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经济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里的经济学
转帖:《红楼梦》里的经济学
一、贾府经济概论
贾府的经济繁荣
贾府其实就是个小社会,经济问题始终贯穿全剧。

贾府人丁兴旺,花团锦簇之时,就是经济鼎盛之时。

农田地租,放高利贷是贾府的主要经济来源,从
元妃省亲
到元宵开夜宴等等,无一不显示着贾府的无限繁荣和风光,显示着贾府经济运转良好,财大气粗。

不过表面的繁华却透露着经济危机的阴影。

贾府这个小社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来自皇室的敲诈勒索;来自王公贵族的威胁恐吓;内部派系的倾轧争斗。

经济好时贾府人都只知道享受,没人去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贾府的“总理”王熙凤维持现状,假权舞弊,贾府最终趋于没落,陷入严重经济危机,入不敷出。

到了最后,贾府只能卖闺女。

贾家的女儿都是金枝玉叶,价钱也不菲。

二小姐迎春出嫁收了女婿五千两银子。

这可苦了迎春,被婆家不当人看,出嫁不久就被折磨而死。

贾府更换总理搞经济改革
对贾府进行经济改革的就是探春。

探春非常能干,有的地方甚至超过“总理”王熙凤。

她虽只代替了凤姐几个月,但是许多兴利除弊的措施,以使人们对她有很好的印象,她不仅关注节流,更是积极开源。

但是,她的“新政”和“改革”并不能解决贾府固有的矛盾。

她的“兴利除弊”措施没有克服贾府的“经济危机”,反倒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比如“贾二偷娶尤二姐”,“凤姐大闹宁国府”,闹得宁荣两府鸡飞狗跳,人昂马翻。

遭遇抄家,经济彻底崩溃
随着元妃去世,贾府被抄家,贾府这个已经处于经济危机之中的小社会彻底崩溃。

贾府人死的死,跑的跑,贾府彻底失去了经济复苏的可能。

二、贾府的经济生态
贾府的农业土地,来自王室的分配。

贾演贾源因功得爵,根据《会典》所载,公爵授地分数,大庄四百二十亩至七百二十亩,半庄二百四十亩至三百六十亩,始六十亩终二十亩。

从庄园管家乌进孝的嘴里可以知道,单是荣府至少有八个庄子,大约有五千亩地。

而这些拥有土地的地主阶级把这份产业交给下面的佃农耕种,自己坐享其成,农业土地属地主,农业劳动出自农民。

至于这些土地每年的生产量,我们无从查考。

但是我们可以从宁府一年的地租中可以窥其梗概。

虽然在数量上我们不能确定,但是生产的技术,形式和种类是可以从这张帐单里看出来的:
大鹿三十只,璋子五十只,袍子五十只,退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鲜鲤鱼二百斤,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凤鸡鸭鹅各二百只.、野鸡野兔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二百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蛙千二十斤,棒、松、桃、杏瓤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h 等选用一干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用胭脂米二担,碧播五十解,自孺五十解,粉秔五十解,杂色果粱谷各五十解,下用常米一千担,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折银二千五百两。

外门下孝敬哥儿玩意儿:活鹿两对.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第五十三回)
从文中所见的,只是庄头对庄园主所缴纳的庄租,除此而外,一定还有庄头、农民自己消费和中饱的部分、所以这还是最起码的生产品,同时这是宁府的庄租,荣府的土地比宁府多,生产品可能比这个
还多。

总之,从这个里面我们可以分析得以下几点:
一,土地主要的产物是米,其次是杂粮大豆麦黍之属。

二、除掉农作物以外,还有渔猎、牧畜等事业。

三、乌进孝还说“九月一场大的雹子.方近二三百里地方,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五十三回)。

可知当时的生产全是自然的生产,受自然律的限制,换句话说就是靠天吃饭。

四,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地租,除实物地租之外.还有货币的地租.也可以证明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

