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桂枝汤所用桂枝,可能和你用的不一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桂枝汤所用桂枝,可能和你用的不一样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药性探真》。

桂枝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桂枝(木中木)
《本经》谓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别录》谓牡桂:“无毒,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

生南海山谷。


《本经》谓菌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别录》谓菌桂:“无毒,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间,无骨正圆如竹,立秋采。


桂枝饮片
此药在《本经》《别录》中均称之为桂而有牡桂、菌桂之别,皆载其性味为辛温。

《别录》载前者“生南海山谷”,后者“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间”。

《唐本草》已另出桂枝一项,谓其味甘辛。

《别录》牡桂主治文中有“胁风”、“胁痛”、“温筋”、“出汗”等;《本经》主治文中有“主百病”、“为诸药先骋通使”。

《吕氏春秋》谓:“桂枝之下无杂木。

”《纲目》引《雷公炮炙论》云:“桂钉木根,其木即死(桂钉木根,其木即死:以桂为丁,以钉木中,其木即死。

)”﹔又称“《尔雅》谓之梫(梫(qin):肉桂。

)者,能侵害他木也”。

《本草经集注》云:“桂得葱则软,树得桂则
枯。


《别录》主治文中病位之“胁”为肝之位;病状之“风”,为肝之邪;所温之“筋”,为肝之体;可使汗“出”,均肝之病。

《本经》又谓“主百病”、“为诸药之先骋通使”,《纲目》引宋朝经学家陆佃(1042~1102,字农师,越洲山阴人,北宋神宗时为尚书右丞)所著名物和训诂书《埤雅》云:“桂犹圭也,宣导百药,为之先聘通使,为执圭之象也。

”圭为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可以区别爵位的等级。

执圭,亦为爵位名称,陆佃所云之意为桂可宣导百药,如同执圭的通使,言其适用范围之广,并有一定的权威,是百药的控制和支配者。

这也应当是《伤寒论》中由桂枝为主的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冠的原由之一吧。

桂枝汤
纵观上述资料,可见桂之辛,为肝所主之味,主治病证在肝木,其对诸木具有统摄和决定的作用,虽说如此,仍有其克星,如陶氏所云“桂得葱则软”,葱当是其克星。

葱是五菜之一,为肺金之菜,可使桂变软,乃肺金克制肝木之象。

桂在木中位同霸主而受克制于肺菜,可见其为属木而纯正者,五行互含名位为木中木甚当。

《唐本草》中桂枝已与桂分论,言其味甘辛,甘为脾土主味,故桂枝又可属土;《唐本草》牡桂主治文中有“补中益气”,谓桂味“甘辛”,主治中有“温中”、“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等中土之证是其征。

《辅行诀》阳旦汤以桂枝为君,而该方为阳土剂(详见《伤寒论阴阳图说》学苑出版社,2008),可佐证其理。

《本经》牡桂主治有“心痛"、“通脉”、“止烦、出汗”,仲景治胸痹方用之,现代多谓其能振奋心阳,其皮色赤紫,其性温热,又当与心火密切相关,可类属心火。

既有治中土之功,又具疗心证之效,其五行互含之名位又可称之为土中火。

肉桂桂的药用历史悠久,使用范围广泛,有“百药之长”之誉,为经方用药为数不多而又极其重要的药物之一。

但是由于其品种多多,产地不一,所用桂皮有干枝、老嫩之差,“去(粗)皮”与否之别,采集时间的不同,各个历史时期诸家应用传承和使用经验的异同,以及文
献资料传抄的舛错和佚失,历代医家和整理文献者的认识和理念的革新,乃至因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所致的物种变迁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经方中桂的名实问题的困惑,尤其在桂枝的“去皮”与否,用嫩枝抑或用干皮去粗皮,至今仍是莫衷一是,各种说法争奇斗艳,论讼不已。

比较有说服力的论据莫如出土或现存的古代实物。

笔者所见到的资料极少。

马王堆1号汉墓(公元前168年葬)出土的小片桂实物(浙樟),为已去皮的板状桂皮。

又有资料说日本奈良时代的756年,孝谦天皇把从唐进口的桂心等药物献给东大寺,现存的当时进献目录上载有桂心的名称,其实物至今仍保存在正仓院,调查实物的结果为大小不一的板状或管状桂树皮,而且都削去了木栓层(外粗皮)。

笔者认为,经方中桂类药名有桂、桂枝、桂心之不同,现存文献中的名实已不易准确认定,有待日后出土文物或资料证实。

其中桂为桂类药的统称,包括桂枝和桂心,桂心包括桂树的枝条皮去外粗皮者和树干皮去粗皮者。

桂枝原植物桂枝之名出现很早,《吕氏春秋》(成书于前239年)“桂枝之下无杂木”一语可证。

此固然是说桂的枝叶所荫之处无杂木生长,意不在桂枝的药用,但至晚在陶弘景时代已作药用了。

《唐本草》桂项下云:“今案,桂二种惟皮稍不同,若菌桂老皮竖枝无肉,全不堪用,其小枝皮薄卷乃二三重者,或名菌桂,或名筒桂,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其老者名牡桂,亦名木桂。

”“此二种”指菌桂和牡桂,《说文解字》云:“牡,畜父也,从牛,土声”;“菌,蕗。

从竹,雨声。

一曰博棋也”。

《本经集注》中的牡桂所指为不结果实的桂,畜父即雄性的牲畜,树亦有雄雌之分,不结果者为雄,即牡。

菌蕗为细长节稀的适于造箭的竹子,菌桂当指形象这种竹子的桂。

《唐本草》菌桂项下已云“今俗中不见正同如竹者,唯嫩枝破卷成圆犹依桂用,恐非真菌桂也。

《仙经》乃有用菌桂,云三重者良则判非今桂矣,必当别是一物,应更研访。

”桂皮卷成圆筒状,则非嫩枝皮不可,老枝或树干之皮不可卷成圆筒状,更不可卷成二三层之筒状物。

可见唐初即有嫩枝皮作药用者,但仍不是唐前之菌桂,似是今所称之肉桂。

经方中桂枝究为何物,仍不能十分确定。

笔者认为不易确定的问题不必苛求,立足现实,观察现用品物的临床实效是最
重要的。

一般而言,现代所用的桂确是气芬芳而味甘辛,桂枝味薄而肉桂味厚,桂枝治上发表,肉桂温下治里是有效的,正符合《内经》“气薄则发泄,气厚则发热”之训和“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唯象学理。

同时古今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迁,人的病证亦不会一成不变,因此,即便现代通用之桂类非确是古代经方中所用者,也与事无妨。

刻意追求经方桂类的名实,倒不如在临床实践中多费些精力价值更高些。

【辅行诀系列图书14册】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系列图书14册
张大昌等著
学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