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资环《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填空题10分;名词解释20分;单选题20分;简答24分;论述题26分
复习材料一
填空题
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心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3.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4.德国地理学家冯∙杜能在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一书,运用抽象法
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5.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创立的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6.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生态论,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7.衡量人口迁移的指标通常有迁出率、迁入率和净迁移率等。
名词解释
1.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3.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
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4.文化景观:叠加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人工创造物
5.功能文化区: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性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它不是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拥有中心、范围和确切的界线。
单选题
1.德国地理学家 B 冯·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 亚里士多德
B 冯·洪堡
C 卡尔·李特尔
D 哈特向
2. 法国地理学家 D P.维达尔·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思想在于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A J.白吕纳
B C.O. 索尔
C O.施吕特尔
D P.维达尔·白兰士
3. 1934年, A 法国人口学家A.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
A 法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4.下列国家属于白色人种的是 D 索马里。
A 尼格罗人
B 爱斯基摩人
C 波利尼西亚人
D 索马里
5.下列属于民俗文化的是 C 服饰。
A 足球
B 服装
C 服饰
D 棒球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扇形模型是美国土地经济学家 B H.霍伊特于1939年提出来的。
A E.W.伯吉斯
B H.霍伊特
C C.D.哈里斯
D E.L.乌尔曼
7.下列没有拥有客家方言的省份是 D 浙江省
A 四川省
B 海南省
C 湖南省
D 浙江省
8.下列主要信奉基督都的国家是A 新西兰。
A 新西兰
B 印度尼西亚
C 阿富汉
D 缅甸
9.下列属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相一致的国家是 A 荷兰。
A 荷兰
B 墨西哥
C 印度
D 南非
10. 衡量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标志是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A、城市人口增加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C、城市人口向乡村回流
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简答题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征
(1)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2)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
(3)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
2.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3.简述人口分布的规律性及影响因素
4. 简述影响城市化的机制
集聚与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
它们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
(2)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
论述题
1.用J.E.斯宾塞提出的“人地关系图式”说明人地关系。
(1)J.E.斯宾塞和W.L.托马斯两人所写的《文化地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文化地理学的从地关系的图式。
该图式展现的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内人地关系的模式。
其中有四个要素,即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和技术。
(2)人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群体。
人口的数量和文化状况在各地之间的差别往往很大;
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
各地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也互不相同,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亦不同;
社会组织是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
社会组织的各个单元——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血缘关系的——通过遵循群体内一系列共同的规则、法律、习惯和风俗,使一个个单独的人组成巨大而有组织的有机网络,保护社会稳定并有效地发挥功能;
技术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依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获得生存的基础,并且利用技术来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3)在该图式中,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六对联系带,每对联系带又都受到另两要素的影响,因此,该图式所反映出的系统具有复杂的关系。
这个图式反映情况文化的结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
其中,技术是指在自然生物环境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属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现在人口之中。
自从进入人类社会以来,人就不再是自然的人,生物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文化的人,精神文化的载体。
在四个要素中,技术、社会组织与人口又都以自然生物环境所提供的空间与资源为承载。
人口作为社会的人,
又是这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中心,图示中的人地关系既反映了人的主动性,又反映了受自然生物环境的约束性。
这四个要素是组成人地关系的基础,缺一不可。
2.结合自己熟悉的案例,就目前生态环境建设,谈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可持续发展突出地强调的是发展
(2)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3)大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4)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5)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6)可持续发展还强调树立一种全新的现代文化观念,彻底改变对待自然界的传统态度,用生态观点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从而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观念。
(7)福建生态建设实例(实例应用自己发挥~)
复习材料二
填空题
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2.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
3.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它是旅游者通过旅游媒介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活动系统,其构成要素有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
4.地理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6.为了探求人们日常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问题,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
创立了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7.我国规定,可以设市的城镇聚集人口是10万。
名词解释
1.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人口分布: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3.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
4.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5. 人文景观:叠加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人工创造物。
单选题
1.第一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是德国地理学者A F·拉采尔,他也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A F·拉采尔
B J·白兰士
C A·赫特纳
D E·C·森普尔
2.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C H.H.巴罗斯提出的,他认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A J.白吕纳
B P.M.罗克斯比
C H.H.巴罗斯
D 孟德斯鸠3.1944年,A 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的兰迪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并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
A 美国
B 法国
C 英国
D 日本
4.下列国家属于黄色人种的是B 爱斯基摩人。
A 印度人
B 爱斯基摩人
C 波利尼西亚人
D 索马里人
5.下列属于民俗文化的是C 服饰。
A 足球
B 服装
C 服饰
D 棒球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型是1929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A E.W.伯吉斯提出来的。
A E.W.伯吉斯
B H.霍伊特
C C.D.哈里斯
D E.L.乌尔曼
7.下列没有拥有客家方言的省份是D 安徽省。
A 四川省
B 海南省
C 湖南省
D 安徽省
8.下列主要信奉佛教的国家是D 缅甸。
A 巴基斯坦
B 印度尼西亚
C 阿富汉
D 缅甸
9.下列属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相一致的国家是A 荷兰。
A 荷兰
B 墨西哥
C 印度
D 南非
10.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A、
自然因素。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简答题
1.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2.简述城市化的内涵
(1)是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
(2)人口集中的过程
(3)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4)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3.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区域性
(1)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2)人文地理学包含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4. 简述人地和谐论的主要观点
20世纪以来,因人类活动导致自然灾害的频发,一些地理学家提出人地关系应当“和谐”的思想。
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论述题
1.结合实例,论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1)经济发展对区域文化的作用
第一,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对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决定着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
第二,区域经济结构、类型、性质影响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等;
(2)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第一,精神文化与经济发展。
区域文化观念有的具有经济价值,有的则没有;文化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会从多方面对经济产生影响;文化内核也会给区域经济结构带来影响;
第二,制度文化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依赖于市场对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文化基础;
第三,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
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本身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但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如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历史因素、交通条件、政策因素等,因此,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相对的,我们反对文化决定论。
(3)案例分析(自由发挥)
2.如何理解当前人与地的关系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1)人口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
第一,对资源的压力A土地资源退化B水资源短缺C生物资源破坏严重D 矿产资源消耗剧增
第二,引起的环境问题A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B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C 臭氧层遭破坏D水体污染加剧
第三,引起的社会问题A教育、医疗、住房、交通问题B贫困问题
(2)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一,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