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24届高考生物试题冲刺卷(二)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长沙市2024届高考生物试题冲刺卷(二)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以下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选择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或黑藻叶片观察质壁分离
B.可以选择鸡血或香蕉进行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
C.研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时,可以用3H标记胸腺嘧啶
D.利用盐酸解离根尖,利于将组织细胞分离
2.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见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本实验中,因变量是生根数和根长度
B.图中实验结果体现了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浓度X、Y、Z之间的大小关系可能为Y<X<Z
D.将浓度Z溶液稀释后,重复上述实验,其作用效果不可能好于Y
3.图为生物学中常见的曲线图,该图能够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
A.细胞内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的变化情况
B.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收K+的速率随O2浓度增加的变化情况
C.人体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增加的变化情况
D.种子萌发过程中自由水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4.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⑥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体现了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
⑦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后,细胞周期变短
⑧2、4-D、苯乙酸均为生长素类似物
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
5.图1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某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为人体某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染色体行为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可表示有丝分裂部分时期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
B.若图1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1
C.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1
D.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图2所示行为发生在b点之后
6.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转录产生的mRNA碱基序列与非模板链相同
B.细胞内所有的RNA都在细胞核内合成
C.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
D.一个DNA分子只能转录产生一种RNA分子
7.下图是某研究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步使用的是32P标记的T2噬菌体
B.第二步是将被标记的噬菌体与未标记的细菌混合
C.上清液中较高的放射性来自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
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能证明DNA是细菌的遗传物质
8.(10分)某种鼠中,短尾基因D对长尾基因d为显性,黑鼠基因H对灰鼠基因h为显性。

且基因D或h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

现有两只基因型均为DdHh的雌雄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A.2:1 B.6:3:1 C.6:2:1:1 D.4:2:1
二、非选择题
9.(10分)玉米籽粒黄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但不致死。

请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回答:
(1)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籽粒植株甲,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一。

①植株甲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_。

检测该变异类型最简便的方法是___________。

②为了确定植株甲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

如果F1表现型及比例为
_________,则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与豌豆的自交相比,玉米自交需要增加的操作是_________。

(2)以植株甲为父本,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乙,其染色体及其基因组成如图二。

①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____(填“父本”或“母本”)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未分离。

②植株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

若用植株乙进行单倍体育种,则产生子代的籽粒黄色与白色的比例为_______,该育种过程的两个关键步骤是______。

10.(14分)1996年克隆羊“多莉”诞生以后,马、牛、兔、猫、狗、骆驼等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相继成功,但与
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如猴)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未被攻克。

2017年底两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诞生,成功培育全球首个体细胞克隆猴。

(1)用动物体细胞克隆动物,实际上是通过___________来实现的,该技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难度更大的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恢复其全能性十分困难。

(2)体细胞克隆猴的诞生还需要___________技术和___________技术的支持。

(3)体细胞克隆猴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在一年内产生大批___________相同、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模型猴,将为人类疾病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光明前景。

11.(14分)回答一下(一)(二)两个小题:
(一)某农科所欲利用土壤中的枯草杆菌生产α-淀粉酶,以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从土壤中提取和培养枯草杆菌:
(1)图中物质A为_____________,B过程应尽量取土壤浸出液的_____________;若要统计每克土壤样品中的活菌数目,宜用保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玻璃刮刀将菌种涂布接种到LB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培养后计数。

(2)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__________________,若用____________法将α-淀粉酶固定在石英砂上,能增加其作用的稳定性。

(3)利用微生物生产酶制剂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技术,如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生产果胶酶。