五、当时有附属于农场的工业.或者是农产品改造的工业,如烧炭工业,咸制工业等等。

六、再研究贾珍对乌进孝的态度,可以看出当时地主与农民阶级间的关系:贾珍皱眉道:“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叫我别过年了。

”(五十三回)
除掉用一句袍怨的话,表示地主的不满而外,并没有其他压榨的情形,所以这个时代的社会阶级虽然存在,但是阶级间并没有仇恨,至少《红楼梦》可以给我们证明。

《红楼梦》第十五回里,曾经记载贾宝玉走进农村的故事。

他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东西:“见炕上有个纺车儿,越发稀奇,小厮们又说;‘是纺线织布的。

’宝玉便上坑摇转。

”( 十五回)
自耕自织构成中国经挤特有的性质,这时代生产还没有实行分工,小农与手工业混合,而仍然有自给自足的特性。

我们再就生产形式与生产技术而言,这个时代的工业只是家庭手工业,以家长为生产主,负技术与管理与经营危险的责任,从事生产工作的则为家中的子弟与招收的学徒,至于家庭手工业的本身,还处于业余消遣的地位,普通人民并不认为它重要的经济性质,而是耽于躬耕亲织书声朗朗的伦理观念上的,总之,不管这种手工业的来源如何.事实上,这种家庭手工业如纺织,草木作等已经形成工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了。

除掉手工业而外,还有工场工业,在《红楼梦》里也时常见到景德镇的瓷器,江南的织造业,但是这些工业,都带有浓厚的特产工业
性质,产品成为永久不变凝固的状态,或者是家法秘传,不能普遍地扩大,所以也非常适合于这个封建社会的。

因为小农和手工业混合存在,社会没有分工,所以劳力虽然存在,可是并没有使用到工商业上去的必要,又因为天然的条件,使其农产品与手工业品可以维持他们的生活,所以在中国,没有发生过人口问题与劳工失业这一类的问题。

除掉以上所述的这一种生产劳动而外,在《红楼梦》中也有丫环的劳动,但是这些都没有生产的意识,而仅与游戏差不多。

至于这些农产品和一些工业制成品如何流通到消费者手里,在封建社会当然也有它的商业制度。

在这个时代里,整个的社会,皆以为立国大计在于农业,国家的经济政策也是重农抑商,所以货物的交换也因之不能进行,需要与供给,都比较少。

而产品的本身,主要的还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遇有剩余再就地出售.是故此种商业均限制在较小的范围中,一般商品的交易,都采取市集的形式.至于采取工场生产的特产工业,其生产量比较大,市场范围比较广,甚而至于销往外国,但是因为中国特产工业含有很浓厚的保守意味,不能普遍地扩大.在《红楼梦》中数见这一类的特产工业,例如:
“…… 只有昨日有广东的官儿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 … 我打开看了看,怪俊雪白的,说拿人奶和了,每日早起吃一钟,最补人的。

… … ”〔六十回)
这种“茯苓霜”就是特产品,它所以流通如此之远,并不是藉商人之手,而是以土仪入贵的方式流通的。

商人阶级的商业社会已经形成了,在《红楼梦》里代表商人阶级最初期的形态,那就是皇商,专为皇家买办货物.在各省都有买卖承局,也是一个百万富翁,薛家原在南京开了许多当铺(当铺是中国经济社会通口卖金的机构)。

《红楼梦》中虽未记载商业都市的繁盛,我们可以引证顾起元《客座赘语》,述及明末清初南京的盛况:
“南都游惰者多,动勤者少.衣丝暇娇者多,布服菲履者少,以是薪桨而下,百物皆仰给于贸居,而诸凡出利之孔,拱手以授外土之
客居者,典当在正德前,皆本京人开,今则绸缎店,药店,皆为外郡外卖富民所据,而俗尚日奢,贸易之家.发迹未几,倾覆藏入。


