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里的一篇课文。

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碧螺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理念】
1.加强理解、体验、感悟,通过读、听、看、练、议的最基本的语文教学形式,让学生与文本紧密的接触,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悟文本,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茶艺,激发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2.注重实践、综合、开放。

在课堂上教师亲自泡茶、学生品尝。

在品茶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碧螺春特有的韵味。

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深化文本的意蕴。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地四、六、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冲泡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4.感受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

5.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语句。

【教学重点】
1.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冲泡过程。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

3.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语句。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语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茶具、碧螺春茶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披文入情
课前播放《中国茶》MTV。

1.谈话导入:茶,是中国的特产,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2.你平时喝茶吗?家里有喝茶的吗?他们都喝什么茶?关于茶你还了解到什么?师生共同交流关于茶的知识。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名茶,它的名字叫——碧螺
春(板书课题)这个名字带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提出不懂的词语。

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来理解词语。

可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借助实物、图片,师生共同解答。

(3)学写生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当堂测试。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读后评议。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按顺序写了碧螺春的哪些方面?
2.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即先讲了碧螺春的产地,然后用一个传说介绍碧螺春名字的来历,接着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尝以及人们的评价与喜爱。

重点点拨课文的第五和第七自然段起到概括作用,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是过渡段,体会过渡段能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紧凑,衔接自然。

体会碧螺春采摘、制作、品尝作者描绘的三幅场景,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每一个画面,为它们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清晨采茶图、入夜制茶图、月夜品茶图)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碧螺春”这个名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把碧螺春的传说讲给同桌听。

2.学生讲述碧螺春的传说。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图画再现、走进茶乡
谈话:“碧螺春的采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每年刚交春分,碧螺春茶汛便开始了。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碧螺春的故乡——苏州吴县去旅游一番,看一看碧螺春的生长环境以及它的采摘过程。

”(出示录像剪辑)
(1)“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吗?你能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谈谈你的感受吗?”
(2)学生汇报。

(3)结合语言材料理解“这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①从“随着几声嘹亮的鸡叫,湖山的早晨醒来了”等语句中感受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指导朗读。

②从“披着晨雾,踏着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等语句中体会采茶姑娘的勤劳灵巧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练读。

(4)配乐朗读。

小结:湖山的茶园风景美,采茶的姑娘神态美、动作美,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光图。

六、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了解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采摘,下节课我们将一起观看制作碧螺春茶,体会那种新奇的感觉;一同品上一杯碧螺春茶,尽情的陶醉清香的茶汤里。

请大家课后细细品读课文语言,体会其中的乐趣。

第二课时
碧螺春第一课时完成任务:读熟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产地、传说、清晨采茶图、入夜制茶图、月下品茶图、人们赞美和评价)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有奖猜谜:铜丝条,螺旋形,色泽翠,太湖产。

(打一种茶)(2)追问猜中的理由。

(3)闻香猜老师手中的礼物。

昨天我们还熟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作者根据茶叶的采摘、制作、品尝给我们描绘了三幅画面,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碧螺春》这一课,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二、月下品茶图
(一)观察茶叶
(1)实物展示。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茶叶的外形。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概括碧螺春茶叶形态特点的八个字?(条索纤纤蜷曲成螺)
(4)来用手摸一摸,什么感觉?作者怎么说的?(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排比句,我们应该怎么读)这里也仅仅用了16字,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用词是非常凝练和准确的。

文章当中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边读边体会。

这样的茶叶就像是一件件工艺品。

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

但碧螺春被人们称为“工艺茶”
(二)制茶
1、师:清晨采茶,入夜炒茶,这就是茶乡人民的生活。

碧螺春不炒隔夜茶,炒制好的碧螺春又叫什么?(工艺茶)对,那么你们怎么理解工艺茶?(学生谈,教师可以结合“工艺品”引导学生。

工艺茶既要有精美的外形,还要体现精湛的技艺。


师:下面我们来读读课文描写炒茶的段落,想一想,哪些句子让你觉得碧螺春是当之无愧的“工艺茶”?并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

2、交流:
(1)“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

(课件出示)
师: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师:这就是碧螺春茶的成形特点)教师:真所谓增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不及呀!这样的茶被称为“工艺茶”,可不可以?应不应该?可以说是当之无愧!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无怪乎)谁来读出这种当之无愧的意味!(指名读)怪不得《茶说》一书中写道:茶以碧螺春为上,不易得。

