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心络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袁婧玮;高占群;李霜;尹诗
【摘要】目的探讨通心络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7年5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两组患者分别在对症干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和通心络联合阿司匹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3例,有效2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8.00%;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8例,有效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00%;试验组患者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26.12±5.33)分,(13.29±2.88)分;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25.90±5.29)分,(8.76±1.28)分;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同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发作频率分别为(13.43±3.34)次/min,(6.98±1.38)次
/min;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持续时间分别为(8.23±1.41)min,(6.51±1.05)min;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发作频率分别为(13.51±3.37)次/min,(2.72±0.70)次/min;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持续时间分别为(8.29±1.44)min,(3.20±0.63)min;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同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心络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降低发作严重程度.
【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
【年(卷),期】2019(033)001
【总页数】3页(P148-150)
【关键词】通心络;阿司匹林;不稳定型心绞痛
【作者】袁婧玮;高占群;李霜;尹诗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黑
龙江佳木斯 15400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7年5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100例,分别在对症干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和通心络联合阿司匹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探讨通心络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7年5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1],同时排除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免疫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
病及既往心脏手术史者。
入选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
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为(52.78±6.10)岁,根据合并基础疾病划分,糖尿病1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原发性高血压38例;试验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53.14±6.16)岁,根据合并基础疾病划分,糖尿病1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原发性高血压
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合并基础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ACEI及β受体阻滞剂应用;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口服,100 mg/次,1次/d。
试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辅助治疗,4粒/次,3次 /d。
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每日消耗量;2)粘附因子指标检测采用ELISA法,包括ICAM-1和 VCAM-1。
1.4 疗效判定标准[2]
1)显效:心绞痛发作频率降低至基线水平20%以下;2)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
降低至基线水平20%~40%;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3例,有效2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8.00%;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8例,有效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00%;试验
组患者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26.12±5.33)分,(13.29±2.88)分;
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25.90±5.29)分,(8.76±1.28)分;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同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发作频率分别为(13.43±3.34)次/min,(6.98±1.38)次
/min;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持续时间分别为(8.23±1.41)min,(6.51±1.05)min;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发作频率分别为(13.51±3.37)次/min,
(2.72±0.70)次/min;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持续时间分别为(8.29±1.44)min,(3.20±0.63)min;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阿司匹林是临床最为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可通过拮抗血栓素A2生成,高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良好抗心绞痛作用;但其存在起效缓慢、个体疗效差异大等问题,难以满足临床需要[3]。
中医认为心绞痛可归于“胸痹”的范畴,病者因正气亏虚、寒邪内侵、情志失调及饮食不节导致血脉痹阻,运行失畅,日久不通则发为心绞痛之证;故中医治疗当以益气通络、活血解痉为主[4]。
本次研究所用通心络胶囊为复方中成药制剂,所含
人参、全蝎、水蛭等成分使其可奏益气血、通脉络之功效;已有研究证实[5],通
心络胶囊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促进损伤内皮细胞功能恢复,提高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增加冠脉血流量,从而达到改善缺血缺氧状态的目的。
表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组别例数显效有效
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 50 13 26 11 78.00试验组50 18 28 4 92.00※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x- ±s,分)注:与对照组相比,※P
<0.05;与治疗前相比,△P<0.05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14 d对照组 50
26.12±5.33 13.29±2.88※试验组50 25.90±5.29△ 8.76±1.28※△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x- ±s)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与治疗前相比,△P<0.05组别例数发作频率(次/min)持续时间(min)治疗前治疗后14 d 治疗前治疗后14 d对照组50 13.43±3.34
6.98±1.38△ 8.23±1.41 6.51±1.05△试验组50 13.51±3.37 2.72±0.70△※
8.29±1.44 3.20±0.63△※
本次研究结果中,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3例,有效26例,无效11例,总有
效率为78.00%;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8例,有效28例,无效4例,总有效
率为92.00%;试验组患者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
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26.12±5.33)分,(13.29±2.88)分;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25.90±5.29)分,(8.76±1.28)分;试验组患者治
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证实通心络胶囊辅助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发作频率分别为(13.43±3.34)次/min,(6.98±1.38)次/min;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持续时间分别为(8.23±1.41)min,(6.51±1.05)min;试验
组患者治疗前后发作频率分别为(13.51±3.37)次/min,(2.72±0.70)次/min;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持续时间分别为(8.29±1.44)min,(3.20±0.63)min;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则提示通心络联合阿司匹林方案应用可有效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时间,与以往报道结果相符[5]。
综上所述,通心络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降低发作严重程度。
但鉴于纳入样本量少、随访时间短及单一中心等因素制约,所得结论仍有待更大规模研究确证。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韩轶,魏建华,王晓峰.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CRP,Hcy及血脂水平相关性研究[J].四川中医,2015,33(1):65-67.
[2] 洪敬党.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9):1736-1737.
[3] 景月月.通心络胶囊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对血清hs-CRP、IL-6水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35):3959-3961.
[4] 段丙军,林德智,熊富权,等.通心络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作用机制[J].疑难病杂志,2016,15(10):1065-1068.
[5] 高娅男.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3):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