可知那时候的都市已发达到“百物仰给于贸易之居”的商品社会了。

但是这种都市的商业,只代表少数的社会上层阶级,而时代经济的主流,还在乡村,这不过是封建社会崩溃的伏机罢了。

在商业组织上,已有类似欧洲中古答尔特的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会馆”与“公所”,会馆是同乡会人的公会.为对抗所在地土著、商人压迫而设。

同样,土著商人也组织公所以保护其自身的利益,但是这种“会馆”“公所”对会员的限制,远不如答尔特的严格。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开海禁,商业上的对外贸易,也随着入贡的方式而开始,洋商贸易均限于广州港,采贸易集中制,专利子“公所”之手:“公行”始于“官商”,官商就是经过政府的承认,垄断对外贸易的商人,这种制度由商人向宫厅年纳银两若干,官厅就指定他为对外贸易的经纪人,贸易的状况,出日以丝织物、瓷器为大宗,而输入则以毛织物、钟表及工业精制品为大宗。

在《红楼梦》里,王熙凤的爷爷,就是这种“官商”性质的人物,她说:“我们王府里也预备过一次,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由我们家养活”(十六回),其他许多奢侈品,例如自鸣钟、乌银洋堑自斟壶、十锦珐琅杯、西洋括机镜,和西洋头痛药膏子“衣弗那”… … 等等.我们可以知道这种由于国外贸易而入口的西洋货物已经在社会的上层阶级流通了。

有了商业必然地有货币制度。

《红楼梦》中所流通的货币还是碎银。

清代以银块为货币,其轻重以分两计,官傣薪资,各国贸易都以银子为流通的媒介,并以铜为辅币,丫头每月的月钱有一吊有五百,都是指铜钱而言,至于银与铜的比价,时有变动,大概在每两八百文上下波动。

关于金融的机构.在社会上,有当典、票号、钱庄等,在《红楼梦》中都有记述。

而在社会上最有势力的,还是一般富有者的高利贷,因为当时产业资本的需要比商业资本的需要大。

而产业资本大多是农业资本,农业所需资本的款额极少,同时农业资本的需要者在社会上
的地位很低,与社会上的金融机构的关系少,因为应一时之急,往往向一般富有者通融资金,而随他们高利贷的剥削,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讨论到资本的结构和它增殖的方法。

《红楼梦》五十六回里,王熙凤谈及私人资本产生的方法,也是循着一定的经济原则的,积极的是积蓄,消极的是节省,如果要研究当时资本增殖的情形,我们先将资本分成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三种。

产业资本,因为产业限于农业,所以所需的资本多为农业资本,农业生产,只要一部分的生产工具,而需要大部分的农业上地方能进行。

商业资本,因为缚于重农抑商的无足轻重,虽然有金融的组织能够促进商业的发展,商人虽积聚了多量的财富,但是前面说过因为市场与社会习俗的限制,商人资本不能无限制的用于扩展工商业,其惟一的投资,则为购买土地,农业资本亦复如此,所以我们可以使资本化的利润,一律都是投放在土地上的。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托给王熙凤的梦,就叫她“趁今日富贵,将祖莹附近多置田庄房舍”。

但是,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个危机,就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土地分配不均,财富集中,又伏封建社会崩溃之机。

金融资本在这个时代的社会里占有重要的一部分,本来高利贷在理论上(其在儒家的经济思想中)是应该绝对禁止的,但是事实上,民间还是有利息的存在。

《大明律》中“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收利并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

满清沿明例,以三分的法定的利率,超过这个限度就以盘剥重利治罪。

《红楼梦》一O 五回,赵堂官查抄贾府,出来的债券,曾以违例取利治罪;一O 四回里贾芸埋怨王熙凤,说她用公中的钱在外头放加一钱,可以见得贵族借息,已在法定利率三分以上了,至于民间玩法的也很多,例如二十四回记述倪二也是一个专放重利的;由上列举《红楼梦》里的事实,可知这个时代社会上利息的情形。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特点,就是当时工商业皆不发达,内陆依农业为生,所以没有资本垄断之弊,所以富有者,也只是积蓄私财,放债予人,
并无所谓投资事业的。

