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不同疗法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疗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种球蛋白不同疗法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疗效分析
艾秋萍;陶莉;周晓红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使用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98例ABO溶血病新生儿,均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按照丙种球蛋白的使用剂量分为A组(大剂量组)和B组(小剂量组),各49例,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①两组患儿治疗后总胆红素、RBC、Hb、HCT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儿皮肤黄疸消退及蓝光照射治疗的时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效果理想,可缩短黄疸消退及蓝光照射的时间,值得推广.%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use and clinical results of gamma globulin in treatment of ABO hemolytic disease. Method: At first, we choose 98 cases of ABO hemolytic disease new-born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 2006 to Oct. 2010. The newborns were given gamma globulin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use of gamma globulin, The dosage was divided into group A ( high-dose group ) and group B ( low-dose group ) and each group with 49 cases. Then, we observed and compared the different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 Result:①Ther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otal bilirubin, RBC, Hb, HCT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②There's great difference in jaundice and blue skin irradia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 01 )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application of large doses of gamma globulin in treating neonatal ABO hemolytic disease are
satisfactory, which can not only shorten time for blue-ray irradiation, but also it is worth promoting.
【期刊名称】《河北医学》
【年(卷),期】2012(018)004
【总页数】3页(P466-468)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大剂量;新生儿ABO溶血病;疗效
【作者】艾秋萍;陶莉;周晓红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儿科,湖北,襄阳,441001;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儿科,湖北,襄阳,441001;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儿科,湖北,襄阳,4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因母子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称为“新生儿ABO溶血病”。
90%以上患儿母亲的血型为O型,婴儿为A型或B型。
这种母子ABO血型不合在所有的妊娠中并不少见,约占20%[1]。
但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则很少,仅约
l/150,而且症状大多很轻,常常被忽视。
其中只有约l/5婴儿可能发生黄疸,其症状虽然较Rh溶血病轻,但近年来该病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2],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注意。
丙种球蛋白是近年来广泛用来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重要治疗药物,本文就应用不同剂量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效果作出相关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98例ABO溶血病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不同分为A组(大剂量组)和B组(小剂量组)各49例,所有患儿均已确诊。
A组49例患儿中男23例,女26例;出生体重(3.3±0.28)kg,入院日龄(
2.1±1.1)d,黄疸出现时间(8.3±5.2)d,血型A型19例,B型30例。
B组49例患儿中男21例,女28 例;出生体重(
3.2±0.31)kg,入院日龄(2.2±1.0)d,黄疸出现时间(8.1±
4.9)d,血型 A 型 23 例,B型26例。
两组患儿从性别、体重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①血常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脐血<13g/dL)、网织红细胞增高(>6%)、外周血有核红细胞增高(>10/100个白细胞)。
②血清胆红素:主要为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溶血病患儿生后黄疸逐渐加深,胆红素水平呈动态变化,需每天随访2-3次。
③定血型:ABO溶血病者母亲为0型,新生儿为A或B型。
④抗人球蛋白试验:即Coombs试验,检查特异性血型抗体,可证实患儿红细胞是否被血型抗体致敏,如直接试验阳性说明患儿红细胞已被致敏,再做释放试验阳性,即可诊断。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丙种球蛋白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A 组给予 1g.kg-1.d-1,滴注速度为 0.8mL/min;B 组给予 400mg.kg-1.d-1,滴注速度为 0.5 mL/min。
两组患儿均配合蓝光照射,口服苯巴比妥治疗。
同时根据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补液、调整电解质平衡等。
两组患儿均以持续治疗5d为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比较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在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5d后分别测定总胆红素、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
记录两组患儿皮肤黄疸消退及蓝光
照射治疗的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
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总胆红素、RBC、Hb、HCT指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总胆红素、RBC、Hb、HCT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总胆红素、RBC、Hb、HCT指标比较(±s)组别总胆红素(umol/L)RBC(×1012/L)Hb(g/L)HCT(%)A 组128.6±32.6 4.18±0.87
137.3±18.6 0.38±0.07 B 组135.2±33.8 4.12±0.83 139.5±16.7 0.37±0.08 t值
1.362 1.335 1.154 1.025 P 值>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儿皮肤黄疸消退及蓝光照射治疗的时间比较:两组患儿皮肤黄疸消退及蓝光照射治疗的时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皮肤黄疸消退及蓝光照射治疗的时间比较(±s)组别皮肤黄疸消退时
间(d)蓝光照射治疗时间(h)A 组3.2±1.2 46.5±15.8 B 组7.4±1.8 65.4±18.7 t值8.457 7.684 P 值<0.01 <0.01
3 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HDN)一般特指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
疾病,是孕妇IgG抗体透过胎盘,结合于胎儿抗原阳性红细胞,并破坏红细胞,
引起贫血。
理论上,凡是以IgG性质出现的血型抗体都可以引起HDN,其中以ABO血型系统最常见,其次为Rh血型系统,Kidd,Duffy,Kell等血型系统引起HDN也有报道。
由于天然的抗A或抗B抗体(1gM)的分子大,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
而母亲为O型者比A型或B型人更容易产生抗A或抗B的IgG抗体,IgG抗体则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
另一原因是新生儿红细胞上的A或
B抗原尚未充分表现出来,且与Rh抗原不同,不单独存在于红细胞上,而是也存在于其他细胞上及体液中。
因此,A或B抗原也与部分抗A或抗B抗体发生作用,从而减弱了A或B抗体对红细胞上A或B抗原的作用。
患ABO溶血病的新生儿
红细胞对Coombs直接试验的反应较弱或阴性,也可以表明这种细胞上的抗A或
抗B抗体数量很少[3]。
本病由于临床症状较轻,且预后较好,一般不需要提前引产。
婴儿出生后,大多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对于黄疸、贫血严重的患儿应及时给予相关治疗,如蓝光治疗、白蛋白治疗、丙种球蛋白治疗等。
诸多治疗方法中尤以丙种球蛋白治疗最为快捷有效。
ABO溶血病新生儿及时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可阻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Fc受体形成和作用,使得致敏红细胞破坏被延迟,阻断溶血过程中的进展,降低患儿的胆红素水平,减少换血及蓝光照射时间[4]。
对于丙种球蛋白的传统应用为小剂量静脉滴注,即 400mg.kg-1.d-1,一般出生后第 1 天开始即给予应用,退黄、预防溶血效果较为理想。
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A组大剂量治疗患儿较B组患儿治疗效果理想,虽然两组患儿治疗后总胆红素、RBC、Hb、HCT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患儿皮肤黄疸消退及蓝光照射治疗时间均较B组患儿明显缩短(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大剂量 1g.kg-1.d-1应用丙种球蛋白早期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退黄及蓝光照射时间、降低换血率,由于缩短了治疗时间,可对患儿的日后身体发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降低了后遗并发症的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大鹏,徐学芳,任红,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血型血清学检测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药杂志,2003,(12):114-116.
[2]许进明,周小玉,华岚,等.孕产妇血型抗体效价测定在产前诊断中的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09,(5):98-100.
[3]柳爱华,储穆庭.2537例孕妇ABO血型抗体效价检测结果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1):158-161.
[4]努尔古丽,郭熙英.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观察
[J].中外医疗,2008,(26):358-359.。