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下焦气化为精血之本及其临床意义_罗本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下焦气化为精血之本及其临床意义
罗本华1,2,于建春1,韩景献
1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摘要:文章论述下焦气化为精血之本;下焦气化为精的生发之本;血之化生依赖于三焦气化,以下焦气化为本;下
焦气化为
“精血互化”的关键;下焦气化为骨、脑神之本,是老年性脑病和骨病的基础,治疗应从调节三焦气化入手,将调益气血与扶本培元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三焦气化;下焦气化;精血;老年性痴呆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7-1352-03On “Xiajiao Qi Transformation ”Being the Root of “Blood and Essence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LUO Ben-hua 1,2
,YU Jian-chun 1,HAN Jing-xian 1
(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Key Lab of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Institute of Tianjin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2.Doctor of Grade 2008,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Abstract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theory of qi transformation of lower jiao being origin of essence and blood.And qi trans-formation of lower jiao is also the source essence produced.Though the Production of blood depends on “sanjiao qi transforma-tion ”
,it lays the origin from qi transformation of lower jiao which is the key of transformation between blood and essence.As the base of senile encephalopathy and bone disease ,qi transformation of lower jiao is also the fundament of bone and brain.These dis-orders should be ameliorated by combining the treatment of “yi Qi tiao xue ”with “fu ben pei yua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anjiao Qi transformation ”.
Key words :Sanjiao qi transformation ;qi transformation of lower jiao ;blood and essence ;Alzheimer disease 收稿日期:2010-11-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630074),面上项目
(30772839;30873302);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08JCZDJC15800)
作者简介:罗本华(1968-),男,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针灸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及时间治疗学。
通讯作者:韩景献;于建春。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统称,上焦相当于心、肺的功能,中焦相当于脾、胃的功能,下焦相当于肝、肾、大小肠和膀胱的功能。
“三焦气化”是一个涉及上、中、下三焦的多脏腑的气血化生、运行作用及升降变化的复杂过程。
张锡纯提出人生之气化以三焦部位为总纲,“人之一身,皆气所撑悬也。
此气在下焦为元气,在中焦为中气,在上焦为大气”。
三焦的功能为:三焦是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是气、血、津液、精生化之所,五脏通过三焦气化相联系
[1]。
三焦以下焦最重要;
本文提出下焦气化为精血化生之源,是骨病、脑神病的
根本;韩景献教授所创“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痴呆和骨质疏松病,是从调理三焦气化入手调理下焦精血。
1
下焦气化为精的生发之本精藏于肾,由三焦气化化生,以下焦气化为本。
构
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为广义的精,
包括气、血、津液
、“水谷之精微”;藏象学认为“肾主精”
,精藏于肾,是五脏六腑活动的根本。
精由三焦气化化生,来源一是父母的先天之精,以下焦气化为根本;二是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精和脏
腑之精,以三焦尤其上中二焦气化为主,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脏盛,乃能泻。
”下焦“先天之精”赖上中二焦“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作
用;上中二焦
“后天之精”又赖于下焦“先天之精的资助;故下焦的肾不仅藏精,同时也化精,包括充先天之
精及后天之精,故精由三焦气化化生,以下焦气化为本,
精的输布以三焦为通道。
中医脏象学中,“先天之精”
和“后天之精”在肾中密切结合组成肾中精气,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和生殖能力;肾中精气自身存在着一个由未充盛到逐渐充盛,由充盛到逐渐衰少最后耗竭的发展过程;肾中精气的盛衰,左右着机体的生、长、壮、老、已。
然而肾中精气的化生及输布根本取决于三焦气化尤其下焦气化,故说三焦气化为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主宰肾精的充盈,在幼年逐渐出现“齿更
”、“发长”等,进入青春期,在“天癸”的作用下,女子按期徘卵,男子出现泄精;而到中年,三焦气化气化不及或气化失司,导致了肾精的不及,则性机能和生殖能
力逐渐衰退,形体日趋衰老而进入老年。
《内经》云:“气化于人,关乎寿夭”,气化作为生命活动的标志贯
穿于生命始终,气机与气化二者统一是生命活动的根