如此上等好茶,让我们再来感受一番,齐读。

(2)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从这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个词写出了这种快速的变化?正是因为这么快的速度,看起来?读出来!
师:孩子们,想亲眼看看怎样炒茶吗?(课件出示)炒茶手就是这样在滚烫的大锅内,用血肉之手这样来回翻拌啊!此时此刻,如果
炒茶师傅就在你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表达对炒茶手的赞美、佩服之情。

指名读)师:带着这种感受,在读读这个句子!
师:这一道道工序,让我们感受到了炒茶手的高超技艺,所以说无怪乎人们称碧螺春为工艺茶!正因如此,这种茶也被称为“功夫茶”“心血茶”。

(3)条索纤纤,蜷曲成螺。

体会形态美。

这美丽的形态,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
3、师:碧螺春经过炒茶师傅的精心炒制完美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
师:什么叫“工艺品”?
生:手工艺的产品,如刺绣、金箔等。

师:“工艺茶”呢?
生:像工艺品一样的茶。

师:那你觉得工艺品该是什么样的?
生:很美很精致,手工制作技术含量高。

师:从哪儿看出碧螺春是像工艺品一样的茶呢?
生:从“条索纤纤,蜷曲成螺”可以看出,“纤纤”形容小巧或细长而柔美。

螺。

有美丽的旋纹。

可见碧螺春多么精致美丽了。

生:它不仅形美,还有浓郁的芳香。

生:焙制好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所有的一切都恰到好处。

师:谈何容易!(引读)虽然干
生:但不焦。

师:虽然脆,
生:但不碎。

师:虽然青,
生:但不腥。

师:虽然细,
生:但不断!
师:就像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增一点儿
生:(齐背)——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

师:真所谓增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不及。

这就是“工艺茶”!这个工艺茶的名字就叫碧螺春!
师: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看不到的是什么呢?这使我想起了一位焙茶手。

他18岁做学徒,如今已经65岁了。

为了保持茶的醇香,47年里,他从不用肥皂洗手……
师:你觉得碧螺春仅仅是工艺品吗?不!它是有生命的,有情义的,焙茶手把自己的青春、事业、情感融入了这些小小的茶叶。

(三)泡茶
想不想来一杯?
碧螺春的冲泡是有讲究的,我们来看这个句子:取一套青花陶瓷茶具,倒上七八十度的温开水,然后分别放入一小撮碧螺春。

找找这句话中的动词。

用先——再——然后——把这三个词连成一句话。

看到了什么啦?
作者是怎么写的,在书上找一找?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

这时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极其动人。

“茶须静品,香能通灵。

”“文章同样也须静静的品味,方能读出精妙。

”你来品一品这段话,看哪个词用的妙。

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全班讨论。

把文字和画面结合起来,读出你独特的感受。

碧螺春在茶汤里轻舒薄袖,壶中漫展心花,这么美的场景配上这么美的文字,谁来试着把这段话美美地读一读。

师范读:你看那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

这时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极其动人。

有的像飞天翩翩而来,播撒春天;有的像一叶扁舟,倘徉水面;有的像鱼翔浅底,悠闲自得。

闻一闻怎一个香字了得。

读句子。

品一品:清新爽人,甜津津回味无穷哪!读句子。

这些词语既然都是描写碧螺春茶的,我们可不可以将顺序重新调整一下呢?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作者从形、色、香、味四个方面介绍了碧螺春,抓住这几个关键词,试着背一背。

品茶的感觉真好,我们和作者一样深深地陶醉其中。

欧阳修早就说过:“纵情山水间,茶亦能醉人”。

请你再读第八自然段,看看我们这次醉在哪里?
我醉在:碧螺春嫩绿碧绿的茶汤里。

我醉在:皎洁的月光里
我醉在:碧螺春的清香里
我醉在:碧螺春的茶水中
我醉在:朋友之间的友情里
多么富有诗意,多么令人陶醉,难怪那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情不自禁地吟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四、小结: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走进并品味了碧螺春。

孩子们,咱们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我想,你一定还意犹未尽,你一定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茶文化的知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继续研究。

五、课后延伸:
温故知新:
1.背诵课文的第四、六、八自然段。

头脑风暴:
1.提起茶,就难免要介绍一位茶圣,他叫陆羽,他以身许茶,深得茶道真谛,老师建议你们课后读读他的书,看看他对茶的独到阐释。

推荐陆羽的《茶经》、《茶的文化》、《茶与诗》等书籍。

2.老师知道你们喜欢喝饮料,那么课后请你们开展一次实践活动,把茶与饮料作个比较,看看各有什么优势,从而探究一下现代茶艺盛行的原因。

3.作一名碧螺春茶叶推销员,写一则碧螺春的推销词。

4.学一学沏茶的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