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经系统与B受体阻断剂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0.05
心理社会 应激
社会关系 稳定
心理社会 应激
0
0.5
1
心理社会应激 β 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
p<0.05
心理社会 应激
交感激活性心血管病
高交感性心血管疾病 心律失常 冠心病(心绞痛、心梗) 心力衰竭 高血压 肥厚型心肌病 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脱垂 夹层动脉瘤 QT延长综合征 二尖瓣狭窄 肌桥 儿茶酚胺多型室速 Brugada
肥胖
高胰岛素血症
↑ 交感张力
结构性肥厚
应激
↑收缩力
↑心输出量 = 高血压
自动调节
↑外周阻力
早期原发性高血压致病因素
↑肾素
↑Ang-II
Schlaish MP Hypertension 2004;43:169
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
肌肉交感兴奋
BP 107/58
BP 148/102
0
0
0
0
正常人
高血压
植物神经系统
A.分布广泛:全身几乎所有的内脏器官都受其支配。 例如:皮肤、肌肉内血管,一般汗腺、竖毛 肌、肾上腺髓质只受交感神经支配。 副交感神经分布比较局限。 B.反应弥散: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在神经节内与数十个神经元发生接替,刺激时,引起广泛的节后纤维兴奋。副交感神经相反,反应局限(1:1接替) C.活动广泛: 交感神经活动往往不会只波及个别神经,而是整个系统参加。 D.反应选择性: 反射反应时,各部位交感活动有差别。 例:失血后10分钟内,交感兴奋,心脏活动增强腹腔内血管收缩, 其它反应不明显。 E.持久性: 植物神经对外周效应器作用具有持久的紧张性。
一级预防 - MAPHY
利尿剂
美托洛尔
p=0.028
随访时间,年
5
10
0
累计死亡数
90
50
0
累计死亡数
50
40
0
20
70
30
20
10
总死亡率
心血管猝死
利尿剂
美托洛尔
p=0.017
随访时间,年
5
10
0
Olsson G et al Am J Hypertens 1991
Wikstrand J et al JAMA 1988
交感亢进的治疗
β受体阻滞剂 ACEI 镇静 交感神经节切除
Oestlund-Lindqvist A-M et al Arterioscler 1988;8:40-45
持续静脉灌注去甲肾上腺素,可发生明显动脉粥样硬化(A)
对照组
美托洛尔治疗组
A:动脉粥样硬化
B:正常对照
高血压 冠心病
人体功能分类
1.定义: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与躯体神经分布不 同),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是指独立自主的神经 系统。这一命名也不确切,同时其还接受中枢神 经系统的控制。 2.分类:A 交感系统 B 迷走(副交感)神经系统 3.组成:A 中枢:脊髓胸腰段(胸1-腰2-3) 副交感神经:a 脑干到交感神经核 b 脊髓骶部(侧角) B 传入神经 C 传出神经 a 节前 b 节后
交感神经系统与-受体阻滞剂
概 要
交感神经系统 在高血压治疗循证医学证据 在冠心病循证医学证据 在慢性心衰循证医学证据 2006中国专家共识 倍他乐克缓释片中国研究 进展
躯体性功能(动物性生命):躯体骨骼肌和感官活动功能。 内脏性功能(植物性功能):内脏活动:体液循环、气体交换、物质吸收排泄。 动物界和植物界都存在的功能。
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动物实验: 美托洛尔可显著减轻兔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人类研究: BCAPS发现小剂量美托洛尔(25mg/d)×3年预防性 治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小于安慰剂组,且总死亡率 与所有冠脉事件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安慰剂组。
EIVA 研究 ①他汀+美托洛尔 ②他汀+安慰剂 结果:美托洛尔组IMT增长明显抑制(P<0.001)
社会关系 稳定
下属
支配者
心理社会应激和β 受体阻滞剂对冠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Cynemolgus Monkeys
Kaplan et al. Circulation 1987;76:1364-1372. Kaplan & Manuck. Ann N Y Acad Sci 1999; 896: 145-161.
1及2受体作用的比较
交感亢进分类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高低分类: 1.交感激活:心率增快 2.交感过度激活:高交感性心血管疾病 3.交感风暴:反复发作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根据交感激活时间分类: 1.急性:快速心律失常、ACS 2.慢性:心衰、高血压
危险性降低 22%
危险性降低 30%
一级预防 – MAPHY 致死性+非致死性事件 (至首次事件发生时间)
冠脉事件
累计事件数
160
40
0
20
60
100
80
120
140
5
10
0
卒中事件
危险性降低 24%
利尿剂
美托洛尔
p=0.0010
利尿剂
美托洛尔
随访时间,年
Wikstrand et al, Hypertension 1991;17;579-88
交感神经系统的特点
交感神经兴奋分泌的神经递质: 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 交感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
a
a1
a2
b
b1
b3
b2
交感神经介质及相应受体
交感神经递质作用的受体:
心脏( 窦房结、房室结、心房心室)
β1、β2
增加心率、加快传导速度、增加收缩力、传导速度和心室自律性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3年
倍他乐克降压的一级预防试验(MAPHY)
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平行组研究 11国66家医院参加(1975年设计,1987年终止) 3234例 40~64 岁男性门诊高血压患者 美托洛尔组(平均174mg/d) 利尿剂组(氢氯噻嗪46mg/d or 苄氟噻嗪4.4mg/d) 治疗目标:DBP<95mmHg(可加其他降压药) 随访平均4.16年(至少842天或随访至死亡)
给药方法:简单、易行 1)负荷剂量 5mg→5min静推→间隔5-20min 5mg→5min静推→间隔5-20min 5mg→5min静推→间隔5-20min 紧急情况时 5mg→3min静推→间隔7min 5mg 5mg 负荷剂量约为0.2mg/kg(与以前应用的心得安剂量一致)
A
B
静脉倍他乐克的应用方法
治标
治本
广泛的离子通道作用 中枢性抗心律失常作用 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作用 提高室颤阈值降低猝死
抗血小板聚集 抗动脉硬化 抗高血压 抗缺血 改善心功能
治本
治标
提高室颤阈值降低猝死 室颤阈值升高60%~80% 降低心率:减少猝死、室颤(发生前均有心率增快) 心电活动稳定 中枢性:阻断交感神经,使交感神经减弱,使迷走神经作用增强 b受体阻滞剂是唯一被证实的可降低猝死的药物,其他药物不能替代
心脏兴奋(正性变时、变力)
骨骼肌血管扩张
肠管抑制
支气管扩张
脂肪分解
糖酵解
心脏的受体是参与心脏功能活动最重要的受体,其亚型1和2受体共存于心肌组织中,其中1受体占75%,遍布整个心脏, 2受体占25%,主要存在于心室和心房,心房中在窦房结的密度比右心房高出2.5倍,这决定了2受体更多地参与心率和心律的调节
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高血压初选和维持药物
利尿剂
-阻滞剂
ACE抑制剂
ARB
钙拮抗剂
醛固酮拮抗剂
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后
冠心病高危
糖尿病
慢性肾病
预防再发中风
The JNC 7 Report. JAMA 2003, 289(19):2560-2572 Hypertension 2003, 42(6):1206-1252
b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阻滞剂的亲脂性和长期心脏保护 (一级预防试验)
试验名称
药物
亲脂性
心脏保护
Coope & Warrender
阿替洛尔