(4)关于酶的应用问题正确的是________
A.固定化酶技术都是用物理方法将酶固定在某种介质上,可防止酶制剂性质改变
B.将α-淀粉酶用吸附法固定在石英砂上,淀粉溶液流过固定化酶柱后,可被分解成葡萄糖
C.能使最多的水果成分溶解或分散在果汁中的条件,就是制作果汁的最佳条件
D.乙醇是一种有机溶剂,果胶是有机物,所以果胶能溶于乙醇
(二)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了含人生长激素基因的奶牛,若要加速转基因奶牛的繁育,可以对此奶牛进行克隆(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下列有关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含人生长激素基因的奶牛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
A.人生长激素基因转入奶牛体细胞前先要与载体DNA分子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
B.受体细胞一般选择受精卵,可以使用氯化钙处理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
C.含有生长激素基因的受体细胞可以通过胚胎体外培养形成一个个体
D.含有人生长激素基因的转基因奶牛都可以表达人生长激素
(2)在转基因奶牛克隆繁殖过程中,选取卵母细胞的主要原因是,其细胞质具有_____________的功能。

获得重组细胞后,通常将其培养发育到__________时期再进行移植。

为快速繁殖此转基因奶牛,可将培养获得的重组胚胎进行____________处理。

(3)目前,_______________是胚胎工程中获得后代的唯一方法,除此之外,图示转基因奶牛培育过程中还用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代生物技术。

12.风能是一种清洁无公害的可再生能源,但有研究发现风电场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

例如,风电场的建设会导致鸟类栖息地的丧失,飞行的鸟类会因与旋转的风车叶片发生碰撞而死亡。

在没有风电场的地区,鸟类数量约是风电场周围的4倍,而蜥蜴的数量较少,某些种类的害虫也较少。

研究者认为风电机就像新的“顶级捕食者”,间接影响营养级较低的种群。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风电场的建设可能会使该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

(2)根据题意,风电场周围的鸟类与蜥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

简述风电场的修建与当地植物种类锐减之间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风电场周围鸟类的种群数量可用_______法。

根据题意,请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风电场周围的某鸟类种群数量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C
【解题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处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会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液浓度会增大;再用清水处理,会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细胞液浓度会减小。

DNA复制需要的原料为脱氧核苷酸,转录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翻译的原料是氨基酸。

【题目详解】
A、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或黑藻叶片均为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用来观察质壁分离,A正确;
B、鸡血或香蕉均含有DNA,可以进行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B正确;
C、胸腺嘧啶不是转录和翻译过程需要的原料,故不可以用3H标记胸腺嘧啶研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C错误;
D、利用盐酸和酒精配成的解离液解离根尖,利于将组织细胞分离,D正确。

故选C。

2、D
【解题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随着生长素类似物的逐渐升高,平均生根数逐渐增多,平均根长度也逐渐增多,浓度Y时生根数和生根长度最多最长,然后生根数和长度又逐渐下降。

【题目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为生根数和生根长度,A正确;图示随着生长素类似物的逐渐升高,平均生根数逐渐增多,平均根长度也逐渐增多,浓度Z时,生长素类似物对生根数与生根长度低于对照组,即具有抑制作用,体现了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由于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类似的生理作用,故浓度X、Y、Z之间的大小关系不一定为X<Y<Z,也可能为Y<X<Z,C正确;浓度为Z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最高,稀释后,重复上述实验,其作用效果可能好于Y,D错误。

故选:D。

【题目点拨】
考生要能够通过曲线分析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3、D
【解题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曲线表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因变量逐渐加大,但当自变量增大到一定值后,因变量不再增加,据此分析作答。

【题目详解】
A、当底物浓度为0时,酶促反应速率为0,与图中曲线不符,A错误;
B、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收K+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吸收速率与O2无关,B错误;
C、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机体会通过调节作用增强细胞代谢,增加产热,因此,寒冷环境中有氧呼吸速率较大,一定范围内,随环境温度增加,耗氧量会下降,C错误;
D、种子萌发过程中代谢速率逐渐增强,自由水越多,代谢越旺盛,D正确。

故选D。

【题目点拨】
明确题图曲线的走势,并能结合选项分析作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B
【解题分析】
1、大量出汗时,血液主要丢失水分和一部分无机盐;通常采用喝水和补充无机盐的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严重腹泻时,人体主要丢失水分,以及一部分无机盐和葡萄糖等一样物质;通常采用喝水、适量补充无机盐以及静脉滴注(或口服)葡萄糖溶液等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

