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高温、灼伤的危害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4-2 车间内工作地点的夏季空气温度规定
夏季 通风 室外 计算 温度 /℃
工作 地点 与室 外温 差 /℃
22 及 以 下
2 2 2 2 2 2 29 3 4 5 6 7 8 ~ 32
33 及 以 上
10
9
8
7 6 5 4
3
2
高温车间气象条件的卫生标准
• 特殊高温作业,如高温车间天车驾驶室、车间内 的监控室、操作室、炼焦车间拦焦车驾驶室等应 有良好的隔热措施,热辐射强度应小于700W/m2, 室内气温不超过28℃。 • 工艺上以湿度为主要要求的空调调节车间(如纺 织厂)内,空气温湿度应符合表4-3的规定。 • 高温作业地点采用局部送风降温措施时,带有水 雾的气流达到工作地点的风速应控制在3~5m/s, 雾滴直径应小于100μm;不带水雾的气流到达工 作地点的风速,轻作业应控制在2~3m/s,重作 业应控制在4~6m/s。
高温车间气象条件的卫生标准
• 车间作业地点夏季空气温度,应按车间内 外温差计算。其室内外温差的限度,应根 据实际出现的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 度确定,不得超过表4-2的规定。 • 当作业地点气温不小于37℃时应采取局部 降温和综合防暑措施,并应减少接触时间。 • 高温作业车间应设有工间休息室,休息室 内气温不应高于室外气温;设有空调的休 息室室内气温应保持在25~27℃。
高温车间气象条件的卫生标准
• 热源的布置应尽量布置在车间的外面;采用热压 为主的自然通风时,热源尽量布置在天窗的下面; 采用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时,热源应尽量布置 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热源布置应便于采用 各种有效的隔热措施和降温措施。 • 热车间应设有避风的天窗,天窗和侧窗应便于开 关和清扫。 • 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气窗其下端距地面不应高于 1.2m,以便空气直接吹向工作点。冬季自然通风 用的进气窗其下端一般不低于4m。如低于4m时, 应采取防止冷风吹向工作地点的有效措施。
第四章 高温、灼伤的危害与防护
• 高温作业的危害 • 高温作业分级及高温车间气象条件的卫生 标准 • 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 • 灼伤及其防治
第一节 高温作业的危害
• 高温作业及分类 • 人体的体温调节及影响体温调节的外界因 素 • 高温对人体的危害 • 现场救治与职业禁忌症
高温作业及分类
•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在作业环境中存 在高气温、强热辐射,而湿度较低,又称 干热型作业。 • 高温、高湿作业——在作业环境中气温高、 湿度高,相对湿度达80%以上,而辐射热 不大,又称湿热作业。
高温车间气象条件的卫生标准
• 工艺流程的设计宜使操作人员远离热源,同时根 据其具体条件采取必要的隔热降温措施。 • 热加工厂房的平面布置应呈“L”形、“Ⅱ”形或 “Ⅲ”形。开口部分应位于夏季主导风向的迎风面, 而各翼的纵轴与主导风向呈0~45℃夹角。 • 高温厂房的朝向,应根据夏季主导风向对厂房能 形成穿堂风或能增加自然通风的风压作用确定。 厂房的迎风面与夏季主导风向宜成600~900夹角, 最小也不应小于450。
高温作业分级标准
• 高温作业分级 • 定向辐射热修正系数——定向辐射热修正 系数 凡工作地点定向辐射热强度平均值等 于或大于2KW/㎡的高温作业,应在本标准 的基础上相应提高一个等级,但最高不超 过Ⅳ级。
表4-1高温作业分级
接触高 温作业 时间 /min WBGT指数/℃
≤120
121~240 241~360
• 化学灼伤的现场急救 • 热力灼伤的现场急救
灼伤的预防措施
• 加强管理,强化安全卫生教育 • 加强设备维修保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 程 • 改革工艺和设备结构 • 加强个人防护 • 配备冲淋装置和中和剂
灼伤及其分类
• 化学灼伤 • 热力致伤 • 复合性灼伤
引起化学性灼伤的常见物质
• • • • 酸性物质 碱性物质 金属、类金属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化学性皮肤灼伤的程度
• 化学性皮肤灼伤的深度 • 化学灼伤的轻重程度
化学灼伤的临床表现
• 化学灼伤的临床表现如表4-6所示。 • 化学灼伤的全身性症状
保健措施
• 高温作业人员每年应进行一次体格检查, 对患有高血压、心脏器质性疾病、糖尿病、 甲状腺机能亢进和严重的大面积皮肤患者, 应予以调离。 • 休息地点应远离热源,应备有清凉饮料、 风扇、洗澡设备等。有条件的可在休息室 安装空调或采取其它降温措施。
