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教案知识分享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奏折》结论2: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结论3: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急于发动侵略战争。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结论4:蒋介石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4、蒋介石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1)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结论1:民族失败论(2)1931年10月,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结论2:牺牲局部,保住全局5、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面对日本的侵略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是怎么做的呢?全国人民: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的侵略。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二、一二九运动(1)背景:华北危机日益严重(2)时间:1935年12月9日(3)地点:北平新华门前(4)口号:“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
学法
阅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述等
教法
图片、视频展示;导读导议;讲解。
板
书
设
计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导入
新课
《大决战》片段
播放视频片段,问:你想知道这段历史是吗?请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本节课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尤其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对难度较大,较难理解的教师重点讲述,充分调动师生的互动意识。
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认识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落
实
课
标
解
答
课
标
二、渡江战役
1、时间
1949.4
2、结果
解放南京
3、国民政府垮台
1、导思:南京解放有什么重要作用?
2、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和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从人民、中共和国民党三个方面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
使用人
编号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日期
教
学
目
标
8年级上历史第18课教案

学校姓名年级初二课题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课型综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本质。
过程与方法:搜集中国军民英勇抗战,侵华日军侵华等资料,学习收集历史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法西斯反人类,反社会的本质。
重点了解日军在侵华期间所犯下的罪行。
难点如何分析历史资料,全面客观地评价国民党的作用。
关键知道中国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组织教学:师生互致问候。
二、导入新课: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炮声震惊了全世界,也唤醒了一个民族,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开始了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你想了解这些内容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
三、传授新课:学生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提问:如今人们为什么把北平的两条路命名为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了解中国守军第29路军英勇抗战的故事)看“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路线图”1、痛忆日军侵略中国的路线、范围。
2、此时日本的野心是什么?看图说出日军占领南京的时间。
教师激发学生习趣,导入新课。
播放《卢沟桥事变》影片部分片段。
教师设置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总结。
教师启发学生。
教师注意对学学生听讲。
学生观看影片,看书,讲述卢勾桥事变的爆发。
学生看书回答问题。
在教师的知道下回答问题。
回答。
振奋学生的激情导入新课。
以电影的播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识别地图能力。
为了更好地衔接两个子3分15分9分提问:当前日本有一股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认为这是中国人捏造的,你有什么看法?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国共两党的表现怎么样?四、思维升华:学习完本课内容后你最想对日本当局说的话是什么?五、作业(导航)生发言的补充。
教师联系当前热点问题提出话题。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公开课获奖教案_0

教学设计:《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材版本:人教2011课标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课标要求: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播放《松花江上》、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赏析歌词《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合唱《少年中国》等方式,通过歌词赏析的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歌词意境自然融入到特定的历史年代中,从而更好的感悟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影响,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
通过现场拼音《西安事变》,化解本课难点: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从而做出正确的历史判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以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现场配音西安事变的经过,使学生感受当时的政局形势,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精神,认识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
通过“家国责任、我辈担当”的版块设置,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计:首先是歌曲导入,从《松花江上》的视频播放,起到到歌曲的教化作用。
进而切入正题:同学们,歌声可以陶冶情操、歌声也可以唤醒斗志,其实,歌声还可以还原历史画面,追溯历史原因。
刚刚的一曲《松花江上》已然将我们带入到80年前那幅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历史画卷中。
所以今天,老师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歌词赏析中揭开那段尘封的往事,请同学们翻开教材,我们共同学习人教2011课标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8课,回望《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word版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word版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丧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进行爱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松花江上》。
(多媒体播放)教师:同学们,我们从这低沉、忧伤的乐曲中,能听到什么呢?(指出)我们听到的是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是东北人民对日寇侵占家乡的愤懑;是东北父老对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景象的惨痛诉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教师:(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来参予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材料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顺利完成,人民获得土地,积极支援战争。
D:国民党统治区危机加深,民主力量增长。
E:国民党军队数量由四百三十万下降到三百六十五万人等。
(二)、学生分组分角色合作探究三大战役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有关问题,各抒己见。
(1)辽沈战役组: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哪些有利条件?