2、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IAA外,还有苯乙酸、吲哚丁酸等。

【题目详解】
①严重腹泻后,机体会丢失盐分,若只补充水分,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错误;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非条件反射,②错误;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体内会缺乏促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使得代谢减弱,故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不一定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这由神经递质的种类决定,④错误;
⑤兴奋在体内沿着反射弧单向传递,故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⑤错误;
⑥抗生素不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产物,故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不能体现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⑥错误;
⑦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后,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故细胞周期变短,⑦正确;
⑧2、4-D属于人工合成的生长调节剂,苯乙酸是植物合成的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⑧错误。

故选B。

5、C
【解题分析】
1、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
(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

2、减数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变化:染色体数是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2N→N),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变化N→2N→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再减半(2N→N);(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消失(2N→0),
存在时数目同DNA。

【题目详解】
A、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单体数目没有出现过减半的情况,A错误;
B、若图1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2,B错误;
C、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为1或2,若图1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l,C正确;
D、图2所示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相应变化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对应于图1中的a点时,D错误。

故选C。

6、C
【解题分析】
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RNA聚合酶合成RNA的过程,真核细胞中转录发生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内,少部分情况会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识记转录的过程和场所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题目详解】
A、转录产生的mRNA与模板链是碱基互补的,但并不代表与非模板链的碱基顺序相同,因为所含有的碱基不同,DNA 中特有碱基T,RNA中相应的位置换成了U,A错误;
B、真核细胞中由于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所以也可以发生转录,B错误;
C、转录时需要RNA聚合酶识别基因中的转录开始序列,即启动子才会开始转录,C正确;
D、一个DNA分子中含有许多个基因,可以转录出多种RNA分子,D错误;
故选C。

7、B
【解题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题目详解】
A、图中放射性主要分布于上清液中,而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说明使用的是35S标记的T2噬菌体,A错误
B、第二步是将被标记的噬菌体与未标记的细菌混合,B正确;
C、上清液的放射性来自亲代噬菌体,C错误;
D、噬菌体表现出遗传性状的连续性,该实验的结果只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细菌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8、A
【解题分析】
已知短尾基因D对长尾基因d为显性,黑鼠基因H对灰鼠基因h为显性,且基因D或h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所以群体中致死的基因型有DDHH、DDHh、DDhh、ddhh、Ddhh。

据此做答。

【题目详解】
根据题意两只基因型均为DdHh的雌雄鼠交配,会产生9种基因型的个体,即:D_H_、D_hh、ddH_、ddhh。

但由于基因D或h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所以只有DdHH、DdHh、ddHH、ddHh四种基因型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其中DdHh 占4份,DdHH占2份,ddHH占1份,ddHh占2份,故表现型为短尾黑鼠:长尾黑鼠=2:1。

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9、(染色体片段)缺失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9号染色体中1条较短)黄:白=1:1 套袋和人工授粉父本同源染色体1:1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
【解题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玉米籽粒黄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据图分析,图一异常染色体比正常染色体短,属于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图二9号染色体有3条,且T所在的染色体缺失,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的变异。

【题目详解】
(1)①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植株甲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检测该变异类型最简便的方法是显微镜观察,三种可遗传变异方式中只有染色体变异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得到。

②为了确定植株甲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

如果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则能够受精的花粉只有t,则F1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Tt:白色tt=1:1;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与豌豆的自交相比,玉米自交需要增加的操作是套袋和人工授粉,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2)①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含有T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黄色籽粒植株乙(Ttt)中有一个t来自母本,还有T和t都来自父本,由此可见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②图二中的植株乙在減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的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所以可产生的配子有T、Tt、tt、t四种,比例为1:2:1:2;若用植株乙进行单倍体育种,则产生子代的籽粒黄色与白色的比例为1:1,该育种过程的两个关键步骤是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

