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的雅与俗的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雅与俗的文章
关于诗歌的雅与俗的文章
说到诗歌,就得追究到诗歌的起源了。
诗歌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社会生活,是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在《尚书·虞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而在《礼记·乐记》中则有提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毛诗序》中同样有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由此可见,在早期,诗词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是歌词,在实际的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成为了独立主体,诗与歌则统称为诗歌。
那么什么是诗歌的雅与俗呢?
何为雅?何为俗?一般理解,雅即正也,古正、标准。
而框定在诗歌中的“雅”,让人想起文雅、博雅,如同阳春白雪。
而何为俗?俗本是习,即风俗。
后演变也有平凡普通之义,当然也含有了粗俗、媚俗等义。
而就诗歌而言,是通俗浅白之“俗”,还是粗鲁鄙陋之“俗”,二者实有着云泥天壤之别。
最早以雅与俗来划分诗歌艺术的应是由上层的贵族文人。
他们将上流社会的艺术称为雅,将民间流行的艺术称为俗,如“雅乐”与“俗乐”。
贵族们有着良好的教育条件和高雅的生活方式,轻歌曼舞,饮酒赋诗;平民则苦耕于田或贩卒于市。
二者自然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情趣,便有了雅俗之分。
而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雅与俗明显是有高低贵贱之别的。
这一点在《诗经》中就有着很明显的体现。
《诗经》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可以大致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指的则是各地方区域的民间歌谣,也就算得上是当时的俗的典型。
而其中的雅与颂则是上层贵族所用的乐曲,也可以将它当做是雅的典型。
那么究竟该怎样区分诗歌的雅与俗呢?《诗经》中的风就完全是俚俗的,雅就完全是高雅的吗?
在我看来这与时间是有着很大关联的。
就比如说《诗经》里的《蒹葭》、《关雎》,因为得到了后人比较广泛的传颂,即使当初刚被收录时可能算得上是很雅的一种事物,如今也已经变得俚俗。
哪怕是目不识丁的人都有可能随口将这首诗完整的吟诵下来。
而相反,《诗经》中并不是为大多数人所知晓的篇幅反而更加看起来高雅。
比如说其中有一篇叫做《木瓜》的诗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再比如说《风雨》中有说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些看来就是比较有文化素养且比较高雅的。
诗歌的雅与俗可以从遣词造句、意境格调、表现方式、表达技巧中得到体现。
当然,任何事物的判断标准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局限于一二,诗歌的雅俗亦然。
例如,早期诗赋源于儒家六经,是古典文学中的正统,故古人以诗赋为雅学;而市井流行的词曲,却是不能入文学之林的俗学。
这是以诗歌出处为标准的。
而张打油的《咏雪》、朱元璋的《金鸡报晓》、陈斗泉的《金腿》等“打油诗”的出现,也让不少人以语言风格来定雅俗。
诗歌的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也会影响其判断。
当说到唐诗宋词的时候,不少人都会说道“诗庄词媚”这一说法。
这种说法的确有一定的说服力,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只知道唐诗和宋词,而从总体上来说,唐诗确实多是庄严的,宋词确实多是俚俗的。
但是诗却并不仅仅只有唐诗一种,宋诗和清诗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当提到宋诗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陆游,毕竟陆游算得上是宋诗生产量最大的诗作者之一,存诗9300余首。
但是他的诗则不同于唐诗,他的诗多是抒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也就说不上庄严肃穆了。
而词也并非都是媚俗的。
吴激的《人月圆》就让我感觉到了深沉的爱国之情和亡国之恨,这种情感怎能用“媚俗”二字草草打发。
也因此,在早期沦为俗文学的词曲,经过漫长的文学洪流,后来的南宋时代,文人雅士倚声填词,炼化俗语,词曲也就慢慢演变为雅
文学。
诗歌艺术中雅与俗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雅与俗也不能简单的归纳成“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雅与俗随着发展变化,俗文学经过文人雅士的炼化,与雅文化产生了交融、转化。
例如,苏轼所谓: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俗雅相容,以俗易雅。
其诗《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一: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诗中出现了“牛矢”、“牛栏”等俗物,不觉低俗,反而洋溢着勃勃的生气与真实。
中唐诗人李贺有一首叫做《将进酒》的诗歌,“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在此诗中李贺首次将桃花比作红雨,而后世的诗人们似乎钟情于这种取代,都喜欢在词句中用红雨来寓桃花之意。
用的多了,便不如当初的高雅,略显得有些单薄有些俗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