本。
《素问·金匮真言论》有:“夫精者,身之本也”,“神”以“精”为物质基础,故下焦气化在人体生命活动及精神意识等方面起根本作用。
2血之化生依赖于三焦气化以下焦气化为本血的化生是上中下三焦气化的结果,《医学传真·卷三》云:“人身气血运用机关,气血之根皆在下,培养在中,发用在上。
”《侣山堂类辨》云:“血乃中焦之汁……奉心化赤而为血。
”《灵枢·邪客》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可见古人对三焦在血生成中的作用早有深刻理解。
首先,中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中焦脾胃具化生水谷精微,为血的生成提供重要组成物质来源。
其次,上焦心肺具有化血作用。
脾胃化生的水谷今精微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清气在胸中融合,复注于心脉化赤而变成新鲜血液。
下焦肾中精气为机体精微之根,为机体阴阳之本,故为气血之根。
血的化生是以下焦气化为本。
体现在:其一,下焦为元气生发之所;下焦元气以三焦为别使而输布全身,如下焦元气不利也可导致三焦气化失司,影响气血的化生及运行。
其二,肾之温煦作用为脾胃功能的基础;血的化生以脾胃消化吸收的精微为原料,而脾胃功能赖先天肾之温煦才能正常发挥作用,《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其三,肾的摄纳对肺主呼吸及宣肃起着重要作用。
而肺主气赖肾之摄纳及呼吸才能保持呼吸的深度和吸入,肺之宣发清气既受肾的摄纳制约又赖卫阳之根的原气相助。
心火对血液的化赤既受肾水制约相反相成又受命火相助;从而影响上焦心肺对血液的作用,故上焦心肺对血化生的“化赤”作用,是以下焦气化为本。
最后,肾主骨生髓,骨中之髓生血;表现为一是对血之化生的调摄作用,二是直接化生作用。
故曰肾为血之生化之本。
3下焦气化为“精血互化”的关键
精血互化是以下焦气化为关键。
肝肾居于下焦,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肝肾同源,精血可互化;肾中精气充盈,则肝得所养,血有所藏;肝中藏血充盛,则肾有所滋,精有所藏,故曰“精血同源”。
下焦气化体现了肝肾的功能,通过气化使肝藏之血和肾藏之精的相互转化,从而达到平衡。
如《侣山堂类辨》说“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诸病源候论》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可见精血可互化,其互化依赖于三焦气化尤其下焦气化,通过气化实现精、血的相互转化,满足机体的需求,故下焦气化能维持机体的精血平衡,为精血互化平衡的关键,而三焦气化为维持机体诸多平衡的调节者及基础。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也是化生血的基本物质,亦为血之源。
中医学已认识到精髓亦能生血,也认识到肝在血的化生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张氏医通》云,“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
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分清浊,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上蒸于肺而为气;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下焦精血互化从根本上尚需中焦脾胃的气血生化之源的补养,使化血之源充足,血之化精不竭;使后天之精气不断充养先天肾精,而精生髓能生血无穷;下焦精血互化使中上焦得以生气生精生血,故下焦气化的“精髓化血”为血液化生的关键(如生成血之血球)。
季钟朴说:“‘肾’主骨,骨生髓,精髓可以化生为血。
骨髓为造血器官。
临床可见慢性肾病常有贫血,表现为一派阳虚见证,可用补肾之法治疗。
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采用调补肾阳的药物治疗,也取得有意义的疗效”[2]。
可见,下焦气化为血的生化之关键。
4下焦气化为骨脑神之本
脏象学认为,肾主骨生髓,指肾之精气具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和滋生骨髓、脑髓和脊髓的作用。
骨、脊和脑髓皆由肾中精气所主;肾中精气有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及生长发育、决定人的生长壮老已的作用。
“精为神之本”,脑髓为“元神”所系,脑神的功能须赖肾中精气的维持;骨的功能亦赖肾中精气的滋养;故下焦肾中精气为诸骨和脑神之主司。
《素问·灵兰秘典沦》说:“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骨骼强健、体力耐久而强用”、“髓海充足,思维敏捷,耐久而强用”、“动作灵敏”为肾的“作强”的表现,故人之技巧,皆由肾精而出。
对骨,如肾精充足,骨髓充盈,骨骼得养,则生长发育正常,骨骼强健有力。
病态时,若肾精亏虚,骨髓不充,骨骼失养,在小儿可见生长发育迟缓,出现五迟、五软;在成人则可见腰膝酸软,行走无力甚或老年期骨质疏松而易骨折等。
然而三焦气化尤其下焦气化是骨和脑神所赖的肾精的根本,是脑神及骨病的基础。
临床上,据“肾主骨”的理论,对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老年期骨质增生和肾精不足骨髓空虚出现的四肢痿弱不能动作,或腰脊颈椎退行性疾病等采用增强下焦气化理论,运用温补肾气,有很好疗效。
在治疗某些贫血病时,单用补血养血药疗效不高,加入一些补肾精之药,以使下焦精化血正常,取得很好的疗效,符合下焦气化为髓血互化之关键的理论。
就脑病本身来说,与肾的关系密切;如《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目,目充所见,懈怠安卧。
”脑髓本身的不足及其有关病变,如先天大脑发育不全、或后天失养、房室久病所伤,而致智力低下,神情呆滞,步履不正,视听感觉失灵如老年期痴呆等证,均归属于肾中精气不足,脑髓空虚所致,在补肾益精同时,疏通三焦、增强下焦气化则疗效更捷。
对于脑神病变及老年退行性相关疾病———如骨质疏松,为三焦气化失司所致,尤重下焦气化失司;随中老年来临和年龄的增长,三焦气化失司影响下焦气化或下焦气化本身失司,均可致肝肾功能的虚损、精血不足是诸髓不足的根源,气化不及的病理产物如气机不畅、血瘀、水液停滞、毒浊等加重脑神情志病和骨病的发展,均构成脑神、情志病和相关骨病的基础。
临床不能一味“补肾益精”、“填精补髓”治疗,应注意多从调理下焦气化、调理三焦气化去思考。
故说下焦气化为骨、脑神之本。
对“肾主骨”,季钟朴说:“骨的生长发育除有赖于物质原料的补充外,受甲状旁腺、甲状腺旁细胞及垂体生长激素的调节,还受维生素D3的调节。
这些激素的作用又与肾的功能有关,例如维生素D3必须通过肾脏,最后转变成,1、25—双羟—D3才具有生物学活
性,因此被认为是肾的内分泌功能。
这些内分泌功能及调节,都与肾的作用有关。
”[2]
5“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痴呆和骨质疏松病是从三焦气化之根本调理下焦精血
