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拿来主义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2. 了解杂文的特点,体会鲁迅杂文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
3.理解拿来主义含义及实质;
4.体会类比论证、比喻论证。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

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

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字词汇总
字音
冠(guān)冕(miǎn)堂皇吝啬(sè )玄(xuán)虚蹩( bié)进
残羮(gēng)冷炙(zhì)脑髓( suǐ )孱(càn )头自诩(xǔ)
词义
自诩:自我夸耀。

诩,说大话,夸耀。

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

国粹: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课文中是反语。

吝啬:小气,应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把握重点
【高清拿来主义 413350 课文分析
拿来主义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这一自然段主要是批判“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送去主义”的表现是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把中国的“送去主义”和狂妄自大的尼采做了类比,说明二者同样可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奉行“送去主义”将贻误子孙,使国家衰败,一针见血地指出“送去主义”的本质是“卖国主义”。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是鲁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要旨。

“运用脑髓”是说要有思考,“放出眼光”是说要有鉴别,“自己来拿”是说要有选择。

应该怎样对待本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
鲁迅幽默诙谐地打了个比方,他把我国的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

根据对“大宅子”的错误态度,鲁迅把他们分别叫做:孱头、昏蛋、废物。

这三类人分别是指逃避害怕者、全盘否定者、全盘肯定者。

对“大宅子里的遗产”的正确态度是:占有、挑选,也就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在这里,鲁迅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式。

“鱼翅”要吃掉,因为它是文化精华;“鸦片”要送药房,因为它益害并存;“烟枪烟灯”要送、要毁掉,因为它是文化糟粕;“姨太太”要走散,因为它是文化糟粕。


【高清拿来主义 413350 有关拿来
有关拿来
在一定程度上,日本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的就是“拿来主义”,而且不仅仅是在动画上面。

客观地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拿来,做得最好的不是中国,而是日本。

他们吸取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剔除了其中糟粕。

一直到现在,鲁迅的话还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高清拿来主义 413350 课文总结
写作特色
1)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文章一开始写“闭关主义”,接着是“送去主义”,在历数“送去主义”不可取后,再提出“拿来主义”。

一切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

2)运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的方法。

作者用“鱼翅”比喻文化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中益害并存的部分,用“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糟粕。

这样,使文章形象生动,幽默含蓄,而锋芒毕露。

“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与“送去主义”类比,进行揶揄与嘲讽。

3)犀利的语言风格,高超的幽默与讽刺的艺术才能。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一“捧”一“挂”,既写出了他们的媚外求荣的丑态,又写出了他们的寒伧,讽刺中富于幽默感。

“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讽刺了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


知识迁移
(2014 北京高考)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
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

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

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

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

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

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关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

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

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

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关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

”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

”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

”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乍
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

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

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

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

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

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0”!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纠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废墟”这一语词的错误解释。

B.中国的长城废墟凝聚着岁月沧桑,如同希腊卫城废墟一样,给人以一种“悟性的陶醉”。

C.废墟遗存往往透露着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巨大辛劳,从而带给后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D.对废墟的认知事关国人审美意识的改进,也有利于“修旧如旧”文物保护观念的普及。

E.文章既蕴含着历史感兴,也渗透了现实关怀,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热望。

2.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

3.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

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4.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

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AD
2. 指含有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文物价值和美学内涵的建筑遗存。

3.(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造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

(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好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想。

(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深化了对废墟残缺美的认知。

4.(示例)我同意,废墟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片断壁残垣,更在于它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点点气息。

当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它能够唤起我们内心无限的想象,从而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这种审美过程是一个完好无损的圆明园远远不能给予的。

持修复观点是缺乏文化修养的表现,我们应纠正“修旧如旧”的思想观念,保留废墟.就是保留一段沧桑的历史,就是保留一段美。

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拓展阅读
也谈“拿来主义”
小城
上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曾针对文化和文艺,大声疾呼“拿来主义”,即要大胆西学东用。

21世纪的今天,“拿来”变得如此容易和普遍。

大家都在不断地、毫不客气地演绎着“拿来主义”。

有人把这种现象含蓄地称作“借鉴”,也有人毫不客气地命名为“剽窃”。

首当其冲的就是学术界。

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剽窃抄袭成风,弄虚作假为常,巧取豪夺成性,欺世盗名为荣。

不仅如此,学术抄袭已经从学者的个体行为发展成集体和集团行为,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

