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考必备-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大全【包含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所有考点】(2),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复习资料
最新
[中考必备]最全
全国通用
物理部分
知识梳理
第一册第一章
1、质量与密度
公式:ρ→
单位:1克/厘米3 = 103千克/米3
应用:求质量、体积及密度(物质鉴别)
注意: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

2、密度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第二册第一章
声波
波的存在电磁波
光波
波的作用:传播信息
特点:(1)光的传播不需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2)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两种不同物质界面上会发生
在传播过程中光的路线是可逆的。

速度: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在真空中光速最大,数值为3×108米/秒。

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平面镜成像 漫反射
折射现象特点:
凸透镜 凹透镜
5、眼睛——视力的矫正
类型 特点
矫正方法 近视眼 来自于远方物体的光成像在视网膜前 戴凹透镜 远视眼
来自于远方物体的光成像在视网膜后
戴凸透镜
第二册第二章
1、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

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所选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地面或地面上的建筑物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a )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b )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改变,若不变则静止;若变则运动。

(4)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相等的时间

直线运动 通过的路程相等。

机械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
种类
3、光的反射
项目
不同点
相同点 镜面 反射
反射面 光线特点 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平整光面
如果入射光线平行,则反射光线仍平行。

漫反射 粗糙不平 反射光线杂乱散漫。

透镜
4、光的折射
名称 形状 性质
特点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对光起会聚作用,有实焦点 能成实像和虚像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有虚焦点
只能成虚

空气→水(其它)∠入>∠折 水(其它)→空气∠入<∠折
动。

曲线运动
2、速度与平均速度
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v = s / t
单位:米/秒(主单位),千米
/小时(常用单位)
(2)平均速度: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物体通过的距离与通过这段距离所经历的时间之比。

3
、力
)。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4、力的测量、力的图示
(1)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常用测力计是弹簧秤。

弹簧秤使用时应注意:(1)零点的确定。

(2)量程的选择。

(3)最小刻度值的判断。

(4)让弹簧自由伸缩。

(5)视线与刻度相垂直。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注意:(1)明确受力物体。

(2)选择合适标度。

(3)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力只画一个
作用点,只确定一个标度。

5、常见的力
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作用点:重心。

外形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1)重力
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 = mg ,g = 9.8牛/千克。

表示质量是1
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注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静摩擦力
动摩擦力
(1)改变物体间的压力。

(2)改变物体表面粗糙程度。

(3)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相互转变。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可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

6、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指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a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b )大小相等;(c )方向相反;(d )同一直线。

(或者说合力为零)
(3)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受非平衡力的作用。

运动速度大小
运动方向
注意:只要有一个方向改变,运动状态就发生改变。

7、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地,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即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物体总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大小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第三册第一章
1、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意义: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公式:p = F / S
单位:1牛/米2 = 1帕斯卡(简称帕)
2、液体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浮力
F 浮 =
G 空-G 液——称量法
(G 空、G 液分别为物体用弹簧秤称得空中和液体中的力)
F 浮 = F 上-F 下——压力差法
(F 上、F 下为液体中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 F 浮 =ρ液·g ·V 排——阿基米德定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
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

物体全部浸没——悬浮V物= V排
物体部分浸没——漂浮V物>V排
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气体或(液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第五册第三章第1-5节
1、简单机械
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五要素支点:固定不动的点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平衡条件:F1·L1 = F2·L2
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转动
省力杠杆L1>L2
种类等臂杠杆L1=L2
费用杠杆L1<L2
注意:动力臂、阻力臂的画法:定支点,作二线(画出力的作用线)画力臂。

种类结构实质特点注意点
定滑轮等臂杠杆能改变力的方向,
不能改变力的大小
F = G
S = h
动滑轮动力臂为阻力臂
两倍的杠杆
能改变力的大小,
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F = 1/2G
S = 2h
滑轮组
既能改变力的大
小,又能改变力的
方向
F = 1/nG
S= nh
(n为与动滑轮相连
的绳子条数)
F浮= G物
(1)杠杆
注意:滑轮组绕线法则:奇动偶定(与动滑轮相连后的绳子条数n 为奇数时,绳子起
点在定滑轮上,n 为偶时起点在动滑轮上),先内后外(从里面的小滑轮逐步向外绕线,不得重复与交叉)。