HAPPHY
阿替洛尔


IPPPSH
氧烯洛尔

不肯定
MRC
普萘洛尔


MRC-Elderly
阿替洛尔


MAPHY
美托洛尔


Kendall MJ. Am J Cardiol 1997, 80(9B):15J-19J
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
心率增快 电不稳定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的危害
动脉粥样硬化加重
交感神经激活
心理社会应激
血压
心率
血流改变
内皮细胞损伤 血小板活化,生长因子释放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胆固醇积聚增加
平滑肌细胞和 纤维组织增生
胆固醇堆积 泡沫细胞形成
动脉粥样斑块发展
加快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0
0.5
1
斑块面积 mm2
交感激活性心血管病及治疗
高血压时交感活性增加
Schlaich MP Circulation 2003;108:560
高血压交感活性增加的危害
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
交感活性与左室重量
0
0
0
0
0
0
0
0
0
0
0
Hale Waihona Puke 左室肥厚ß受体阻滞剂抗高血压的优势与地位
1、MAPHY研究显示:美托洛尔优于利尿剂,且前者对吸烟人群仍有显著效果。 2、斯德哥尔摩研究:美托洛尔比利尿剂更能显著降低心梗后、 高血压患者的再梗死、卒中、冠脉搭桥与死亡的危险 3、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获益更大,使AMI后高血压者长期死亡率下降35%,使合并心衰高血压患者死亡率下降,39% 故有各种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ß-受体阻滞剂为首选药物或合并用药的组成部分。
b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室颤突然发生
电转复
静脉倍他乐克
恢复窦性心律
预防室颤复发
升高室颤阈值 抗缺血 抗心律失常
+
慢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口服倍他乐克100-200mg/日 急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静脉给药 A. 心率过快、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快速完全阻断 0.2mg/kg B. 心率较快、血液动力学尚稳定:快速不完全阻断: 小于0.2mg/kg(2~15mg)
555
β-AR阻滞剂
(-)
(-)
其他作用
G蛋白
cAMP
(-)
K+
Ca2+
β-AR
Ca2+
Na+
β-AR激动剂 儿茶酚胺
蛋白激酶A
(-)
(-)
β-AR阻滞剂阻断了β-AR激动剂对信号转导通路及离子通道的作用
Na+内流↓
K+外流↓
Ca++内流↓


类似IV类药
类似I类药
类似III类药




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的危害
心脏电活动不稳定 动脉粥样硬化加重 加速粥样斑块破裂 促进血栓形成 加重心脏重构:左室肥厚等
心脏电活动不稳定 中枢致心律失常作用 中枢交感兴奋性增强, 减低室颤阈值 常表现为: 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和室上性 猝死
Vagus nerves
Sympathetic nerves
-阻滞剂的亲脂性和长期心脏保护 (二级预防试验)
试验名称
药物
亲脂性
心脏保护
BHAT
普萘洛尔


Hjalmarson et al
美托洛尔


Julian et al
索他洛尔


Norwegian Study Group
噻吗洛尔


Olsson et al(五项试验汇总)
美托洛尔


Kendall MJ. Am J Cardiol 1997, 80(9B):15J-19J
动脉、静脉
β2
扩张血管
骨骼肌
β2
扩张血管,增加收缩力
肝脏
β2
分解和合成糖原
胰腺(β细胞)
β2
分泌胰岛素和高血糖素
脂肪细胞
β1
分解脂肪
支气管
β2
扩张支气管
肾脏
β1
分泌肾素
神经末梢
β2
促进去甲基肾上腺素的释放
甲状腺
β2
T4→T3转化
β1和β2受体的分布和介导的生理作用
1受体
2受体
1970s以来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 1984年JNC首次推荐(Arch Intern Med 1984,144:1045) 18年来各权威机构屡屡推荐 1993年美国JNC-V(Arch Intern Med 1993,153:154) 1997年美国JNC-VI(Arch Intern Med 1997,157:2413) 1999年WHO/ISH(J Hypertens 1999,17:151) 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医药导刊 2000,2:3) 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高血压指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