被抓住和处理的清华大学刘辉、北京大学王铭铭、复旦大学李良荣、同济大学杨杰、汕头大学胡兴荣、上海交通大学的陈进等人只是九牛一毛。

关于学术腐败的问题,不少文章和论坛也深刻挖掘了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同时呼吁健全的法制和教育制度以及学术界人士的责任心、淡泊心和诚信品质。

可是学术抄袭还是愈演愈烈,大有从燎原的星火演变成了汪洋火海的势头。

梁启超曾针对清朝学者呼吁素惯淡泊、与世无竞、终身于学的“寒士”。

在学术领域逐渐商业化的今天,这种“寒士”如稀有动物一样濒临灭绝。

试看身边的同事朋友,发文章做科研,十有八九是“借鉴”了别人的,而这种借鉴并非“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复制、粘连、改编、翻译,网络是如此好用。

学富五车的大家们会大方的点出引言,做细注释,而那些“一瓶不满半瓶咣当”的主儿总是偷偷摸摸、含含糊糊、引而避之、鸠占鹊巢。

在西方学术界,如果被发现一次抄袭,肯定是被踢出学术领域永世不得翻身;而在中国的学术圈,被发现了或被指控了,作弊者顶多是丢了一些头衔,还是会在高校和学术界混的如鱼得水。

有所大学的中文系教授,剽了一本英语原著的三分之一著书立说。

被发现后,学校为了保住系里的博士点,把他转到了英语系以避风头,后来此教授又出书一本,变本加厉抄袭了他人的二分之一。

低下的人品和腐臭的学品在不力体系的庇护下生蛆长蝇,如果继续三缄其口,中国教育和严肃学术真的要在沉默中灭亡了!
我对娱乐圈和影视圈知之甚少,偶尔的观看和欣赏,也会遭遇不同程度的“拿来主义”。

第一次看《好想好想谈恋爱》时非常激动,觉得影视圈终于出了电视精品了,那镜头和光线的切换,音效和环境的采用,精辟的对白和哲理性的讲述,四种不同女人对时尚、爱情、友情、生活、工作的阐释都令我欣喜不已。

可不幸的是,《Sex and the City》撞到了我的眼球,它每一季好像都在嘲笑我这肤浅的骄傲。

这是典型的超越借鉴的剽窃,因为所有关于《好想》的值得欣赏的因素大都来自这部美国电视剧。

被逼问是否和《Sex and the City》有所联系的时候,导演刘心刚才提到借鉴了该剧,他强调了借鉴,说是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改变。

是啊,至少他是用汉语拍的。

在剧前剧尾罗列那些演职人员的时候,怎么就不能用最小最不占空间的语言表明改编自《Sex and the City》呢?
韩剧的流行不仅带来了韩式服装和韩国菜的泛滥,还把韩剧模式、理念、风格灌输于中国影视界和大众心中。

《白领公寓》《情定爱琴海》不仅采用韩国明星,还运用了韩剧的拍摄风格,典型的大特写镜头,精美的服装和画面,灰姑娘和富豪王子的痴怨爱情。

情似神似,汉语版的韩剧而已。

前两天中央一播出的泰国的《凤凰血》也未脱窠臼。

上周译了一篇关于“隐藏奢华”的文章,说到美国名人明星们之所以穿用商标和徽志不明显的名包和服装,就是因为这些名包和名牌时装的赝品和模仿品充斥了美国各大商店。

这些所谓的“名牌”的拥有也因为普遍而失去独特和尊贵。

2005年美国时装周上展出了蓬蓬裙,不久之后,中国的大街小巷就遍布穿着蓬蓬裙的妙龄少女或中年少妇;绿色是去年的流行色,于是这种为众人长久冷落的颜色开始从点到面地扩散:几乎所有服装,裤子、裙子、体恤、夹克、裤兜的边缝、袖口的褶皱处纷纷挂上了绿色——草绿、淡绿、蓝绿、深绿、军绿等等。

真是穷尽了绿的内涵。

当然,时尚、服饰等流行因素的散播、模仿和学术界、文艺界的抄袭剽窃不可同日而语。

它们引起的官司也相对少的多。

这是个信息时代,只需要10分钟的时间,艾美奖上的时装和珠宝展示就可以把流行理念和时尚元素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是个信息世界,只需要鼠标一点,你就可以搜集到想要的信息,复制自己需要的内容。

这是个粘贴、仿制、改编、模仿的时代。

“拿来”如此容易,如此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这类的“拿来主义”,不需要大力提倡了,需要的是合理的限制和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