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 酶与ATP 专题卷(适用全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与ATP
一、单选题(共18题;共36分)
1.下列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有ATP的分布
B. 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需要ATP供能
C. 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相关联
D. 病毒的生命活动既不产生ATP也不消耗ATP
【答案】D
【考点】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A、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生命活动都需要ATP直接提供能量,都有ATP的分布,A 正确;
B、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需要消耗能量,由ATP供能,B正确;
C、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C正确;
D、病毒无细胞结构,但病毒必须营寄生生活,离不开活的细胞,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ATP,D错误.故选:D.
【分析】1、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所以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2、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ATP⇌ADP+Pi+能量.方程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方程从右到左时能量代表转移的能量,动物中为呼吸作用转移的能量,植物中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把混有反应物的液体,加到捣碎的土豆汁液中(酶液),在37℃下观察到某些反应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甲设计的对照实验是用蒸馏水代替反应物,加入酶液中,也可观察到该反应现象;学生乙设计的对照实验是用蒸馏水代替酶液,加入反应物中,则观察不到该反应现象.下面是对此问题的解释,其中可能性最大的一项是()
A. 酶催化的反应即使完全没有反应物,也可缓慢进行
B. 酶由于被蒸馏水溶解出来,因而能进行反应
C. 由于该酶液中混有与反应物相同的物质
D. 由于该酶液中混有催化同一反应的多种酶
【答案】C
【考点】酶的特性
【解析】【解答】解: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气泡.甲用蒸馏水代替反应物,加入酶液也可观察到该反应现象,可以说明该酶液中混有与反应物相同的物质.乙的实验说明,蒸馏水不能起催化作用.
故选:C.
【分析】题干信息整理如下:
土豆液中中除了酶还有其它物质,可能存在该种酶的底物.
3.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肠杆菌细胞产生ATP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B. 细胞连续分裂时,伴随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C. T表示胸腺嘧啶,因而ATP的结构与核苷酸很相似
D. 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组成
【答案】B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解析】【解答】解:A、大肠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无线粒体,A错误;
B、细胞分裂过程中需要ATP水解供应能量,因此伴随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B正确;
C、ATP中“T”表示三个,C错误;
D、ATP是由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基组成的,D错误.
故选:B.
【分析】ATP的中文名称是三磷酸腺苷,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
4.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内催化甲→ATP过程所需酶与酶1空间结构不同
B. 乙不含高能磷酸键,是RNA基本单位之一
C. 丙为腺苷,丁可用于某些脂质合成
D. ATP为生命活动供能需经过图示整个过程
【答案】D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解析】【解答】细胞内甲→ATP过程为ATP的合成过程,所需酶为ATP合成酶,与酶1(ATP水解酶)空间结构不同,A不符合题意;乙为AM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不含高能磷酸键,是R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不符合题意;丙物质为腺苷,丁为磷酸,可用于磷脂的合成,C不符合题意;ATP为生命活动供能过程为ATP的水解过程,需经过图示ATP→甲的过程,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归纳总结(1)ATP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5.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与安静时相等
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③人在寒冷时,产生更多的热能维持体温恒定,此时细胞产生ATP的量增加
④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考点】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①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存在无氧呼吸,无氧呼吸时每摩尔葡萄糖生成2摩尔ATP,而安静时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每摩尔葡萄糖生成38摩尔ATP,①错误;②Na+从细胞内排出细胞外的过程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②正确;③人在寒冷时,产生更多的热能维持体温恒定,此时细胞产生ATP的量增加,③正确;④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也能达到动态平衡,④错误.
故选:B.
【分析】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 ﹣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6.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B. 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C. 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D. 水稻细胞内合成的某物质,能够在常温下高效分解淀粉,该物质含有羧基
【答案】A
【考点】酶的概念,酶的特性
【解析】【解答】解:A、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因此组成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A
错误;
B、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B正确;
C、酶是蛋白质或者RNA,本身是催化剂,也可作为底物被蛋白酶或者RNA酶降解,C正确;
D、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至少含有一个羧基,D正确.