这许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经过商人转运的方式,佃帮纳租的方式,或者薪资支付的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阶层里.所以我们进一步要讨论这个时代社会经济的分配情形。

关于这个社会的阶层和职业上的分类,我们根据习惯,分做士、农、工、商四种,但是这四种人也因为社会地位,政治关系,而有许多阶层,各因生产能力(包括生产资本,生产土地,生产劳力)的不同,在财货的分配上也有差别,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一、士类:士普通指读书人的士大夫的阶级,士里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官吏,《红楼梦》中的大官如北静王、贾政,其次如贾雨村,再下如赖尚荣和县衙里的通判师爷之属.另外如教书的先生贾代儒和贾政的清客相公詹光、程日兴等又是一类。

这种士大夫阶级,依照孟子“劳心者治人”的一句话支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因为他们劳心,他们的生产品也是无形的,所以他们所分配到的,都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薪傣、年金、养廉、束修之类,其金额也因等级而不同,如贾赦的官律七百两就是从清史官爵岁表里查考出来的。

二、农类:单就从事农业者而论,有土地所有者的地主如贾珍,有土地承管者如庄头乌进孝,以下自然还有许多长工短工。

在这个系统之外有自耕农,如靠几亩田度日的王狗儿。

地主的所得是地租,在前面农业生产里已经提到过,清代的地租各地有轻重的不同,大概要取得农民税收额的一半,按陈登元《中国土地制度》所考.康熙时佃农交给地主的租是每亩一石,这个租率已经相当可观,农业的分配很不平均,地主年入巨万,小农衣食惟忧,如王狗儿在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的时候.家中冬事还没有办(六回)。

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情形。

三、工类:从技术上可将工类再分为两种,一是技艺的或者是生产的劳动者,如砌大观园的泥水,瓦木油漆工匠,布置大观园的花匠.其他制造衣食住行消费品的缝衣匠,染织匠.种花匠、银匠等等其数不可胜计,还有一类是无技艺的或不生产的劳动者,包括:管家如林之孝,跟班的如李贵、茗烟,打杂的小厮如汤又玄.其他丫头大
的如袭人,小的如小螺,他们都是劳力的,也是治于人的,获取所得的方式是工资,工资的多寡随时随业而异,即以工匠论顺治中每工二十八文,每月合八百余文,无技艺的工人,贾府中最小的丫头,最低的工资是每月五百钱.要研究工资的高低我们只可以在《儒林外史》里找到旁证,当时面食而不茹荤,每餐不过十文,用这个物价的比例,可知工人的工资并不低,但是这里必然有一个间题,就是工资不太低的何以农入不改农而工呢?这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趋向,是潜在的,在实在的现象中并没有变动,因为《红楼梦》时代对工商的需要并不大。

四、商类:因为商业的本身受政府的限制,没有发展,所以商业的盈余的总额并不太多,如薛家的百万富商,在社会也只限于少数几家.且店主本非劳动者,中国工商业也不发达,小本经营家,都自兼劳动之事,虽然是店主,并不如资本家利润之优厚,伙计账房的工资每年不过一二干文,学徒杂役更无工资可言。

上面论《红楼梦》时代的生产、流通、分配三种经济行为,生产里有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基本工业生产,生产的种类和生产的要素。

并在流通里讲到商业状况,国内国外的贸易,市场货币与金融的机构,以及资本的来龙去脉。

在分配里分别了社会的阶级和职业研究各种人的所得。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武断地将这个社会归纳成两个大的单位,一个是官僚、地主、资本家三位一体的消费阶级,一个是小农、手工业者合成的生产阶级。