【题目点拨】
变异主要分为两类: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10、核移植胚胎细胞核移植体细胞核移植体细胞核移植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动物细胞培养
胚胎移植遗传物质(或DNA,或基因)
【解题分析】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过程:动物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

在体外将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成熟,可以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和第一极体,使用电脉冲等方法可以激活重组细胞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

克隆分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

治疗性克隆指利用克隆技术产生特定细胞和组织(皮肤、神经或肌肉等)用于治疗性移植;生殖性克隆指将克隆技术用于生育目的,即用于产生人类个体。

【题目详解】
(1)用动物体细胞克隆动物,实际上是通过核移植来实现的,该技术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十分困难,故其中体细胞核移植难度更大。

(2)据分析可知,体细胞克隆猴的诞生还需要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的支持。

(3)核移植过程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体细胞克隆猴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在一年内产生大批遗传物质相同、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模型猴,将为人类疾病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光明前景。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克隆动物核移植相关过程和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

11、无菌水悬液70%酒精50-75℃吸附黑曲霉和苹果青霉 C A 调控细胞核发育
(早期)囊胚胚胎分割胚胎移植核移植胚胎体外培养
【解题分析】
基因工程是狭义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让人们感兴趣的基因(即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稳定高效地表达。

为了实现基因工程的目标,通常要有多种工具酶、目的基因、载体和宿主细胞等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它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得、重组DNA的形成,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也称(宿主)细胞、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表达等几个方面。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即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二步,也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其构建目的是使目的基因能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

包括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移植、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

胚胎工程的许多技术,实际是在体外条件下,对动物自然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条件进行的模拟操作。

【题目详解】
(一)(1)为了尽量减少杂菌污染,图中物质A为无菌水。

因为细菌密度较小,常处于悬浮液中,因此B过程应尽量取土壤浸出液的悬液。

玻璃刮刀是涂布工具,使用之前需用高压蒸汽灭菌,使用前浸泡在70%酒精中。

(2)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50-75℃。

用吸附法将α-淀粉酶固定在石英砂上,使其不溶于水,能增加其作用的稳定性。

(3)黑曲霉和苹果青霉富含果胶酶,可以用来生产果胶酶。

(4)A、固定化酶技术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固定在某种介质上,A错误;
B、淀粉在α-淀粉酶的作用下可被分解成糊精,B错误;
C、能使最多的水果成分溶解或分散在果汁中的条件,就是制作果汁的最佳条件,C正确;
D、果胶不溶于乙醇,这是鉴别果胶的一种较好的方法,D错误。

故选C。

(二)(1)A、单独的基因不稳定易丢失,人生长激素基因转入奶牛体细胞前先要与载体DNA分子连接形成重组DNA 分子,A正确;
B、受体细胞一般选择受精卵,可以使用氯化钙处理增大细胞壁的通透性,B错误;
C、受目前的技术限制,胚胎体外培养不能形成一个个体,C错误;
D、生长激素产生于腺垂体,不是所有细胞都可以产生,D错误。

故选A。

(2)在转基因奶牛克隆繁殖过程中,由于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具有调控细胞核发育的功能,因此常选用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

为了提高移植成功率,通常将其培养发育到(早期)囊胚时期再进行移植。

为快速繁殖此转基因奶牛,可将培养获得的重组胚胎进行胚胎分割处理,可得到多头遗传物质相同的奶牛。

(3)目前,胚胎移植是胚胎工程中获得后代的唯一方法,除此之外,图示转基因奶牛培育过程中还用到了核移植、胚胎体外培养等现代生物技术。

【题目点拨】
熟悉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降低捕食(和竞争)风电场的出现导致许多鸟类种群不断减少甚至消失,使得某些害虫数量剧增,该地植物种类锐减。

标志重捕风电场的建设使鸟类栖息地丧失,降低了鸟类的繁殖成功率,从而降低了出生率,又因鸟类会与旋转的风车叶片发生碰撞而死亡,从而升高了死亡率(及迁出率升高,迁入率降低)
【解题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