2、功和功率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F
·S 应具备同时性的同体性
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意义:描述物体做功快慢
公式: ( = F ·V )
单位:1焦耳/秒 = 1 瓦 1千瓦 = 1000瓦 (1马力 = 735瓦)
3注:①外力撤消后,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第三册第四章
1、电路
电源——提供电能 用电器——消耗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 导线——输送电能 通路
开路 短路 电路图
实物图 串联 并联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用电器连接方法 逐个顺次地连接
并列地连接
用电器间的 相互关系 用电器相互影响,一个用电器损坏,其他用电器均不工作
所有用电器不关联,即任何一个用电器可单独工作
电流路径 只有一条
有两条或两条以上 开关在电路 中的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与开关在
电路中的位置无关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
通断,支路中的开关控制它所在
的那条支路的通断
图例
2 电流
电压
电阻
概念
电荷的定向移动
形成电流
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
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
大小
符号 I U R 国际单位
安培(A )
伏特(V ) 欧姆(Ω) 单位换算 1安= 103毫安
1千伏 = 103伏
1兆欧 = 103千欧
(1)电路
所处状态
部分短路
全短路 ——危险,应当避免
表示方法
连接方式
电 路
项 目

项 目
1毫安 = 103微安 1伏 = 103毫伏 1毫伏 = 103微伏
1千欧 = 103欧
大小
电流大小用1秒钟内
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多少来衡量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1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伏,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伏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大小决定于导休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测量仪器
电流表
电压表
电流表和电压表
3、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符号
不同点
共同点
电流表
○A 必须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不允许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 ①连接电表时,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②被测电流(或电压)淡能超过电流以
表(或电压表)的量程
③读数方法:先确认量程,再确认刻度
盘上的每个大格和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最后从指针的位置读出被测电路的电流值(电压值) 电压表
○V 须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
可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 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组线的长度改变电阻 结构图
符号
接线连接:上下各一,下柱连入 阻值判断:向移减少,离移增大
4、电学规律
(1)电荷间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磁极间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3)欧姆定律:I =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电流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并联电路中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
项 目 仪 器
使用
(2)滑动变阻器
U
R
电 路
项 目
第五册第三章第6-8节1、电功、电功率
(1)
(2)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比较
(3)焦耳定律:Q = I 2·R ·t
第四册第四章
1、磁现象主要概念
磁性、磁体、磁极、磁化、磁场、磁感线、地磁场 2、磁场概念
直导线 通电螺线管
3说明: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使线圈继续转动。

火线:与地面之间电压为220V
零线:与地面之间电压为0V
作用:接通和切断电源 安装:静触头在上,不可倒装 作用: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源
保险丝选择方法:使它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
电路中的最大正常工作电流。

插座 灯泡
36V
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电弧触电
第一册第四章第1-3节、第五册第三章第9节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热能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热能
重核裂变(链式反应)
轻核聚变(热核反应)
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定义: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具有的能 大小决定因素——物体的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外内做功——内能增加
发生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定义: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单位:焦/千克
5、物态变化
(1)物质的状态及转化
(2)两种方式 蒸发
沸腾
定义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发生温度 任何温度下 一定温度下(沸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液体温度 液体温度往往在下降
保持在沸点不变
共同点
都是汽化,都要吸热
化学部分
知 识 疏 理
第三册第一章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及其特征
(1)联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2)区别: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体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是不溶性固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过后会分层,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液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而成,会分层,不稳定,不均一。

2、溶液的电离
电离:物质涉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溶液的电离 1.书写
改变方法
热传递
4、燃料的热值
电离方程式:
2.电荷守恒 3、溶解度
(1)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用溶解度来量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完整理解此概念要抓住四要素: ① 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温度不同,溶解度大小不同.
② 标准——“在100克溶剂里(一般指水)”.因为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多少与溶剂的量成正比.
③ 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指溶质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④ 单位——“溶解的质量(克)”.溶解度的单位是克,不是度(°)或千克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 3;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4)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根据物质在室温(20℃)时的溶解度,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S 表示溶解度)分成四个等级。