这个分法虽然不大精密,但是如果承认以上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同意这种归纳。

本来一部文学作品就是表现社会的意识形态,而社会的意识即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社会集团里的人们,为谋生起见,所共同形成与趋向的理想(见李辰冬《文学青年》) ,反转来我们也能够透过文学的作品,窥到社会的意识形态,这里,我们已经透过了《红楼梦》而得到《红楼梦》时代的经济社会的整个的和真正的面相。

至于消费一部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很重要的部分,而且《红楼梦》中对于消费情形有更多的反映。

在上一篇我们有一个专门的讨论。

荣国府的主要经济来源和一年的收入
(一)地租--从黑山村向宁国府交租和荣府管租子的周瑞一席话两个情节来分析推算。

1、第53回,宁国府所属八九个庄子之一的东省黑山村庄头乌进孝,在雪地里跋涉了一个月零二天之后,于岁末来到京城交租。

呈交的账单上详细列出了实物数量,外卖梁谷牲口各项折银2500两和乌庄头送的一些"小玩意"。

要估算出这张清单的总价,先从重量入手。

a、实物部份的重量约为:
米粮1102担=110200斤,(斤为清制,每斤约合600克)薪炭 33000斤,牲畜300头×80斤/头=24000斤,鱼(鲟鳇鱼极大,以20个计)=20×20+200=600斤,禽、猫等1600只×3斤/只=4800斤,干货等 2350斤,小计约 175000斤,折合105吨。

得装载一百余辆大车。

b、实物部份大体值多少银两?据清史,康熙中期米价为白银0.6两/担,到乾隆末年上涨到2~3两/担。

《红楼梦》成书期间的米价约1.5两/担。

肉类则3倍于米价。

故实物的价值可粗略估算为:米:1102×1.5=1653两牲、禽、鱼共重29400斤,计294担,计价294×3×1.5=1323两;干货薪炭值银500两;小计3476两。

c、可见,乌进孝这一趟共给宁国府送来了近6000两银子的财富。

贾珍当时绉眉说:"我算定你至少也有五千银子来,这够做什么的?"这里指的是现银,照他算定,现银不是2500两,而应是5000两。

他出此言不会是信口开河,至少说明他家以前向黑山村所收的地租现银当在5000两以上。

也就是说,遇正常年景,乌进孝所管的黑山村到年底要给宁府送上价值8000两左右的租子。

d、租分两季析。

第6回,周瑞的妻子对刘老老说:"我们男的只管春秋两季地租子......","两季租子"是怎么一回事?难道乌进孝每年要两次进京交租吗?事关一年的收入,需要弄个明白。

观全书,谈到具体的交租情况计有以下数端:一是乌进孝岁尾交租;二是第72回贾母庆八旬后不几天,贾琏对鸳鸯说"几次房租、地租统在九月才得";三是第88回,"适逢庄头送果子来",那天周瑞与鲍二吵架,此时正是九
月某日;四是第92回,荣府中管郝家庄屯里地租子的家人来报:"十月里的租子奴才已经赶上来了,明日(十一月某日)可到"。

