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
•问题的提出
•课题研究的背景、
自从提倡新课程以来,对于如何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很多教师都把目光转向了这点,这也成了我们当前教育的重点。

只是很多观点都是从理想方面来谈的,而我们面对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好条件,因为小孩子们爱动手、爱动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极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对他们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过去,我们课题组的成员都在思考这一问题,但都是个人方面的成果,我们这一次要通过集体的力量将这些成果汇聚在一起并使他更加强大。

•省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通过搜集资料,我们发现关于小学生实践能力研究的相关课题不多,虽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有关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堂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模式相对少,所以,我们觉得我们的课题更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课题研究的特色
本课题研究力争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倾向,解决学生高分低能,书面知识多、实践能力低的状况;改变传统“灌输”知识的“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自实践,
自主选择,主动探究;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其课堂上的动手实践能力。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小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工作在教育第一线多年,深刻体会到现在的学生们缺乏的是实践能力,然而决定他能否在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中有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域,也是“实践能力”的技能。

著名诗人萨迪曾说过“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蜂蜜不酿蜜”。

把知识比喻成蜜蜂,实践比喻成酿蜜,蜜蜂的本能和它的生存价值就是酿蜜,同样一个人,他的生存本领就是靠他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实践能力对他未来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是新一代全面发展的十分必要的前提条件。

只有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为今后更有效地进行高水平的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打下基础。

2、本课题的实践价值:
l.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教育人员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行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

2.有助于探究出一条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究践能力自主发
展的培养模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工作负担,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4.有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
实践能力培养的范围是将受教育者的创新精冲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教育,是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

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1、思想品行实践能力培养包含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三个方面。

小学阶段侧重于道德教育。

2、科学文化实践能力培养包括知识的掌握运用和智能的发展两个方面。

3、审美实践能力培养:其内容大致有一个层次:一是知美、爱美;二是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三是按美的要求米塑造自我和客观世界。

四就是认识美、鉴赏美和刨造美。

4、学习技能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基本的听、说、读、写、算等技能、自学技能、基本的生活技能、运动技能、实验操作技能和简单制作技能等。

5、社会交往实践能力培养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等。

以上这些方面紧密联系,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会得到提升。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教育应基于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结果。

2、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依据,指出“从做中学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从做中学”充分体现了体现了行与知的结合。

生长中的儿童的兴趣主要就是活动,儿童真正需要的就是自己怎样去做,怎样去探究。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其实质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建立起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同时,马克思也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

•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发展和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真正实现。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和谐关系,达到学生会求知、会劳动、会生活、会健体和会审美的转化。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增强教育能力,形成民主、和谐、平等的家庭教育氛围。

•课题研究的内容
l.小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调查。

2.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范围。

3.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4.小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求知和发展的模式。

5.课堂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6.小学生如何正确评价自己的实践能力。

课题研究的对象
四年级四个班的200名小学生
•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时间 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
第一阶段:准备和初始阶段(2019年03—2019年06月)
1.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培训。

3.设计调查问卷。

4.确定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9年7月—2019年12月)
l.组织问卷调查,对小学生实践能力现状进行统计、分析,为将来实验评价提供参考。

2.对课堂教学、活动课、社会生活、少先队活动等的研究实施。

3.考察研究效果,进行阶段总结.提高深化研究思路。

第三阶段:调整阶段(2020年1月—2019年3月)
1.对前期实验成果进行总结,完成中期论证。

2.调整实验计划,继续开展研究。

3.摸索出对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20年4月—2020年6月)
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在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完成研究报告。

•课题参与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1、课题负责人:
2、课题分工:
组长
负责课题开题报告和课题研究报告
组员
负责课堂教学、资料搜集
负责调查与研究
负责分析总结、反思
•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1、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
2、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对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意识和加强“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3、构建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发多元化课程资源;
4、推广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与能力共进,“教劳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我校这几年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上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学校图书室里藏书丰富。

我们会充分利用校园图书室中的书报、刊物以及校园宽带网络中的网上资料来为本次研究做好准备。

近几年间,我校已经研究了多个省、市级课题,对教学中面临的多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本项课题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老师,大都也参加了上述课题的研究,他们都有着较
为丰富的教学教研经验,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厚实。

本课题的组长和主持人冯燕芳,大学本科毕业,工作以来来一直从事教学一线工作,曾多次承担学校、县和市优质课比赛,并获奖,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能力。

所撰写的教学案例、论文多次在县、市、省、获奖。

同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是我校不可多得的实干型教师。

教学功底扎实,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

课改热情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课题组其他成员也都是我校的一线教学精英,她们教学功底扎实,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

她们课改热情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业务上精益求精,肯钻研,肯创新,工作相当吃苦,有爱心。

一旦投入了课题研究,我们都将以高昂的热情参与教研,给课题充分的时间保证。

十一、课题经费
自筹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12年1月第1版
2.《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2年1月第1版
3.《杜威全集》(美国约翰.杜威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0年9月1日版
4.《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马克思、恩格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2年第1版
5.杨欢欢.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