技术措施
• 改革工艺过程 • 对建筑物和设备进行隔热处理 • 通风降温
第三节 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
• 管理措施 • 保健措施 • 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 加强领导,企业领导要对高温危害高度重视,按 照国家卫生标准落实企业高温防护工作,做到有 布置、有检查、有指导。 • 加强宣传教育,教育职工遵守高温作业安全规程, 宣传防暑降温知识。 • 制定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高温下作业应尽量缩 短工作时间,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开最高气温, 可采用小换班,增加工作休息次数,轮换作业, 延长午休时间等方法。
• 现场救治 • 职业禁忌症
第二节 高温作业分级及高温车间气 象条件的卫生标准
• 评价热环境的热应激指数 • 高温作业分级标准 • 高温车间气象条件的卫生标准
评价热环境的热应激指数
• 直接热应激指数——直接热应激指数是最 简单的热应激指数表示方式。 • 实验热应激指数——实验热应激指数是根 据实验结果把几个气象参数根据人和环境 热交换的特点组成的单一指数。
图4-1 拱形通风屋顶
1-屋面板; 2-空气间层; 3-砖拱; 4-防水热导率和密度
图4-2 遮热板的隔热作用
第四节 灼伤及其防治
• • • • • • 灼伤及其分类 引起化学性灼伤的常见物质 化学性皮肤灼伤的程度 化学灼伤的临床表现 灼伤的现场急救 灼伤的预防措施
表4-3 空气调节厂房内不同湿度下的温度要求
相对 湿度 /% 温度 /℃ 50 60 70 80
30
29
28
27
高温车间气象条件的卫生标准
• 在炎热季节对高温作业工种的工人应供应 含盐清凉饮料(含盐量为0.1%~0.2%), 饮料水温不宜高于15℃。
表4-4 全国主要城市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地名 夏季通风室 外计算温度 /℃ 27 27 26 27 27 27 28 28 28 28 27 27 25 26 19 29 27 27 26 地名 夏季通风室 外计算温度 /℃ 22 31 27 30 29 29 31 31 26 28 31 27 31 32 32 32 32 32 33 地名 夏季通风室 外计算温度 /℃ 33 31 32 32 32 32 33 33 33 34 33 32 32 31 29 33 32 23 28
≥361
25 ~ 26 Ⅰ Ⅰ Ⅱ Ⅲ
27 ~ 28 Ⅰ Ⅰ Ⅱ Ⅲ
29 ~ 30 Ⅰ Ⅱ Ⅲ Ⅳ
31 ~ 32 Ⅰ Ⅱ Ⅲ Ⅳ
33 ~ 34 Ⅱ Ⅲ Ⅳ —
35 ~ 36 Ⅱ Ⅲ Ⅳ —
37 ~ 38 Ⅱ Ⅳ — —
39 ~ 40 Ⅲ Ⅳ — —
41 ≥4 ~ 3 42 Ⅲ Ⅲ — — — — — —
齐齐哈尔 哈尔滨 佳木斯 牡丹江 长春 吉林 抚顺 沈阳 锦州 鞍山 丹东 大连 海拉尔 呼和浩特 拉萨 乌鲁木齐 银川 天水 兰州
西宁 西安 张家口 北京 唐山 天津 保定 石家庄 大同 太原 济南 青岛 徐州 南京 上海 合肥 安庆 芜湖 杭州
福州 厦门 开封 洛阳 安阳 郑州 宜昌 武汉 长沙 衡阳 南昌 桂林 南宁 广州 成都 重庆 海口 昆明 贵阳
高温车间气象条件的卫生标准
• 自然通风应有足够的进风面积。产生大量热、湿气、有害 气体的单层厂房的附属建筑物,占用该厂房外墙的长度不 得超过外墙全长的30%,且不宜设在厂房的迎风面。 • 产生大量热或逸出有害物质的车间,在平面布置上应以其 最大边作为外墙。如四周均为内墙时,应采取措施向室内 送入清洁空气。 • 当室外实际出现的气温等于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时,车间内作业地带的空气温度应符合下列要求:散热量 小于23W/(m3•h)的车间不得超过室外温度3℃;散热量 23~116W/(m3•h)的车间不得超过室外温度5℃;散热 量大于116W/(m3•h)的车间不得超过室外温度7℃;
表4-6 化学灼伤的临床表现
分 度 灼伤 临 床 特 点 红 斑 水 疱 苍 白 焦 痂 疼 痛 血 管 栓 赛 网 状 树 枝 状 愈 合 ( 周) <1 2 3~ 5 植 皮 瘢 痕
Ⅰ 度 浅 Ⅱ 度
深 Ⅱ 度
表皮 表皮 及小 部真 皮 表皮 及大 部真 皮 表皮
+ + + ± -
± +
灼伤的现场急救
人体的体温调节及影响体温调节的 外界因素
• 人体的体温调节——对流散热、辐射散热、 蒸发散热 • 影响体温调节的外界因素——气温、相对 湿度、气流、热辐射
高温对人体的危害
• • • • •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中暑的临床表现
现场救治与职业禁忌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