溶解度曲线代表的意义:
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①点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交点所示的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②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着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上面: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
③ 面:
曲线下面: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4、溶质的质量分数 (1)基本公式 (a )溶质的质量分数m m m m m =
=
+溶质溶质溶液
溶质溶剂
(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溶解度
溶解度
(2)常见计算类型
(a0溶液的稀释和浓缩
%()% m A m m A ⨯=+⨯浓浓浓水稀m

——浓溶液质量
m
稀——稀溶液质量%
A

——浓溶液质量分数%
A

——稀溶液
质量分数
(b)相同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 m A m A m m A
⨯+⨯=+⨯
混浓浓稀稀浓稀
(c)溶液体积、质量、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a)实验仪器:天平、玻璃棒、量筒、药匙、烧杯(胶头滴管)
(b)实验步骤:①计算②称重③溶解
第四册第一章
1、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2、物质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2)在原子中有如下关系:
①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③元素的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目决定
④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⑤元素的化合价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夸克
第四册第二章
1、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2、 氢气、一氧化碳和碳
H 2
CO
C
物理性质
① 无色无味气体
② 难溶于水 ③ 密度比空气小
① 无色无味气体 ② 难溶于水 ③ 密度比空气略小
黑色固体




可燃

还原

有无
毒性
无毒性有剧毒无毒性
1.表示某一种元素
(1)元素符号表达的意义
2.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2)分子式的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c)表示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
(d)表示每个分子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3)化学式的书写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根据化学式判定化合价
(4)质量守恒定律
(a)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b)微观解释: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5)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五册第一章
1、物质分类
混合物纯净物
5、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
各物质间相互反应图
(1)此关系可归纳为“两纵两边四横线,两组相交对角线,纵向物质可转化,横向作用可成盐。

”四条横线和两组交叉线及两条边线表示了十大成盐关系。

其中两条边线的成盐是置换反应,四条横线恰好是矛盾的双方,交叉成的反应是酸、碱、盐及氧化物的性质。

(2)各类物质关系图的应用
(a)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相互转变关系,此类关系即图中的“两边关系”。

(b)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图中的反应就是从“八圈”出来的箭头。

如碱这个圈中有三个指出
..来的箭头,就说明碱的主要化学性质有三条。

(c)可以推导出制取某物质的可能途径。

即“八圈”和“七方”的箭头指入部分。

具体可看出碱有两种制法,酸有三种制法,盐有十种制法。

应该注意的是以上三个方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如金属氧化物→碱,表示金属氧化物可以转变成碱(可溶性碱);也可以看成是金属氧化物的一种化学性质,而对应于碱来说,则是碱的一种制取途径。

另外,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一般规律,切不可生搬硬套,具体应用时要引起注意。

第五册第二章
1、常见的材料和材料的发展
生物部分
知识梳理
第一册第二章
1.显微镜 (1)结构
(2)使用
取放:左手托,右手握;置于体前略偏左。

对光:①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②调节反光镜直至出现明亮圆形视野。

观察:①玻片放在载物台上,压片夹固定。

②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玻片。

③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规律:①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体积越大、个数越少。

②物像呈倒像。

③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2.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发现 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虎克 细胞学说 德国科学家 施莱登和施旺
细胞基本结构
1、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有关生命现象 1、高大的树木“顶天立地”---细胞壁中具较强支持作
用的纤维素
2、植物的叶呈现绿色---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
3.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细胞分裂
一个母细胞 两个子细胞
染色体复制
平均分配
细胞分裂的意义1、单细胞生物的个体数能不断增加;
2、多细胞生物个体内的细胞数目增多。

4.保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存在的价值,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也就保护了人类自身。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设立了自然保护区。

第二册第3章
1.种子的萌发
种子萌发条件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种子萌发过程胚根→根
胚芽→茎和叶
2.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果实、种子的形成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开花→传粉→受精
子房壁果皮
子房珠被种皮果实胚珠种子
受精卵胚
4
1)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器官包括花、果实和种子三部分。

花的结构
变化
花被
花萼 凋落(如苹果、桃)或存留(如茄子、草莓)
花冠
凋落 花蕊
雄蕊
凋落 雌蕊

凋落
子房
子房壁
发育成 子房发育成
胚珠
珠被
发育成 种子 受精卵 发育成
受精极核
发育成
1.花柄
2.花托
3.萼片
4.花瓣
5.花丝
6.花药
7.柱头
8.花柱
9.子房
雌蕊
胚珠
3.克隆技术
克隆是指由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得到具有完全相同遗传物质的后代的过程,绵羊多莉即是用克隆技术培育而成。