D.解放了重要的交通线和大城市
5."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 的这首诗写于哪次战役胜利之后?( )
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三大战役 D.解放华东
作业设置:(2分钟)
小结: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附:
学生讨论抢答,教师归纳补充:
A:从全国五大战场来看,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
B: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或战或守,举棋不定。
C: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D:歼灭东北敌人后,可支援其他战场。
E:东北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等。
(2淮海战役组: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请结合P98《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说说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和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战争密不可分)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出示目标(2分钟)
学生个性学习(10分钟)
1.辽沈战役①时间②指挥③主力④战绩
2.淮海战役①时间②指挥③主力④意义:
3.平津战役①时间②主力③结果④意义
4.三大战役的意义:
5.渡江战役①时间②结果
同层评价(5分钟)
小组学习合作(15分钟)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
2.理解1930年代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
3.掌握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教学重点1.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
2.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
3.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和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
2.如何理解和分析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
3.如何理解和评价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教学方法1.解说教学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课件和教材,介绍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2.讨论教学法:以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为主,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提出问题,促进思维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3.辩证教学法:以讨论和比较分析为主,通过对中日冲突和鲁迅与梁启超思想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感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中日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第二步:讲授(30分钟)讲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结果,分析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介绍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为小组,讨论中日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并就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四步:班级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和交流,并就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日关系和国内政治的影响,以及鲁迅和梁启超对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复习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思考和分析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写下自己的感想和评价。
初中历史第18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18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掌握明清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
2. 了解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认识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3. 能够分析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和主要经济政策。
2. 难点:分析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对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第18课教材内容。
2. 多媒体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
3. 教学案例: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案例。
四、教学过程
1. 开篇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学习内容介绍:介绍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和主要经济政策,让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3. 案例分析:分析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案例,让学生理解明清时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 讨论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思考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 总结提高: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和主要政策,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教科书相关知识,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 思考并分析两个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和主要政策,同时培养学生思辨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九一八”事变
①时间: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
②结果: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亡。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自发)和抗日游击队(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杨靖宇为代表)
3、西安事变(1936.12.12 又叫“双十二事变”)
①背景:日军占领东北后,又侵略华北,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蒋介石不接受二人建议,到西安督促张、杨二人进攻红军。
二、自主学习3
三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自主学习3:(预习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1、背景 :
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②中共提出建立主张,要求国民政府、。
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而蒋介石不接受二人建议,到西安督促张、杨二人进攻红军。
2、目的:为了。
3、时间和人物: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
重
点
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难
点
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及意义
学 习 过 程
教学
环节
互助学习
教师点拨
一、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前面我们讲到了红军长征,在红军长征的时候,日本人开始侵略中国了没有?
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这就得说到日本的所谓“大陆政策”
三探究释疑
探究释疑: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为主要矛盾;张、杨受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抗日高潮的感召;蒋介石一意孤行,拒绝抗日。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挽救了中国的时局,也挽救了中国的命运。
四、互助提高
略
②经过:为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
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④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事变
1、过程:1931年9月18日,沈阳,柳条湖事件。
4、经过: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党中央派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5、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
6、意义:基本结束,初步形成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而蒋介石把几十万的兵力全部部署在围剿红军上,围剿共产党的内战上。所以在这个时候,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去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没有劝说成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最后发动了兵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
课题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主备人
审核
八年级教研组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时间
学
习
目
标
1.讲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了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三省沧亡。
2.知道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史实,把握一二·九运动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掌握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4.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该以先辈们为榜样,肩负起为国家、为民族而学习的历史责任。
5、中国军民的反抗:
①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抵抗日军的侵略。
②中共派组织东北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开始了。
教师提出问题:1、九一八事变是在哪一年爆发的?(生答:1931年)2、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是谁?
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出示小黑板,学生齐读):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没有多久,日本很快就占领了东北三省,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之后,对东北三省人民实行了残暴的殖民统治但是东北人民是不愿做亡国奴的,当时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了东北义勇军,还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
二、自主学习2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自主学习2:(预习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1.华北危机:
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1933年1月,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等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的“”,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2.一二·九运动
(1)原因: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张学良、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他们为什么敢以下犯上,实行兵谏,逼蒋介石抗日。那蒋介石抓了以后,该怎么处置他呢?教师总结:当时中共不仅不主张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确实杀了不少共产党人,但中国共产党最后却做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对我们中国来说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自主学习1
一、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开始)
★自主学习1:(预习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充)
1、爆发:年月日,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制造,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2、蒋介石政策:。
3、结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于敌手。
4、影响:中国人民开始了。
(2)时间:年12月9日。
(3)过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
(4)意义:一二·九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的“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