故选:A.
【分析】本题是考查酶的概念、本质、作用和作用特点.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还有少量的RNA;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酸碱度的影响.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物质是由细胞产生能催化淀粉水解,且具有高效性,所以该物质是淀粉酶.
7.下列有关酶与ATP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只能在生物体内起作用
B. 叶肉细胞中产生的ATP只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C. 有些酶的组成元素与ATP的组成元素相同
D.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ATP的合成速度大于分解速度
【答案】C
【考点】酶的概念,酶的特性,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解析】【解答】解:A、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生物体内和生物体外都能起作用,A错误;
B、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只能用于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B错误;
C、当酶的本质是RNA时,组成元素与ATP相同,C正确;
D、人体在剧烈运动时ATP的合成速度和分解速度都加快,ATP和ADP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ATP的合成速度和分解速度相等,D错误.
故选:C.
【分析】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 ﹣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8.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d点右移
B. 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d点左移
C. pH=c时,e点为0
D. 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
【答案】A
【考点】酶的特性
【解析】【解答】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下降,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变,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A符合题意;底物(H2O2量)增加时,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升高,到达化学反应平衡点所需的时间延长,即e点上移,d点右移,B 不符合题意;pH=c时,酶变性失活,但H2O2在常温下也能缓慢分解,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C不符合题意;乙图表示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pH=a时,酶的活性减弱,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变,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酶的活性受温度、PH影响的注意事项:
①低温时,酶分子活性收到抑制,但并未失活,若恢复最适温度,酶的活性也升至最高;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分子结构被破坏而使酶失活;
②温度或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
③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反应溶液温度的变化也不改变酶作用的最适pH。
9.下图曲线反映了温度或pH对A,B,C三种酶活性的影响。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酶B和酶C的最适温度相似,但最适pH一定不同
B. 图甲中a点和c点,酶A的活性相同,空间结构也相同
C. 图乙中d点,酶B和酶C的空间结构都有一定的破坏
D. 人体中,酶C的作用场所可能在胃中【答案】C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从图中只能得出酶A的最适宜温度,不能得出酶B和酶C的最适温度,故而不能比较酶B与酶C最适温度的大小,A不符合题意;低温酶的活性降低,但空间结构不变,高温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图中a点和c点,空间结构不相同,B不符合题意;强酸和强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对于酶B或酶C来说,d点对应的pH值都与它们的最适pH差别较大,相当于强酸或强碱环境,故图乙中d点,酶B和酶C的空间结构都有一定的破坏,C符合题意;据图可知,酶C的最适pH为9左右,其可能是胰蛋白酶,而胰蛋白酶在小肠中起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解答C选项,要注意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低温不会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但过酸或过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从而酶的活性降低。
10.甲醇本身对人体只有微毒,但进入肝脏后,在醇脱氢酶的催化下可转化成具有剧毒的甲醛.用乙醇治疗甲醇中毒的原理是让乙醇与甲醇竞争结合肝脏醇脱氢酶活性中心,从而减少甲醛产生.下列符合使用乙醇前(a)和使用后(b)醇脱氢酶反应速率变化规律的图是()
A.
B.
C.
D.
【答案】C
【考点】酶的特性
【解析】【解答】解:甲醇在醇脱氢酶的催化下可转变成具有剧毒的甲醛.由于乙醇能与甲醇竞争结合肝脏醇脱氢酶活性中心,从而减少甲醛产生.使用乙醇前,甲醛能正常产生,而使用乙醇后,乙醇与甲醇竞争,导致甲醛产生减少,但仍有产生,不会降至零,且两曲线均从原点开始.
故选:C.
【分析】用乙醇治疗甲醇中毒的原理是让乙醇与甲醇竞争结合肝脏醇脱氢酶活性中心,从而减少甲醛产生.a未加入乙醇时,该酶的反应速率与底物甲醇浓度的关系;b加入乙醇后,该酶的反应速率与底物甲醇浓度的关系.