克隆技术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存在包括涉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第三册第三章
1.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历史
1、1880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现胚芽的生长受
单侧光照射的影响
2、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发现胚芽的尖端能产
生某种控制胚芽生长的物质。

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
生长素。

植物的向光性
2.神奇的激素
内分泌腺激素异常常见疾病
垂体
生长
激素
不足幼年侏儒症
过多
幼年巨人症
成年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
甲状腺
激素
不足呆小症
过多甲亢
胰脏胰岛素
不足糖尿病
过多低血糖症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人体能通过反馈的方式调控血糖的含量。

血糖含量偏高(偏低) 胰岛素分泌增加(减少)
3.神经调节
大脑: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脑 小脑:负责动作的协调性
中枢神经系统 脑干: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神经系统 脊髓:具有躯体和内脏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 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 脊神经 反射
4.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四册第二章
1.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肌肉
膈 肋骨移动 胸腔体积 胸腔内压力 气流 吸
气 膈肌、肋间肌活动 变得扁平 向上 向外 增大 减小 进入肺部 呼气
恢复拱形
向下 向内
减小
增大
离开肺部
2.生物的呼吸作用
分布于内脏
使血糖含量降低(上升) 产热 散热 神经系统等调节
骨骼肌(运动时)
内脏(平静时) 直接散热 蒸发散热
呼吸作用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条件光照有光、无光都可进行场所叶绿体活细胞
物质变化
吸收CO2,放出O2
制造有机物
吸收O2,放出CO2
分解有机物能量变化贮存能量释放能量
生理意义
1、制造的有机物是构成地球
上一切生物体的物质基础
2、为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提供
能量
3、维持大气成分相对稳定
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第四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
1.植物吸水原理
2.植物蒸腾作用
酒精碘液
消化酶
3.植物对水、无机盐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散失:约99%用于蒸腾作用 利用:约1%用于光合作用等 运输:导管
>环境(土壤)溶液浓度 吸水:
部位:根——根毛区——根毛细胞
4.植物新陈代谢原理的应用
合理灌溉 水、无机盐是细胞构成的基本成
分和生理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根
据植物的需求规律适时、适量灌
溉、施肥 过多的水分会影响到根部等器官的有氧呼吸,从而导致烂根等现象的出现
合理施肥 过多的无机盐会引起烧苗
第五册第四章
1.动物的食物和摄食
营养素 作 用
吸收情况
无机物
水 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参与各种生理活动 直接吸收
无机盐 维持正常生理活动
有机物
维生素 参与人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活动 蛋白质 细胞生长及修补组织的主要原料,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先消化 再吸收
糖类 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脂肪 贮藏能量
食物纤维
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
不吸收
2.酶
酶的成分 蛋白质 酶的性质 生物催化剂
消化酶的作用 不能吸收的大分子有机物 —→能吸收的小大分子有机物 酶的特点 专一性、多样性及高效性 酶的作用条件
受到温度、pH 等条件的影响
3.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①血液
(主要器官)
(主要区域) (主要细胞)
组成功能有关疾病再生


血浆运载血细胞、物质



红细胞运输O2和部分CO2
贫血:红细胞和血
红蛋白偏低由红
骨髓
再生
白细胞
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与
机体的抗传染有关
炎症:白细胞包括
中性粒细胞增多
血小板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②心脏
③血管
血管类型管壁特点管腔特点血流速度主要功能
动脉厚、弹性大小快
把血液从心脏送到
全身各处
静脉较薄、弹性小
大,内有防止血
液回流的瓣膜
较慢
把血液从全身各处
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
仅由一层上
皮细胞构成
最小最慢进行物质交换
④血液循环
4.尿的生成和排出
泌尿系统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途径,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过滤
血浆(含废物较多)
血浆(含废物较少)
原尿
尿
重吸收
人体心脏被心肌分隔成左右不
相通的两部分,左右两部分又被
房室瓣分别分隔成上下两个腔。

含废物较少
含废物较多
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