气势汹汹地向解放区推进,进攻的目标是要割裂华北解放区,抢占北平、天津。
”说明蒋介石为发动全面内战作从理论、军事行动等方面进行准备;依据材料二“美军驻华总司令魏德迈集中在中国与印度境内所有的军用和民用飞机,帮助蒋介石将驻湖南芷江的第六军运到南京。
”说明美国帮助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
反映了蒋介石与美帝国主义勾结;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3)依据课本所学,号召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由史料三“从1946年6月26日起至7月底,中原军区各路部队均胜利突围。
这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由此得出:这次军事胜利为以后的战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23.【答案】(1)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军事行动: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红军会师。
(3)地点:重庆;协定:《双十协定》。
【解析】(1)通过“山东亡矣、青年学生”等,我们可判断出该材料讲述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因为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2)通过“金沙水拍云崖暖”,涉及到的军事行动是:巧渡金沙江,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大渡桥横铁索寒”,涉及到的军事行动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涉及到的军事行动是:爬雪山,红军会师。
(3)通过“1945年8月、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我们可总结出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重庆谈判;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4.【答案】(1)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结果:同国民
党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3)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作用: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4)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解析】(1)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结果双方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4)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5.【答案】(1)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2)周恩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3)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毛泽东思想。
(5)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6)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20年8月,在上海建立了最早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共一大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等。
【解析】(1)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是周恩来。
南昌起义的意义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3)遵义会议的意义是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夕召开,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1948年战略决战时期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