以上租事无一发生在上半年,既然是租分两季,那么黑山村是否春夏之交还要上京城来交一次租子呢?回答是否定的,从那天乌进孝的口头汇报中也说明了每年只来一次。

所谓春季租可能是房租之类,或者是庄头送给东家一些时鲜果品菜蔬,属于次要的进帐。

我所熟悉的昔日江南一带也是如此。

佃户每年只向地主交一次租,时在秋季。

e、荣国府一年可收多少地租?还得从宁国府这边说起。

贾珍说"如今你们(我们)一共只剩下八九个庄子",就算是8个罢,并假定都是等量交租,那么宁国府一年的地租共可收入6.4万两。

荣国府"比爷这边多着几倍",就算是两倍罢,所以按照乌进孝交租的情景,可以推算出荣国府一年的地租收入在13万两左右。

抄家之后,从来不管家事的贾政不得不来查看近年的帐册,才发现"所入不敷所出,再查东省地租,近年所交不及祖上一半,如今用度比祖上加了十倍。

"只有急得跺脚,这里的所谓"祖上"也就是近百年的事情。

这一百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社会矛盾加剧,贾家子孙腐败,所以年景是每况愈下。

2、第88回,贾珍来到荣国府,正好碰上周瑞和鲍二在外面顶嘴。

周瑞为了寻求支持,他对贾珍诉说:"奴才在这里经管地租庄子银钱出入,每年出入有三五十万来往,老爷太太奶奶们从没有说过话的,......"周瑞面对着贾珍这个知情的权势人物自然不敢瞎吹,应该说三五十万这个数字是比较准确的。

出、入各半,则每年入帐就不会少于15万两,其中包括房产收入。

与按乌庄头的帐单推算,基本吻合。

(二)祖传银库
抄家后,贾母问贾政:"咱们西府里的银库和东省地土,你知道还剩了多少?"这说明贾母最关心的是银库和土地二大财源。

贾政只得据实回答:"旧库的银子早已虚空,不但用尽,外头还有亏空。

东省的地亩,早已寅年吃了卯年的租儿了。

"银库者乃是祖上留下的一笔银子,当然花一笔少一笔。

银库只是昔日的靠山,如今已经无补于事。

(三)房地产
第116回,贾政要送贾母、黛玉、可卿、鸳鸯、王熙凤的棺木回
南方安葬,需花费几千两银子,苦于借贷无门。

贾琏说:"住房(指荣国府第)是不能动的,外头还有几所,可以出脱的(抵押),等老爷起复后再赎也使得。

"于是将外面房产抵押了数千两银子,以作安葬之资。

这说明贾府有些房产,南方也有,鸳鸯之父金彩就在南京看房子,周瑞也曾南下出差。

但房地产不会是主要的经济来源,江南甄应嘉曾为贾府收着五万银子,安知不是历年代管房产的积存!
(四)皇家赏银
第53回,叙述了贾蓉去光禄寺库上领年赏之事。

他等了一天,才领回一个小黄布口袋,封条上写着"皇恩永锡",单据上写的是:"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法,恩赐永远春祭二份,净折银若干两。

"两家只得着一个小包袱,数量一定少得可怜,曹雪芹只好用"若干两"一笔带过,不足道也。

不明实情的乌进孝还以为娘娘和万岁爷会有大把的银子赏赐给荣府。

贾蓉笑着解释道:"岂有不赏之理,按时按节不过是些彩缎古董玩意罢。

就是赏,也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一千多两银子,够什么?"可见皇赏是有名无实,还抵不上内廷官宦的勒索。

(五)俸禄银米
1、贾政为官二十多年,从主事到员外郎,后来升为郎中,官衔由从七品到正五品,更多时间是从五品。

这个低能少文的高干子弟,其官职还不如他的妹夫林如海(探花出身,官至巡盐御史,从三品)和亲家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从四品),更不如大舅子王子腾。

按清朝制度,贾政这个从五品官,岁俸银不足八十两,俸米不足四十石,两项合计,每月薪水约十两纹银。

本来用这笔薪水养活一名京官的家庭,还是勉强可以。

无奈贾府排场太大,他这点薪水对全家来说就微不足道了。

一遇外任,还要从家中带银子出去花。

2、世袭俸
贾演贾法曾封爵八公之列,岁俸银及禄米分别为500两及250石。

贾珍世袭"三品威烈将军",贾赦世袭"一等将军",这两个职衔都是曹雪芹虚拟的。

参见《清会典》,清初对异姓功臣封爵的世袭,以次数计,岁俸银米采取递降制,到达最低位时则"世袭罔替",其品秩为"视七品京官",岁俸不超过八十两银子。

赦珍已袭到第三、四代,俸银有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