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今大学生就业回流中小城市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当今大学生就业回流中小城市的看法
摘要: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与往年大学生相比,今年的大学生更加务实,他们对自己的发展有着比较明确的计划,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大学生在选择未来发展方向时,更趋于理性和客观。
企业的发展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企业发展前景广阔,个人职业空间才能提升,“钱景”也会蒸蒸日上。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回流中小城市、关注发展空间。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全国各大高校纷纷扩招,应届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加。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业困难。
在2009年11月22日召开的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长袁贵仁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将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宏观就业形势将很严峻。
明年的毕业生人数达630多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人员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不同的统计资料都表明,“京、沪、穗、深”曾一度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大连、厦门等二线沿海发达城市次之。
而如今,在大城市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事情正在发生潜移默化地变化: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
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网络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7761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34.2%的人就业首选省会城市或发达的地级市,其次是普通地级市(26.4%),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则降到了第三位,约为24.7%。
大学生就业回流现象要从多方面考虑。
首先是生活成本:大城市的资源和机会固然是中小城市无法比的,但是他的消费水平也很高。
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还没有稳定的收入,衣食住行都需要他们自己供给。
辛苦奋斗的大学生们,却只能背着“北漂”和“蚁族”的名头,在城市的夹缝下艰难生存。
其次是就业压力:其实,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只要有公平的环境,积极竞争的氛围,不落后的经济基础和人文精神,都是值得去寄托理想的,这谁都清楚。
但是,现在的城市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
而竞争的不公平,视野的差别,更加深了城市之间的矛盾。
对于那些来自五湖四海到大城市读书的大学生,他们能直观感受到的除了大城市的繁华和发达以外,可能还有孤单和排斥感。
而与当地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竞争优势却相当的少,就业压力增加,竞争压力增加。
而在中小城市,这些弊端的激烈性都相对缓和。
另外,近年来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中小城市就业,出台了很多鼓励与优惠政策,使得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发展有更多凸显个人价值的空间。
同时,鉴于一些在大城市“蚁居”的大学毕业生们生存艰辛,有媒体也谆谆劝告,并以活生生的例子说明,与其在大城市“死磕”,不如把自己的青春安放在谋生容易的中小城镇,或者农村。
其实政府一直鼓励大学生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发展,大学生村官更是屡见不鲜。
小城市小地方,大空间大作为。
特别是国家及地方政府各种鼓励和扶持政策的出台和有效实施,更为这种良性“回流”创造了环境。
大学生回流不仅仅是人口、劳动力的“回流”,更是知识、技术、消费理念的“回流”,无疑会在中小城市形成新的创业和就业氛围,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
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
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
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
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
2004年,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
于此同时,也将更多的大学生的就业眼光吸引到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虽然相对较低,但它们与其所在的整体经济水平相比还是具有明显优势(三省区的地级以上城市人均GDP超过万元,而三省区整体人均GDP只在4000元左右);对于这些尚处在发展初期、中期的这类城市来说,未雨绸缪,延长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是十分重要的。
而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对于大学生的需求量很大。
随着中小城市的不断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经济将逐步被知识经济替代。
这就意味着中小城市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知识型人才,加大对大学生的吸收。
同时大学生回流中小城市也给中小城市发展带来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促进了经济的再发展,使它们进一步增加对大学生的吸引,提高对大学生的待遇,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前来就业,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多大学生希望在大城市工作,就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而言,有其盲目性与不合理性,但从心理学与社会现实角度而言,又有其合理性——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有梦想,都想在事业发展上拥有一片广阔的空间,相对应的是,大城市确实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现阶段,大城市成活成本是高,但机会较多、保障相对完善,仍是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首选。
我们常说,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最终希望在于城市。
但是,这个“城市”,并非几个大城市;同样也可以说,要缓解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资源、就业和生活压力,功夫也应在“城”外,应进一步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
大学生迫切想要留在大城市是追逐利益的正常选择,放弃大城市的繁荣生活,选择中小城市实实在在的创业机会,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青年选择一线城市工作、生活,是青年理性化的表现,当一线城市人才饱和、生存压力增大时,青年从一线城市撤离到二三线城市工作、
生活,也是青年理性化的表现。
青年就业战略转移是一件好事,没有必要赋予其更多悲情的色彩。
根据调查显示:个人发展、公司前景、薪资福利是毕业生最为关心的三大问题,在调查中的比例分别是:38%、22%、18%。
可见,单位有发展前途、个人有培训晋升机会、收入持续稳定,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
如今的大学生更加务实,他们对自己的发展有着比较明确的计划,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大学生在选择未来发展方向时,更趋于理性和客观。
企业的发展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企业发展前景广阔,个人职业空间才能提升,“钱景”也会蒸蒸日上。
大学生就业是“选行业选企业”而非“选城市”,一个好的行业,一个好的企业,大家自然会多加关注并选择。
中小城市吸引人才不仅仅是引进一个人,而是要建立起引进人才的长效机制,让大学生有施展才华的空间
大学生们换一下环境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广大中小城市与老百姓的生活、与人民群众、与社会实际更加贴近,对白领阶层更有需求,大学生们在这里更容易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
可见,大学生就业回流中小城市,无疑显示了眼下大学生就业观呈现一种理性的趋势。
大学毕业生应该根据自身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选择正确理性的择业观,大城市高压快节奏并不适合所有人,大学生就业回流中小城市,无疑显示了当代大学生择业观趋向理性。
参考文献
《邯郸晚报·大学生就业回流中小城市》
《大学生就业选择与中小城市的发展》李树坤、王东
《大学生村官-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宋文新、李光泉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研究》喻创、吴丹等
《从经营城市看我国中小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中国会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