精血藏于下焦肝肾,以下焦气化为根本,又赖中上二焦脏腑功能活动及三焦气化和三焦通道通畅为基础而完成的。
对如老年期痴呆、老年相关的骨质疏松及神志病变等,韩景献教授提出“三焦气化失司”是衰老的根本机制和诸多老年病的关键病机[3];并创立“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从三焦气化入手,重视调理三焦之气,以调为主、兼以补益,而使上中二焦滋生下焦精血、下焦精血互化,达到培扶先天、后天之本、调理精血的目的。
组穴当中,气海配足三里可促进中下二焦精血互化,为调理下焦精血之根本和调神之基础,是治疗痴呆和骨质疏松病的根本。
下焦气海,为肓原穴,既为六腑原气之会聚,又是根于肾并留止于十二经脉脏腑的三焦原气在腹部的会聚之穴,是为下丹田之所在,以调补下焦原气和元精。
足三里位当胫气街之处,为胃之下合穴、水谷之海之下输穴,又为“冲脉血海”下输经气所过,胃经主“血”所生病,又通“十二经
收稿日期:2010-11-13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8ZX10005-002)
作者简介:李永亮(1982-),男,河南汝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各家学说研究。
通讯作者:唐红珍(1968-),女,广西全州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肥胖症、中医美容、养生与
保健等方面。
脉之海”的冲脉。
故取足三里穴一方面有影响十二经气血之功,有调理和化生“气”、“血”之用;另一方面,调理中焦气血化源,转输上焦并在胃之通降辅助下肃降于下焦,如此,经三焦气化化生之气血输送下焦,有利于下焦气化精、精气互化及藏于肝肾之精血平衡互化。
另外,《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素问·骨空论》:“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故取足三里穴,调节经三焦气化化生并分配于胃经的气血,经胃经交通而蓄藏于冲脉通于先天肾肝,直接沟通后天胃经气血与先天肾精肝血,有利于下焦精气及精血平衡互化,可起调节气血转化肾精、元气之功。
故足三里配气海穴一能调补气血;因元气能生血,血能化精髓,故又能使精髓与血互化,先后天相生相助,总调精血和中下二焦通道;而脑为髓之海,又为元神之府,髓生于骨而为肾精所主,神又以精血为化生根源,神能御气御血御精,是以能助气血、精髓及神的互化和互调;体现“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的精髓。
综上,精血化生及互化依赖于三焦气化,以下焦气化为本,老年性痴呆和骨质疏松是三焦尤其是下焦气化失司影响下焦精血的结果。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老年期痴呆病、退行性相关疾病———如骨质疏松等,是从三焦气化之根本调理下焦精血。
参考文献
[1]韩景献.“三焦气化失常-衰老”相关论[J].中医杂志,2008,49(3):200-202.
[2]季钟朴.现代中医生理学基础[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296-297.
[3]韩景献.神经系统疾病针灸医师诊疗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9-257.
朱丹溪“养阴观”对艾滋病防治的影响
李永亮1,唐红珍1,张亚萍2,邓鑫2
(1.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广西南宁530001;2.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艾滋病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11)
摘要: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等观点,倡导“养阴学说”,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上从“气、痰、血、郁”入手,注重保存阴精对人体的重要性,后世有“杂病用丹溪”之说。
艾滋病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征,以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或缺失为特征,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极难治愈。
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运用朱丹溪“养阴思想”防治艾滋病,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朱丹溪;养阴观;艾滋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7-1354-03
The Effects of Zhu Danxi’s Yin-preserving View to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IDS
LI Yong-liang1,TANG Hong-zhen1,ZHANG Ya-ping2,DENG Xin2
(1.Predinical Medicine College,Guangxi College of TCM,Nanning53001,Guangxi,Chian;
2.Pesearch Center of HIVAIDS,Affiliated Ruikang Hospital of TCM,Naning530011,Guangxi,China)
Abstract:In base of the argument of"An Excess of Yang with A Deficiency of Yin",“ministerial fire theory”and etc.,Zhu Danxi,one of the most eminent doctors in Yuan Dynasty,propose yin-nourishing theory which focus on“Qi,Sputum,Blood and Depression”when treating various diseases of internal medicine an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Yin.Thus,there was a saying which goes“miscellaneous diseases should be treated by Zhu Danxi’s theory”later.AIDS was caused by HIV and has a feature of decreasing or vanishing of immune function.AIDS which has a high morbidity was strongly transmitted and extrem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