11.下列与酶相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探究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
B. 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一定是酶的种类
C.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不止一种
D.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因变量不止一种【答案】D
【考点】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解:A、探究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和无机催化剂,A错误;
B、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也可以是不同的底物,B错误;
C、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只能是不同的pH,因为探究实验必须符合单一变量原则,C错误;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因变量则不止一种,D正确.
故选:D
【分析】此题考查酶的特性.(1)酶的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酶的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2)生物学探究实验中,人为控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的变量称为因变量,对实验结构有影响的其他变量称为无关变量;(3)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12.关于酶的相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
B.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可选用过氧化氢酶为研究对象
C. 用淀粉、蔗糖酶和淀粉酶探究酶专一性时,可用碘液进行鉴定
D. 在探究影响淀粉酶活性的因素时,温度、酸碱度、实验的次数等都是自变量
【答案】C
【考点】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解:A、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A错误;
B、过氧化氢自身的分解受温度影响,因此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可选用过氧化氢酶为研究对象,B错误;
C、淀粉遇碘液变蓝,用淀粉、蔗糖酶和淀粉酶探究酶专一性时,可用碘液进行鉴定,C正确;
D、在探究影响淀粉酶活性的因素时,温度、酸碱度等都是自变量,而实验的次数是无关变量,D错误.故选:C.
【分析】1、通过有机催化剂和无机催化剂对比可知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2、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可采用相同的酶和不同的底物做实验,或采用不同的酶和相同的底物做实验.3、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1)自变量是指实验者操纵的假定的原因变量,也称刺激量或输入变量.(2)因变量是指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也称反应变量或输出变量,它是实验自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之后所出现的效果变量.(3)无关变量是指那些不是某实验所需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的统称,也称为非实验因子或无关因子.无关变量又称为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了自变量以外,其它的可能引起实验结果改变的因素.
13.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 ATP中大量的能量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
C. ATP的合成总是伴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 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中只有线粒体可以产生ATP
【答案】B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A、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A错误;
B、ATP中大量的能量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B正确;
C、ATP的合成不一定伴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如光合作用光反应形成ATP,C错误;
D、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产生ATP,除线粒体外,还可以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B.
【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ATP的合成可发生在光反应过程;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中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都可以产生ATP.14.如图为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过程①和②也可以发生在同一个细胞器内
B. 过程①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C. 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D. 维持人体体温的热能主要来自过程②中的能量
【答案】D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A、ATP的合成与水解也可以发生在同一个细胞器内,如叶绿体,A正确;
B、ATP合成过程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B正确;
C、细胞内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C正确;
D、维持人体体温的热能主要来自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D错误.
故选: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①过程是ADP与Pi合成ATP的过程,②过程是ATP水解产生ADP和Pi,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15.以下有关ATP的一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合成ATP需要在光下才能进行
B. 植物体内消耗ATP过程的同时往往伴随[H]的消耗
C. 动物细胞内产生[H]和消耗[H]的同时一般都会有ATP的合成
D. 酵母菌在线粒体内合成ATP,在细胞质基质中消耗ATP
【答案】C
【考点】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
【解析】【解答】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合成ATP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合成ATP不需在光下才能进行,A不符合题意;植物体内形成ATP过程的同时往往伴随[H]的消耗,消耗ATP过程则不消耗[H],B不符合题意;动物细胞内产生[H]的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消耗[H]的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均有ATP的合成,C符合题意;酵母菌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内都可以合成ATP,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理清ATP产生的过程:
(1)植物细胞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形成ATP,而动物细胞只能通过细胞呼吸形成ATP。
(2)植物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专用于暗反应,不用于其他生命活动;植物或动物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才能用于多种生命活动。
16.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ATP与ADP相互转化的速度快
B. ATP合成酶只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中
C. 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D. 无氧条件下,叶绿体的光合作用是细胞中ATP的唯一来源
【答案】A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A、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消耗的能量多,ATP与ADP相互转化的速度快,A正确;
B、ATP合成酶只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中,B错误;
C、叶绿体必需在光照下才能形成ATP,C错误;
D、无氧条件下,无氧呼吸可在细胞质基质产生ATP,D错误.
故选:A.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又叫三磷酸腺苷,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但是细胞对于ATP的需要量很大,ATP与ADP在细胞内不停地转化,保证了细胞对于ATP的大量需求,ATP合成的生理过程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合成ATP需要的能量来自光能,呼吸作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化学能.
17.乳糖酶能催化乳糖水解.有两项与此相关的实验,除自变量外,其实验条件均设置为最适条件.实验结果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一如果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
B. 实验一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降低
C. 实验二若继续增大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
D. 实验二若适当提高反应温度,相对反应速率将增大
【答案】C
【考点】酶的特性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
A、在乳糖浓度为10%时,当酶浓度达到5%时,相对反应速率为200,所以实验一如果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可能继续加大,A错误;
B、在某一酶浓度时,增加底物浓度会使相对反应速率升高.因此,实验一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可能增大,B错误;
C、在酶浓度为2%时,乳糖浓度20%与30%情况下,相对反应速率相等,所以在实验二若继续增大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不再加大,C正确;
D、实验条件均设置为最适条件,所以提高温度,酶的活性反而下降,因此实验二若提高反应温度,相对反应速率将减小,D错误.
故选:C.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2、酶具有专一性3、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反应速率受酶活性、酶浓度和底物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18.如图在不同条件下的酶促反应速率变化曲线,下列据图叙述错误的是()
A. 影响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
B. 影响BC段反应速率的主要限制因子可能是酶量
C. 主要是温度导致了曲线Ⅰ和Ⅱ的反应速率不同
D. 曲线Ⅰ显示,该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一定为37℃【答案】D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解:A、AB段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反应速率逐渐增强,影响AB段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A正确;
B、BC段底物浓度不断增加,但是反应速率不变,此时限制因素可能是酶的数量是一定的,B正确;
C、曲线Ⅰ和曲线Ⅱ的变量是温度,温度不同,反应速率不同,曲线Ⅰ和Ⅱ的反应速率不同主要是因为温度的影响,C正确;
D、测定最适温度还需要在37℃左右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来进行检测,最适温度不一定是37℃,D错误.故选:D.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二、综合题(共5题;共31分)
19.用某种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水解的实验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纤维素酶能够催化纤维素水解成________ ,该产物可与________试剂在加热时生成砖红色沉淀.(2)该实验中以________作为因变量;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 .
(3)若在t1之前,乙组实验温度提高10℃,那么乙组酶催化反应的速率会________ .
(4)若在t2时向丙组反应体系中增加底物的量,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丙组产物总量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 .
【答案】(1)葡萄糖;斐林
(2)反应物的浓度;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加快或降低或不变
(4)不变;70℃条件下,t2时酶已失活,即使增加底物,反应产物总量也不会增加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解:(1)纤维素酶能够催化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是还原性糖,可与斐林试剂在加热时生成砖红色沉淀.(2)实验中以反应物的浓度作为因变量;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3)若在t1之前,乙组实验温度提高10℃,酶的活性会加快或降低或不变,故乙组酶催化反应的速率会加快或降低或不变.(4)70℃条件下,t2时酶已失活,即使增加底物,反应产物总量也不会增加.因此若在t2时向丙组反应体系中增加底物的量,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丙组产物总量不变.
故答案为:(1)葡萄糖;斐林(2)反应物的浓度;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3)加快或降低或不变(4)不变;70℃条件下,t2时酶已失活,即使增加底物,反应产物总量也不会增加
【分析】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等.
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
据图分析可知,在45℃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20℃时,70℃条件下,由于温度过高,t2时酶已失活.
20.凝乳酶能催化乳汁凝固,常用于奶酪的生产.为探究温度对凝乳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若干试管,分为A,B,C,D,E,F六组,每组两支试管,其中一支试管放入2mL凝乳酶,另一支放入2mL乳汁.
②将六组试管分别置于不同温度水浴15min.
③将每组试管中的凝乳酶和乳汁混合后在原温度下继续水浴,记录凝乳所需时间,结果如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